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浪客劍心》,對漫改真人電影有了解的人總會評價它是「近年來日本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漫改電影」。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變法中的兩大陣容,「四蕃」割據以及幕府背後的陰謀與權變詭局多變,《浪客劍心》卻將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表現得酣暢淋漓。今天,讓我們在《浪客劍心》中,體會當時的日本維新變法的激烈。
一. 幕末時代的複雜背景
1. 「維新三傑」
《浪客劍心》中,主人公緋村劍心殺人不眨眼,有「劊子手拔刀齋」的稱號。而劍心這一熒幕形象的原型是幕末素有「千人斬」之稱的河上彥齋,他做殺人狂魔的這段時期正處於維新變法最黑暗的時候——幕末時代。
幕府末年,變革之風已初見端倪,有「尊王攘夷」和「公武合體」兩大陣容之分。兩者的區別在於對幕府的態度不同,前者擁護天皇的權力,要求廢除幕府制度;後者則偏向幕府,想藉助幕府的軍事力量推翻天皇的統治。
而貫穿整個變法過程的有三個重要人物: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三人並稱為「維新三傑」。其中木戶孝允是長州藩人,是緋村劍心全力保護的對象;西鄉隆盛是薩摩藩人,曾代表薩摩藩與長州派談判;大久保利通是薩摩藩人,死前曾留下有名的「維新三十年」言論。
明治維新初期,政府的作用在各個層面上不斷被打壓、弱化,「維新三傑」的出現改善了這種情況,一方面加深了人民心中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推動了維新的步伐,加快確立新的國家制度與法案,為後來的變法維新做出可貴的貢獻。
2. 「四藩」割據
推動維新的有四大蕃地:長州,薩摩,土佐和肥前,其中其主要領導作用的是長州和薩摩兩地,而緋村劍心就屬於長州派劍客。明治維新再說直白一點就是幕府,與雄蕃和天皇之間的博弈。
這四處藩地之所以成為變革的中心,是因為它們的地理位置均遠離幕府,而立天皇所在的京都較近,使其有機會脫離幕府的控制。長州藩位於本州島最西南,是「尊皇攘夷」的堅決擁護者。「尊皇攘夷」最終以失敗告終,有識之士終於看清日本變革的本質,必須推翻幕府,長州藩又成為倒幕派的中流砥柱。
薩摩藩位於九州島最西南,依靠當地的軍工廠掌握強大的軍事力量。明治維新前期擁護「公武合體」,後來與長州聯盟,支持長州藩提倡的「尊皇攘夷」,為倒幕運動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有藩地想推翻幕府統治,就有藩地親近幕府。當時在本州島偏北的福島縣有一個地方叫會津藩,就是與倒幕派做最後抗衡的藩地,也是劍心主要的敵人。在影片當中,以劍心為代表的「倒幕派」維新志士與「親幕組」的武士組織「新撰組」展開殊死較量,而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兩個組織。
日本藩制難得可貴的是,雖然政治、軍事力量相對分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容易擺脫幕府的控制,而且最終長州、薩摩等藩能夠達成一致目標,使這股分散的力量最後集中起來,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二. 明治維新中的激烈爭鋒
1. 從《浪客劍心》中看真實的歷史
《浪客劍心》讓人有強烈的歷史嵌入感,就像中國的《三國演義》一樣,之所以一部虛構的小說能這般引人入勝,是因為其來源於真實的歷史。
池田屋是京都裡的一家小旅館,當時來自長州藩的維新人士正在屋內聚會,不想新撰組武士突然闖進屋內,殺害七名激進人士,十一人受傷。這一事件嚴重打擊了長州維新派的勢力,後來有人甚至稱它「使明治維新推遲了一年」。
「禁門之變」是八月十八日政變中重要的一戰。在長州藩和尊皇攘夷派被解除駐守權後,常州維新人士希望剷除會津藩的守護,於是在京都與幕府軍隊展開激烈巷戰。在此次戰鬥中投入使用了大炮,致使京都三萬戶民宅被燒毀,長州藩的軍事實力也大大被削減。
維新派的倒幕運動前期並不順利,加之日本武士階級對失敗的恥辱感給維新運動的軍事領導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為長州倒幕派的節節敗退雪上加霜。但倒幕運動還是迎來了關鍵性的轉折點。長州與薩摩兩藩的聯盟為當時的維新派增添重要的軍事力量,也加速了幕府統治的滅亡。
2. 「勤王派」與「新撰組」的殺戮與對決
影片中幕末的武士分為兩大派系,一是「勤王派」維新志士,一是幕府招募的浪士組成的「新撰組」,兩派均以「天誅」的名義執行斬殺行動。雖然出發點還是保衛百姓的安全,但由於各階級利益不同造成立場與信條各不相同,殘忍的殺戮和對決由此產生。
幕末時代是黑暗的,血腥的,影片中作者借劍心的師父比古清十郎之口說出:「時代和人的心都是有毛病的……在這個每日都有動蕩不休的年代,即使擁有強大的力量,也不能阻止時代的洪流……」對於武士而言,無論出發點多麼掩人耳目,也只是動蕩亂世中虛偽的謊言。
三. 明治維新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一場變革的激烈程度還要看其對社會的影響程度。明治維新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有人曾把日本文化描述成「劍與菊」的文化,「劍」指的是與日本封建社會淵源已深的武士道精神,也有人將武士道精神更貼切的稱為「日本的國家倫理」。
明治維新結束了武士階層在政治中的領導地位,幕末武士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維新前為了道義為藩鎮或幕府賣命,維新後卻無立足之地,窮困潦倒。《浪客劍心》將這種極具衝突的情感表現的很深刻。它依舊毫無保留的表現著對忠義的武士道精神的讚美,同時也承認:未來不能一直選擇殺戮。
劍心最終還是選擇立誓「不再殺一人」,保護想要保護的人,小人物終究不能決定大時代的走向,選擇不留戀過去就是選擇更好的未來。更具意義的是,《浪客劍心》傳達出了堅定的反軍國立政憲的價值觀和反戰觀念,武士道精神融入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此武士道精神並沒有結束,而是以新的形勢發展。
四.總結
《浪客劍心》是一部帶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電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幕府末期、明治維新初期這一動蕩時期,「維新派」與「親幕派」武士分庭抗禮,為各自的信仰與利益展開對決,為這個時代染上血淋淋的殘酷。
歷史上,明治維新讓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從此開始瘋狂地對外擴張,可以說,明治維新是侵略戰爭的罪惡之源。
但《浪客劍心》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回顧與反思這一時期,不僅表現出武士道精神可歌可泣的一面,還以藝術的方式清晰地傳達反軍國主義和反戰觀念,這應該就是《浪客劍心》的偉大之處。
參考文獻:
1、《和月伸宏筆下的明治維新》
2、《時代洪流下的「瘋狂正義」——動畫電影《浪客劍心追憶篇》主題淺析》
3、從《浪客劍心》看日本武士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