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看過這種類似武俠片的動作片了,看完《浪客劍心》心情還很激動。沒有看過漫畫,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感想是否能真正觸及這個作品的內核。三部《浪客劍心》都看了,第一部是最喜歡的,因為二三部延續了第一部同樣的主題,故事框架也大致相同,所以看得時候就沒有覺得那麼有新鮮感,但是二三部也有它的優點,關於正義觀的討論可以說在二三部得到了深化。總的來說,《浪客劍心》故事的情節和主題並不算特別新奇,被人視為殺戮化身的劍客,最終放棄殺戮,決定以不殺的方式創造新時代,其間討論的是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較量。像《死亡筆記》之類的故事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浪客劍心》的電影是如何做到引人入勝呢,我覺得在於人物的塑造和精彩的打戲。不得不說看完電影之後,我真的超級喜歡佐藤健。第一部中先是讓我們見識了拔刀齋狠辣的刀法,在黑暗中疾速砍殺的他仿佛失去了靈魂一般,這樣一個殺人機器般的形象與後來買了一串丸子之後露出孩童般笑容的劍心,可以說判若兩人。佐藤健很好地駕馭了人物性格上的這種反差,讓人從一開始就對緋村劍心這個人充滿了好奇。身材瘦削、輕聲細語的劍心一旦真正與人拔刀開戰就突然充滿了力量感,這絕對是得益於打戲的設計,行雲流水地步伐、動作和迅猛的速度,使得打戲觀賞性很強,簡直是一種享受。標誌性的拔刀動作和掃堂腿也非常漂亮。劍心的性格反差與環境的光線和演員的演繹有很大關係,在劍心還沒被人發現是拔刀齋的時候,採用的都是明朗高調的光源,包括佐藤健在演的時候說話的音調也比較高,頭髮看起來更像洗過的樣子(因為在決戰的時候,感覺頭髮好像一綹一綹的非常頹廢),給人一種開朗乾淨的感覺。但是到了與惡人對峙的打戲的時候,光線就比較昏暗,而且劍心說話的聲音明顯壓低了,頭往往低著蓋住眼睛(大概因為漫畫裡都是這麼畫一個人發狠的時候吧。)這些細節上的差異都造就了劍心的反差萌。最後是正義觀的問題,我覺得幾部加起來探討得逐步深入。劍心嚮往一個正義的社會,明治政府企圖通過暗殺的手段創造一個正義的政府,劍心為了這個許諾而接受請求成為了政府殺人的刀,最終果然取得了勝利。就此收手的劍心以為這樣就可以做一個普通人,但是沒想到還要承受「後遺症」的困擾,他的過去是自己人生的汙點,也是明治政府的汙點,只不過一個無法隱藏,一個被深深隱瞞。在第一部中講的是不殺之誓與武士信念所遭受的考驗,拜金的社會與武力的挑釁,拷問著左之助和劍心,但是最終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化解了問題救出了朋友。在這部分打戲看得很過癮,但是回過頭來會覺得少了些什麼。主要原因大概還是在於主角光環過於強大,所以這個鬥爭的部分更多地給人一種體現主角武力之強大的感覺,但對於主題的思考顯得有些不足。第二三部的東京大火事件是對正義的深入討論,藉助暗殺成立的明治政府果然被抓住了小辮子,志志雄用揭穿老底來威脅政府就範,顯然如果不是因為劍心足夠強大的話,肯定也就被明治政府賣了。我看完幾部《浪客劍心》之後的第一感受也是,嚮往成為像劍心一樣強大且正義的人,嚮往變強、嚮往自己堅守正義當然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個正義的社會顯然不能單單寄託於每個人都是正派的俠客上,人性終究是有靠不住的地方,不然也不會有志志雄和觀柳的存在,所以敦促一個正義的政府形成,或許是造就新時代的答案。劍心的不殺之誓本身也是對新時代的希望,他尊重政府的程序,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守法,來做一個表率,並且對政府的程序抱有信心,所以他最後都將打敗的敵人交給了警局。打敗志志雄之後,政府給劍心洗白,抹去了拔刀齋的過往,但是明治政府的黑暗過往真的也可以就此掩埋嗎?也許明治政府當初就應該光明正大的戰爭才是正解,但是誰又知道我們如今這個和平的世界背後有多少陰影呢,但終究是要堅定地仰望正義並向其進發的。畢竟,「程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正義和正在形成的理想,人們不能通過邪惡的手段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而目的是樹。」啊啊,最後想起來了鵜堂刃衛和四乃森蒼紫,這種追求天下第一人讓我想到了嶽不群、任我行和鳩摩智,不禁開始遐想金庸小說在日本人鏡頭下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