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一書由袁騰飛參考上百本日本史書籍精心創作而成,資料新穎,權威可信,圖文結合,有趣、有味、有料,一本書讓你讀懂從神武天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歷史!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袁騰飛 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文摘自《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袁騰飛 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第二講 武家天下共爭雄(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
7. 忽必烈遠徵日本
給日本人上了一課
鎌倉幕府建立幾十年之後,到了龜山天皇文永五年(1268年),也就是蒙古和南宋對峙的時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兩個使臣出使日本。
可是忽必烈的使臣途經高麗,看到海面波濤洶湧,心生畏懼。今天我們看朝鮮海峽,狹窄極了,在那個年代卻被人視為畏途,尤其蒙古使臣是騎慣了馬的,根本不敢過海,就讓高麗國派遣使臣把國書送到了日本。
國書到日本後,在日本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自平清盛以來宋日之間貿易非常頻繁,而宋朝來的商人會把蒙古人的情況告訴日本人,包括蒙古人怎麼攻城略地,怎麼野蠻,怎麼殺人……日本對蒙古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應該是很清楚的。接到蒙古國書,上到後嵯峨上皇、後深草上皇、龜山天皇,下到公卿大臣,一時間都亂成了一團。
討論了許久之後,日本朝廷給蒙古國寫了一封回書。但此時日本天皇並不掌權,權力在幕府手裡,而幕府的權力又在執權北條氏手裡。當時幕府執權北條時宗是個十八九歲的翩翩少年,別看他年紀小,但這個小孩不尋常,智謀廣遠,心機很成熟。朝廷的回書送到執權手裡之後,執權不屑一顧地講:「蒙古國無禮,沒有回書的必要,甭搭理他。」以這種方式處理了蒙古的來書。
此後,蒙古數次遣使,甚至蒙古使臣趙良弼親自到了日本國,但也只能到九州,根本就不被允許去京都,更別說去鎌倉面見幕府將軍。忽必烈幾次遣使日本全失敗了,日本國拒絕接見來使,而且也拒復蒙古國書。
日本人為什麼會這樣做?這緣於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也有華夷之辨的思想。在日本人看來,自己深受唐朝文化影響,又跟宋朝貿易往來頻繁,自己也是小中華,而蒙古是遊牧的野蠻民族。對於野蠻民族,日本根本不屑搭理,因此拒絕了蒙古來書。
公元1274年時,忽必烈已經是元朝皇帝。惱羞成怒的忽必烈派出兩萬五千由蒙、漢、女真人組成的元軍,加上八千高麗軍配合,浩浩蕩蕩殺向日本,準備武力討伐。
日本幾百年間,雖然也沒少打仗,但是自從白江口一戰敗給唐朝以後,從沒有遇到外敵入侵。國內雖然戰亂不休,但都是日本人打日本人,耗子扛槍窩裡橫,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軍事水平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公元1019年,一支來歷不明的軍隊襲擊了日本的小島,他們三千多人、五十艘戰船,採用日本人從來沒見過的集團戰法,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
當時的日本人用文字記載下了這支軍隊的模樣:每一隊七八十人,一共一二十隊,一隊一隊地作戰,不像日本人的一騎打,武士之間單打獨鬥。這支軍隊戰鬥力太強了,日本人甚至沒有抓獲俘虜,只抓了幾個為這支軍隊帶路的高麗水手。一審問,才知道這支軍隊是他們從來沒見過的一個陌生民族,日本人管他們叫刀伊人,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契丹人。
契丹人只是給日本人上了一課,並沒有進一步進行大規模徵服日本的軍事行動。這一戰之後,契丹人得勝班師。這對日本來講既是幸運也是不幸,日本人在自己單打獨鬥的落後戰法中又沉浸了兩百年,直到遇到真正的對手。
武士打仗很好玩
小時候聽評書演義,覺得古代打仗都是大將之間的單挑。評書裡這樣說,兩員將領撥馬出陣,一員將領問:「來將通名,本帥刀下不死無名之鬼。」對面這個就說了:「我乃大將顏良,你是何人?」「我乃漢壽亭侯關羽。」兩人一照面,關羽把顏良弄死,對方的士兵就好像是來打醬油的,一看主帥被弄死了,一鬨而散。甭管雙方人多人少,只要主帥一死就全散了。
這種情節只出現在小說裡,實際上中國古代打仗絕沒有這麼浪漫,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兵要排成陣,集體作戰,陣形一亂基本上這個仗就沒戲了。電視劇裡那不叫打仗,整個兒一個打群架。有沒有像中國評書演義裡說的那樣打仗的呢?還真有,日本人就是這麼打。
日本武士必須信奉武士道精神,他們打仗非常有意思。平安時代日本武士在戰場上先是遠距離弓箭對射,而且雙方要遵守一定的戰爭規則,不許射對方大將的馬,只能射馬上的人。你說我射他的馬讓他掉下來摔死,這不行!因為在日本,馬是很寶貴的東西,養馬必須得有草原草場,日本國土狹小,哪兒有草原?所以能夠捕獲戰馬是很拉風的事兒。
等到所有的箭射完了之後,武士們衝到一起進行肉搏戰,但是必須是捉對廝殺。什麼叫作捉對廝殺呢?就是找跟自己身份相同的武士廝殺,上校打上校,大校打大校,既不能大校打少校,也不能大校打中將,你的身份高了、低了都不行,一定要找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很像我們今天的相親現場。
武士縱馬出戰,先是向對方高喊:我祖宗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我爸爸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我是某某某,幹過什麼什麼大事,官拜啥啥啥。
這麼長的詞兒一口氣得念下來,而且還念不錯,他們念的這個東西把老祖宗打過什麼仗,自己打過什麼仗,都殺過哪些人,在陣前全報一遍,沒有個幾分鐘完不了事兒,不知道的還以為兩家相親,正在交換個人資料呢!而這個時候對方必須得耐心聽著,因為一會兒你也得這麼念,你如果對對方表示出不尊重,到時候你念的時候對方也不尊重。
這一長串都念完了以後,兩個人互相打量,覺得身份級別都配得上,這才能開打。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打下了馬,勝利者會用肋差① 割掉對方的腦袋,當然這個腦袋不能隨便割,割之前有修養的武士會對對方說一句「得罪了」,這才能下刀子。
日本武士之間的戰法在中國人看來絕對是二百五。當然戰場情況是瞬息萬變的,為了不使自己變成無名之鬼,也為了讓對手能夠看清自己的身份,很多武士都把自己的名號寫在長方形的白布條上,系在頭盔後面,或者別在大鎧的袖子上。因此一場戰爭打完,滿地的屍體都頂著姓名,跟現在玩的電子遊戲似的。
後來日本的浮世繪連環畫就是據此而來。浮世繪中每個出場的人物上方都有一個方塊寫著姓名,不像中國的古畫,畫面上幾個人物如果不經過解釋,不知道誰是誰。看日本畫不存在不知道人物的問題,它有這個傳統,一定要讓自己留名。
在兩個武士對打的過程中,雙方的士兵都不許幫忙,誰要是幫忙誰就壞了規矩。眼看自家主將要落敗了,你上去幫一把,把對方弄死,你的主將不但不會賞你,還會把你宰了。因為你讓自己的主將丟臉了,你壞了他的名譽,以後他都沒法見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兩個武士戰鬥,一方戰死,腦袋丟了,割他腦袋的武士得意揚揚,而被割掉腦袋的武士家也不會垂頭喪氣,因為武士最好的歸宿就是戰死沙場。
唯一的例外是,如果高級武士被下級武士割了腦袋,這是奇恥大辱,割腦袋的下級武士從此之後平步青雲得意揚揚,被割腦袋的一方可就現眼現大了。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