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之痛-論大時代下虛妄的武士榮耀

2021-01-09 人民網

摘 要:小林正樹之《切腹》在1963年的坎城捧到了評委會特別大獎,作為一部戰後日本電影,該作品對日本武士道精神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討和反思,影片在多個角度對武士道的核心概念進行了探索,從敘事結構上帶來的衝擊力到充滿象徵意味的畫面設計以及深諳蕭索的電影配樂,本文則從影片角色象徵意義的角度對幕府時代武士榮耀的虛妄性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小林正樹;切腹;武士;武士道

「所謂武士道,即武士覓死之道。」——《葉隱聞書》

說到日本戰後電影,與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市川昆等同為旗幟性人物的小林正樹在國內便鮮少有人提及,但小林正樹之《切腹》(1962)在日本影史中的經典地位卻是無庸置疑。木下惠介曾說過,《切腹》是他認為的日本五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在1963年的坎城《切腹》捧到了評委會特別大獎,影片使用經典的黑白膠片,以平面視角為主顯得平實豐滿,配合一流的演員演技,真實再現了幕府時期武士的生存環境。整部電影以高超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劇情曲折、內容飽滿、充滿懸念的故事。

一、背景和簡述

故事發生在大阪夏之戰結束後,德川家統一日本,日本逐步走入和平年代,和歐洲騎士階層的沒落命運類似,幕府為了統一中央集權,防範地方武力尾大不掉,開始不斷動用各種手段削弱各地大名,許多豪門因此衰敗,而原本服務於領主的武士開始流落街頭變成浪人,武士階層日漸衰落。許多淪落的武士為了生存,不惜拋棄尊嚴,以切腹為藉口四處騙取錢財,影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影片用了插敘的手法講述了平行對應的兩段故事,其一是千千巖求女的「切腹」,另一則是津雲半四郎的「切腹」。影片講述了津雲半四郎為冤死的女婿千千巖求女復仇的故事。電影以「1630年5月13日下午四時原芸州廣島福島家的浪人來到井伊家大門前」為開場,以「1630年5月13日下午六時津雲半四郎死於切腹」結束。在結構上,粗看類似於黑澤明的羅生門,在漂亮的敘事技巧上,使用交叉的兩條線索同時遞進,由兩個人分別講述了被分割成數節的兩段故事,依照故事進展和節奏的需要,求女的故事中結局和起因兩個部分被有序地分割在電影中,營造了嚴謹的形式感和衝擊力。用沉穩有力的鏡頭,簡單集中的場景,清晰明快的結構,構建出了一幅具有明顯的戲劇特徵的幕府時代黑白映畫。

二、影片的象徵意義

影片的開場極具象徵意義,在煙霧繚繞中現出的一副飾以白色毛髮和武士刀的武士盔甲,頭盔下面是寫意化的潦草五官,面容詭異,配以陰沉的開場鑼,充滿了日本能劇的畫面感。

同時隱隱暗示著本片的主題,武士如同神壇上供奉的祖先的鎧甲一樣,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崇拜,而且早已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武士道在這個四海昇平的大時代裡,隨著那出戰國時代的大戲的落幕,也早已如同昨日黃花,如神壇上的盔甲,靜待著日復一日的腐朽和沒落。而影片也以三方在時代中的沉浮和掙扎闡述了這種武士之道的衰落和變質。

求女作為年輕武士,對武士道有著一言一行的遵從,卻在家庭的重擔下,只得以變賣了自己的佩劍的形式放棄理想。這是一個為妻兒不惜拋棄所有尊嚴的男人,但其人生卻悲慘而屈辱。一生追求的武士道,只是遙不可及的冰冷精神追求,在溫暖的家庭面前,終於被拋棄。而這個被剝奪了最後尊嚴的男人,卻在冤屈中失卻生命,甚至不是以武士的方式,而是屈辱的咬舌自盡。

而津雲半四郎,在整個影片中,他用自己的言行一點點剝落著井伊家道貌岸然的武家面孔後的虛偽與軟弱。而所謂武士道的氣節則在津雲半四郎身上有著完整的體現——承君一諾必守終生,捍衛值得的東西,便要以死相報。在影片的最後,津雲力撐著殘驅,將那副井伊家的聖物高舉過頂,奮力摔將出去,散落一地的殘舊鎧甲也意味著,津雲用生命之血所堅守著的武士道也只是一個土崩瓦解的傳奇。

至於井伊家,武士道是區分自身和民眾的標誌,是一種尊貴的儀式,是豪門的象徵。

但同時,也正是這貌似高貴的門閥後,所隱藏的實際是一群懦弱膽小之徒,而其遵從的武士道力量和尊貴的象徵其實是完全的虛有其表。當真相一點點在津雲半四郎的講述中展開,井伊家的謊言和藉口被層層揭穿的時候,暴力便成為了懦弱者掩飾自身懦弱的最後手段。於是在影片的結尾,為了保住家族的名譽而死的被屠戮者,成為了武士道的守衛人而備受推崇,用僵化虛偽的態度為武士道的虛榮和名譽塗抹上厚厚的脂粉。

三、關於武士道精神的解構

提到武士道精神,映入腦海的第一個詞就是剖腹。的確,「忠誠、光榮、死亡」這三個詞彙是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是武士道在它的創立初期的精神核心。它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後來在經江戶時代又結合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最終奠定了武士道精神的基礎。由於武士道後來演變成幕府時代的政治產物,它所汲取的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是不能滿足武士道的,於是武士道精神從最初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等逐漸發生變化。

亞當·林賽·戈登詩中寫到,人的一生,就像塞滿了浮華的泡沫和脆弱氣泡,然而其中卻有兩件如礁石般堅硬的事物。一是你因他人困境而心生的悲憫親切,二是你心中永存不變的勇氣[3]。

當武士以及武士道精神在時代的大潮中逐漸地離勇氣和悲憫漸行漸遠的時候,切腹便頗具象徵意義,選擇切腹來結束生命,代表著對以生命堅守承諾的勇氣和平靜擁抱死亡的悲憫。當人們用最為痛苦的儀式來抗爭時,通常是想要救贖自己內心的真理。而在《切腹》影片中,對於武士道的精神卻存在否定式的描繪,伊家逼死求女的對武士道深信不疑的三名武士,在面對津雲將其的髮髻割下的反應卻是嚇得躲藏起來,聲稱生病,這種行為是完全違背武士的準則,作為一個武士如果髮髻被人削掉,就是受到了奇恥大辱,是以死都不可洗刷的。而這三名滿口大義的「武士」本應該切腹自殺,卻嚇得落荒而逃實屬荒唐。可見,他們是怯懦的偽武士。於是武士道真的成了裝飾品,切腹的儀式被高門大閥用來粉飾自己腐朽面貌下的懦弱,被走投無路的小人物用來做人生的最後一搏。當武士失去了佩刀,當倚為最終歸途的切腹成為了粉飾與掙扎,影片在最終叩問著人們,到底什麼是武士道精神?

影片的最後的打鬥場面堪稱壯觀。其中一幕甚是令人印象深刻,當津雲半四郎與井伊家眾多武士打鬥,最後攻入大明的官邸,拿走了井伊家供奉先祖們的頭盔。霎時間,半四郎滿是鬍鬚的臉極其嚴肅而又奇怪的表情與頭盔在畫面中間重合[4]。半四郎玷汙了充滿權威的井伊家的傳家寶,這就意味著替自己的女婿報了仇。

在這種場合,擺在桌上的頭盔停留在純粹的否定階段,而此時的武士道的觀念作為愚蠢的、虛假的東西被謾罵。但在另一個場景裡,井伊家的管家卻在考慮如何對現狀進行善後處理。這兩個空間的對比,讓他們之間不僅僅是敵人關係。津雲半四郎和井伊家的管家,超越了人格意義,在影片中他們分別是作為代表圍繞著武士道的兩種思想來具體表現的[5]。管家在收到津雲半四郎的死訊後,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在藩的正式記錄上,被斬殺的四名家臣處理為病死,而津雲半四郎則被記錄為切腹。管家還命令被切掉髮髻的三名家臣切腹,記錄上也處理為病死。這個場面充分展現了管家為了維持秩序所做的偽善的隱蔽工作。武士道的價值觀、武士道的尊嚴在這裡被擊得粉碎。

《切腹》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一方面是它在表達主題時的心無旁騖,所採取的語言和節奏有種古典敘事的美感,準確而純粹,容易喚起人們內心共有的一種感情。小林正樹能夠一點不迷戀暴力場景,把故事敘述得纖塵不染,同時,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人們嚮往的最基本的情感有著準確的把握。

另外一方面在內容上,影片能夠將德川幕府大時代下諸路大名家大廈將傾,身為武士的半四郎和求女求助無門,在生活的重迫下無力反抗,只能隨波逐流漸漸窮途末路,這樣一曲時代的哀歌演繹得觸人心弦。富於衝擊力的視覺構圖也讓其表達力更為飽滿充實,對人性的解剖,對血腥的刻意描述,以及對象徵符號點睛式的註解,都讓此電影達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

(作者系: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師)

參考文獻:

[1] 李江月.日本電影「暴力影像」的審美嬗變及文化反思[J].電影評介,2008(8).

[2] 劉琨.電影中的暴力美學[J].電影文學,2010(24).

[3] 鄒萍.從武士道歷史看武士精神的演變[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4] 高明.淺析日本武士電影中的死亡情節[J].大眾文藝,2011(8).

[5] 高明.日本武士電影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相關焦點

  • 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此後不久,津雲半四郎登門求死,由此講述了千千巖求女切腹背後的故事。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關於忠誠與榮耀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與虛偽,更道出了真實與理想的武士道之間巨大的鴻溝。切腹文化早在日本神話時代便已存在,當時有一位近江女神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此後不久,津雲半四郎登門求死,由此講述了千千巖求女切腹背後的故事。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關於忠誠與榮耀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與虛偽,更道出了真實與理想的武士道之間巨大的鴻溝。切腹文化早在日本神話時代便已存在,當時有一位近江女神,她被丈夫所拋棄,為了表達內心的憤慨,她選擇了切腹投河的方式了結生命。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布衣之怒,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一、布衣之怒寬永庚午七年五月十三日,晴。清晨伊始,空氣中就散發炙熱的氣息。上午十時,牟之助先生送來了白川新鮮的鱒魚,特此獻給老中井大坎守大人。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事可供記載。井伊家在神橋上的大宅,莊嚴平靜如常。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在武士最痛苦的時候,
  • 日本武士到底用啥玩意切腹,打刀、肋差還是懷劍?
    ▲脅差另外在一些日本武術流派裡,比如宮本武藏的「二刀流」(不是王者榮耀,是真人),武者要同時使用兩種刀,一手打刀,一手脅差。如果沒有意外情況,武士不會使用脅差進行切腹。▲二刀流而且,這種將兩把刀插在腰間的做法,其實出現的也很晚,大約在江戶時代早期(相當於明末清初)才成型。而切腹的風俗早在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就已經比較盛行了。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切腹,作為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一種文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關於「切腹」的一些事。(溫馨提示:本文圖片和文字,經過篩選與把關,內容並不血腥。不過,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讀者,建議慎重考慮後再進行閱讀。)▼在現代的很多抗日影視劇或日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
  • 武士榮耀?日本人為何喜歡剖腹自殺?
    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師父死亡而自殺,過程稱為「追腹」。那位被找來作為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的人被稱為「介錯人」。介錯人一般是剖腹自殺者的親友。武士如果戰敗但輸得光榮,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願擔當介錯人。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幹擾至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沉迷此道?
    日本最為傳統的切腹中,最為傳統的切法,屬於十字紋切,根據現代醫學表明,刀鋒到達內臟時,剖腹者會已失去知覺。然而在此過程中極其痛苦,而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甚至能夠存活6小時之久。而在往後數百年,武士們開始將這種死法當作一種光榮的做法,在日本鎌倉幕府以後,剖腹之風開始盛行。執行的武士,往往是因為丟失陣地,或者是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的幕府命令禁止這種做法,然而日本大小諸侯國的武士們卻將其作為一種表明自己決心的榮耀效仿。
  • 日本史上最耐疼的武士,切腹選擇連切三刀自盡,成為最強武士
    不知道剖腹產的靈感是不是來源於日本的切腹自盡,但是日本應該是最喜歡這種死法的國家了,當然應該也沒有別的國家會這麼做……讓我們現在來想的話,切腹是一種多麼自虐的自殺方式,我們砍頭好歹一下就失去意識了,這切腹得遭多大罪才能死呀!
  • 談|《切腹》
    《切腹》這部電影是由日本電影藝術家小林正樹先生指導拍攝的,同樣也是一部值得讚譽的電影。故事的背景是1630年完成封建統治的日本進入和平時期而對那些以武力為耀的武士階層進行削弱進而引發的問題。「武士在昨天驚嘆著自己的武力、信仰著自己賴以為傲武士道精神,而今天卻被遺棄了」在那樣的社會裡,階層的固化以及層級遞增所帶來榮耀以及層級遞減所帶來的蔑視都真真實實在這些武士中體驗出來。武士想要上升簡直是無想像的,如若下降自己從小被灌輸的意識不允許自己仿效在自己一下階層的生活。
  • 日本武士殺害法國人,法國說賠15萬算了,日本卻非讓20個武士切腹
    日本,自古以來就出產殘忍、悍不畏死的武士而出名。這些武士「重義輕生」,相信「七生報國」,不僅不把他人的性命當回事,更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他們視死亡為美,更視死亡為光榮,而且切腹這種痛苦的死法,更是「美」到了極點。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闖入日本,結束了該國「閉關鎖國」的局面。
  • 拔刀隊 切腹 劍術 鐵炮,電影《最後的武士》在講些什麼?
    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日本明治天皇自不必多說,其中以真實歷史為原型的明治三傑中,有「東方俾斯麥」之稱的大久保利通和掀起西南戰爭的西鄉隆盛盡數登場。除此之外,美國指揮過小角河之戰的喬治•卡斯特也出現在了電影中。
  • 看完《切腹》這部看電影才知道,日本武士的下場是這麼的悽慘
    當一個武士決定拋棄尊嚴的時候,一定是有理由的,因為任何一個武士,他不可能靠空氣就能生存,所以今天給大家聊一部,1962年日本拍攝的電影《切腹》。這部電影的場景布局,都有著非常嚴謹的儀式感,尤其是在風中對決得場面,極具東方美學的意境,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畫面的構圖一直表現出一種勻稱美,利用黑白畫面,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靜態美學,包括後來張藝謀拍的《英雄》,很明顯就是借鑑了這一部電影。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武士的歷史。江戶時代的考據學家伊勢貞丈認為,上古無切腹之事,第一位切腹的武士是源為朝。據《保元物語》記載,他在家中背柱剖腹未死,後切骨而死。由此,武士以切腹展現勇氣的做法興起。很久之後,才有主君令家臣切腹之事(《安齋隨筆》)。《保元物語》記述了保元元年(1156年)圍繞皇位繼承爆發的內亂。
  • 你不知道的日本武士:絕大多數人不配切腹,拖去餵狗!
    首先,身份上:你得是個武士。切腹作為日本人死刑的一種形式,是從16世紀末開始的。切腹對於日本人,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武士名譽之刑」,普通平民老百姓是不允許切腹的。平民百姓犯了死罪,怎麼處刑?唯有武士,日本人稱作「侍」,才有切腹資格。而且,根據武士身份的不同,在儀式和規格上大相逕庭。江戶幕府時期,法律規定,只有高級別武士(年收五百石一級),有資格在大名的宅院裡執行「切腹」儀式。低級別的窮武士,只能找塊野外空地,甚至在監獄裡草草執行。
  • 日本武士自殺會選擇切腹,你知道為什麼嗎?
    日本相關的電影裡經常會看到武士切腹的畫面。犯錯了要切,表示忠心要切,戰敗了要切,表示氣憤也要切,世上有那麼多比切腹痛快的死法。為什麼日本武士偏偏中意這兇殘的切腹呢?你聽過武士道精神麼?聽過呀,作為一名合格的武士,必須要學會看透死亡,面對死亡也毫不退縮,我就默默忍耐一切痛苦無畏,無懼。並且隨時準備為主人付出生命,是作為武士的最基本要求。但是死亡這種事情大部分武士都可以做到,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不就是死嗎?想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不一般的武士,必須得想一種可以凸顯勇氣和身份的清奇死法。
  • 日本武士通常帶兩把刀,難道是一把殺敵一把切腹?很多人都猜錯了
    日本武士通常帶兩把刀,難道是一把殺敵一把切腹?很多人都猜錯了前兩年的時候,日本有一個電視劇叫做《織田信長》,講的就是日本戰國時期關於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的故事。而了解過日本歷史的小夥伴應該會知道,日本的戰國時代其實是一個武士時代,像那部電視劇的主人公信長就是一名武士。
  • 《切腹》告訴你,在日本,道德綁架是可以出人命的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切腹》的評分已經從8.5分上升到了8.7分,超越了《七武士》、《千與千尋》,成為了IMDb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豆瓣這邊,《切腹》的9.3分同樣高於黑澤明的眾多經典之作,如無意外也是最高分的日本真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