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更多精彩內容。
在日本歷史上,武士佔據著絕對重要的角色,自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後,日本進入「武者之世」,直至明治維新的幾百年時間裡,政權一直掌握在武士的手中。不過,雖然武士階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已影響到日本後世的方方面面,至今提到武士仍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武士的研究更是深入細緻,除了權利鬥爭等之外,連吃穿住行也包羅在內。在此,筆者想聊聊武士之中等級相對較高的旗本與下級武士的日常飲食。所謂旗本,簡單來說是江戶時代德川將軍直屬的家臣團中的一個武士等級,定居江戶,主要在幕府工作,護城護將軍。另外,旗本中領地石高特別高的稱為「大身旗本」,他們的飲食生活與大名相接近,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
旗本的早餐:兩菜一湯
據說任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御伽眾(陪將軍閒聊的一種閒職,錢多事少)的大名們每日帶便當登上江戶城,到飯點時就在城中名為萩之間的房間吃飯。某天,一名御伽眾帶的便當中有鮭魚塊,引得其他御伽眾羨慕不已。先不去考究此事的真假,但此事反映了江戶初期武士的飲食其實相當簡樸,將軍、大名尚且如此,一般武士的飲食生活更是單調樸素。而且,在這一時期,武士也好,平民也好,一直延續著戰國時代的習慣,每日進食兩餐,即早餐和晚餐。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現代人可能會表示同情:古人經常餓得難受吧。其實不然,當時一個成人一日領取的糧食有5合(1合約等於0.18升),比現代人的飯量大,一餐吃下較多米飯的話,應該不會感到飢餓。根據記錄,武士們的早餐在上午8時左右,晚飯在下午2時左右。早餐與現代人無異,晚餐則提前許多,很多現代人在這個點也只是吃了中餐而已。
■引得御伽眾羨慕不已的鮭魚塊。
從元祿時代(1688~1704)之後,隨著作為照明用途的菜籽油的普及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繁榮,普通武士的飲食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首先,兩餐變為三餐;其次,菜品內容也豐富起來;最後,主食從糙米改為精製白米,吃上了以前看來非常珍貴的應季食物。說起白米,將軍和大名等上層武士早在寬文年間(1661~1673)已開始食用,據說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光喜吃白米飯,最後患上了腳氣病。另外,元祿年間還有一個突出的特色,越來越多的武士在外下館子解決吃飯問題。專門的飯館和外賣店最先出現在京都和大阪,這個風潮逐漸擴散到江戶,之後,這些為武士和普通市民提供便利的餐館越開越多,到了江戶末期的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單是江戶城就達到6000家左右。
■繁華熱鬧的江戶街頭。
不過,隨時為將軍、大名戰鬥是武士的使命,這一點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沒有改變。將軍和大名們擔心過於富足的生活會使武士喪失應有的戰鬥力,於是經常下達節儉令,以振作武士之精神,不過有時是因為幕府或各藩財政緊逼才下達此令。寬文三年(1663)的節儉令規定:「旗本節日宴席規格以五菜兩湯為宜。」寬文八年(1668)備前藩(今岡山縣)的池田光政對家臣下達的節儉令更為嚴格,其中規定宴客時:「家老為三菜兩湯,外加一下酒菜;千石以上三菜一湯外加一下酒菜;五百石以上為兩菜一湯外加一下酒菜,此外,取消拼盤、後段(餐後甜點)」。其他藩也基本如此。請客時的菜單都如此簡單,個人平時的飲食更加樸素,不過,視經濟狀況多少有些差異。
■旗本的一餐。
■比旗本低一等級的御家人的住宅。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可算是豪宅了,看院子的空間,足以種植果蔬。
2000石以上的旗本一般住大房子,有大院子,有許多這一等級的旗本在自家院子開菜園,蔬菜瓜果什麼的可以自給自足,其中有些還自行製作味噌。那麼,旗本的一日三餐吃些什麼呢?早餐有白米飯、味噌湯、主菜、副菜及醃菜,主菜為魚類,有水煮鰹魚或烤鰤魚,副菜一般是豆腐或蒟蒻等;晚餐有時配有酒,三菜一湯,有新鮮的刺身等;在自家吃午飯的時候,多是鹹鮭魚或醃菜加茶泡飯。通常在自家吃飯時,家族成員每人有一個稱為「膳」的單人餐桌,桌上放置各人的飯菜,雖然也是圍坐在一起吃,不過,父子、夫妻之間會拉開一定的距離,以示一家之主的權威。
■從上圖來看,即使是大身旗本也並非餐餐大魚大肉,不過質與量怎麼也強過下級武士,而且從菜譜來看,都是些吃了不容易發胖、健康的食物。
■古代日本與現代不同,就餐時每人一膳。雖然全家沒有圍坐在一張餐桌上,但也是在一起吃飯。通常妻子吃飯的位置需要與丈夫稍微拉開距離。
■日本人稱為「膳」的單人餐桌。餐具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規定。
追求美食的下級武士
在元祿年間,雖有許多條條框框限制著武士,但他們可以自由去做一些喜歡的事情,至於做什麼視自身才能而定。有人熱衷於興趣,有人勤於職守,總之,石高100石上下的下級武士在這方面的傾向尤為強烈。
尾張名古屋藩有一個名為朝日文左衛門(1674~1718年)的年收100石的畳奉行。畳奉行是江戶幕府的一種職稱,管理江戶城內房間和各官廳的榻榻米,同時也負責製作榻榻米和更換榻榻米的席面等。他生活拮据卻一門心思追求美食,並將自己追求的過程詳細的記錄下來,即《鸚鵡籠中記》。
■現代出版的《鸚鵡籠中記》中較古老的一套。此書是研究元祿時期下級武士生活極有價值的名書,除了飲食生活,還記錄了不少關於武士的風流韻事。
■文左衛門屬於一個特例,一般下級武士的三餐令人吃驚的樸素。旗本級武士一日兩餐有味噌湯,在當時味噌算是高檔品,下級武士一日吃一次味噌湯就算是好的了。
文左衛門在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之餘去追求自己的愛好,從《鸚鵡籠中記》一書來看,其傾向追求「食材」,料理視到手的食材而定。他還非常愛喝酒,也因為飲酒過度,在正值壯年的45歲就死了。而他的父親定右衛門氣定神閒的活至81歲。
在此列舉部分《鸚鵡籠中記》中文左衛門記錄的料理名。
1、魚圓=將魚肉搗碎揉成圓形的魚丸。
2、海鮮湯=用白蘿蔔或牛蒡、豆腐、鮑魚、魚圓等燉成湯,以味噌調味。
3、鴨雜碎湯=禽類內臟煮的湯,主要使用鴨內臟。
4、烤鰻魚=將鰻魚的魚中骨剔除,串起來燒熟。
■文左門衛自己下廚做的料理之一。
在當時還說還真是奢侈的食物。此外,文左衛門還記錄了夜班食用的便當食譜:有幹蘿蔔葉(或莖)湯;燉菜有煮白羅卜、牛蒡、豆腐、蒟蒻、紅薯;兩條烤鯔魚(整條烤);涼拌蜆貝;醃菜;酒等,他經常與一起值夜班的同事一起吃吃喝喝。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他自己親手下廚製作的。當時大多數下級武士對下廚嗤之以鼻,在他們的觀念中那是女人的活。許多單身武士並不在家自己煮飯吃,或者利用「賄屋」(當時的一種外賣快餐店),或者利用「振賣」(挑著飯菜大街小巷叫賣的小商販)、「菜屋」(一種專業燉菜飯館)解決三餐。
■江戶時代的「振賣」。
總的來說,大多數下級武士經濟狀況不佳,常常需要縮衣節食。不過,中下級武士窮是窮,但他們住的房子較其他階級的平民要大得多,連年收30石的下級武士也能住在100平左右帶院子的房子裡,因此大多數中下級武士也和旗本一樣,在自家院裡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早上通常吃泡飯加醃菜,中午吃湯泡飯加醃菜,晚上吃茶泡飯加醃菜,上級武士才有豆腐、燉菜、(價格便宜的)魚吃。
武士奇葩的飲食禁忌
在武士社會,上至將軍下至下級武士有許多麻煩的飲食禁忌,他們在大多數場合下能夠遵守,但凡事都有例外,有少數武士也敢挑戰這些禁忌,這其中的故事相當有趣。
1、武士討厭金槍魚
以前,日本人不稱金槍魚為「マグロ」而稱為「シビ」。據江戶時代初期的《慶長見聞集》一書記載,「誤把シビ的叫賣聲聽成了「死日」,自以為不吉利。」對於以戰鬥作為生存意義的武士而言,「死」是最讓他們忌諱的文字。
不過,江戶中期以後,金槍魚的稱呼以「マグロ」為主,再加上醬酒的普及,武士們也沒有了這個禁忌,和平民一樣大快朵頤。
■同一種魚因為不同的名稱而避諱,雖然極不自由,但武士更看重的是一個好的兆頭。
2、不吃窩斑鰶
窩斑鰶是一種體長15釐米左右的海魚,在日本,對此魚的不同生長階級有不同的稱呼,其中長到7~10釐米時稱為「コハダ」,最終階段稱為「コノシロ」。在江戶時代,以「コハダ」製作的「コハダ壽司」在花柳界人氣極高,不過,不論是「コハダ」還是「コノシロ」,武士們一律拒絕。「コノシロ」與「この城」同音,「この城」又指自己所屬藩的城堡,在武士看來,怎麼能吃自己的城堡呢?因此,對於這種魚,他們的內心是抗拒的。另外,日本人還稱這種魚為「腹切魚」,是那些被命切腹的武士最後吃到的食物。照這樣來看,這種魚的名字還真是不吉利。
■窩斑鰶的幼魚做成的握壽司,這可是高級壽司。
3、危險的誘惑——河豚
保護主公是武士的本分,為此他們要戰鬥到底,甚至犧牲生命。這樣的武士若是因為吃了河豚而送命,那將是莫大的恥辱。可是,河豚太美味,「想吃,又不舍」(《毛吹草》),因為河豚含有劇毒。話雖如此,仍有人敵不過河豚的美味,大膽涉險。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樣的川柳(江戶中期之後流行的沒有終助詞的口頭短詩):大名的不足是河豚的美味。按規定,大名禁止吃河豚,若因為吃河豚被毒死,名下藩將有廢除之險。此外,明知有毒仍冒險去品嘗美味就如同通姦,於是,又誕生了這樣的川柳:河豚的美味等同於通姦。
■河豚含有劇毒,一旦中毒極有可能身亡,但其肉質鮮美,仍讓許多人冒險一試。武士的身份越高,越容易買到河豚,但高級武士卻被明令禁止吃河豚,真是諷刺呀。
4、武士喜歡「刺身」的原因
日本料理尤為重視食材的天然味道,將鮮魚肉切成適宜進食大小的「刺身」就是最佳象徵。「刺身」其實是武士用語,他們忌諱「切」,所以改用「刺」。有些地方還稱為「作身」或「御作」,不管哪一種都不會使用「切」。在古書中也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除了上面的例子,還稱作「差身」、「差味」、「指身」、「打身」等等。
到了江戶後期,江戶的城下町出現了「刺身屋」,用金槍魚和鰹魚等作為食材,深受市民的歡迎,武士們也經常到「刺身屋」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