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武士與平安時代的華麗大鎧

2021-02-13 戰爭事典

世界各地的人們想到日本武士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他們身穿的武士鎧甲。在一些好萊塢電影中,只要出現日本人的角色(特別是黑幫或武打高手),我們就一定會看到日本武士鎧甲放在顯眼的地方。可以說,日本武士與鎧甲已經密不可分,是缺一不可的組合。

 

提起平安時代的日本,很多人就會想到《源氏物語》。該書是日本貴族文化鼎盛時期的千古名作。不過,保護貴族們過著聲色犬馬生活的,是活在血淚中的武士家族。

 

這裡先簡單說一下「武士」的來源。貴族們在京都過著豪奢的生活久了,早就不會打仗,也不想去打仗。當時的日本也的確沒有什麼戰爭,頂多就是鎮壓一下民亂、盜匪,又或者搶掠遠在東方的蠻夷(蝦夷人)。在京都的貴族們早已厭惡了殺戮,加上受到佛教思想影響,貴族們都視血腥為汙穢,見血會倒黴出大事,於是遠離兵刃,更不會再穿鎧甲。那怎麼辦呢?當然就找專門的「殺人機器」來代勞了。

 

這些「殺人機器」也就是武士,簡單來說就是較低級的貴族。為什麼他們會當上「殺人機器」呢?原因很簡單,在京都沒法活了!朝廷的好位子、分封土地的肥缺都被大貴族世襲,這些低級貴族也要吃飯養家,於是就申請到地方當官。原本朝廷會派貴族們去地方當官,甚至將一些地方當成官俸封給他們,這樣朝廷就不用養他們了。可是當時的高級貴族都不想離開京都這個繁華之地,但好處又不能不要,所以高級貴族就委派低級貴族替自己管理那些地方。這些低級貴族們到了地方後,面對的人可都不是吃素的。一群群跟野蠻人沒什麼分別的強盜團夥,還有早就被貴族壓榨得民怨沸騰的平民百姓,都不是教化一下就能完事的。所以低級貴族一到了地方就開始靠暴力說話了。低級貴族們就在這樣的拼鬥下慢慢站穩了陣腳。幾代之後,逐漸變成世襲的專業軍事集團,供奉著高級貴族,自己也在地方圈地發展,這些貴族就被稱為「武家」。

 

又過去了一百多年,朝廷早已不知統治為何物,整個政府的運作也都僵化腐朽了。貴族們只管在京都夠不夠錢花費,怎樣吟詩作對,什麼時候會發大水、出瘟疫,還有就是關心怎樣弄死政敵。相反,地方的「武家」貴族都是幹實事的,從經驗中慢慢地進步。他們早已不對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恥,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戰場禮儀。

 

於是,那時候的鎧甲也隨著需要產生變化。一般的士卒當然還是很簡單的武裝,但各個「武家」的首領們,還有他們的子弟、主要手下所穿的鎧甲都變得很華麗。這種由掛甲發展而來的華麗鎧甲就被稱為「大鎧」。

 



穿上大鎧的武士

 

當時的戰場模式是:穿著大鎧的騎馬武士先較量弓箭,然後派各自的部屬去混戰。穿著大鎧的武士,只在必要的時候投入戰場,並且往往只跟同等身份的對手進行「一騎討」(武將一對一單挑)。所以,大鎧的設計思路主要是方便在馬上射箭及拔刀,一開始就沒有想到為大範圍、高頻率的活動做準備,它更注重華麗及裝飾,因此造價不菲,保養費也貴得嚇人。

 

本來,大鎧這種裝備對於低強度戰爭還能夠勝任,可是,太平日子總會有到頭之日。

 

中世日本在13 世紀初爆發的源平之戰、奧州藤原戰爭,出現了第一次的軍備發展高峰期,鎧甲的發展雖然不及後來的戰國時代那麼快,但隨著長期內亂下戰爭強度的增強,武具兵器的發展需求也隨之而來,也為軍備改良帶來了絕好的機會。笨重的大鎧式微,由步兵鎧甲發展而來的「腹卷」和由大鎧簡化而來的「胴丸」出現了。不過,一開始腹卷、胴丸都是給中下級武士穿著,高級武士還是堅持穿大鎧,以保持氣勢和威嚴。相對於騎馬用的大鎧,腹卷和胴丸的體積較小,而且省去了一些不必要和笨重的部件。一般來說,腹卷是從前面穿上,在背後繫緊;胴丸則是從右往左穿,在左側繫緊。

 


腹卷

 


胴丸

 

當時戰爭頻繁也使戰鬥模式由先宣戰後決戰,變成因事制宜地靈活攻擊。所以源平內戰可說是日本軍事史上一個小的分水嶺。

 

源賴朝成為將軍,開創了幕府及鎌倉時代,但他不久就因為墮馬而斃。他的幕府雖然有些內亂,又跟朝廷鬧得很僵,但基本上還是和平的,武士們也慢慢放下了鎧甲及武器,專心管理領地,必要時為幕府出力。因此鎌倉時代初期的武器、鎧甲沒有什麼革新,基本成了身份象徵。

 

然而太平日子沒過多久,滅頂之災就突然來到。當時已徵服大半個中國、使朝鮮半島臣服的元帝國皇帝忽必烈將矛頭指向日本。日本幕府一方面請天皇向上天祈福退敵,一方面指示全國的武士去九州島太宰府布陣迎戰,事後重重有獎。

 

於是,元朝人也留下了關於日本鎧甲與武備的記述:「殊精甲往往代黃金為之,絡珠琲者甚眾;刀制長,極犀銳,洞物而過,但弓以木為之,矢雖長,不能遠;人則勇敢視死不畏。」(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十•泛海小錄》)

 

可以看到,當時的武士裝備華麗大鎧的依然不少,可說是穿金帶銀,打扮得像孔雀一樣去戰鬥,但那是一群不怕死的「孔雀」。這一點也可以從當時元軍不少將領中流箭而退的記載得到驗證。不過武士之所以要華麗地戰鬥,是想引起敵人和友軍的注意。前者是為了多殺敵人立功,後者則是為了找人證。當時的武士要立功請賞,光靠嘴說是不行的,因為口說無憑;多斬敵人首級也是不行的,因為沒法證明那是自己的功勞。所以人證是很重要的,日本武士因此也需要在紛亂的戰場上吸引眼球。

 

最終,靠著種種因素,日本擊退了元軍。這場國家戰爭對武士的戰鬥方式及鎧甲的演化有很重要的影響。華而不實的大鎧成為裝飾品,而上文提到的腹卷及胴丸則在蒙古入侵時達到其發展的黃金時期。

本文摘自《戰場決勝者004:日本戰國爭霸錄》

相關焦點

  • 華麗的日本武士盔甲,頭盔上插倆大犄角真的不沉嗎?
    奈良時代的兩檔式掛甲更是日後大鎧的前身。而短甲則 是將皮革或金屬的札片連綴成整體,以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的甲冑。這一時期橫跨上千年,但是因為距今過遠,所以保存下來的原物並不多。第二期:平安中期~鎌倉時代(11——13世紀),大鎧、胴丸、腹當這些有著濃鬱日本特色的甲冑開始發展除了。當時是武士們佩戴著帶有鏟形前立的嚴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腳穿毛沓,騎在馬上使用弓箭作戰的時代。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直垂是一種頗為古典的武士日常著裝,平安時代就比較常見,鎌倉時代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禪宗在鎌倉時代分別有臨濟宗與曹洞宗兩宗分支傳入日本,鎌倉幕府建立武家政權的核心就是武士們,而武士們的信條必然是與被幕府推翻的平安時代貴族們對立,即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一類思想為核心的武士精神。而禪宗被認為「符合武士精神」,在得到武士階級認可和信奉的同時,也為日後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出現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 讓人眼花繚亂的華麗盔甲,淺談日本盔甲的發展與變革
    奈良時代的兩檔式掛甲更是日後大鎧的前身。而短甲則 是將皮革或金屬的札片連綴成整體,以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的甲冑。這一時期橫跨上千年,但是因為距今過遠,所以保存下來的原物並不多。第二期:平安中期~鎌倉時代(11——13世紀),大鎧、胴丸、腹當這些有著濃鬱日本特色的甲冑開始發展除了。當時是武士們佩戴著帶有鏟形前立的嚴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腳穿毛沓,騎在馬上使用弓箭作戰的時代。
  • 侍魂.早期刺青者的前身.武士
    起源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日本桓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自由人男子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由於防人士兵的不正規,且又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在平安時代初期被桓武天皇所廢止。這種形式的士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在平安時代早期(8世紀末—9世紀初),桓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島鞏固和擴張自己的統治範圍。天皇對本州北部蝦夷人派出的北伐軍缺乏士氣和紀律,很難在戰場上取勝。於是桓武天皇開始向地方世家豪族求助,提出將授予徵夷大將軍的稱號給任何替代自己討伐北本州的地方勢力。
  • 男人心中的武士情節
    還有大帥哥湯姆·克魯斯出演的《最後的武士》在人類歷史中,發展總會伴隨著戰爭,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這漫長的徵戰與殺戮中,甲冑也隨之一步步發展起來,並產生了數以千計的樣式。日本甲冑種類繁多,在這其中,最為重要的甲冑類型分為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為代表。而這幾類又通過時代與穿戴者地位等而劃分。
  • 日本古美術賞析——武士盔甲
    比如著名電影《星球大戰》中「天行者」的父親,宇宙黑暗力量的代表「黑武士」的頭盔面具,設計元素就是照搬了日本武士的頭盔。——小編語日本鎧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緻——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原材料是竹條,皮革,麻繩,裝飾華麗,是上層武士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另外日本武士頭盔的前立很有特色,全世界獨此一家。
  • 【萌新】新深坑 新武將 新鎧甲 Coomodel平安時代源義經大鎧
    今天介紹的這款產品原型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傳奇英雄——源義經,他和楠木正成、真田幸村並稱為日本歷史上三大悲情英雄。要說Coomodel選題真的不錯,出的都是歷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你在玩兵人的同時,你也可以了解那段歷史故事。這裡萌子先介紹一下源義經本人,可以成為日本三大悲情武將之一,他到底能有多悲情?
  • 從《只狼》到《對馬島之魂》,日本武士文化中衣服有哪些講究
    《對馬島之魂》中吾作的鎧甲和武田信玄的鎧甲形制對比(圖片來源於網絡) 吾作的鎧甲則參考了戰國時期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的大鎧形制。武士、忍者與浪人 在日本,武士、忍者和浪人是三種不同的職業。早在平安時代,武士這一職業最先誕生。最初的武士僅是統治者訓練的一批軍事化「武器」,他們的任務是幫助天皇、貴族以及各大領主徵戰四方、平息叛亂或爭奪土地。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武士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大型集團,輔佐君主的同時,也形成了嚴密的等級制度。
  • 日本平安時代,武藏坊弁慶與大鯉魚的傳說!
    日本平安時代晚期,二位大納言(書中記載不詳,不知是正二品還是從二品)的女兒所生的孩子,剛剛出生就長發及肩,牙齒長全。父親熊野別當湛增(平家物語中有記載的人物,最後歸順了源氏)覺得這孩子肯定是鬼或神,就將孩子送給了自己的妹妹。他的妹妹為這個孩子取名「鬼若」,並把她撫養成人。
  • 《榮耀戰魂》中日本武士陣營背景故事考證|百家故事
    日本武士日語寫作「サムライ(侍)」,是公元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級,其雛形是日本平安時代律令之下所產生的武官,平安時代之前盛行的是全民皆兵制,任何人都有義務加入軍隊為天皇服務,但這種機制下有著很大的弊端,首先士兵之間的水平參差不齊,軍隊非常不正規,並且由於全民皆兵的緣故,也給當時的日本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最終這個制度隨著平安時代恆武天皇創立的職業軍人制度而被取消
  • 鎧甲、櫻花與武士刀,《榮耀戰魂》中日本武士陣營背景故事考證
    日本武士日語寫作「サムライ(侍)」,是公元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級,其雛形是日本平安時代律令之下所產生的武官,平安時代之前盛行的是全民皆兵制,任何人都有義務加入軍隊為天皇服務
  • 【安利遊戲】一場桃太郎般的日本武士時代劇《武士三太郎》
    今天小編我在給各位介紹遊戲之前先給各位看官先介紹一個日本古代的傳說故事,相信不少人其實聽說過,這就是日本的《桃太郎》的傳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卻很有人氣的日本民間傳說,它教導人們要時刻友善、互相幫助等等一些正能量的道理,那麼今天小編我要給大家介紹的一款遊戲就是這樣一款有著類似題材的日本傳說風格的小遊戲《武士三太郎》
  • 兩部電影,帶你走進光怪陸離的日本平安時代!
    日本的平安時代,是一個幽暗未明,人類和妖怪共處的時代。人所住的地方和妖怪住的地方,其實空間上是重疊的。只是當人們在白天活動,妖怪們便藏匿起來,等到晚上妖怪就出現了。這樣的感覺,其實可以在《千與千尋》裡看到,杳無人跡的荒涼地帶,華燈初上,美食街,溫泉鄉,妖怪們開始過起了夜生活。
  • 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日本武士刀
    2、武士「太刀」 自平安後期開始,日本武士刀逐漸轉變為太刀制式,刀身前窄後寬,細長優美,帶有弧度。此時期,武士勢力活躍,戰爭繁多,以「奧州十二年合戰」與「後三年戰役」為代表,安倍氏族被滅掉,清原氏族獨佔奧州東北以上地區。
  •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天皇逐漸淪為傀儡的平安時代後期,日本的上皇(上皇出家則稱「法皇」)卻控制了全國最高實權,這便是「院政時代」。那麼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呢?在傳統印象中,天皇從平安時代中期淪為無權的傀儡,幕府時代更是連朝廷都淪為傀儡。
  • 海賊王10期雜誌:尾田讓薇薇穿上和之國武士鎧甲,變三刀流劍士
    薇薇身穿和之國武士的鎧甲 在這次更新的海賊王雜誌第10期內容中,出現了作者尾田大神的傳統欄目更新,這次【尾田榮一郎夢之一枚】的活動,又有新的夢想被實現
  • 日本武士盔甲Suit of Armour in Haramaki Style
    盔甲是人類在冷兵器時代中用來保護頭部胸部以及身體一些重要部位的器具。日本武士在戰鬥中廝殺時會穿著盔甲來保護身體免受傷害。「武士」這個詞來源於 "侍奉者 "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效忠於軍事集團的人,這些軍事集團發展於公元10世紀左右,目的是保護和擴大他們的領地。武士對日本的軍事和政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貴族階層,並且成為藝術的主要贊助人。武士為自己作戰打造的盔甲極具特色,兼有實用性和藝術價值。名將的盔甲更是華麗獨特,除了完美呈現個人風格之外,還會對敵軍起到極大的威嚇作用。
  • 日本戰國史 武士的傳奇,平氏與源氏之爭,八岐大蛇的傳說
    平安朝後期,河內源氏的源賴義,源義家父子,替朝廷鎮壓了奧羽地區的安倍氏,清原氏叛亂,贏得了當時關東武士團的效忠。   而另一個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伊勢平氏,此時在關西壟斷了日本和宋朝的貿易,實力擴大。終於,兩個宿命的對手開始了第一次的對決,梟雄平清盛擊敗了河內源氏,源賴朝逃亡了關東,平氏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被後白河天皇任命為太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