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2021-02-15 白鹿門外

一個奇怪的禮儀,一部奇怪名字的電影。看網上評價非常高,我還是選擇在周末的時候看了。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切腹是非常痛苦的一種死亡方式,切腹人穿著盛裝,用刀先從腹部橫著切一刀,接著再豎著切一刀,將自己的內臟都流出來。在全部過程中不能出聲,且死後屍體前傾,假如身體發生歪斜或者倒在地上死亡,就是失禮。

為了減輕切腹人的痛苦,切腹人事先會請一個介錯人,在他完成切腹動作之後,介錯人手起刀落,會把切腹人的頭砍下來。介錯人一般由切腹惡人的親朋好友擔任,因為這是一種榮譽。能當介錯人的,通常都是一流的劍術高手,他不僅要看著切腹人痛苦地進行著每一步動作,且在關鍵時候,手起刀落,砍下切腹人的頭,但還得保證頭連著身體。這是非常需要功夫的。武士經歷切腹而死,就表示自己的一生獲得了圓滿。

有一段時間,很多武士切腹都是假的,他們只是拿扇子或者木刀比劃一下,由介錯人直接幫助他們殺身成仁。

《切腹》拍攝於1960年,黑白影片,片長120分鐘。

影片講述的時代背景是,在1630年,約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日本社會被德川安康家族統治之後,武士因為不用打戰,而慢慢地失去了他們的作用,他們原先寄居的大家族一旦沒落,武士便失去了生計。大批武士湧向江戶,他們過著非常落魄的生活。

為了生存,有一些武士便去尋找當地的富裕大戶人家,要求去富裕家切腹自殺,以死來維護武士的榮耀。很多人家因為害怕或者不願意沾染上切腹的事,他們只好拿些錢出來,打發那些要在他家切腹的武士。也許是看見別人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武士去富裕人家切腹,以便最後能拿到一些小錢度日。這在當時幾乎成為個別武士的一種生活來源。

電影以旁白《井伊家覺書》的形式開始的,主要是介紹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背景結束後,就進入正題,一個叫津雲半四郎的武士來到井伊家準備切腹自殺。井伊家的御家佬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不久前,一個叫千千巖求女的武士到他家切腹,他們同意了這個武士的請求,在準備好一切手續之後,這個叫求女的武士拿出的是一把竹刀,真的太可恥了。

這個武士來井伊家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切腹,而就是為了敲詐,最後在御家佬的逼迫下,求女用竹刀切腹,最後因為忍受不了劇痛,而咬舌自盡。求女的死不僅沒有為一個武士贏得體面,反而是在井伊家一群武士的嘲笑聲中死去的。

津雲半四郎說自己是真的要切腹,但是,他要指定介錯人。御家佬同意了,可惜津雲指定的三個井伊家的介錯人,都因病無法參加介錯。御家佬一直懷疑津雲是訛詐,於是,他給津雲指定了一個介錯人。

津雲雖然不願意,但是,在御家佬的武力壓迫之下,他只好屈服了,津雲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在場的人必須聽完他的故事,他才會切腹。為了防止意外的傷害,御家佬同意了。

津雲開始說自己的故事。他和千千巖求女的父親是好朋友,當時共同在一個貴族家裡服務,後來貴族破產了,千千巖先生切腹自殺,津雲帶著千千巖求女和女兒來到了江戶。當時的經濟非常蕭條,津雲和女兒過著非常緊巴的日子,女兒甚至都沒有一件像樣的和服。

債主逼迫他把女兒嫁給一個富戶當小妾,津雲非常不願意,最後自己主動跟求女說親,讓求女取了自己的女兒。結婚兩年以後,女兒生下了外孫子,一家人雖然過得不寬裕,但是勉強還能度日。在貧窮中,他們也度過了短暫的愉悅時光。為了生計,求女也在很多工地去找臨工,由於他的武士身份,很多工地都將他拒之門外。

不久,津雲的女兒被發現得了肺結核,更不幸的是,外孫子得了重病,高燒不退,家裡幾乎賣掉了所有的東西,實在沒錢給孩子看病。於是,求女說他出去借高利貸,爭取天黑之前能回來。其實,求女仿照他一直看不起的武士,到井伊家以切腹「敲詐」去了。

求女再也沒有活著回來。是井伊家的武士將求女的屍體抬回來的,武士帶來的不僅是屍體,還有對求女的奚落,尤其是,他們說求女拿竹刀切腹,最後咬舌自盡,這真的是給武士丟臉了。

在悲憤與痛苦的折磨下,津雲的女兒和外孫子都死了。津雲也是萬念俱灰,於是,他決定以自己的生命去為女婿討回一個公道,求女用竹刀切腹,他不是因為怕疼,而是為了給老婆孩子治病,將自己的佩刀都賣掉了,對於一個武士來說,刀比生命都重要,津雲要為女婿討回尊嚴。

人窮被人欺。津雲來到井伊家原本是想說明真相的,可有誰會聽一個落魄的糟老頭子絮叨呢,御家佬不僅沒有諒解津雲和求女,反而逼迫津雲儘快切腹。津雲進一步告訴御家佬,那三個被他要求介錯的武士不能出席的原因,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將這三個人的髮髻給割掉了。在武士時期,髮髻對於一個武士來說比腦袋更重要,因為沒有髮髻,這三個武士只好稱病不敢出門。

津雲讓井伊家的面目掃地,對於這樣的人,御家佬必須採取殺之而後快的手段,於是,所有井伊家的武士包圍了津雲,津雲奮力拼殺,最後殺死四名武士,傷了六名武士,並毀壞了井伊家的武士道神像。

御家佬命人去那三個稱病在家的武士切腹自殺,同時讓人清理井伊家打鬥造成的破壞痕跡,對外宣稱,津雲在井伊家切腹自殺,死了的武士是因病死掉的。鎮上的人都佩服井伊家的人具有非常強的危機處理能力,贏得了非常威武和榮耀的名聲。

假如不是帶著欣賞的眼光,一般人很難將這部片子看下去,因為節奏比較緩慢,情節都是以津雲敘述為主,也正因為沒有場景的幹擾,所以要求演員有非常出眾的演技才能襯託起這個場面。

看我這部影片,對於我的內心還是非常震撼的。這部電影是典型的「小人物、大時代」,「小故事、大情懷」,能把具體寫得這麼有時空感,這麼有哲理,這麼有歷史的厚重感,這真的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完成的任務。

切腹據說是最疼的一種傷害,武士之所以選擇這麼痛苦的自殺方式,說明武士是勇敢的代名詞。武士以切腹作為最光榮的一種死亡方式。切腹之痛,痛在武士之身,卻痛在旁觀者的心裡,那是武士階層之痛,那是時代之痛,更是命運之痛。

津雲在切腹之前,已經開始懷疑以前自己信奉的武士道精神,這是生命的領悟,沒有經歷這樣的生命之痛,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領悟。

我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津雲說的好像是一重「詛咒」,這其實是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領悟,可惜,在場的武士,有幾個能體會得到?

 

 

 

朱曄(古磨盤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2008年開始文學創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計出版200萬字。

已出版作品

歷史散文(3部):《理說明朝》、《理說宋朝(北宋篇)》、《理說宋朝(南宋篇)》

旅行隨筆(1部):《一車一世界》

長篇小說(2部):《最後一個磨盤州人》、《銀圈子》

期刊發表作品若干:散見於《文藝報》《廈門文學》《中外文摘》《金融時報》《安慶日報》等。

 

 

相關焦點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後不久,津雲半四郎登門求死,由此講述了千千巖求女切腹背後的故事。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關於忠誠與榮耀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與虛偽,更道出了真實與理想的武士道之間巨大的鴻溝。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70年11月25日,二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煽動政變失敗,為了讓其他同僚活下去,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成為轟動一時的「三島由紀夫事件」。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 《切腹》之痛-論大時代下虛妄的武士榮耀
    摘 要:小林正樹之《切腹》在1963年的坎城捧到了評委會特別大獎,作為一部戰後日本電影,該作品對日本武士道精神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討和反思,影片在多個角度對武士道的核心概念進行了探索,從敘事結構上帶來的衝擊力到充滿象徵意味的畫面設計以及深諳蕭索的電影配樂,本文則從影片角色象徵意義的角度對幕府時代武士榮耀的虛妄性進行了解讀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相關新聞評論區經常能看到網友要求相關負責人切腹以謝國民的調侃。2014年仁川亞運會時,一名日本運動員偷竊韓國記者相機被曝光後,也曾引起網友的口誅筆伐,要求其切腹以挽回名譽。較為知名的切腹事件發生在1970年,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駐地鼓動軍事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切腹是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也被認為是種榮譽的死法。不過細想起來,切腹或是最低效、笨拙的自殺手段。
  • 看兩遍的電影之《切腹》
    以前寫過一個博客,博名「覺之渡」,雖然純粹是寫著玩兒,但也很認真。博客現已私密,之前文章也設置了不能轉發,所以看過的人應該也不會很多。以後在寫新篇或想偷懶的時候,會選擇一些陸續放上來。看兩遍《切腹》, 不會是受虐狂吧?
  • 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
    挺麻煩一死法,人管這叫切腹,一門快消失的日本傳統手藝。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抗日神劇裡,我們總是能見到日本人手握長刀戳肚皮,然後去領飯盒,其實吶,真正的切腹都用短刀,而且要把肚皮生生切開,規矩很多,方法也有好幾種。橫切一刀的叫一文字切,橫切三刀的叫三文字切。
  • 為什麼日本人選擇切腹而不自刎?
    辭世之詞,有些是一直都準備好的,隨身帶著,只要臨死之前拿出來用一下就好了;有些是切腹切得倉促,比如日本名將織田信長,傳說中死之前只說了「哦,是這樣啊」。後人就把他平常最喜歡吟唱的和歌《敦盛》中的句子「人間五十年,去事恍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拿來作為他的辭世詞。
  • 聊一聊日本的切腹文化
    在很多與日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很看到切腹的鏡頭,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切腹方式是否正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日本的切腹文化。切腹的歷史    切腹是用脅差切開腹部的自殺方式,主要為日本武士所實行,在日本文化中,將切腹視為有尊嚴的死法。近代除了自殺,也用在處刑。切腹也稱為腹切。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君主而自殺殉葬,則稱為「追腹」。
  • 仲代達矢:《切腹》
    如果你是對黑澤明的電影有興趣的人,想必對這張臉一定不會陌生。仲代達矢作為日本國寶級演員,可謂日本影壇的活化石。《切腹》「如果讓我最後選一部電影,我應該會選擇《切腹》」《切腹》不僅是經典的武士電影,也屬於經典的「羅生門式敘事」的電影,人們常說張藝謀的《英雄》模仿了《羅生門》,但是在我看來,《英雄》更像是模仿了《切腹》。
  • 切腹:一部偉大的電影及其他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拍出了《黑河》(1956)、《人間的條件》(1959-1961)、《怪談》(1964)這樣的片子,還因為1962年的一部影片——《切腹》。我前前後後看了不下五遍。如果說《人間的條件》是把我完全看傻、看呆了的話,《切腹》則是徹底把我看服了。
  • 解密日本殘酷的切腹文化
  • 活在切腹構造中的日本人
    有人對在日本流行很廣的《太平記》一書做過統計:在2640名自殺而死的武士中,以切腹方式自盡的就有2159人。《太平記》一書還生動地描述了1333年六波羅武士們得知佐佐木時信降敵的消息後,北條仲時就說「痛痛快快地切腹吧」。結果432人絕望地在一向堂集體切腹。「血浸其身,恰如黃河之流;屍骸塞庭,不異屠所之肉。」《太平記》如此描寫當時的悽慘情景。
  • 日本人為何「一言不合就切腹」?
    看一些國內影視劇,不少劇情都會提到日本人切腹自盡。
  • 日本「切腹」文化,切腹不能讓腸子流出來,這是一門藝術
    ,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這種行為不能不提,他們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開自己的腹部。而「切腹」作為一種主要的自殺方式也至今存在。據說,因為日本身處地震帶,朝生夕死的事很多,所以普遍有這種浮生若夢的思想,日本人喜歡櫻花,據說也是因為櫻花凋零的冷豔之美。
  • 如何切腹和一部經典電影.
    影片到這裡有一個細節,當千千巖求女換好衣服等待領主接見的時候,井伊家家臣澤瀉彥九郎出現了,他謊稱領主弁之助欽佩千千巖君的氣魄和膽識,雖然想留作家臣,但無奈一個人赴死決心這麼堅決,也不好攔著啦,那就請你死給我們看吧!千千巖苦苦哀求給他寬限一兩天(理由後文會有交代),遭到彥九郎的嚴詞拒絕。這裡需要先大概說一下日本的切腹。
  • 一部偉大的電影及有關切腹的正確方法
    《切腹》電影海報切腹自殺前的千千巖求女這裡需要先大概說一下日本的切腹。切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現在一般認為,永祚年間的大盜藤原保輔是日本最初進行切腹的人。江戶時代所描繪的關原之戰合戰屏風津雲於是繼續講他的往事。關原之戰後(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最大規模的內戰),沒有了主公的津雲便帶著女兒以及千千巖求女來到了江戶。
  • 《切腹》告訴你,在日本,道德綁架是可以出人命的
    看看《切腹》就知道了。這是IMDb Top250榜單名列第34位,原本排名第二高的日本電影。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切腹》的評分已經從8.5分上升到了8.7分,超越了《七武士》、《千與千尋》,成為了IMDb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豆瓣這邊,《切腹》的9.3分同樣高於黑澤明的眾多經典之作,如無意外也是最高分的日本真人電影。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71講)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切腹,作為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一種文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關於「切腹」的一些事。(溫馨提示:本文圖片和文字,經過篩選與把關,內容並不血腥。不過,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讀者,建議慎重考慮後再進行閱讀。)▼在現代的很多抗日影視劇或日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 堪稱藝術精品的精雕細琢之作——小林正樹《切腹》電影欣賞
    稱其為藝術精品,是因為該片無論劇本、結構、影像、語言、音樂,還是道具、建築、節奏、剪接、演員的表演,皆精準細緻、安靜幽玄,峻冷莊重,無不呈現出視覺傳達藝術的新高度和美感,小國大器之精美、深邃,滲透洞穿,震撼每一位觀者。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已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