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切腹》

2020-10-15 邊溪流螢

《切腹》這部電影是由日本電影藝術家小林正樹先生指導拍攝的,同樣也是一部值得讚譽的電影。

這部影片主要是以千千巖求女和津雲半四郎對井伊家使番之間的談話進行的。影片中很少出現流動性的演員對戲而是僅僅用劇場一樣單鏡來講述故事。故事的背景是1630年完成封建統治的日本進入和平時期而對那些以武力為耀的武士階層進行削弱進而引發的問題。「武士在昨天驚嘆著自己的武力、信仰著自己賴以為傲武士道精神,而今天卻被遺棄了」在那樣的社會裡,階層的固化以及層級遞增所帶來榮耀以及層級遞減所帶來的蔑視都真真實實在這些武士中體驗出來。武士想要上升簡直是無想像的,如若下降自己從小被灌輸的意識不允許自己仿效在自己一下階層的生活。

那些無法階層意識固化拒絕改變的武士有的選擇歸隱深山或者在將軍家切腹以死來痛訴自己的忠心。那些想要存活下去的武士有的出海(成為海上浪人,我們稱為「倭寇」)有的則選擇去從事教育等等。本部影片中描繪的就是窮困潦倒的武士家庭為能到一些錢財來治病的事假借(事實卻是為了孩子存活他真的那麼做了)「切腹」名義來謀求錢財的故事。武士的「做法」未能如願以償而反被那些以武士道精神為面貌來裝飾自我而實則是武士階層的「敗類」的武士們嘲笑、逼迫……

「今天別人的命運,就是明天你自己的寫照」津雲半四郎那樣說道!是啊!命運濟時,面色雍容、衣著光鮮、食多竟百味,上寵下擁。命運不通,衣不能遮體、睡不能安眠、食不能飽腹、人憎人厭人煩。階層意識使武士道精神畸形,而畸形武士道精神又被一些被拋棄的武士們信奉著。千千巖求女和津雲半四郎是那個時代日本武士的一個慘澹縮寫,如若被拋棄是件痛苦的事而井伊家使番及其傭人的行為才是他們為之切腹的體現。

海上的翻滾的浪花,船可以選擇逃避浪頭,陸上的千千道路,卻踏入迷霧般的無法選擇!

感謝小林正樹先生!

相關焦點

  • 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
  • 為什麼日本人選擇切腹而不自刎?
    圖片來自|《切腹》全宇宙都知道,切腹似乎是只有日本人才玩的藝術。
  • 仲代達矢:《切腹》
    《切腹》「如果讓我最後選一部電影,我應該會選擇《切腹》」《切腹》不僅是經典的武士電影,也屬於經典的「羅生門式敘事」的電影,人們常說張藝謀的《英雄》模仿了《羅生門》,但是在我看來,《英雄》更像是模仿了《切腹》。
  • 切腹:一部偉大的電影及其他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拍出了《黑河》(1956)、《人間的條件》(1959-1961)、《怪談》(1964)這樣的片子,還因為1962年的一部影片——《切腹》。我前前後後看了不下五遍。如果說《人間的條件》是把我完全看傻、看呆了的話,《切腹》則是徹底把我看服了。
  • 如何切腹和一部經典電影.
    這裡需要先大概說一下日本的切腹。切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現在一般認為,永祚年間的大盜藤原保輔是日本最初進行切腹的人。日本人信仰腹部是人靈魂和情感的所在,能夠把靈魂示人,這種死法才是最有尊嚴的(相比斬首)。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相關新聞評論區經常能看到網友要求相關負責人切腹以謝國民的調侃。2014年仁川亞運會時,一名日本運動員偷竊韓國記者相機被曝光後,也曾引起網友的口誅筆伐,要求其切腹以挽回名譽。較為知名的切腹事件發生在1970年,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駐地鼓動軍事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切腹是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也被認為是種榮譽的死法。不過細想起來,切腹或是最低效、笨拙的自殺手段。
  • 一部偉大的電影及有關切腹的正確方法
    所以,當時有不少浪人不忍受辱,紛紛選擇切腹自殺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切腹自殺前的千千巖求女這裡需要先大概說一下日本的切腹。切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現在一般認為,永祚年間的大盜藤原保輔是日本最初進行切腹的人。
  • 活在切腹構造中的日本人
    一位身著柔道白色服的少年,跪坐在榻榻米上,手持木刀,模仿切腹的動作。身旁高手指導他第一刀如何刺下,第二刀如何橫過來等。看了令人愕然。深作光貞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論》(三一書房,1978年)中,開篇第一章就是論述切腹在日本文化中所佔據的位置。他顯然是將切腹作為文化來論述了。但這也是外國人怎樣都無法理解無法看懂的一種文化。比如日本人總是向外國人這樣解釋切腹:在日本,切腹有二種。
  • 聊一聊日本的切腹文化
    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道,大谷吉繼在戰場中切腹自盡。那麼什麼是切腹呢?切腹如何進行?日本人為何老是切腹?
  • 日本人為何「一言不合就切腹」?
    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也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學生)切腹,為以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切腹自殺者稱為「切腹人」,據說切腹的最早來源是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
  • 日本武士到底用啥玩意切腹,打刀、肋差還是懷劍?
    日本的切腹文化,可謂舉世聞名。但是很多人卻對日本的切腹文化缺乏了解。其中最典型的流言,便是說日本武士腰裡插著兩把刀,一把長刀一把短刀,長刀殺人,短刀用來切腹。武士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多少識文斷字,擁有文具也屬正常。在切腹風俗流傳開後,這種隨身攜帶的文具便被賦予了新的作用,慢慢演變為專門用來切腹的懷劍。懷劍沒有固定的長度,但是大多都在一尺以內,刀刃輕薄,刃口鋒利,大部分都沒有刀鐔。而且大部分懷劍還是雙刃的,在切腹時可以很順利的切出一個十字開口,讓內臟平緩的流出。
  • 日本「切腹」文化,切腹不能讓腸子流出來,這是一門藝術
    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開自己的腹部。而「切腹」作為一種主要的自殺方式也至今存在。據說,因為日本身處地震帶,朝生夕死的事很多,所以普遍有這種浮生若夢的思想,日本人喜歡櫻花,據說也是因為櫻花凋零的冷豔之美。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先簡單介紹一下切腹。 在日本,切腹並不值得驚訝,是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殺方法。 在古代,切腹後扯斷腸子,是必死無疑的。 其他的自殺方法,都有救活的可能。 中國古代一些俠客,也採用切腹的方式自殺。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刺客聶政,殺死宰相韓累以後,唯恐被活捉受到酷刑,就採用切腹的方式自殺。
  • 解密日本殘酷的切腹文化
  • 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
    挺麻煩一死法,人管這叫切腹,一門快消失的日本傳統手藝。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抗日神劇裡,我們總是能見到日本人手握長刀戳肚皮,然後去領飯盒,其實吶,真正的切腹都用短刀,而且要把肚皮生生切開,規矩很多,方法也有好幾種。橫切一刀的叫一文字切,橫切三刀的叫三文字切。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女性的腹部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場所,更是「富饒大地」的象徵,所以古時切腹被賦予極高的精神內涵。進入12世紀以後,武士階層選擇切腹的方式結束生命,表達的是自己的忠誠與勇敢,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避免被俘受到屈辱2、象徵貴族榮譽3、鼓舞己方士氣4、忠於武士道精神。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70年11月25日,二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煽動政變失敗,為了讓其他同僚活下去,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成為轟動一時的「三島由紀夫事件」。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 看兩遍的電影之《切腹》
    看兩遍《切腹》, 不會是受虐狂吧?坦白說, 看第二遍到千千巖求女用竹劍切腹,再咬舌而死的長鏡頭, 還是跳過不看--這是我看過的最血腥的鏡頭, 據說當年坎城首映時看到這一鏡頭有人當場昏倒。小林正樹的《切腹》當然是名片, 完美的電影,最出色的武士片, 不說超過也可以比肩黑澤明的任何一部--不過《切腹》其實是一部反武士片。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在日本人奉行的「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日本武士最光榮,最體面的死法。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01切腹的起源 日本早期切腹切腹最早出現在日本永祚元年,第一個切腹而死的人叫藤原義。 03切腹的過程切腹是日本武士才有的特權,平民沒有資格選擇切腹。不僅如此,武士切腹的刀法也非常講究,橫切一刀叫做一文字切,橫切三刀叫做三文字切,橫切一刀,豎切一刀叫做十文字切。
  • 用「切腹」這塊遮羞布證明了武士道還是存在的
    【電影洞見】:這部電影用切腹這個日本武士道最後的遮羞布,來闡述了日本武士道徹底地落寞了,而男主津雲半四郎用他的切腹來證明這個世界最後的武士道精神,用切腹講一個悽慘悲慘的故事。1、為什麼9.3分都沒進Top250?首先看看這電影是1962年的神作,絕對值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