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A博物館45號日本館展出有一套日本武士盔甲,包括頭盔和鎧甲(博物館編號M.95:1 to 14-1955),主要由鐵片,鍍金金屬,臘印皮革和絲綢製作而成,配有黑色塗漆。頭盔上半部呈圓形,由垂直鉚接的62塊金屬薄片組成;頂端開口,在戰鬥中可以用於頭部的通風;兩側分別有耳狀的裝飾物,飾有家族徽章圖案;前側配有金屬匙形飾物,稱作「前立」,有「Ietada」籤名,他是活躍在十六世紀晚期的著名盔甲匠人早乙女家族(Saotome )的成員。頭盔下半部分由成排的甲片圍成的帽邊來保護頸部和肩部。
鎧甲是在背部開口固定,並且由一個狹窄的背部板保護,所以算是屬於鎌倉時代晚期的腹捲風格鎧甲。除此之外,這套鎧甲裡還包括各種保護套件。有保護面部並且增加威嚇效果的「面頰」,保護肩部錐形的「當世䄂」,保護手指到手肘部位的「籠手」,還有保護大腿和膝蓋的「佩盾」。整個盔甲可能是在19世紀50年代組裝而成,當時非常盛行仿製早期風格的盔甲。根據存放這套盔甲的盒子裡的銘文記載,盔甲是為九州南部島嶼高邊秋月家的成員製作的。然而,盒子上的家族徽章與頭盔兩側耳狀裝飾上的徽章並不匹配。
盔甲是人類在冷兵器時代中用來保護頭部胸部以及身體一些重要部位的器具。日本武士在戰鬥中廝殺時會穿著盔甲來保護身體免受傷害。「武士」這個詞來源於 "侍奉者 "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效忠於軍事集團的人,這些軍事集團發展於公元10世紀左右,目的是保護和擴大他們的領地。武士對日本的軍事和政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貴族階層,並且成為藝術的主要贊助人。武士為自己作戰打造的盔甲極具特色,兼有實用性和藝術價值。名將的盔甲更是華麗獨特,除了完美呈現個人風格之外,還會對敵軍起到極大的威嚇作用。
日本盔甲體系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上古時期到平安時代前期,平安中期到鎌倉時代,日本南北朝到室町時代,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其中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類型分為大鎧,腹當和腹卷,胴丸,當世具足這幾種。
大鎧誕生於平安時代後期(11~12世紀),是主帥級別的上級武士穿戴的盔甲,以騎馬射箭的騎射戰為前提,配有大袖和頭盔,非常有質感。而下級武士則使用軀幹全包圍式的「胴丸」和背部外露的「腹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主帥級別的武士也開始用更加輕便的胴丸或腹捲來配大袖和頭盔。到了戰國時代(15世紀末~16世紀末),出現了新式盔甲「當世具足」。它是用保護手臂的「籠手」、保護膝蓋到腳踝部分的「臑當(護脛)」等鐵板或鏈甲部件將全身嚴實地包裹起來,具有比較高的火槍防禦力,成為了後世日本盔甲的主流。區分這些不同的盔甲,主要看它開口所在的位置。大鎧,胴丸符合日本獨有的左肋開口形式,而腹當或是腹卷是在背後開口的。
日本盔甲的樣式較多而且詭異,製作工藝繁複,需要各種技術的配合。比如:以鐵為中心的金屬加工工藝、漆器工藝、結繩、織染、皮革加工、裁縫等等。另外,使用的材料、顏色的搭配和鑲邊的條紋都能表明家族和個人的身份,有一些材料、圖案或者式樣只能夠為特定地位的武士使用。製作盔甲時最重要的就是組裝,考驗每一位盔甲匠人的技藝。用繩子將鐵皮和皮革製成的部件串在一起的技術叫做「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工藝。組裝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確保整體的平衡,體現出和諧的美感。
1615年,軍閥德川德康打敗了最後一個敵人,日本最終統一在一個強大的家族之下,進入了和平時期,但是武士家族仍舊可以靠著祖先的英勇和聲望獲得巨大財富,所以盔甲往往成為一個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統的象徵,被珍藏和保護起來。僅僅用在禮儀場合之中,或者用在大名(諸候)從其領地到首都江戶(東京)的必不可少的定期巡遊當中。這些遊行是大名展示個人品味的機會,隊伍的規模和豪華程度是確認其社會地位的一種外在表現。
由於江戶時代製作的盔甲主要用於純粹遊行或者閱兵的目的,大多部件採用塗漆的皮革而非鐵片製成,所以它們相對較輕。不過,這些盔甲中的重要防禦部分仍然是鐵製的。頭盔,作為盔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早期的基礎上經過了一系列改造,變得既具有裝飾性,又有防護效果。製造盔甲的工藝被看作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當時很多豪華的盔甲保存至今,成為了重要的日本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