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2021-01-09 軌道為你而來

1970年11月25日,二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煽動政變失敗,為了讓其他同僚活下去,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成為轟動一時的「三島由紀夫事件」。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儘管是一部黑白電影,片長達到134分鐘,但無論從演員的演技、視角的轉換還是武士道精神的烘託,都對後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故事發生在德川家族統一日本之後,幕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消減地方武裝,很多具有領地的豪門被剷除,那些服務於領主的武士們也由此流落街頭,生活困苦,片中的兩位主角便是空有一身武藝的武士。

影片以兩個人的視角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千千巖求女是津雲半四郎的女婿,他為了生命垂危無錢救治的孩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來到井伊家「請求切腹」,在當時,這種做法往往被領主用錢打發,可是這一次,井伊家破例了,他們嘲笑千千巖求女是「偽武士」,象徵武士精神的佩刀都是竹子做的,為了讓他難堪,井伊家不僅拒絕了千千巖求女寬限一兩天的要求,更是蠻橫地要求他用竹刀完成這一神聖的儀式。此後不久,津雲半四郎登門求死,由此講述了千千巖求女切腹背後的故事。

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關於忠誠與榮耀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與虛偽,更道出了真實與理想的武士道之間巨大的鴻溝。

切腹文化早在日本神話時代便已存在,當時有一位近江女神,她被丈夫所拋棄,為了表達內心的憤慨,她選擇了切腹投河的方式了結生命。女性的腹部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場所,更是「富饒大地」的象徵,所以古時切腹被賦予極高的精神內涵。

進入12世紀以後,武士階層選擇切腹的方式結束生命,表達的是自己的忠誠與勇敢,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避免被俘受到屈辱2、象徵貴族榮譽3、鼓舞己方士氣4、忠於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在名著《葉隱聞書》中記載為「所謂武士道,即武士覓死之道」,換言之,武士通過強調「生既是死,死既是生」達到一種精神的無意識狀態,進而不懼怕死亡。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普通武士很難達到。真實的情況是很多武士貪生怕死,留戀紅塵。

千千巖求女作為一名年輕武士,被冠以「懦夫」的稱呼,佩刀代表了武士精神,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但千千巖求女為了孩子,可以捨棄掉一切的尊嚴,買了自己的兩把佩刀,換成了竹刀。他請求的寬限日期,無非是想再看一眼孩子和家人,完成離別時答應丈人「天黑前,我一定回來」的諾言。

對於武士精神而言,「忠誠」、「光榮」和「死亡」緊密相連,千千巖求女不僅忠於主人還忠於家庭,信守自己的每一句承諾,從內心來說,他不怕死亡,但他要光榮地死去。

然而,井伊家沒有一個人問過他的理由和情況,在死前他遭受了精神上的侮辱。

竹刀插入腹部何等的痛苦?看完這部電影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有自己的感受。

在切腹儀式中,為了讓切腹者少受痛苦,往往會有一位介錯人,幫助切腹者在痛苦來臨之時斬首,以減輕痛苦。很多人在切腹前甚至只在面前放把扇子,連刀都不摸便被斬首,以此來逃脫痛苦的折磨。

千千巖求女在切腹時,竟然被要求必須用竹刀,竹刀並不鋒利,其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且除了插入外,必須要橫向切腹。也就是說,千千巖求女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光榮,而是在「羞辱」中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武士最不希望看到的一種情況。

與千千巖求女的堅強相對應的,則是千千巖求女切腹時的介錯人虛偽的一面。

當津雲半四郎找到了當年的三位介錯人時,他們都戰敗了,被割下了代表榮譽的髮髻,髮髻被割是奇恥大辱,即使死去都無法洗刷這種屈辱。所以三位滿口仁義道德的武士以生命為由躲了起來,想要等髮髻長好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

比三位武士更可恥的是,井伊家絕不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他要求三人必須切腹,但對外的理由卻是「生病而死」,三位武士即使到死也無法獲得光榮,與千千巖求女如出一轍,津雲半四郎大仇得報。

津雲半四郎是貪生怕死之徒嗎?當然不是,他在臨死之前只想要井伊家一句道歉,可是沒有聽到,他以一己之力,殺死了四位武士,重傷了八位武士,還摔碎了井伊家的武士聖物,最後完成了切腹。

津雲半四郎用鮮血捍衛著武士最後的精神,在這個貌似高貴的家族中,隱藏的膽小懦弱之徒比比皆是,用生與死對照兩者,高下立見。

本片有種悲壯的悽涼美,日本武士道的衰落正是因為有這群貪生怕死之徒,但又不僅於此,日本武士道追求的「菊與刀」精神在「不敢切腹」與「被動切腹」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美感,暴力與冷酷相映成輝。

日本禪宗鼻祖道元在《正法眼藏》中曾寫道「生死在天,不要糾結於生死,將死之時不要對生有任何留戀,毅然決然的去死。活著的時候,每分每秒都傾盡全力去活。」

真正能達到的人,才享有武士的最高榮譽。

相關焦點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後不久,津雲半四郎登門求死,由此講述了千千巖求女切腹背後的故事。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個關於忠誠與榮耀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欺騙與虛偽,更道出了真實與理想的武士道之間巨大的鴻溝。
  • 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
  • 看完《切腹》這部看電影才知道,日本武士的下場是這麼的悽慘
    當一個武士決定拋棄尊嚴的時候,一定是有理由的,因為任何一個武士,他不可能靠空氣就能生存,所以今天給大家聊一部,1962年日本拍攝的電影《切腹》。這部電影的場景布局,都有著非常嚴謹的儀式感,尤其是在風中對決得場面,極具東方美學的意境,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畫面的構圖一直表現出一種勻稱美,利用黑白畫面,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靜態美學,包括後來張藝謀拍的《英雄》,很明顯就是借鑑了這一部電影。
  • 《切腹》之痛-論大時代下虛妄的武士榮耀
    摘 要:小林正樹之《切腹》在1963年的坎城捧到了評委會特別大獎,作為一部戰後日本電影,該作品對日本武士道精神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討和反思,影片在多個角度對武士道的核心概念進行了探索,從敘事結構上帶來的衝擊力到充滿象徵意味的畫面設計以及深諳蕭索的電影配樂,本文則從影片角色象徵意義的角度對幕府時代武士榮耀的虛妄性進行了解讀
  • 這部高分日本片,2個小時講了一個詞「吃人」——《切腹》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部重口味的日本老電影——《切腹》。這樣一部1962年上映的「老古董」,恐怕比許多人的父母年紀都大。黑白的畫面,非線性敘事結構,133分鐘的片長讓它從頭到尾透露著三個字:不友好!推薦這樣一部不友好的電影,皮哥卻信心十足,有三大理由讓你不得不看。▌理由一:足夠獵奇。
  • 日本武士到底用啥玩意切腹,打刀、肋差還是懷劍?
    ▲跟現代的刀具比起來,脅差也能算長刀了另外日本也有一些更短的戰刀,比如鎧通,但是這玩意是用來破甲的,刀背厚重,刀刃不太鋒利,切腹怕是會很疼,而且也不太好操控。▲短小的懷劍非常便攜,通常揣在懷中,故而得名有觀點認為,懷劍起源於古代日本的一種文具。武士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多少識文斷字,擁有文具也屬正常。
  • 堪稱藝術精品的精雕細琢之作——小林正樹《切腹》電影欣賞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已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 曾擔任神道無念一流學校劍道老師的澤瀉彥九郎主動擔當介錯人,並命令求女用自己的竹刀切腹,而且要嚴格遵循切腹儀式,施行多年已沒落敷行的十字切,方肯下刀介錯。在四周端坐、眼神嚴肅且帶有蔑視的家族武士注目下,求女被逼無奈,卻又憤怒怨恨,舉手扔掉放置肋差的木臺,拔竹刀刺向自己腹部.
  • 日本武士自殺會選擇切腹,你知道為什麼嗎?
    日本相關的電影裡經常會看到武士切腹的畫面。犯錯了要切,表示忠心要切,戰敗了要切,表示氣憤也要切,世上有那麼多比切腹痛快的死法。為什麼日本武士偏偏中意這兇殘的切腹呢?你聽過武士道精神麼?聽過呀,作為一名合格的武士,必須要學會看透死亡,面對死亡也毫不退縮,我就默默忍耐一切痛苦無畏,無懼。並且隨時準備為主人付出生命,是作為武士的最基本要求。但是死亡這種事情大部分武士都可以做到,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不就是死嗎?想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不一般的武士,必須得想一種可以凸顯勇氣和身份的清奇死法。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切腹,作為日本特有的自殺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一種文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關於「切腹」的一些事。(溫馨提示:本文圖片和文字,經過篩選與把關,內容並不血腥。不過,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讀者,建議慎重考慮後再進行閱讀。)▼在現代的很多抗日影視劇或日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 切腹竟是騙局?日本人為何會選擇如此血腥的自殺方式?
    【切腹的源頭】早在永祚元年(989年),就有文字記載切腹自盡這一行徑。當時,著名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為了避免無盡的刑罰與屈辱,就選擇了切腹自盡。他將腹部呈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靈魂居於腹部,因此,切腹自盡其實是在釋放他的靈魂。也正因這套信仰體系,日本人才多選擇這種自殺方式。那麼,到底是如何切腹自盡的呢?
  • 拔刀隊 切腹 劍術 鐵炮,電影《最後的武士》在講些什麼?
    雖然這部影片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參考,但是實際上這部影片出於藝術考量,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極大改編,因而可謂「藝術為骨,歷史為輔」,那麼就讓我們來講講《最後的武士》與真實的歷史有哪些區別。其中特別要說一下,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化日軍的情況嗎?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這一違背人類常理的行為,何以能近千年間在日本反覆上演,成為武士特有的行為樣式,並擴大為一種社會文化呢?一、新渡戶稻造和《武士道》曾擔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的新渡戶稻造(1862-1933)關於切腹的解釋最具影響。他在《武士道》一書中指出,切腹並非單純的自殺,其目的是抵罪、悔過、免恥、贖友,或者證明自己忠實。切腹的殘酷性和儀式性適宜展現武士的冷靜和沉著,是屬於武士的榮譽刑。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
  • 為什麼日本人自殺非要切腹?
    切腹不是你想切就能切的,這是武士階級才有的福利,一般小老百姓想切都沒路子。而且,武士一旦切腹,生前無論做過什麼,都一刀勾銷,妥妥的洗白神器。 這項洗白神器到底是哪個人才發明的呢? 傳說在平安時期,有個叫藤原義的貴族,白天人模人樣,晚上殺人越貨。
  • 你不知道的日本武士:絕大多數人不配切腹,拖去餵狗!
    首先,身份上:你得是個武士。切腹作為日本人死刑的一種形式,是從16世紀末開始的。切腹對於日本人,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武士名譽之刑」,普通平民老百姓是不允許切腹的。平民百姓犯了死罪,怎麼處刑?「釜茹」解釋一下,就是把犯人放進大鍋裡活活煮死,日本著名的盜賊石川五右衛門就是受「釜茹」而死。唯有武士,日本人稱作「侍」,才有切腹資格。而且,根據武士身份的不同,在儀式和規格上大相逕庭。江戶幕府時期,法律規定,只有高級別武士(年收五百石一級),有資格在大名的宅院裡執行「切腹」儀式。低級別的窮武士,只能找塊野外空地,甚至在監獄裡草草執行。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在武士最痛苦的時候,
  • 史上最疼自殺:比切腹疼多了,只有一日本人做到了,被膜拜至今!
    文/不二書史史上最疼自殺:比切腹疼多了,只有一個日本人做到,被膜拜至今!日本是一個一言難盡的民族,一方面他們彬彬有禮,互相謙讓,另一方面又瘋狂而暴虐,讓人汗顏。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非常的奇葩,動不動就要自殺,而且還是用最殘忍的方式:切腹。
  • 日本史上最耐疼的武士,切腹選擇連切三刀自盡,成為最強武士
    不知道剖腹產的靈感是不是來源於日本的切腹自盡,但是日本應該是最喜歡這種死法的國家了,當然應該也沒有別的國家會這麼做……讓我們現在來想的話,切腹是一種多麼自虐的自殺方式,我們砍頭好歹一下就失去意識了,這切腹得遭多大罪才能死呀!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殉道場被譽為「日本戰後電影史上傑出巨匠」的小林正樹的代表作《切腹》,就在這遙遠的如同地底傳來的敘述語調中開場了。所以他才有了以死殉道的決心。只是這個道不是武士道。而是追求那一點點的最卑微的正義:(千千巖求女)一個武士,以切腹為威脅進行行騙是可恥的。可是,最出色的武士也是人。一個人不顧尊嚴,去行騙,一定有他不得已的理由。處死前,難道你們連多問一句也麻煩嗎?問女婿討回一點點的名譽,這是他最後的心願。
  • 西方為何不稱日本是「病夫」?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武士現場切腹
    我國在盛唐之中叱吒歷史的風雲,但也在清朝末期的腐敗政治中留下許多屈辱的回憶。清朝統治者昏庸無能,人民無法維持生活的溫飽和穩定,所以體格小,面黃肌瘦,被西方人們稱作「東亞病夫」。但是,同是東亞國家的日本,為什麼沒有被西方人予以同樣的稱號?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日本武士現場切腹自盡,這個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