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告訴你,在日本,道德綁架是可以出人命的

2020-12-23 8分電影

美國作家斯坦利·埃爾金說:「我永遠不會去寫那些還沒有走到窮途末路的人。」

怎麼才算是窮途末路?

看看《切腹》就知道了。

這是IMDb Top250榜單名列第34位,原本排名第二高的日本電影。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切腹》的評分已經從8.5分上升到了8.7分,超越了《七武士》、《千與千尋》,成為了IMDb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

豆瓣這邊,《切腹》的9.3分同樣高於黑澤明的眾多經典之作,如無意外也是最高分的日本真人電影。

能得到觀眾的超高評價,靠的就是對被逼到絕路的角色的描述。

1630年代,日本進入和平時期,眾多武士失業淪為浪人,窮困潦倒的他們聽說有人跑到諸侯家裡要求切腹自盡就能拿到一筆錢,於是便紛紛效仿。

但是一個叫千千巖求女的倒黴蛋偏偏去到了作風強硬的井伊家族,他不但沒有拿到錢,而且被強迫要求完成切腹儀式。

千千巖求女顯然不是真的想切腹自盡,他要求推遲儀式,一兩天就回來。但他的請求被無情拒絕。

是拼死反抗?

是認命完成「光榮」的切腹?

還是中途有救兵殺出?

觀眾會為千千巖求女的命運感到擔憂。

千千巖求女事件之後,又有一個叫津雲半四郎的浪人來到井伊家,這是電影的開端。

通過井伊家的家老齊藤勘解由和津雲半四郎的對話,千千巖求女的故事才被講述了出來。

切腹,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典型行為,日本武士認為這是光榮的。不用嘗試就能知道拿刀切開自己的肚子是有多痛苦,武士能承受這種痛苦,勇氣自然是值得敬佩。

本來這是日本武士最引以為傲的事情,卻被一些不知羞恥的浪人用來敲詐勒索,如果再沒有人出來糾正這股風氣,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會淪為笑柄。

井伊家逼迫武士切腹的做法看起來並沒有錯,在電影的前半段,他們站在道德高地,千千巖求女自取其辱,不值得同情。

津雲半四郎看上去比千千巖求女成熟穩重,不像是一個懦弱的騙子,聽完千巖求女的故事後他仍然非常淡定,並堅持要進行切腹儀式。

真正的好戲到這裡才真正開始。

當切腹儀式開始,就代表津雲半四郎已經在死神的鐮刀之下,井伊家會讓他儘快完成儀式,就像千千巖求女那樣。但他是本片的絕對主角,不會這麼快就送命,肯定會有什麼事情會阻礙儀式進行。

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主角繼續活下去?

這個懸念會牢牢地鎖住觀眾的視線。

果然,因為介錯人的問題,津雲半四郎的切腹儀式要暫緩一會,

早期的切腹都是切腹者自己就可以進行的,但隨著切腹的流行,從17世紀初的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開始把切腹規範化,並賦予儀式感。

比如要更換莊重的服裝,用武士自己使用的刀,切的時候要從腹部左至右的切割完整。

介錯人在江戶時代變成了切腹儀式的重要環節,所謂「介錯」,就是防止切腹者自己無法忍受劇痛完成切腹。在最為痛苦萬分的時刻,介錯人要把切腹者斬首,幫助他結束痛苦的折磨。

一般介錯人都是切腹武士的親屬或者至交,能擔當介錯人也是一種光榮。

切腹者當然是有資格要求誰來當介錯人,津雲半四郎正是抓住這一點,爭取到了講故事的機會。

然後劇情開始180度大反轉。

臺詞提及的家族雖多,但實際上整個故事只關於兩個大家族,和一個小家庭。津雲半四郎的小家庭,和他原本老闆的家族,以及提供切腹場所的井伊家族。

當千千巖求女的故事「前傳」揭曉,津雲半四郎慢慢道出自己的悲慘經歷時,莊嚴的切腹儀式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原來《切腹》並沒有在宣揚日本人的武士道,反倒是對切腹行為進行了批判。

有勇氣自願切腹固然可敬,拿切腹作為訛詐手段固然可恨,那強迫本不願意切腹的人進行切腹呢?

可悲。

「如果一個武士願意冒著恥辱和嘲笑,去祈求寬限一兩天,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津雲半四郎對井伊家強迫他人切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拿切腹來訛詐是很可恨,但這不意味著一定要拿生命來贖罪。

其實井伊家完全可以把千千巖求女暴打一頓完事,因為千千巖求女臨陣脫逃已經是不對在先,只需要做一下公關,同樣能維護家族聲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只是那個時代的觀念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千千巖求女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在今天看來,井伊家的做法無異於道德綁架。

他們完全沒有了解千千巖求女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簡單做了試探,就草率認定是卑劣的,無恥的。

草率就算了,他們還要強行要求別人做「真正的武士」。

這相當於現在一個明星自己把自己所有錢都做慈善捐款,他也要求其他明星捐出所有錢,還說不捐就是無恥卑劣的。

那麼真正無恥卑劣的人是誰呢?

「沒錯他是一個武士,可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可能只喝西北風。」

由於日本幕府對軍閥的無情政策,無數的武士流離失所,四處流浪,生不如死。幸運的井伊家暫時免於劫難,但他們無法體會那些窮困潦倒的狼人,只有等他們落難了,他們才會知道餓著肚子是什麼感受,到時他們還能堅守武士道精神嗎?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津雲半四郎希望井伊家能體會到狼人的疾苦,所以才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今天別人的命運,就是明天你自己的寫照。」

意思是明天你們家落難了,你們就知道是什麼感受了。

真正把千千巖求女和津雲半四郎逼向絕路的是窮到絕望的生活。

即便看不到希望,沒有退路,他們仍然會為了家人去抗爭,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高尚的勇敢。

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會貿然去做切腹這種事。

面對津雲半四郎的批評,井伊家老的反應過於逼真。

無論多有道理,要徹底說服一個人都是困難的。

在高潮部分堪稱壯觀的打鬥場面後,電影用黑暗的結局揭露了某些道德準則的虛偽和醜惡,也拷問了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是面子榮耀更重要,還是生命更重要?

懇請各位不要站著回答,不腰疼。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切腹,正是武士以死貫徹這些準則的展現。果真如此的話,日本武士簡直就是儒家君子和西歐騎士的合體。可惜,這樣的武士從未出現過,切腹的含義也並非如此。二、切腹的起源民俗學家千葉德爾認為,切腹源於古代日本的農耕和狩獵禮儀,特別受到將動物心臟獻祭給神靈的習俗影響。然而,以心臟獻祭的做法並非限於日本。中國歷史上也有剖腹之人(如唐代的安金藏)。切腹為何只在日本發展成了一種習俗呢?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在武士最痛苦的時候,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切腹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從平安時代才流行開的,距離今天幾百年的時間。 最早的切腹者,是藤原南家出身的藤原保輔。 藤原保輔是個盜賊出身的惡棍,被官兵圍困以後,切開腹部,扯出內臟而死。 為什麼採用切開腹部的方式自殺?
  • 聊一聊日本的切腹文化
    在很多與日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很看到切腹的鏡頭,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切腹方式是否正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日本的切腹文化。切腹的歷史    切腹是用脅差切開腹部的自殺方式,主要為日本武士所實行,在日本文化中,將切腹視為有尊嚴的死法。近代除了自殺,也用在處刑。切腹也稱為腹切。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君主而自殺殉葬,則稱為「追腹」。
  • 活在切腹構造中的日本人
    從這樣的邏輯推論來看,切腹者就是不死鳥。切腹者用自己的手,將腹部切開,也就是用自己的手將自己的精神、意志、真心、感情、勇氣等釋放出來。而且不讓他人的手沾上血沾上汙穢來解決問題的同時,自己釋放出的精神、意志、真心、感情、勇氣等。在自己死後有活著的人將其整理,並作為一種導向和激勵,讓活著的人沿著自己的遺志前進。自己成了神不說,活著的人也為此借光不少。
  • 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
  • 解密日本殘酷的切腹文化
  • 日本武士到底用啥玩意切腹,打刀、肋差還是懷劍?
    不過真正把自殺弄成「文化」的,全世界只有日本了。日本的切腹文化,可謂舉世聞名。但是很多人卻對日本的切腹文化缺乏了解。一派認為,武士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應當以各種道德約束自己,在學習各種武藝兵法的同時,也要學習文化知識,以孔孟之道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且在效忠君王的同時,要考慮君王的決定是否符合道德、是非,不能盲目的服從。
  • Te Amo 劇場|如何避免被道德綁架
    世間萬物,大抵可以分為兩件事。一件「關我屁事」,一件「關你屁事」。我都是這樣來對付道德綁架。 孔子有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朋友都懂得道理,很多人沒get 到。 因為聽了別人的,最終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會有後悔和不甘,勇於選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做自己有時很難,也會有很多阻礙,但是無恨無悔,人生最值得。
  • 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
    挺麻煩一死法,人管這叫切腹,一門快消失的日本傳統手藝。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抗日神劇裡,我們總是能見到日本人手握長刀戳肚皮,然後去領飯盒,其實吶,真正的切腹都用短刀,而且要把肚皮生生切開,規矩很多,方法也有好幾種。橫切一刀的叫一文字切,橫切三刀的叫三文字切。
  • 日本人為何「一言不合就切腹」?
    雖然現代日本人肯定不會分分鐘就自殘身體,但「日本人會切腹」這樣一個說法,是道聽途說、還是有歷史背景的呢?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也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學生)切腹,為以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
  • 為什麼日本人選擇切腹而不自刎?
    日本歷史上最近一次有名的切腹事件,應該就是文壇大家三島由紀夫了。三島畢生都追求美感,而他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美大多是具有衝擊力的,乃至他描寫的死亡都是和青春活力結合在一起,表現出一種充滿誘惑力和詭異的美感——這樣看來,他最後選擇切腹自盡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歷史系列第671講)
    藤原保輔是個盜賊出身的惡棍,被官兵圍困以後,切開腹部,扯出內臟而死。為什麼採用切開腹部的方式自殺?在古代,切腹後扯斷腸子,是必死無疑的。其他的自殺方法,都有救活的可能。中國古代一些俠客,也採用切腹的方式自殺。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刺客聶政,殺死宰相韓累以後,唯恐被活捉受到酷刑,就採用切腹的方式自殺。
  • 日本武士自殺會選擇切腹,你知道為什麼嗎?
    日本相關的電影裡經常會看到武士切腹的畫面。犯錯了要切,表示忠心要切,戰敗了要切,表示氣憤也要切,世上有那麼多比切腹痛快的死法。為什麼日本武士偏偏中意這兇殘的切腹呢?你聽過武士道精神麼?但是死亡這種事情大部分武士都可以做到,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不就是死嗎?想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不一般的武士,必須得想一種可以凸顯勇氣和身份的清奇死法。如何才能死的震撼?沒錯,公元989年的藤原義可以算是日本的切腹第一人,他不僅當眾切開自己的肚子,並且還把內臟掏出來扔向官員,這特喵的才是真漢子。
  • 親情綁架,比道德綁架更可怕
    情感綁架是可悲又可怕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別的什麼,只是友誼的小船可以說翻就翻,愛情的巨輪可以說沉就沉,親情卻很可能切肉帶骨,傷害如躲不開的刀割。如果你不幸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如果你不幸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或偏心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如果你不幸遭遇了來自父母、家人、甚至是其他親戚的道德綁架請正視自己的內心需求,拒絕任何人的無理要求
  • 重溫《琉璃》:面對道德綁架,你千萬別學褚璇璣的做法
    一部好的電視劇可以產生很多讓人深思的話題,可以讓人們學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經驗技巧。每逢夏季,仙俠劇就容易出爆款。在今年夏季,由兩位名氣並不大的演員主演的電視劇《琉璃美人煞》成為了一匹黑馬,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不過,這部劇的劇情就不是一般的虐,讓觀眾對男女主角感到心疼無比。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切腹,作為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一種文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關於「切腹」的一些事。(溫馨提示:本文圖片和文字,經過篩選與把關,內容並不血腥。不過,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讀者,建議慎重考慮後再進行閱讀。)▼在現代的很多抗日影視劇或日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 醜陋人性的詮釋,道德綁架的病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古天樂第一次遭遇這種道德綁架了。去年,古天樂在香港出席慈善活動時,有一位女子突然舉著一張海報爬出欄杆,海報上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求恩」!四川樂山一名女子名叫「看破紅塵與世無爭」,在何炅那條抖音視頻下評論道:「何老師,給你發消息你一直不回,你可以幫助一個小朋友嗎?她要換肝,沒錢做手術,才四個月的寶寶。」
  • 日本人切腹自殺?我們都上當了!他們根本沒你想像的那麼英勇
    因此,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靈魂並不位於腦袋或者心臟,而是在肚子裡。而切腹,一方面能夠釋放靈魂,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忠誠,「我將打開我的靈魂,是汙濁,是清白,請您自己看」。因此,切腹常常帶有謝罪性質。無論你在生前犯下多少罪孽,只要你有勇氣選擇用如此壯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會被原諒。自此,切腹成了日本武士自殺的標準方式。打了敗仗切腹;被冤枉了切腹;做了壞事切腹;主子昏庸切腹;主子「駕崩」切腹;子孫不肖切腹……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理由,沒有他們切不了的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