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幕府時代的武士們竟靠自家菜園填飽肚子?

2020-12-28 騰訊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更多精彩內容。

在日本歷史上,武士佔據著絕對重要的角色,自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後,日本進入「武者之世」,直至明治維新的幾百年時間裡,政權一直掌握在武士的手中。不過,雖然武士階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已影響到日本後世的方方面面,至今提到武士仍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武士的研究更是深入細緻,除了權利鬥爭等之外,連吃穿住行也包羅在內。在此,筆者想聊聊武士之中等級相對較高的旗本與下級武士的日常飲食。所謂旗本,簡單來說是江戶時代德川將軍直屬的家臣團中的一個武士等級,定居江戶,主要在幕府工作,護城護將軍。另外,旗本中領地石高特別高的稱為「大身旗本」,他們的飲食生活與大名相接近,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

旗本的早餐:兩菜一湯

據說任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御伽眾(陪將軍閒聊的一種閒職,錢多事少)的大名們每日帶便當登上江戶城,到飯點時就在城中名為萩之間的房間吃飯。某天,一名御伽眾帶的便當中有鮭魚塊,引得其他御伽眾羨慕不已。先不去考究此事的真假,但此事反映了江戶初期武士的飲食其實相當簡樸,將軍、大名尚且如此,一般武士的飲食生活更是單調樸素。而且,在這一時期,武士也好,平民也好,一直延續著戰國時代的習慣,每日進食兩餐,即早餐和晚餐。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現代人可能會表示同情:古人經常餓得難受吧。其實不然,當時一個成人一日領取的糧食有5合(1合約等於0.18升),比現代人的飯量大,一餐吃下較多米飯的話,應該不會感到飢餓。根據記錄,武士們的早餐在上午8時左右,晚飯在下午2時左右。早餐與現代人無異,晚餐則提前許多,很多現代人在這個點也只是吃了中餐而已。

■引得御伽眾羨慕不已的鮭魚塊。

從元祿時代(1688~1704)之後,隨著作為照明用途的菜籽油的普及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繁榮,普通武士的飲食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首先,兩餐變為三餐;其次,菜品內容也豐富起來;最後,主食從糙米改為精製白米,吃上了以前看來非常珍貴的應季食物。說起白米,將軍和大名等上層武士早在寬文年間(1661~1673)已開始食用,據說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光喜吃白米飯,最後患上了腳氣病。另外,元祿年間還有一個突出的特色,越來越多的武士在外下館子解決吃飯問題。專門的飯館和外賣店最先出現在京都和大阪,這個風潮逐漸擴散到江戶,之後,這些為武士和普通市民提供便利的餐館越開越多,到了江戶末期的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單是江戶城就達到6000家左右。

■繁華熱鬧的江戶街頭。

不過,隨時為將軍、大名戰鬥是武士的使命,這一點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沒有改變。將軍和大名們擔心過於富足的生活會使武士喪失應有的戰鬥力,於是經常下達節儉令,以振作武士之精神,不過有時是因為幕府或各藩財政緊逼才下達此令。寬文三年(1663)的節儉令規定:「旗本節日宴席規格以五菜兩湯為宜。」寬文八年(1668)備前藩(今岡山縣)的池田光政對家臣下達的節儉令更為嚴格,其中規定宴客時:「家老為三菜兩湯,外加一下酒菜;千石以上三菜一湯外加一下酒菜;五百石以上為兩菜一湯外加一下酒菜,此外,取消拼盤、後段(餐後甜點)」。其他藩也基本如此。請客時的菜單都如此簡單,個人平時的飲食更加樸素,不過,視經濟狀況多少有些差異。

■旗本的一餐。

■比旗本低一等級的御家人的住宅。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可算是豪宅了,看院子的空間,足以種植果蔬。

2000石以上的旗本一般住大房子,有大院子,有許多這一等級的旗本在自家院子開菜園,蔬菜瓜果什麼的可以自給自足,其中有些還自行製作味噌。那麼,旗本的一日三餐吃些什麼呢?早餐有白米飯、味噌湯、主菜、副菜及醃菜,主菜為魚類,有水煮鰹魚或烤鰤魚,副菜一般是豆腐或蒟蒻等;晚餐有時配有酒,三菜一湯,有新鮮的刺身等;在自家吃午飯的時候,多是鹹鮭魚或醃菜加茶泡飯。通常在自家吃飯時,家族成員每人有一個稱為「膳」的單人餐桌,桌上放置各人的飯菜,雖然也是圍坐在一起吃,不過,父子、夫妻之間會拉開一定的距離,以示一家之主的權威。

■從上圖來看,即使是大身旗本也並非餐餐大魚大肉,不過質與量怎麼也強過下級武士,而且從菜譜來看,都是些吃了不容易發胖、健康的食物。

■古代日本與現代不同,就餐時每人一膳。雖然全家沒有圍坐在一張餐桌上,但也是在一起吃飯。通常妻子吃飯的位置需要與丈夫稍微拉開距離。

■日本人稱為「膳」的單人餐桌。餐具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規定。

追求美食的下級武士

在元祿年間,雖有許多條條框框限制著武士,但他們可以自由去做一些喜歡的事情,至於做什麼視自身才能而定。有人熱衷於興趣,有人勤於職守,總之,石高100石上下的下級武士在這方面的傾向尤為強烈。

尾張名古屋藩有一個名為朝日文左衛門(1674~1718年)的年收100石的畳奉行。畳奉行是江戶幕府的一種職稱,管理江戶城內房間和各官廳的榻榻米,同時也負責製作榻榻米和更換榻榻米的席面等。他生活拮据卻一門心思追求美食,並將自己追求的過程詳細的記錄下來,即《鸚鵡籠中記》。

■現代出版的《鸚鵡籠中記》中較古老的一套。此書是研究元祿時期下級武士生活極有價值的名書,除了飲食生活,還記錄了不少關於武士的風流韻事。

■文左衛門屬於一個特例,一般下級武士的三餐令人吃驚的樸素。旗本級武士一日兩餐有味噌湯,在當時味噌算是高檔品,下級武士一日吃一次味噌湯就算是好的了。

文左衛門在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之餘去追求自己的愛好,從《鸚鵡籠中記》一書來看,其傾向追求「食材」,料理視到手的食材而定。他還非常愛喝酒,也因為飲酒過度,在正值壯年的45歲就死了。而他的父親定右衛門氣定神閒的活至81歲。

在此列舉部分《鸚鵡籠中記》中文左衛門記錄的料理名。

1、魚圓=將魚肉搗碎揉成圓形的魚丸。

2、海鮮湯=用白蘿蔔或牛蒡、豆腐、鮑魚、魚圓等燉成湯,以味噌調味。

3、鴨雜碎湯=禽類內臟煮的湯,主要使用鴨內臟。

4、烤鰻魚=將鰻魚的魚中骨剔除,串起來燒熟。

■文左門衛自己下廚做的料理之一。

在當時還說還真是奢侈的食物。此外,文左衛門還記錄了夜班食用的便當食譜:有幹蘿蔔葉(或莖)湯;燉菜有煮白羅卜、牛蒡、豆腐、蒟蒻、紅薯;兩條烤鯔魚(整條烤);涼拌蜆貝;醃菜;酒等,他經常與一起值夜班的同事一起吃吃喝喝。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他自己親手下廚製作的。當時大多數下級武士對下廚嗤之以鼻,在他們的觀念中那是女人的活。許多單身武士並不在家自己煮飯吃,或者利用「賄屋」(當時的一種外賣快餐店),或者利用「振賣」(挑著飯菜大街小巷叫賣的小商販)、「菜屋」(一種專業燉菜飯館)解決三餐。

■江戶時代的「振賣」。

總的來說,大多數下級武士經濟狀況不佳,常常需要縮衣節食。不過,中下級武士窮是窮,但他們住的房子較其他階級的平民要大得多,連年收30石的下級武士也能住在100平左右帶院子的房子裡,因此大多數中下級武士也和旗本一樣,在自家院裡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早上通常吃泡飯加醃菜,中午吃湯泡飯加醃菜,晚上吃茶泡飯加醃菜,上級武士才有豆腐、燉菜、(價格便宜的)魚吃。

武士奇葩的飲食禁忌

在武士社會,上至將軍下至下級武士有許多麻煩的飲食禁忌,他們在大多數場合下能夠遵守,但凡事都有例外,有少數武士也敢挑戰這些禁忌,這其中的故事相當有趣。

1、武士討厭金槍魚

以前,日本人不稱金槍魚為「マグロ」而稱為「シビ」。據江戶時代初期的《慶長見聞集》一書記載,「誤把シビ的叫賣聲聽成了「死日」,自以為不吉利。」對於以戰鬥作為生存意義的武士而言,「死」是最讓他們忌諱的文字。

不過,江戶中期以後,金槍魚的稱呼以「マグロ」為主,再加上醬酒的普及,武士們也沒有了這個禁忌,和平民一樣大快朵頤。

■同一種魚因為不同的名稱而避諱,雖然極不自由,但武士更看重的是一個好的兆頭。

2、不吃窩斑鰶

窩斑鰶是一種體長15釐米左右的海魚,在日本,對此魚的不同生長階級有不同的稱呼,其中長到7~10釐米時稱為「コハダ」,最終階段稱為「コノシロ」。在江戶時代,以「コハダ」製作的「コハダ壽司」在花柳界人氣極高,不過,不論是「コハダ」還是「コノシロ」,武士們一律拒絕。「コノシロ」與「この城」同音,「この城」又指自己所屬藩的城堡,在武士看來,怎麼能吃自己的城堡呢?因此,對於這種魚,他們的內心是抗拒的。另外,日本人還稱這種魚為「腹切魚」,是那些被命切腹的武士最後吃到的食物。照這樣來看,這種魚的名字還真是不吉利。

■窩斑鰶的幼魚做成的握壽司,這可是高級壽司。

3、危險的誘惑——河豚

保護主公是武士的本分,為此他們要戰鬥到底,甚至犧牲生命。這樣的武士若是因為吃了河豚而送命,那將是莫大的恥辱。可是,河豚太美味,「想吃,又不舍」(《毛吹草》),因為河豚含有劇毒。話雖如此,仍有人敵不過河豚的美味,大膽涉險。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樣的川柳(江戶中期之後流行的沒有終助詞的口頭短詩):大名的不足是河豚的美味。按規定,大名禁止吃河豚,若因為吃河豚被毒死,名下藩將有廢除之險。此外,明知有毒仍冒險去品嘗美味就如同通姦,於是,又誕生了這樣的川柳:河豚的美味等同於通姦。

■河豚含有劇毒,一旦中毒極有可能身亡,但其肉質鮮美,仍讓許多人冒險一試。武士的身份越高,越容易買到河豚,但高級武士卻被明令禁止吃河豚,真是諷刺呀。

4、武士喜歡「刺身」的原因

日本料理尤為重視食材的天然味道,將鮮魚肉切成適宜進食大小的「刺身」就是最佳象徵。「刺身」其實是武士用語,他們忌諱「切」,所以改用「刺」。有些地方還稱為「作身」或「御作」,不管哪一種都不會使用「切」。在古書中也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除了上面的例子,還稱作「差身」、「差味」、「指身」、「打身」等等。

到了江戶後期,江戶的城下町出現了「刺身屋」,用金槍魚和鰹魚等作為食材,深受市民的歡迎,武士們也經常到「刺身屋」消費。

相關焦點

  • 《武士馬拉松》,幕府時代一場瘋狂的馬拉松!
    《武士馬拉松》是改編自日本真實事件的一部武士電影,然而影片並沒有像黑澤明那樣一本正經,而取材的是武士時代為了抵禦外敵,舉辦長跑比賽以壯士氣的故事,這個角度很有新意,也十分有趣,有點像咱們國家的洋務運動。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日本武士的謝幕演出:幕府的「悲傷號角」和拔刀隊的「衝鋒之歌」
    嘉永六年,時代的風暴第一次撕嘯著吹過日本國這位老頭子臉上。這年美利堅合眾國東印度艦隊將四艘軍艦航至江戶灣口,以武力迫使德川幕府開國,史稱「黑船來航」。一、遠道而來的黑船帶來的不僅僅是工業震撼黑船來航震驚了包括天皇與幕府將軍在內的日本全上下民眾,對於幕府(日本當時實際掌權者)來說,來航的四艘軍艦上搭載有六十三門巨炮,而江戶灣能夠勉強與其射程威力相近的海防炮,堪堪有二十門而已,大致來說,這四艘軍艦能夠將幕府將軍的大本營——江戶城本丸頃刻間轟為齏粉,其威懾力不言而明。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
  • 傳說中的武士與平安時代的華麗大鎧
    在一些好萊塢電影中,只要出現日本人的角色(特別是黑幫或武打高手),我們就一定會看到日本武士鎧甲放在顯眼的地方。可以說,日本武士與鎧甲已經密不可分,是缺一不可的組合。 提起平安時代的日本,很多人就會想到《源氏物語》。該書是日本貴族文化鼎盛時期的千古名作。不過,保護貴族們過著聲色犬馬生活的,是活在血淚中的武士家族。
  • 江戶時代,享受特權的日本武士,卻無法觀賞平民喜聞樂見的表演
    摘要:江戶時代,享受特權的日本武士,卻無法觀賞平民喜聞樂見的表演江戶時代,日本武士在享受特權的同時,同樣受困於特權帶來的不便。德川幕府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嚴格控制著武士的生活,衣食住行全都在幕府掌握中。
  • 一期一會:┃ 鎌倉幕府,室町幕府 !!!
    幸好道上兄弟多,於是天皇找來了許多專業的打手,最後親戚趕走了,這打手們又留了下來,這些人,就是武士。平、源兩家DuangDuang一頓亂打,最後源氏勝出,成了天皇手下首席武士家族,天皇封源氏為「徵夷大將軍」。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介入還能活6小時,為何他們如此醉心此道
    公元989年,平安時代的日本京都,權傾一世的藤原家出現了一個叫做藤原義的惡棍,他平日裡無惡不作,逍遙法外,最終官兵決定逮捕他,晚上深夜,忠於天皇的武士包圍了藤原家的府邸並衝了進去,房間內,藤原義並沒有睡著,而是舉起了手中的太刀,隨後他的舉動讓人們感到震驚,原來藤原義並沒有衝向眾人,卻是用刀狠狠的刺向了自己的肚子。。。
  • 大航海時代的傳奇武士——威廉·亞當斯的日本紀行
    《武士威廉》一書的副標題為「大航海時代的日本與西方」,以威廉亞當斯為引子,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中,日本與西方接觸、交流以及最終決裂的畫卷。大航海時代遠隔大海重洋,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探險家們對日本幾乎一無所知,那是一片未知區域。
  • 應仁之亂:室町幕府退場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幕演出
    兩軍基本都靠大名與帶頭武士作戰。普通步兵的地位非常次要,幾乎降格至可有可無的地步。除了武器的騎射單挑與步戰廝殺,兩軍也都缺乏大規模的進攻首都,最後便不約而同的使出大範圍縱火戰術。這導致火勢從北面的船岡山一直延燒到京都的二條大街,繁榮數百年的王城化為一片火海。但因為水平過於接近,終究是誰也制服不了對方。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明治維新的劇本分為上下兩部,前半部分是推翻舊制度(L'Ancien régime),後半部分是建設新國家,在傳統史學敘事裡,大反派幕府倒臺,明治君臣上下同心,日本人民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維新諸豪傑們上臺後迅速劃分為不同的陣營。過往學者劃分派別,按照立憲路線分為德式和英式,或者按照出身陣營劃分為長州和薩摩。
  • 為填飽肚子發愁卻瘋狂長胖 新冠疫情催生的體重危機在富裕國家蔓延
    林恩今年38歲,是4個孩子的母親,家住倫敦東部,靠政府發放的救濟金生活。受累於新冠疫情,她在家附近再也找不到最便宜的蘋果或牛奶了,也沒辦法和蔬菜攤的攤主討價還價。因為吃了太多不健康的食品,自3月份以來林恩的體重增加了28斤。 「我們在吐司上放了很多豆子,要麼就是在吐司上抹點東西,每天都在吃吐司,」她說。
  • 新舊時代的殘酷交替:天皇與幕府之間爭權奪利,用殺戮開啟新篇章
    電影《浪客劍心》的時代背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主人公緋村劍心被稱為「劊子手拔刀齋」,他是個有原則和自身堅持的人,他絕不殺害一人的誓貫穿全劇言。他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或者可以說他是舊時代的武士,新時代的流浪者。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隨著《對馬之魂》的發售與火熱,很多遊戲玩家開始關注元日戰爭時代的歷史。從遊戲的歷史背景事件第一次元日戰爭(文永之役),到戰陣雙方的主角蒙古侵攻軍和鎌倉幕府的武士與步卒們,都成了人們討論的對象。這其中,主角一方所代表的對馬國武士一眾,給許多玩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切腹》之痛-論大時代下虛妄的武士榮耀
    用沉穩有力的鏡頭,簡單集中的場景,清晰明快的結構,構建出了一幅具有明顯的戲劇特徵的幕府時代黑白映畫。 二、影片的象徵意義 影片的開場極具象徵意義,在煙霧繚繞中現出的一副飾以白色毛髮和武士刀的武士盔甲,頭盔下面是寫意化的潦草五官,面容詭異,配以陰沉的開場鑼,充滿了日本能劇的畫面感。
  • 從電影《武士的一分》看江戶時代武士的生活 015
    山田洋次導演再一次把作家藤澤周平的原創武俠小說,運用清新的畫面,催人淚下的電影語言呈現在觀眾面前,把觀眾又一次帶回到日本江戶時代武士的生活當中。提起江戶時代,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歷史上非常少有的長時間的和平年代。
  • 忽必烈遠徵日本:集團作戰給武士們上了一課
    第二講 武家天下共爭雄(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7. 忽必烈遠徵日本給日本人上了一課鎌倉幕府建立幾十年之後,到了龜山天皇文永五年(1268年),也就是蒙古和南宋對峙的時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兩個使臣出使日本。
  • 無為一九旬老漢竟在菜園裡種罌粟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無為一名93歲的老人,因相信「鴉片果能治百病」,竟在自家小菜園裡種植了罌粟。4月6日上午9時,無為民警在無為市陡溝鎮張橋行政村居民吳某家小菜園內,發現幾十株即將開花的罌粟,經清點,共計42株。
  • 江戶時代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是一個怎樣的形態?又發展了些什麼?
    至於其他東西,日本列島能夠而且確實可以靠自己的資源生存。禁令既包括日本的船隻,也包括其他國家的船隻,而且自外國船隻開始(1633年)。這一決定產生了長遠的後果。我們能夠弄清它產生的原因嗎?表面看來是由於日本統治者對西方人感到擔心。葡萄牙人是最早到達這裡的西方人,1534年到了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