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些國內影視劇,不少劇情都會提到日本人切腹自盡。
雖然現代日本人肯定不會分分鐘就自殘身體,但「日本人會切腹」這樣一個說法,是道聽途說、還是有歷史背景的呢?
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
(日本戰後文學大師,
也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學生)
切腹,為以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
切腹自殺者稱為「切腹人」,據說切腹的最早來源是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
自此,切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可能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以為切腹行為是切腹者一個人的儀式,其實一開始並不是這樣。
在早期,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切腹者並沒有「介錯人」(切腹者的助手)協助,會直接於腹部割開十字形狀,內臟爆裂流出,直至失血過多死亡。
這種切腹方法稱為「十文字切」。
後來,十文字切,也進化成了其他變化招式,如「三文字切」,即切三刀,難度比十文字切難很多。
顯然,能做得這種事的人,絕非凡人之輩,因為痛楚難忍,可能切下第一刀就會休克下去了。
後來,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切腹基本上都是「一文字切」了。
切腹者第一刀切開腹部之後,由朋友或可信賴的家臣立即補上一刀,砍下切腹者的頭,斬首。
這種來擔當補刀的行為與執行者,稱之為介錯,擔任介錯的人是非常的「榮幸」的。
講完切腹的流程,更耐人尋味的,是切腹自殺者的原因。
切腹的動機比較複雜,可以是引咎切腹,或證明忠誠,或保全名譽,或勸諫主君,或以死明志。
武士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切腹來以示眾人。
而有些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師父死亡而自殺,過程稱為「追腹」。
日本封建時期武士如被主君賜死,相比起純粹的斬首,切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
《菊與刀》中提到過,在日本人眼中名譽即一切。
道義最難承受,對社會的道義,即為報恩;維護自我名聲的道義,即個人名譽。
再後來,由於日本人自己也意識到這種行為太兇殘,或許也有人道的考慮,切腹開始由實質性的變成儀式性的。
就是失敗者象徵性的用木刀在腹部演示一下,然後由其他人斬首,這樣貌似就人道了很多。
今天,有關日本「切腹」文化的介紹就到這裡。
其實這方面的資料還有很多,但其中一部分比較真實的,又顯得太殘忍。
還有一些太虛幻,什麼切腹完之後還能大戰三百回合的神話故事那種,都是訛傳。
不管怎樣,希望各位愛惜生命,珍惜活在世間的每一分鐘,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哦!
想與胖編「深入淺出」地交流?
快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