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對日本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史稱「元日戰爭(日本稱為「文永·弘安之役」、「蒙古襲來」)」。日本則在鎌倉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的指揮下進行堅決抵抗。
憑藉大颱風和日本武士的拼死抵抗,元朝對日本的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北條時宗因此至今都被尊為日本的「抗元英雄」。但有觀點認為北條時宗死在了最好的時候,否則其歷史評價恐怕要低很多了。
鎌倉幕府的統治根基為「御恩奉公制」。幕府將土地封給武士集團並保護其領地所有權,是為「御恩」;從幕府獲得領地的武士集團效忠幕府,承擔上交賦稅、保衛幕府、戰時出兵參戰等等義務,是為「奉公」。
元日戰爭期間,北條時宗幾乎調集了全日本的武士為鎌倉幕府「奉公」參戰。很多武士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嚴重者更是瀕臨破產。元日戰爭結束後,武士都盼著幕府「御恩」領地,以此擺脫財政危機。
但元日戰爭對日本是一場純粹的防禦戰,幕府沒有獲得任何新的土地,自然無法「恩賞」給武士領地。於是鎌倉幕府的統治根基逐漸瓦解,武士越來越反對北條氏的統治,最終在五十多年後滅亡了鎌倉幕府。
由於北條時宗在元日戰爭後三年就因病去世,「恩賞奉公制」瓦解的責任就算在了他兒子北條貞時和孫子北條高時的身上。如果北條時宗多活幾年,「恩賞奉公制」瓦解的責任肯定是要算在他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