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2020-12-28 騰訊網

隨著《對馬之魂》的發售與火熱,很多遊戲玩家開始關注元日戰爭時代的歷史。從遊戲的歷史背景事件第一次元日戰爭(文永之役),到戰陣雙方的主角蒙古侵攻軍和鎌倉幕府的武士與步卒們,都成了人們討論的對象。這其中,主角一方所代表的對馬國武士一眾,給許多玩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歷史上確有對馬國其國,並且對馬眾也確實是元軍入侵中第一波與元軍交戰的日本武裝力量

包括主角在內,對馬島地頭在轟轟烈烈的交戰中,率領的 80 餘騎騎馬武者幾乎全部陣亡。戰鬥中武士們衝鋒的身姿,和面對元軍時的無力感衝擊力十足。主角則在戰鬥中倖存下來,並在之後的遊戲歷程中感悟武士信條與戰鬼之魂的不同之處。

對馬的武士們,烈火般的意志,閃電般的白給(悲)

在感受過遊戲之後,筆者就結合遊戲的時代背景,簡單描述一下鎌倉時代,日本武士們的輪廓和日常。

身著大鎧的鎌倉時代武士的日常吃穿

武士階級是日本自公元十世級到十九世紀活躍於社會舞臺上的一個社會階級,廣義上這個詞可以指所有接受文武兩道教育,通曉武藝參與戰陣的人,既可以形容貴族,也可以形容一般的戰士或者仗劍而行的俠客。

與此同時,日本語中還有「侍(サムライ)」這一詞彙,這個詞在日本以外,尤其是西方世界裡,更加為人所熟知。侍是近代以前日本軍事貴族階級的稱謂,人們通常也會管侍叫做「武家」或者「武士」——實際上到了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武士這個稱呼基本就會用來稱呼侍了。通常來說武家出身的習武之人都會自稱武士(讀作ぶし或者もののふ),而其他階層的人,比如百姓或者公家貴族們,則會習慣性稱呼他們為侍。

早期武士,穿著華麗,馬匹也有華貴的裝飾,處處彰顯自己的身份

時至鎌倉時代,日本進入了幕府統治的階段,武家政權成為日本列島話語權的象徵,而武士則是鎌倉幕府的最好代表。因此,在鎌倉時代,武士們的社會地位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儘管由於時代與群島國家的局限性,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即使是武士們的吃穿用度也顯得不那麼富裕華貴,但橫向比較來說,他們可以稱得上是一群「吃香的喝辣的」的人了。

以吃為例,到鎌倉時代,日本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幅度的進步。在西日本,所謂的「二毛作」已經開始盛行,即雙重種植法:春天到夏天種植稻米,而夏天到秋天種植麥子,同一片田地一年可以利用兩次,這使得糧食產量得到提高,也使得稻米作物和麥製品進入武士們的菜單裡。

隨著厚木鍋蓋形制的煮飯鍋在鎌倉時代流行開來,飯食製作方法除了傳統的「蒸」以外,「煮、蒸、燒」結合的飯食烹飪方法增添了新的花樣。烹飪比以往更加美味的糧食飯成為日常,也能由此進化出新的菜單出來。早些年常吃的蒸出來的米飯或者麥飯,吃起來會比較硬,日本人會稱之為「強飯」,而煮出來的大米飯口感接近今日的白米飯,被稱為「姬飯」或者「弱飯」。鎌倉時代裡,口感更好的姬飯成為武士們日常生活條件變好的象徵,而強飯則從日常飲食裡減少,更多在祭祀場合下出現。

厚木製的鍋蓋,至今在日本也不算是便宜貨,而鎌倉時代則推動了烹飪技術的發展

高等級的武士和將軍們可以偶爾吃上精細白米飯,但大多數武士吃的還是更加粗糙的玄米飯。所謂玄米正是粗加工的稻米,或者叫糙米。由於總吃白米飯,同時因條件限制其他新鮮蔬菜魚肉攝入量少,導致高級武士貴族們紛紛患上了腳氣病。反而是下級武士們吃玄米飯和麥飯為多,並不會患上這種富貴病。這一事實也給了近代以後的舊日本軍隊以啟示,使得舊日本軍隊在夥食中以玄米飯和米麥結合的飯食為主,防止腳氣病。

下級武士們食用的玄米飯,這比一般吃雜糧甚至根莖果腹的平民百姓待遇已經好多了

而另一種大名鼎鼎的食品也在鎌倉時代誕生了,那就是飯糰——飯糰很好解決了武士們在戰陣之中的吃飯問題。平日裡,日本武士每天吃兩頓飯,但在戰爭之中兩頓飯多少有些不夠吃,鎌倉時代也沒有完善的類似於「兵糧丸」那種黑科技簡易食品,所以武士們將米飯捏合成團,並會放梅幹之類進行調味。如此一來在戰陣之中隨吃隨用,軍陣食糧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烤飯糰是鎌倉時代開始出現的常見武士軍中食品,戰鬥間隙,拿出飯糰,用火一烤,頗有滋味的果腹食品

隨著技術的進步,副食品在鎌倉時代同樣也有一定的發展。儘管更為現代化的豆類發酵製品還沒有出現,但被日本人稱為「醤(ひしお)」的古法調味料已經出現,這種醬品可以被視作現代日本醬油和味增的祖先。各類醬菜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蘿蔔湯也可以用這種調味料進行調味,便是味增湯的前身。

醤(ひしお)比較類似於中國的黃豆醬,鎌倉時代味增和醬油技術還不成熟,這種醬類調味品的出場率比較高

日本人素來有條件食用海產品,儘管不是每個武士都能每頓吃到,但烤魚乾和海帶湯也時不時會出現在武士們的菜譜裡。如果有烤制的鮮魚,配上海帶湯和醬菜,加上一點早期的日本濁酒,吃熱騰騰的精細煮白米飯,那這就是一方豪強消遣宴飲的絕好配置了。在現代中國人看來,甚至當時的中國人看來可能還差點意思,但足夠高級武士乃至武家貴族們好生樂呵樂呵了。

現代日本人下班後的一杯小酌,在鎌倉時代可以成為地頭家有高興事情時饗客菜色了

鎌倉時代武士們的飲食,在農業文化孕育下的大陸文明住民看來,是相對單調乏味的。不過衣著上來說,鎌倉時代的武士著裝還是有很多特色。日常時的武士、禮儀活動時的武士、狩獵的武士、軍陣前備戰的武士都有各自不同的著裝。

日常著裝而言,鎌倉時代武家的武士們會穿著一種叫做「直垂(ひたたれ)」的日常服飾。直垂由上下衣構成,上半身衣領相交,衣袖為三角形廣袖,並在胸前系有菊綴結和胸鈕。下半身則是袴褲,有束腰,形制上方便行動和帶刀,上下衣都裝飾有統一的花紋。同時,武士們身著直垂時還會戴著象徵身份的侍烏帽子。直垂是一種頗為古典的武士日常著裝,平安時代就比較常見,鎌倉時代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身著直垂的武士

而在禮儀場合下,武士們還會身著一種名為「大紋(だいもん)」的禮儀服飾。相比直垂,大紋除了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做工也更加精細以外,其表面通常會裝飾上大幅的武士家族的家紋用來彰顯禮儀與尊貴。大紋對於穿著對象的要求也更高一些,等閒之輩不能穿著。

身著大紋的毛利元就,在他之前的鎌倉時代,大紋也已經出現

而當武士們在山野狩獵,或者進行騎馬射箭的流鏑馬運動時,武士們會穿著專門的狩獵服。此時武士們會把帽子換成萎烏帽子,在帽子上會用草編成便於偽裝的草笠。服裝整體被設計成為適合騎馬和射箭的形制,方便武士們用弓箭狩獵獵物,或騎馬張弓,在奔馳中命中流鏑馬的靶子。

鎌倉時代的狩裝束武士

而當軍陣中時,武士們會穿上輕型的盔甲裝束。此時武士除了常規衣物以外,身上還多了輕快簡易的盔甲防護,防止敵軍偷襲。武士們此時通常頭戴引立烏帽子,額頭上佩戴缽卷,喉嚨上有喉輪防護,有籠手保護手腕部,並以脛當、脇楯來保護身體、腋下和腿部。是一種兼顧了戰鬥防護與行動便捷性的平衡裝束,武士們在本陣坐鎮指揮時,這是非常實用的一種盔甲裝束方案。

現代還原的軍陣之中輕甲姿態武士

武士們的衣食在相比平民百姓更加優渥的同時,也充斥著軍事生活的色彩和戰鬥氣息。對於這些武人來說,大部分人都在精神層面上對於吃好穿好不以為然(儘管依然會謀求吃好穿好),但很多人更加注重精神層面上的修行與慰藉。因此,很多武士在殺生無數之餘,會在宗教層面上尋求心靈安慰和庇護,那麼鎌倉時代的武士們,其宗教信仰又是怎樣一番樣貌呢?

下一頁:更多內容

武士的宗教信仰

提到鎌倉時代的日本宗教信仰,佛教毫無疑問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作為一種外來宗教,佛教傳入日本的時間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飛鳥時代(538年-710年),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引入初期,反對佛教的物部氏豪族與支持佛教的蘇我氏豪族產生了嚴重的對立,並在物部氏與蘇我氏的諸多對立中成為重要一環。隨著物部氏的衰落,佛教開始真正意義上在日本嶄露頭角,重視佛教的聖德太子在今天的大阪建立了四天王寺,而蘇我氏貴族蘇我馬子則在奈良建立了飛鳥寺,這些都是日本最為古老的佛教寺院。

1930年代的四天王寺伽藍堂

長期以來以貴族宗教為主流基調的佛教,到了鎌倉時代,因時局變換,開始了自身的變革。在比叡山上修行的佛教僧侶們,大力推動了佛教的平民化歷程。結合鎌倉時代武士從傳統貴族手中奪權的背景,民眾的力量在此期間也得到了引導,具體到佛教上,複雜難懂的佛理和高難度的修行被簡單的信條和在家修行擠佔,佛教由此成為在日本影響力空前廣泛的宗教。淨土宗、日蓮宗、一向宗、時宗等宗派得以發展和壯大。

而相比之下,武士們則更加推崇禪宗。禪宗在鎌倉時代分別有臨濟宗與曹洞宗兩宗分支傳入日本,鎌倉幕府建立武家政權的核心就是武士們,而武士們的信條必然是與被幕府推翻的平安時代貴族們對立,即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一類思想為核心的武士精神。而禪宗被認為「符合武士精神」,在得到武士階級認可和信奉的同時,也為日後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出現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禪宗講究修習本心與靜坐止觀,但在鎌倉時代武士們對漢傳佛教的吸取和改造之後,禪宗裡重要的對於本心的修行部分變得不那麼重要(畢竟叫武人去搞修習本心這種事情也不現實),塑造氛圍的靜謐、於插畫茶道打坐聽經念佛中尋求「禪」成為一些日本武士的選擇。不過在後來的發展中,日本的禪宗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並且在武士們的生活裡被繼承了下去,到近代武士文化開始盛行世界時,日本式的禪文化也同樣被西方所知曉。

茶道靜謐、花道賞心,便是很多武士們心目中,以及近代西方人心目中「禪」的代表

但具體到鎌倉時代,禪宗的精神和生死觀還沒有對武士的生活產生後世那般巨大的影響,武士們信仰禪宗一方面是對於殺生過多的心靈庇護,另一方面也因為修習的過程中,動靜如一的境界對於武道的進步也有好處。加上禪宗的特點有「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這一條,與禪法相對簡單明了,易於傳播,使得禪宗與武士們互相成就,武士們以禪宗為心靈寄託,而禪宗也依託武士被發揚光大。

於鎌倉時代建立的禪寺中坐禪的日本僧人

武士們在念佛聲中庇佑自己,在參禪打坐中希望得到救贖,並在生死垂危時給自己起上戒名,祈禱成佛或來世有個好輪迴。但宗教的庇護只是一時的,歸根結底武士還是要拿起武器穿上盔甲,在軍陣中廝殺戰鬥。那麼,鎌倉時代的武士們都使用著什麼樣的武器和盔甲呢?

下一頁:更多內容

武士的盔甲武器

近代以前的日本封建時代戰爭,充滿了殘酷性和階級差別的碾壓。步卒、足輕們很多只有有限的護甲,一些情況下甚至完全沒有防護就上了戰場。不少人都是貧苦農民出身,來來去去在亂世中苟活性命。這樣一個普通兵卒,在戰場上突然遭遇了武藝嫻熟,盔甲武器齊全華美的敵對武士,其絕望和被碾壓感可想而知。

在《對馬之魂》裡,開篇80騎也將這種武士臨陣的氛圍渲染的非常好

在蒙古襲來的鎌倉幕府時代,高級武士們的主流戰陣盔甲還是所謂的大鎧。在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期間,騎馬使用弓箭對戰的騎射戰是為主流,為了對應這種作戰形式,大鎧得以誕生並發揚光大。大鎧看上去方方正正,各個防護部位突出一個「大」字,早期日本護甲受大陸地帶的騎馬遊牧民族影響較大,奈良時代乃至於更早的時代裡,日本人使用並改進大陸遊牧民形制的掛甲。隨著佛教的興盛,各類佛教用具製作工藝的發展,佛具製作工藝也被運用到了盔甲製作之中。大鎧也開始發展,並且越來越華美威武,乃至於誇張化了。

再次請出身著大鎧的武士

大鎧的主要構造包括兜(胄盔)、大袖、旃檀板、鳩尾板、草摺、脇楯等。由竹木與金屬材料製成,重點部位使用鐵質加強防護,總重量可達到六七十市斤的水平。這是一種設計古老的鎧甲,重量分配並不能算合理,且防護側重點主要是上半身,對下半身的防護並不重視。但在鎌倉時代,武士們注重馬上對戰齊射,並不很重視戰陣之上的徒步戰,這種設計上的取捨也可以被理解。

大鎧的甲板部分使用小片甲葉紮成一片,並會在整片表面上包裹加工處理後的鹿皮皮革。如此一來表面光滑,在敵方弓矢射來時可以有效防止弓矢掛斷甲片,這是一種被稱作「弦走」的設計。

大鎧在上半身安置的旃檀板和鳩尾板,用來保護胸肋要害部位,旃檀板相對較大,用來在右手揮舞武器時保護右胸;鳩尾板較小,專門在射箭時保護左胸。這兩個部位很多時候會使用金屬,增加防護能力。而側身布置的脇楯則用來保護側肋,也以一塊甲片作為防護。大鎧在左右手臂肩膀處安置大袖來防護左右手臂,也就是大鎧武士們左右肩膀手臂處最為顯眼的兩塊護甲,平直方正,會使用多段甲片疊成一體。名門豪族的高級大鎧上,大袖的位置正是各種華麗裝飾會出現的地方。

穿著大鎧進行流鏑馬運動,好看是真的好看

大鎧的兜(頭盔)造型則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其以長條狀的竹子、皮革、金屬材料紮成,環向固定後上漆成型。面部兩側巨大的吹反令人印象深刻,在很多人看來就像面部大開一扇巨大的山門一樣。這種兜的防護能力主要是針對弓箭流矢有效,武家武士們會在兜上裝飾各種誇張獨特的裝飾物,一來可以彰顯身份,而來可以震懾敵人。誇張的兜和方方正正的大袖非常顯眼,也是一般人辨別大鎧與後世日本盔甲的主要辨識渠道。

春日大社所供奉竹雀黑小札赤糸威之大鎧,奢華程度令人驚訝

提到武士,總會想到刀,鎌倉時代的武士們同樣重視刀。儘管戰陣之中,刀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刀依然是武士本身的象徵。自平安時代「前九年之役」與「後三年之役」以來,武士們的活躍使得日本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到了鎌倉時代,許多知名刀劍匠人開始活躍,並且名刀匠們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傳承:山城傳的粟田口吉光善造短刀脇差、備前傳的光忠善造太刀、而長船派刀匠們打造的大小刀則都得到好評,種種流派不一而足。

鍛刀中的刀匠,很多名人名作流傳至今,在博物館內成為日本的國寶

太刀 銘長光(大般若長光),備前長船派刀匠長光名作,日本國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武家政權崛起後,日本刀的形制越發豐富,刀身寬大豪獷的太刀、野太刀也開始出現。由於騎馬戰成為主流,一些武士會使用大太刀進行馬上作戰。武士們將大太刀架好,做好準備向敵方步卒衝擊,以這種方式殺傷敵人。隨著後來下馬步戰的興起,大太刀的實用性也開始降低。

演示大太刀的女性,步行戰鬥中大太刀的實用性相對不足

到鎌倉時代中後期,馬上使用的太刀隨著使用經驗的增加,刀型越發厚重,保持了刀幅寬度較大的特點。刀鋒形制剛健,其尖端的刀鋒/切先部位多為所謂「豬首鋒/豬首切先」,刀的彎曲度由平安時代頗有大陸風味的「腰反」,變成了彎曲度以刀身中心為原點的「中反」。這一時期,一般的太刀長度都在兩尺三寸到三尺(70cm-90cm以上)之間,對於武士來說這正是騎馬時單手持刀作戰最為適宜的尺寸。

手持太刀騎馬作戰的足利直義

在今人看來,刀乃是武士的象徵,而真正回到鎌倉時代,當時的人提到武士想到更多的還是弓。弓矢幾乎是為武道的代言詞,這和弓箭成為馬戰主要手段關係密切,對於武家中的傑出者或上位者更是會有「弓取」的稱謂。和弓與弓道運動流行至今,並成為日本文化對外傳播的一部分,同時,鎌倉時代武士騎射結合的流鏑馬運動,也被保留至今。

鎌倉武士騎馬持弓,參與流鏑馬運動

弓在日本的發展歷程非常獨特,平安時代開始出現所謂的伏竹弓,原材料以竹和木結合,製造相對粗糙。而平安時代後期,以竹從前後包裹木芯製成的初期合成弓開始出現了,並在鎌倉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儘管此時的日本弓,其質量和形制都還和後日發展完善的和弓有區別,但武士們戰陣之中已經開始騎馬對射,並把修習弓箭技藝當成一件大事了。

在《對馬之魂》中,使用特種箭頭弓箭攻擊蒙古軍的境井仁

當然,回到遊戲《對馬之魂》中,我們可以看到遊戲對故事和背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架空。角色們身穿的盔甲並非完全還原鎌倉時代的相貌,反而有一些室町時代乃至於戰國時代的樣貌。不過畢竟故事本身和人物都已經架空了,盔甲武器之類也不必完全追求還原第一次元日戰爭的樣貌,否則對馬島之戰也會變成一次單方面的屠戮而已。

歷史上,鎌倉武士們建立武家政權以來,戰爭主要還是幕府內部的爭鬥。蒙元軍隊的入侵帶給了鎌倉武士們非常強烈的衝擊,這種衝擊從戰鬥方式上、兵器盔甲上,乃至於技術和思想上都非常劇烈,武士們的強敵真的從海上到來了。

下一頁:更多內容

蒙古襲來對鎌倉武士的衝擊

1274 年 10 月 5 日,蒙元入侵軍登陸對馬島。如本文開頭所言,對馬島上武士 80 餘騎很快被上千名登陸元軍消滅,守護代宗助國父子以下全員戰死,對馬島被佔領。這既是遊戲的背景,也是歷史上蒙元與日本的第一次交鋒。雖然十餘天后,蒙元最終敗退,但其入侵依然給鎌倉幕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條時宗判斷蒙古入侵絕不會停止,因此修建工事改進武器,時刻準備迎擊蒙元下一次入侵,最終在 1281 年,第二次抵禦並打退了蒙元的入侵。

從蒙元的角度來說,徵服日本真正足夠所需的兵力物資實在是太過於龐大,蒙元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難完全摸清這一點,也達不到這樣的實力,這是其失敗的主因。但從另一方面看,鎌倉武士們同樣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來自海外廣袤大陸的武裝力量,不論是從漲見識的方面、受損失的方面,還是對於幕府政局日後的影響方面,衝擊都十分強烈。

對於長期「左手打右手」的鎌倉武士來說,蒙元軍隊來自另一種規則,另一個世界

蒙元入侵軍的組成成分比較複雜,第一次蒙元入侵時,其主力包括有蒙古人、北方漢人、高麗人、女真人等等。在總司令忻都(即對馬島之魂遊戲中的赫通汗)指揮下,指揮官就有漢人左副元帥劉復亨、高麗人右副元帥洪茶丘等。兵源構成複雜,既有擅長軍陣步戰的漢人部隊,又有長於騎射迂迴的蒙古人部隊,更有熟識水性的高麗水軍。這都是鎌倉武士們未曾遇到過的敵人類型。

遊戲中的忻都,開局就給鎌倉武士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下馬威

首先給鎌倉武士們衝擊最為顯著的是蒙元軍的武器:弓箭、震天雷、回回炮、火銃等等。說到底,蒙元入侵的一大藉口就是日本與南宋的硫磺貿易,使得南宋軍的火藥供應一直沒有間斷,而蒙元就使用日本當時完全沒有概念的火器對鎌倉武士們動手了。元軍於博多登陸之時,眾多武器中最先給鎌倉武士們造成衝擊的就是各類火器震天雷。各類炮彈、開花彈等外皮多有陶片鐵片,隨著火焰噴出,煙氣環繞,炸聲震天,鎌倉武士們很多因此潰退,死傷甚多。這是日本武裝力量第一次遭遇火器,武士們印象非常深刻,也為日後日本列島「鐵炮傳來」開始普及火器埋下了伏筆。

松浦市立鷹島歷史民俗資料館藏 蒙元軍震天雷

其次則是蒙古人使用的弓箭,鎌倉武士們的主要作戰手段也是騎射,對弓箭並不陌生,但蒙古人使用的弓與鎌倉武士們手中的日本弓完全不同。彼時的鎌倉武者們使用的多為「三枚打弓」制式的早期複合弓,而蒙古人當時使用的蒙古弓則在射程、穿透力和殺傷力上,給了鎌倉武士們全新的認識。不但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對大鎧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而且箭頭塗毒,很多武士中箭之後毒發身亡。

在弓箭具有射程優勢之餘,蒙古人的快速撒放手法與弓箭手齊射戰術也帶來了很大的火力優勢,這同樣是鎌倉武士們聞所未聞的。第一次蒙元入侵之後,北條時宗就對日本弓箭的改良十分上心,和弓也由是得以發展,至室町時代以後,四方竹弓、弓胎弓等紛紛出現,性能大為提高,形制上也近似於今日的和弓了。

神社所藏武士繳獲蒙古弓箭與鎌倉時代日本弓,日方記載「蒙古弓射程遠而箭有毒,必須留心」而蒙元記載「日本弓用竹木製成,箭矢長大但射程短」

另外給武士們造成衝擊的則是,蒙元侵攻軍的作戰方式。武士們秉承鎌倉傳統,射響箭、武將報上名號尋求與對手大將單挑、各自爭先戰鬥以獲得軍功。然而洶湧而來的蒙元軍,以鑼鼓為號令指揮軍隊行動,以軍陣為核心行進迂迴,並且動輒以箭雨迎接前來「一騎討」的鎌倉武士們。單打獨鬥的平安-鎌倉式武家作風,讓無數不知大陸之上戰爭變革的武士們,策馬而出,被射成刺蝟而亡。蒙元的到來,讓日本列島開始認真思考戰爭的變革,並也開始發展自己的軍陣與號令,並最終在之後的戰國時代開花結果。

儘管鎌倉武士們擊退了敵人,但慘勝之後除了持續幾十年對蒙元軍隊再來的提防,更有對自身變革的思考

當然,蒙元入侵對鎌倉武士們最為直接的衝擊,還要數勝利之後的論功行賞。對蒙元來襲的備戰和常年的防禦態勢,使得整個日本列島的經濟與資源都處於高壓狀態。幕府拿不出足夠的土地和錢財犒賞各路有戰功的御家人,這直接導致了幕府內部矛盾的進一步加劇。隨著 1318 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持續多年的倒幕運動悄然拉開序幕,1333 年,鎌倉幕府宣告滅亡。

筥崎宮八幡宮「敵國降伏」四個字,即為當時龜山上皇祈願擊敗蒙古入侵所留結語

鎌倉時代象徵著武士的崛起,始於武家政權的執政,而又以抗擊蒙元入侵為末尾,奠定了「武士」這個流傳至今的詞彙與文化符號的基調。筆者也希望玩《對馬島之魂》的玩家們,在遊戲中的對馬島上廝殺之餘,也好好感受一下與月光下的葦草一同搖曳的,鎌倉時代的武士氣息。

相關焦點

  • 蒙古襲來︱異國降伏祈禱與「神國」
    前一篇《戰爭前後的鎌倉幕府》當中提到,在蒙古襲來期間,鎌倉幕府獲得了向全國所有武裝力量發起軍事動員的權力,西國的武士們承擔「異國警固番役」,輪番到九州前線戍守。蒙元·高麗聯軍兩次攻入對馬、壹岐和九州時,日本防禦武裝力量的抵抗,給蒙元·高麗聯軍的鋒芒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 蒙古襲來︱戰爭前後的鎌倉幕府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在元日戰爭之時,與蒙元帝國交手的是鎌倉幕府,其領導者叫做北條時宗(1251-1284)。因為成功領導鎌倉幕府軍擊退蒙古·高麗聯軍,北條時宗顯而易見地成了後世日本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但恐怕很多人並不了解的是,這個蒙元帝國的對手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 《對馬戰鬼》80名武士對抗蒙古大軍的「文永之役」歷史淺談
    文永之役鳥飼瀉戰陣繪畫(來源:蒙古襲來繪詞) 這場戰爭的背景源自蒙古帝國忽必烈菜1266年開始的9年內,一共六度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乍看目的是敦促日本與蒙古相互交流「通好」。 但其實在第二次出使,蒙古使者帶給日本鎌倉幕府的「大蒙古國皇帝奉書」中提到「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等內容,被幕府人事認為蒙古人有武力威脅之意,加上書中語氣比歷代王朝的史書更為武力,因此幕府決定「無視」,也讓蒙古使者空手而歸。
  • 蒙古襲來︱中日貿易與博多-寧波航線
    1274年十月(公曆十一月),日本北九州的海面上突然出現了黑壓壓的一片船隻,這就是從高麗駛來的蒙古、高麗聯軍的船隊。十月五日,蒙古、高麗聯軍攻下對馬島,十五日攻入壹岐島,而後由900艘軍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出現在了九州島西北部的博多灣。十月二十日,蒙古、高麗聯軍在博多灣登陸,這就是東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次蒙古襲來」,或以日本的年號稱為「文永之役」。
  • 蒙古襲來︱對馬島之「魂」
    最近有一款挺火的遊戲,叫做Ghost of Tsushima,中文譯作「對馬島之魂」,截止8月9日,該遊戲的玩家數已經超過400萬。遊戲背景設定在1274年,也就是第一次「蒙古襲來」(弘安之役)之時,玩家扮演境井仁這麼一位日本武士與蒙元帝國的軍隊作戰。以「蒙古襲來」為背景題材的遊戲可以說十分罕見,能夠火到中國的恐怕僅此一部。
  • 蒙古襲來︱對馬島之「魂」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最近有一款挺火的遊戲,叫做Ghost of Tsushima,中文譯作「對馬島之魂」,截止8月9日,該遊戲的玩家數已經超過400萬。遊戲背景設定在1274年,也就是第一次「蒙古襲來」(弘安之役)之時,玩家扮演境井仁這麼一位日本武士與蒙元帝國的軍隊作戰。以「蒙古襲來」為背景題材的遊戲可以說十分罕見,能夠火到中國的恐怕僅此一部。
  • 小城鎌倉為什麼能成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
    鎌倉幕府的建立,正式將日本推入持續近700年的幕府執掌政權、天皇作為象徵、武士成為特權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時代。就算鎌倉幕府衰亡了,它所開創的幕府制度以及形成的精神文化,也將依然深深影響著日本的歷史進程。說起鎌倉幕府的傾覆,倒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福利丨價值540元的日本通史,巖波書店的「鎮店之寶」
    目前國內現行的日本史均為斷代的單行品種,鮮有將日本社會的誕生以來的歷史作統一的梳理和論述,「巖波日本史」則從日本列島形成之初開始,論述涵蓋了飛鳥·奈良、平安、武士、戰國以至江戶、明治維新、帝國時期,一直到現代,對日本史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與深度論述,同時結合時局概覽和歷史細節,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是扎紮實實的日本通史著作。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而這也正是《對馬島之魂》的開篇,只不過在遊戲裡,有一位武士奇蹟般的活了下來,自然就是玩家要扮演的主角。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
  • 武士之魂!
    提到日本武士,你會想到什麼?很慚愧地告訴各位,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坂田銀時。 《銀魂》之所以能躋身《JUMP》超人氣漫畫之列,莫過於塑造了這麼一位帶著叛逆氣質的主角,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武士形象的想像,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正統」的武士道要求忠誠、仁義、勇敢、克制,而銀時看起來似乎無一符合。
  • 日本流鏑馬哪裡神奇?騎著驢一樣的馬,《帝國時代3》對抗龍騎兵
    這是把騎射想得太高大上了,事實上在日本的中世時期,主要是鎌倉時期,流鏑馬還真是日本武士的標配。而相對地,在大面積平原上橫衝直撞的歐洲騎士們則一般瞧不起弓弩,結果在面對擁有較強殺傷力的弓箭對手(如英國長弓兵,蒙古騎射手)時經常吃大虧。在描述元日戰爭的《蒙古襲來繪詞》當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日本武士大多使用弓箭作戰,使用近戰兵器的反而很少,這正是鎌倉時代的常態。說日本馬和驢子差不多,其實有點損得過頭。
  • 鉤沉 日本人的蒙古情結:成吉思汗如何成了東洋武士?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在他的徵服戰爭中,不曾到過日本。蒙古這個名字第一次與日本發生聯繫,是在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的時代。忽必烈曾兩次徵伐日本,一次是在1274年,史稱「文永之役」,另一次是在1281年,史稱「弘安之役」,兩次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後一次因為出現颱風,被日本國內稱為「神風」,二戰時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即得名於此。
  • 為什麼說日本的「抗元英雄」北條時宗死在了最好的時候?
    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對日本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史稱「元日戰爭(日本稱為「文永·弘安之役」、「蒙古襲來」)」。日本則在鎌倉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的指揮下進行堅決抵抗。憑藉大颱風和日本武士的拼死抵抗,元朝對日本的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北條時宗因此至今都被尊為日本的「抗元英雄」。但有觀點認為北條時宗死在了最好的時候,否則其歷史評價恐怕要低很多了。鎌倉幕府的統治根基為「御恩奉公制」。
  • 饑荒、戰亂與鎌倉幕府
    當然,饑荒造成的社會矛盾激化只是將平氏拖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權門勢家、寺社勢力之間的衝突對立是貫穿整個中世的現象,但不得不說饑饉使得這一狀況更為尖銳。十二世紀的寺社強訴的確在整個日本的歷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平氏軍事上的失敗當然也有眾多的偶然因素。
  • 「蒙古來襲」雖沒能佔領日本,但卻打垮了鎌倉幕府|文史宴
    文/徵夷大將軍源道義日本光榮公司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系列遊戲的影響,很多國人對日本戰國的歷史頗為熟悉,而室町幕府上承鎌倉幕府,下啟戰國時代,了解室町幕府有助於加深的日本戰國的認識。在閱讀本文之前,大司馬需要先澄清一個誤解,「鎌倉幕府建立後天皇即被完全架空」的認知是錯誤的,鎌倉幕府只不過從天皇手中奪取了警備權和自設幕府領主體系的權力,對於皇室也形成了事實上的監視,但對於天皇、公家系統的許多權力未予剝奪,鎌倉武士遵行的《貞永式目》也不過是在律令時代的律令沒有涉及的領域補充了一些新規定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現代意義上的「日本文明」起源於「彌生時期」(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這一時期,從東亞大陸的中國、朝鮮半島等地的大陸移民集團移民到了日本,徵服並融合了日本列島上的「繩文人」(大概3.8萬~1.8萬年前從大陸集團中分離出來的日本原住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等技術,使得日本西南地區發展出了文明。
  • 忽必烈遠徵日本:集團作戰給武士們上了一課
    第二講 武家天下共爭雄(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7. 忽必烈遠徵日本給日本人上了一課鎌倉幕府建立幾十年之後,到了龜山天皇文永五年(1268年),也就是蒙古和南宋對峙的時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兩個使臣出使日本。
  • 歷史上的蒙古海軍真的是相聲裡的梗嗎?
    這部紀錄片由英國人製作拍攝於2001年,片名為《蒙古海軍:盡在海上》,在這部時長僅為27分鐘的紀錄片裡,製作方把這個內陸國家輝煌的過去,暗淡的現實,和充滿雄心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起初,一向尚武的蒙古人,並不想讓自家的鐵騎漂洋過海去打下日本,還是想"和平解決"。於是派出了使者通過高麗之手向日本遞交了國書。可這封國書表面上看是希望"和平共處一家親",可字裡行間卻透露徵服者傲慢和囂張。對於這份國書,當時的鎌倉幕府選擇了"沉默是金",壓根就沒把蒙古人當回事兒,這一下可惹惱了蒙古人。
  • 傳說中的武士與平安時代的華麗大鎧
    世界各地的人們想到日本武士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他們身穿的武士鎧甲。
  • 「桌遊推薦」日本武士之魂——《侍》
    在以日本文化為背景的桌遊之旅中,我們這次介紹的是經典桌遊《侍》,它以日本的中世紀歷史為遊戲背景。由著名設計師Reiner Knizia操刀,自1998年推出以來就備受好評,在抽象棋領域寶刀不老,是RK老師的板塊放置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為《兩河流域》、《穿越沙漠》和《侍》,遊戲以抽象的形式來表現日本武士的發展。在桌遊《侍》裡,也有對當時佛教等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