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2020-12-24 憶一文史

公元9世紀,日本產生了攝關政治,這種政治制度使得天皇的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藤原氏的手中,但是天皇顯然不會甘心,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

等到公元12世紀末期,源賴朝憑藉武力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維繫武士階級內部穩定的,就是主從關係

日本武士

其實早在古代日本的村落時期,主從關係就已經開始萌芽了。這種所謂的主從關係其實就是指,雙方之間結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其中一方佔據著支配的主動權,另一方作為從屬者保證服從。在這種關係中,並不是一方僅僅索求而另一方長期給予,與之正相反的是,這種主從關係其實使雙方都能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它不僅僅是一種隸屬關係,同時也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關係,因此能夠對武士階級內部進行一種長期地、穩定地維繫,為幕府統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日本武士

日本歷史上首個幕府政權是源賴朝在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其實是以血緣、家族關係為紐帶而結合的,又被稱為御家人制。所謂的「御家人」就是指那些與將軍有主從關係的武士,而在這種制度中,將軍賜予御家人土地和官職並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這被稱為「御恩」,與此同時,御家人對將軍宣誓效忠,並承擔納貢和服軍役義務,這被稱為「奉公」。這種御家人制度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利益相關的主從關係,而之所以說它是一種血緣家族關係是因為當時的御家人其實是由鎌倉殿發展而來的分家所構成的,血緣關係上類似於我國西周時期的諸侯。這些分家主要擔任了兩種職務,一種是守護,也就是地方上的軍事統領,一種是地頭,是源氏家族在各地莊園中的管理者,他們共同組成了廣大的御家人。

源賴朝

這種血緣家族主從關係使得鎌倉幕府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武家政權能夠保持同步,有利的鞏固了源氏的統治。但是在源賴朝死後權力被外戚北條氏所竊取,御家人制度不斷瓦解,1333年,後醍醐天皇聯合其他的武士貴族們推翻了鎌倉幕府。

三年後,出身名門的足利尊氏將軍在京都建立起來了一個新的幕府政權,名為室町幕府。這一時期的武士階級主從關係主要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合的,這種關係如果要類比的話,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最不穩定的異姓諸侯王,由此就可以知道室町幕府的主從關係其實不太穩定。室町幕府的武士階層從上到下是將軍、大名、武士團、武士,其中武士團和武士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更加穩定一點,因為武士是直接效忠於武士團的,而對將軍則是間接效忠。

鹿苑寺(鹿苑是足利義滿的法名)

這種地緣的主從關係僅僅只是維繫了武士和武士團之間的關係,使得沒能建立直接主從關係的將軍長期以來都只能依靠各種聯盟來平衡統治,出現「下克上」的局面。而在室町幕府後期,獨立於幕府之外的戰國大名興起,導致室町幕府的崩潰。

戰國大名興起之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政治相對混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推翻室町幕府的織田信長、統一了整個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及建立起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德川幕府時建立起來的二條城

在德川幕府時期,武士階級之間的主從關係以「俸米祿」而紐帶。將軍把土地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通過其特殊的分封制使得武士變成了領取俸祿的家臣,讓這種主從關係變得非常牢固。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規定武士階級必須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才能換取物質生活資料,不能脫離不能背叛,只能世世代代效忠於一個主君,為德川幕府的長期統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而言之,主從關係對整個幕府統治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這種關係明確地規定了武士和主君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使得階層之間的界限相對明確,從而維護了整個幕府時期的穩定和發展。同一時間產生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也對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使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日本的「抗元英雄」北條時宗死在了最好的時候?
    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對日本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史稱「元日戰爭(日本稱為「文永·弘安之役」、「蒙古襲來」)」。日本則在鎌倉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的指揮下進行堅決抵抗。憑藉大颱風和日本武士的拼死抵抗,元朝對日本的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北條時宗因此至今都被尊為日本的「抗元英雄」。但有觀點認為北條時宗死在了最好的時候,否則其歷史評價恐怕要低很多了。鎌倉幕府的統治根基為「御恩奉公制」。
  • 室町幕府終結後,公儀在三個名古屋人之間的非正常傳承
    在圈養天皇這個寵物吉祥物的各個幕府時期,武士效忠的對象是幕府將軍,徵夷大將軍是武家之棟梁,源氏長者,日本軍政府的獨裁首腦,是天皇-將軍二元政治架構的事實上的日本國王,如大明日本國王足利義滿,江戶幕府二代目德川秀忠給朝鮮的國書落款署名「日本源秀忠」,其實就是謙虛版的日本國王德川秀忠的意思!
  • 日本武士的謝幕演出:幕府的「悲傷號角」和拔刀隊的「衝鋒之歌」
    如若將這件事兒放在日本平安朝之後與黑船來航前的任何時期,大抵都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大事,畢竟日本皇族中擁有「天照大神」血統的人能從北京站排著隊一直站到八寶山,再隨便拎出來一個當傀儡,只聽話便是。只是,這次與從前情況完全不同。
  • 日本近世幕藩體制的矛盾與困境——以赤穗事件為中心的考察
    日本近世大名的「家」是模擬血緣制,根基在於傳統的主從關係。武士向來以軍事實力說話,戰場是他們活躍的舞臺和政治的起點。主從關係就是以戰場為平臺、以土地為紐帶,經過戰爭和俸祿分配在武士內部自然形成的上下關係,並且蘊含著主君「御恩」和從者「奉公」的倫理精神。因此,武士間的主從關係包含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感情因素等三個要素。
  • 日本戰國的前奏——混亂的室町幕府(帥得有文化的讀者投稿)
    大家對於中國的戰國想必都比較了解,但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其實也有一個戰國時期,許多喜歡歷史的人也對這段深刻影響日本民族性格的歷史感興趣。下面,就讓我們從日本戰國的前奏——室町幕府,開始說起。(關於室町幕府以前的歷史,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去了解)中國的戰國,各大勢力相爭,到處都是戰亂,而日本的戰國卻一點也不比中國的戰國平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日本很小,但其勢力的複雜程度一點也不比中國低。那麼,室町幕府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導致日本陷入如此混亂的局面呢?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1890年起,日本逐步登上世界舞臺,西方世界也對這一亞洲邊陲的新興小國產生極大興趣。介紹日本的英文著作一時間暢銷於世,《武士道》應運而生。新渡戶認為,「武士道」包括正義、勇敢、仁愛、禮義、誠實、自重、忠心、克己。切腹,正是武士以死貫徹這些準則的展現。果真如此的話,日本武士簡直就是儒家君子和西歐騎士的合體。可惜,這樣的武士從未出現過,切腹的含義也並非如此。
  • 日本史:1600年在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取得了優勢地位
    幕府木身有400萬石的領地,所屬家臣旗本武士擁有300力石的領地,兩者相加擁有700萬石的領地,佔全日本3000萬石領地的四分之一。同時,幕府壟斷了金銀礦的開採與貨幣鑄造,並控制了江戶、大阪、京都等人城市的商業稅收。此外,德州幕府還將親信配置於各戰略要地,以監視地力一大名。旗本與御家人可以組成10萬軍隊。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大名都無法與之抗衡的。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在影片當中,以劍心為代表的「倒幕派」維新志士與「親幕組」的武士組織「新撰組」展開殊死較量,而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兩個組織。 日本藩制難得可貴的是,雖然政治、軍事力量相對分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容易擺脫幕府的控制,而且最終長州、薩摩等藩能夠達成一致目標,使這股分散的力量最後集中起來,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二.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在影片當中,以劍心為代表的「倒幕派」維新志士與「親幕組」的武士組織「新撰組」展開殊死較量,而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兩個組織。日本藩制難得可貴的是,雖然政治、軍事力量相對分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容易擺脫幕府的控制,而且最終長州、薩摩等藩能夠達成一致目標,使這股分散的力量最後集中起來,給敵人致命的一擊。二.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公家」與「武家」的關係一直是日本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作為中國文化背景的旁觀者,對日本古代這麼一套體制首先一般是困惑的,因為在東亞地區,正規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秦制——即大一統的封建王權,中國、朝鮮和越南都是如此,從來不會出現所謂的「武士階層」。那麼,日本究竟是什麼情況,演化出這種「公家」和「武家」並存的獨特局面呢?
  • 日本武士頭盔欣賞
    日本武士是出現於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國內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日本武士的盔甲,其設計與日本武士的工作、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武士盔甲設計的如此威嚴(恐怖)主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日本武士崇尚武力,且戰鬥的情況較多,在戰鬥過程中威嚴(恐怖)的盔甲可以震懾敵人。在日本的古代武士地位較高。
  • 幕府時代的武士們竟靠自家菜園填飽肚子?
    不過,雖然武士階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已影響到日本後世的方方面面,至今提到武士仍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武士的研究更是深入細緻,除了權利鬥爭等之外,連吃穿住行也包羅在內。在此,筆者想聊聊武士之中等級相對較高的旗本與下級武士的日常飲食。所謂旗本,簡單來說是江戶時代德川將軍直屬的家臣團中的一個武士等級,定居江戶,主要在幕府工作,護城護將軍。
  • 日本武士跑馬拉松,奧運雖然延期,這部古裝體育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2019年一部由英國導演伯納德·羅斯執導的日本電影《武士馬拉松》向人們揭示了馬拉松運動在日本的起源,電影以西方人的視角來觀察日本從幕府時代走向現代的過程,通過日本馬拉松運動的起源來反映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日本歷史和文化。
  • 蒙古襲來︱戰爭前後的鎌倉幕府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提起日本的中世時期(約11世紀末-16世紀),常常會浮現出「武家時代」「武士社會」這樣的詞彙,因而,武士們的統轄者鎌倉幕府時常被等同於中世的國家政權。但有一些日本史知識背景的讀者可能知道,在距離鎌倉千裡之外的京都,還有以天皇或上皇為首的公家政權存在。弄清楚武家和公家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理解日本中世國家的關鍵點。
  • 日本「隱居」制度:家長挑選繼承人管理家業後,自此「退位」
    2、原來隱居制度的前身和家長有著這樣的聯繫但最開始的隱居制度並沒有完全滲入所有階層,而是僅僅在武家,也就是武士階層中流行。最初,隱居制度的前身應該算室町幕府時期的家督繼承制,「家督」一詞源於中國的《史記》,「家有長子曰家督」,即嫡長子繼承制。
  • 日本動漫中,這些爆炸好看的武士類動畫作品你看過多少?
    大家好,我是斯文君在日本動漫中以武士為題材的動漫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武士有勇力的人,在20世紀,宮本武藏成為世界家喻戶曉的日本武士代表人物;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五社英雄為詮釋日本武士電影最佳代表人。武士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的信念。
  • 武士和忍者有什麼不同?
    那麼我們對武士和忍者的現代看法到底有多準確?日本歷史被分成不同的時代和時期。與我們的討論特別相關的是1467年至1603年的仙谷地區,以及持續到1868年的連續的德川(或「江戶」)時期。德川時期得名於1603年接管日本的幕府家族。
  • 吃米的武士如何推動明治維新大變革,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原因
    武士是大名養的職業軍人,是日本貴族對人民的統治工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級,但是由於日本世襲制的原因,武士的等級同樣是世襲的,高級武士有旗本武士,御家人武士等,俸祿豐厚。但最低等級的足輕武士是絕大部分。戰國時期下級武士如果立下卓越的軍功才有升軍銜的可能。而德川幕府穩定他們的天下之後,沒有戰爭機會導致武士沒有任何上升通道,足輕家的人永遠是足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