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遠徵日本:集團作戰給武士們上了一課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一書由袁騰飛參考上百本日本史書籍精心創作而成,資料新穎,權威可信,圖文結合,有趣、有味、有料,一本書讓你讀懂從神武天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歷史!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袁騰飛 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文摘自《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袁騰飛 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第二講 武家天下共爭雄(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

7. 忽必烈遠徵日本

給日本人上了一課

鎌倉幕府建立幾十年之後,到了龜山天皇文永五年(1268年),也就是蒙古和南宋對峙的時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兩個使臣出使日本。

可是忽必烈的使臣途經高麗,看到海面波濤洶湧,心生畏懼。今天我們看朝鮮海峽,狹窄極了,在那個年代卻被人視為畏途,尤其蒙古使臣是騎慣了馬的,根本不敢過海,就讓高麗國派遣使臣把國書送到了日本。

國書到日本後,在日本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自平清盛以來宋日之間貿易非常頻繁,而宋朝來的商人會把蒙古人的情況告訴日本人,包括蒙古人怎麼攻城略地,怎麼野蠻,怎麼殺人……日本對蒙古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應該是很清楚的。接到蒙古國書,上到後嵯峨上皇、後深草上皇、龜山天皇,下到公卿大臣,一時間都亂成了一團。

討論了許久之後,日本朝廷給蒙古國寫了一封回書。但此時日本天皇並不掌權,權力在幕府手裡,而幕府的權力又在執權北條氏手裡。當時幕府執權北條時宗是個十八九歲的翩翩少年,別看他年紀小,但這個小孩不尋常,智謀廣遠,心機很成熟。朝廷的回書送到執權手裡之後,執權不屑一顧地講:「蒙古國無禮,沒有回書的必要,甭搭理他。」以這種方式處理了蒙古的來書。

此後,蒙古數次遣使,甚至蒙古使臣趙良弼親自到了日本國,但也只能到九州,根本就不被允許去京都,更別說去鎌倉面見幕府將軍。忽必烈幾次遣使日本全失敗了,日本國拒絕接見來使,而且也拒復蒙古國書。

日本人為什麼會這樣做?這緣於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也有華夷之辨的思想。在日本人看來,自己深受唐朝文化影響,又跟宋朝貿易往來頻繁,自己也是小中華,而蒙古是遊牧的野蠻民族。對於野蠻民族,日本根本不屑搭理,因此拒絕了蒙古來書。

公元1274年時,忽必烈已經是元朝皇帝。惱羞成怒的忽必烈派出兩萬五千由蒙、漢、女真人組成的元軍,加上八千高麗軍配合,浩浩蕩蕩殺向日本,準備武力討伐。

日本幾百年間,雖然也沒少打仗,但是自從白江口一戰敗給唐朝以後,從沒有遇到外敵入侵。國內雖然戰亂不休,但都是日本人打日本人,耗子扛槍窩裡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軍事水平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公元1019年,一支來歷不明的軍隊襲擊了日本的小島,他們三千多人、五十艘戰船,採用日本人從來沒見過的集團戰法,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

當時的日本人用文字記載下了這支軍隊的模樣:每一隊七八十人,一共一二十隊,一隊一隊地作戰,不像日本人的一騎打,武士之間單打獨鬥。這支軍隊戰鬥力太強了,日本人甚至沒有抓獲俘虜,只抓了幾個為這支軍隊帶路的高麗水手。一審問,才知道這支軍隊是他們從來沒見過的一個陌生民族,日本人管他們叫刀伊人,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契丹人。

契丹人只是給日本人上了一課,並沒有進一步進行大規模徵服日本的軍事行動。這一戰之後,契丹人得勝班師。這對日本來講既是幸運也是不幸,日本人在自己單打獨鬥的落後戰法中又沉浸了兩百年,直到遇到真正的對手。

武士打仗很好玩

小時候聽評書演義,覺得古代打仗都是大將之間的單挑。評書裡這樣說,兩員將領撥馬出陣,一員將領問:「來將通名,本帥刀下不死無名之鬼。」對面這個就說了:「我乃大將顏良,你是何人?」「我乃漢壽亭侯關羽。」兩人一照面,關羽把顏良弄死,對方的士兵就好像是來打醬油的,一看主帥被弄死了,一鬨而散。甭管雙方人多人少,只要主帥一死就全散了。

這種情節只出現在小說裡,實際上中國古代打仗絕沒有這麼浪漫,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兵要排成陣,集體作戰,陣形一亂基本上這個仗就沒戲了。電視劇裡那不叫打仗,整個兒一個打群架。有沒有像中國評書演義裡說的那樣打仗的呢?還真有,日本人就是這麼打。

日本武士必須信奉武士道精神,他們打仗非常有意思。平安時代日本武士在戰場上先是遠距離弓箭對射,而且雙方要遵守一定的戰爭規則,不許射對方大將的馬,只能射馬上的人。你說我射他的馬讓他掉下來摔死,這不行!因為在日本,馬是很寶貴的東西,養馬必須得有草原草場,日本國土狹小,哪兒有草原?所以能夠捕獲戰馬是很拉風的事兒。

等到所有的箭射完了之後,武士們衝到一起進行肉搏戰,但是必須是捉對廝殺。什麼叫作捉對廝殺呢?就是找跟自己身份相同的武士廝殺,上校打上校,大校打大校,既不能大校打少校,也不能大校打中將,你的身份高了、低了都不行,一定要找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很像我們今天的相親現場。

武士縱馬出戰,先是向對方高喊:我祖宗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我爸爸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我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

這麼長的詞兒一口氣得念下來,而且還念不錯,他們念的這個東西把老祖宗打過什麼仗,自己打過什麼仗,都殺過哪些人,在陣前全報一遍,沒有個幾分鐘完不了事兒,不知道的還以為兩家相親,正在交換個人資料呢!而這個時候對方必須得耐心聽著,因為一會兒你也得這麼念,你如果對對方表示出不尊重,到時候你念的時候對方也不尊重。

這一長串都念完了以後,兩個人互相打量,覺得身份級別都配得上,這才能開打。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打下了馬,勝利者會用肋差① 割掉對方的腦袋,當然這個腦袋不能隨便割,割之前有修養的武士會對對方說一句「得罪了」,這才能下刀子。

日本武士之間的戰法在中國人看來絕對是二百五。當然戰場情況是瞬息萬變的,為了不使自己變成無名之鬼,也為了讓對手能夠看清自己的身份,很多武士都把自己的名號寫在長方形的白布條上,系在頭盔後面,或者別在大鎧的袖子上。因此一場戰爭打完,滿地的屍體都頂著姓名,跟現在玩的電子遊戲似的。

後來日本的浮世繪連環畫就是據此而來。浮世繪中每個出場的人物上方都有一個方塊寫著姓名,不像中國的古畫,畫面上幾個人物如果不經過解釋,不知道誰是誰。看日本畫不存在不知道人物的問題,它有這個傳統,一定要讓自己留名。

在兩個武士對打的過程中,雙方的士兵都不許幫忙,誰要是幫忙誰就壞了規矩。眼看自家主將要落敗了,你上去幫一把,把對方弄死,你的主將不但不會賞你,還會把你宰了。因為你讓自己的主將丟臉了,你壞了他的名譽,以後他都沒法見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兩個武士戰鬥,一方戰死,腦袋丟了,割他腦袋的武士得意揚揚,而被割掉腦袋的武士家也不會垂頭喪氣,因為武士最好的歸宿就是戰死沙場。

唯一的例外是,如果高級武士被下級武士割了腦袋,這是奇恥大辱,割腦袋的下級武士從此之後平步青雲得意揚揚,被割腦袋的一方可就現眼現大了。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颱風改變歷史:說說忽必烈兩徵日本
    第三,元軍徵服朝鮮半島後,其舊臣三別抄軍發動起義,曾尋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鎌倉幕府對自己的威脅。面對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美國作家莫裡斯·羅沙比稱這是因為閉關鎖國的日本鎌倉幕府對外部世界幾乎一無所知,無法理解元帝國的要求是一種變相的友好還是切實的威脅。於是忽必烈的使者們一個又一個地被派到了日本,卻始終無法給他們的皇帝帶回一個滿意的回覆。
  • 日本打撈3艘沉船,被埋藏的真相揭開,難怪忽必烈沒能滅掉日本
    33年之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被推舉為新一代蒙古可汗,忽必烈有著他祖父一樣的雄心,他改汗國為帝國,建立元朝,史稱元世祖。 然而,連續兩次東徵日本卻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為何沒能滅掉日本呢?等到現代,日本打撈3艘沉船之後,發現奇怪事實,才揭開了那一段歷史的真相。
  • 204 元軍來襲,從日本歷史角度看忽必烈遠徵日本
    東亞歷史第204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遣使臣攜帶國書來到日本,要求日本對蒙古稱臣納貢。日本一向與宋朝和好,並且仰慕宋朝文化,北條時宗決定不理睬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使者枯侯數月沒有任何音訊,只得回去。
  • 忽必烈遠徵日本,遠徵軍的主力為何是南宋降軍?有陰謀麼?
    老趙說:我是出使日本,又不是打仗,帶著三千人馬,恐產生誤解,我只帶書狀官及隨從二十四人足夠了。老趙船隻揚帆抵達日本的金津島,島上日本人見有一艘船駛來,島上守軍便舞槍弄棒來攻擊。老趙悠然下船登岸,神態自如,說明是大元帝國的使臣,是通好日本的。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毫無疑問,忽必烈此時已退無可退,他下令在高麗設置「徵東行中書省」(後簡稱日本行省),籌備二次討伐日本,打一場滅國之戰。那麼,忽必烈為何如此熱衷對日本交好?而日本卻為何如此牴觸元朝?元朝的第一次攻打日本,又究竟戰況如何呢?
  • 忽必烈遠徵東瀛,日本龍三角陰森恐怖,大軍懷疑被外星人消滅
    這並不是神秘的百慕達三角,而是位於日本以東的一片更為神秘的海域——魔鬼三角。究竟是什麼力量將船隻打入海底,無一生還?究竟那些飛機為什麼會不留痕跡,憑空消失?究竟是什麼力量將水手們推向了死亡?大洋之下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海底黑洞、異常磁場、外星人飛碟是否真的存在?接連發生在這個海域的神秘事件到底是真是假?北緯25度,東經142度,這是地球上最神秘三角區域之一的中心坐標。
  • 從武士新作《對馬之魂》到元日戰爭密話
    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幹脆利落的拒絕蒙古帝國的招安書呢。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南宋。  日本在蒙日戰爭時期已經到了鎌倉幕府時期,稍微接觸點日本歷史的都知道,幕府政權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實際統治權從中央貴族那裡轉移到武士階層,天皇開始變得形同虛設,幕府將軍大權獨攬。到了日蒙戰爭時期執政者是北條時宗,北條時宗一方面惱怒於忽必烈的傲慢無禮,另一方面也是對蒙古民族抱著一種歧視的態度。
  • 忽必烈與元朝
    3.忽必烈對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戰爭作為中國的新皇帝,忽必烈要求遠東的其他諸國對他表示效忠,按傳統的中國政策(無論是值得肯定或是否定),這些國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衛星國。高麗儘管已經由蒙古人駐守,但是,仍處於經常反叛的狀況。高麗朝廷已經撤退到與漢城遙遙相望的江華小島上,並在島上指揮抵抗①。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為人質到蒙哥宮廷。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忽必烈彼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為鎌倉幕府的老大——北條時宗,面對蒙古的外交要求,他的態度也很堅決——完全不鳥,任忽必烈軟磨硬泡,都不給予任何回信,態度上雖算不上強硬,但也絕對不友好。《文明6》中的北條時宗或許是因為日本的外交回應過於無禮,或許是因為日本對南宋一直有所支援,又或許只是單純的想滿足蒙古帝國不斷擴張的野心,同南宋激戰正酣的忽必烈,還是決定對日本遠徵。
  • 第一次入侵日本(2)
    他的雙重角色,無論是作為蒙古大汗還是作為中國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個小國如此羞辱。蒙古風俗要求適當招待外國使節,而中國傳統則要求所有國家接受中國皇帝為天下共主。這樣明晰的天命意味著,忽必烈不能繼續容忍他的使節在日本受到怠慢。然而,在決定動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節到達日本。他選派的特使趙良弼(1217—1286)於1272年春出發,並於同年的10月在九州島東岸的今津町登陸。
  • 元朝沒打下日本並非因為颶風,出徵前忽必烈最擔心的事情沒能避免
    可擇使者出使日本,令其來朝」。這段話暗合了忽必烈許久的萬國來朝的心理,自從其祖父鐵騎掃遍歐洲之後。如何在某種程度繼續超越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一塊心病。  第二年的八月,忽必烈就委任兵部侍郎等高級別官員帶著國書出使日本,在高麗護送官的建議下,未能進入日本國境。直到兩年再次派出使節到達日本後,竟然被日本扣留數月,最終無功而返。
  • 成吉思汗的「戰神」重孫,曾遠徵匈牙利,忽必烈到死都沒能遏住他
    ,如果繼承人太平庸,統治者會頭疼,如果繼承人太優秀,統治者更頭疼,因為很容易引發骨肉相殘的內亂事件,諸如康熙死後,幾個兒子們相互殘殺多麼悽慘啊!  「戰神」重孫,不服忽必烈  海都是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重孫,是窩闊臺汗之孫,也是忽必烈汗的侄子。
  • 《榮耀戰魂》中日本武士陣營背景故事考證|百家故事
    隨著日本武士文化對遊戲產業的影響,就連老外們的遊戲工作室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在自家的遊戲當中加入了越多的日本武士元素,今天我們在此要說到的由育碧蒙特婁工作室製作的《榮耀戰魂》便是其中一例。作為日本社會當中極其特殊的存在,從日本平安時代開始,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之間我們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而根據史料記載在武士階級達到最高峰時,當時的武士幾乎佔據了當時日本10%的人口,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日本歷史中武士們可以說是幾乎無處不在,並且直到今天不少的日本人也都以自己身上流淌著武士的血液而自豪,有關日本武士的各種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相信這也是為何日本武士文化能夠成為作為主流文化輸出對世界上各個形式的作品都造成如此深遠而巨大的影響的原因
  • 《對馬戰鬼》80名武士對抗蒙古大軍的「文永之役」歷史淺談
    ,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位日本武士「境井仁」在對馬島展開復仇。 最終,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元帥,率領元軍15000人馬,加上高麗的士兵,總計超過3萬大軍,跨海遠徵日本。當時負責對馬島軍事安全的守護代為「宗助國」,是鎌倉時代的一名武將,更具石料記載,當時對馬島上只有80多名武士。 6日,元軍從對馬島南部的小茂田浜登陸,宗助國等武士全力奮戰,雖然擊倒了比己方部隊數量還多的元軍,但最終寡不敵眾被全數殲滅,對馬島的戰役也在一天內就結束了。拿下對馬島後,元軍14日再登陸壹岐島,同樣殲滅島上守護代平景隆等百餘名武士。
  • 鎧甲、櫻花與武士刀,《榮耀戰魂》中日本武士陣營背景故事考證
    隨著日本武士文化對遊戲產業的影響,就連老外們的遊戲工作室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在自家的遊戲當中加入了越多的日本武士元素,今天我們在此要說到的由育碧蒙特婁工作室製作的《榮耀戰魂》便是其中一例。
  • 涮羊肉是元世祖忽必烈發明的?
    據說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忽必烈便是其重要領袖之一,他創立元朝, 被稱為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遠徵四方,馳騁南北。有一天,他想吃清燉羊肉,就命令隨軍廚師準備。廚師便按照一貫程序,宰殺羔羊,剔選羊肉。突然,探子來報有敵軍來襲。
  • 日本武士為啥喜歡背個「大枕頭」
    日本古裝電影裡,經常見到這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們,背上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異。
  • 100年前的日本武士有多高?和影視劇截然不同,女武士更不忍直視
    日本武士產生於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集權制度瓦解之後,地方領主為了保衛莊園擴大領土而訓練的士兵,一開始武士也是亦農亦武,在武士當中又以藤原氏、源氏和平氏的威望為著。寺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也組織了「僧兵」,地方豪門武裝又被稱為「郎黨」,在各大紛爭下,武士集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德川幕藩製成立之後,武士制度算是完備,日本社會也出現了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
  • 日本武士盔甲Suit of Armour in Haramaki Style
    在V&A博物館45號日本館展出有一套日本武士盔甲,包括頭盔和鎧甲(博物館編號M.95:1 to 14-1955),主要由鐵片,鍍金金屬,臘印皮革和絲綢製作而成,配有黑色塗漆。盔甲是人類在冷兵器時代中用來保護頭部胸部以及身體一些重要部位的器具。日本武士在戰鬥中廝殺時會穿著盔甲來保護身體免受傷害。
  • 忍者和武士有什麼不同?
    一說認為忍者的誕生和日本古代「戰國時期」(日本古代也有戰國哦,就跟咱們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樣噠)有密切關係。戰國時期的諸侯及軍閥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鬥爭,培養出一批專業化的滲透部隊,以能最快潛入敵後進行偵查、刺探、暗殺、擾亂及破壞。後來政府發現了忍者的價值,因此有了屬於政府官方的專屬忍者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