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通常帶兩把刀,難道是一把殺敵一把切腹?很多人都猜錯了

2021-01-13 這個歷史很有料

日本武士通常帶兩把刀,難道是一把殺敵一把切腹?很多人都猜錯了

前兩年的時候,日本有一個電視劇叫做《織田信長》,講的就是日本戰國時期關於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的故事。而了解過日本歷史的小夥伴應該會知道,日本的戰國時代其實是一個武士時代,像那部電視劇的主人公信長就是一名武士。不僅僅是這一部電視劇裡面存在著武士,其實在很多日本的動漫或者影視作品中都存在著武士形象。而我們在這些作品裡面看到的武士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武士服,並且在腰間插著刀,而且一般來說,並不是一把刀,而是兩把,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一把殺敵一把用來切腹自殺嗎?

有很多人猜測這是為了做好兩手準備,在和敵人打仗的時候就用長刀殺人,而最後自己因為一些事情不想活了,就可以拿那把短刀來切腹,方便快捷。雖然這種說法聽上去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而且在我們看的很多和日本有關的劇裡面,他們也確實是拿短刀來自殺的。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就是這把刀原本的用處。

我們最熟悉的武士形象中,他們身上的一長一短兩把刀,長的叫做打刀(最早的時候是太刀),短的叫做脅差。其實日本武士佩戴在身上的脅差並不是用來自殺的,而且一開始的武士也並不會在身上帶上兩把刀,這只是後來逐漸發展而來的,這涉及到日本武士刀的發展過程。

首先,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的武士們其實只是在身上佩帶一把長刀,這是用來和敵人進行對抗的時候用到的,這種刀的名字叫做太刀,並且這種刀一般被當成騎兵的武器,被用來做陣前武士之間的單挑,這個和我們以前講過的歐洲的騎兵有些像,騎兵一般是貴族,在日本也是這樣,因為那個時候馬是很貴的。而且那個時候的武士,只會帶著一把太刀,最多隨身再帶一把匕首之類的。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大家逐漸從馬上作戰轉移到以步兵作戰為主,座椅這個時候打刀就逐漸淘汰了太刀,成為武士的主要武器,戰國的後期才出現了脅差,和打刀組合出現。

甚至在鎌倉幕府的時候,脅差都還沒有出現,還只是擁有一些雛形,直到江戶時代的時候,這種刀型才正式確立下來,並且它的長度比正常使用的長刀短不了多少,因為脅差的刀刃一般是30-60釐米的長度,然後加上一個刀柄,其實也有接近50-80釐米的長度了,這樣長的刀,用來切腹估計也不怎麼方便吧。

其實脅差的主要作用是備用,它是作為打刀的備用武器存在的,因為當時的戰場打鬥很激烈,並且士兵身上都有鎧甲之類的,武器容易損壞,所以武士們就想到了這個方法來讓自己在戰場上能夠佔據主動,不至於出現沒有武器的尷尬場面。

最後囉嗦一句,日本是有專門用來切腹的短刀的,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了解一下哦!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到底用啥玩意切腹,打刀、肋差還是懷劍?
    日本的切腹文化,可謂舉世聞名。但是很多人卻對日本的切腹文化缺乏了解。其中最典型的流言,便是說日本武士腰裡插著兩把刀,一把長刀一把短刀,長刀殺人,短刀用來切腹。▲腰插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這兩把刀,長的一般是打刀,短的是脅差。打刀是武士們用來決鬥的利器,而脅差則是打刀丟失後的備用武器。
  • 日本著名的六把妖刀,最後一把被他們視為天下名刀,流傳至今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日本軍人由於執拗的武士精神,在戰敗後他們通常會以切腹自盡的方式結束自己罪惡的一生。他們用的刀是一把日本傳統的刀,是由中國唐刀加工改變而成的。
  • 百年前日本武士老照片:面露兇狠,身材都很矮小,圖9女武士漂亮
    【武士在酒館裡喝酒】日本武士完整產生的象徵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低級武士組成。從這組老照片可以看出,日本人身材確實矮,這可能是基因的緣故。另外,照片中武士眼神充滿殺氣。
  • 切腹自盡: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官兵們屏息注視,都不知道他要做什麼。藤原義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官兵們嚇得無人敢上前一步。看到藤原義如此駭異的自殺方式,官兵們頓時驚呆了。他們被藤原義的氣場和舉動怔住了,崇尚武士精神的日本人覺得這才是最適合大日本武士自殺的方式,靈魂和心志都能見之於眾,可謂「一片丹心照汗青」。
  • 為什麼日本人選擇切腹而不自刎?
    首先,要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不是像三島那樣轉身進了辦公室就可以了。切腹的人要先沐浴更衣。換上白色或者淺黃色的禮服,衣領要縫到裡面去;然後紮起頭髮,記得扎得高一點——這些都是為了方便之後讓你死得更痛快一點準備的。穿衣服的時候,記得按照安葬的習俗,左向掩衣襟,因為之後就是死人一個了,日本這個民族最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怎麼好意思死了之後還讓別人來給自己調衣襟呢。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
  • 日本武士老照片,個個面露兇光,網友直言個頭確實不高卻不好惹
    到了明治時期,日本人身高也才一米五左右。豐臣秀吉才一米四,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一米六九就被日本國民稱為「參天巨漢」。曾被豐臣秀吉稱為日本第一勇士本多忠勝更是日本版的張飛,認為他是可以單挑呂布的一個男人。拿著扇子的日本武士,面露兇光,殺氣騰騰。日本武士手裡除了兩把刀還有一種人人必備的摺扇,一般是竹木製作,也有鐵骨摺扇。
  • 你不知道的日本武士:絕大多數人不配切腹,拖去餵狗!
    說起日本人的切腹,相信很多同學都很熟悉,甚至能如數家珍說出很多名堂:比如戰敗切腹、任務沒完成引咎切腹、為保護名譽切腹等等
  • 日本武士照片,個子不高卻有騰騰殺氣,圖八女武士貌美如花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身高只有一米五上下,一米四的豐臣秀吉,一米六九的織田信長,這可是「戰國三傑」之一,這就被日本國民稱為「參天巨漢」。豐臣秀吉稱讚日本第一勇士本多終,在他的眼裡更是能夠挑戰中國的呂布!可日本武士的戰鬥力卻一直不低,強大無比的元朝曾兩次入侵日本都鎩羽而歸,到了明朝,「倭人」屢屢騷擾我東南沿海,就連明軍一時也奈何不了它,可見其強悍。
  • 日本武士為何偏愛切腹自殺?原因讓人詫異,網友:我無言以對!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於自己的身體必須加以保護,古代人連剪指甲這件小事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來做。但是不知日本的傳統怎麼回事?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日本人切腹自盡的片段,就連愛情喜劇《愛情公寓》中的關穀神奇也經常說:「我要切腹自盡」。日本武士為何偏愛切腹自殺?
  • 日本史上最耐疼的武士,切腹選擇連切三刀自盡,成為最強武士
    當然,人家選擇這種死法,是有一個非常高大上的解釋的,因為在日本,他們認為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在肚子裡(這說法好像還挺唯物主義……),所以切腹就是為了將自己的靈魂展示給眾人,來表示自己有多麼的勇敢、高尚。因為這層含義,導致日本的武士們,都認為如果自己可以切腹自盡的話,那將是無上的榮耀。我們大概最關心的就是,切腹真的能死得了嗎?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故事發生在德川家族統一日本之後,幕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消減地方武裝,很多具有領地的豪門被剷除,那些服務於領主的武士們也由此流落街頭,生活困苦,片中的兩位主角便是空有一身武藝的武士。」,在當時,這種做法往往被領主用錢打發,可是這一次,井伊家破例了,他們嘲笑千千巖求女是「偽武士」,象徵武士精神的佩刀都是竹子做的,為了讓他難堪,井伊家不僅拒絕了千千巖求女寬限一兩天的要求,更是蠻橫地要求他用竹刀完成這一神聖的儀式。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70年11月25日,二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日本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煽動政變失敗,為了讓其他同僚活下去,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成為轟動一時的「三島由紀夫事件」。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 日本武士殺害法國人,法國說賠15萬算了,日本卻非讓20個武士切腹
    隨後,各國列強紛至沓來,將日本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國家。日本眾武士有感於民族危亡以及德川幕府的軟弱,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外侮,那就是亂砍亂殺。這些武士自稱為「攘夷志士」,專門負責驅逐、殺死外夷,以捍衛王室。這些武士身上隨時帶著刀,到處砍殺洋人以及他們眼中的「國賊」,一時間日本治安大壞,多名洋人被這些志士所砍死,讓幕府傷透了腦筋。
  • 這部高分日本片,2個小時講了一個詞「吃人」——《切腹》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部重口味的日本老電影——《切腹》。這樣一部1962年上映的「老古董」,恐怕比許多人的父母年紀都大。黑白的畫面,非線性敘事結構,133分鐘的片長讓它從頭到尾透露著三個字:不友好!推薦這樣一部不友好的電影,皮哥卻信心十足,有三大理由讓你不得不看。▌理由一:足夠獵奇。
  • 聊一聊日本的切腹文化
    在很多與日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很看到切腹的鏡頭,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切腹方式是否正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日本的切腹文化。切腹的歷史    切腹是用脅差切開腹部的自殺方式,主要為日本武士所實行,在日本文化中,將切腹視為有尊嚴的死法。近代除了自殺,也用在處刑。切腹也稱為腹切。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君主而自殺殉葬,則稱為「追腹」。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在武士最痛苦的時候,
  • 切腹之痛 ——日本電影《切腹》觀後感
    《切腹》誕生於1960年代,導演叫小林正樹,他是上個世紀,日本非常著名的導演之一,《切腹》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在介紹電影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切腹這件事吧。切腹是日本的武士非常榮譽的死亡方式,武士經歷戰爭失敗,表示效忠,向君上諫死等,最後都會選擇切腹自殺。
  • 日本人為什麼切腹?
    這一違背人類常理的行為,何以能近千年間在日本反覆上演,成為武士特有的行為樣式,並擴大為一種社會文化呢?一、新渡戶稻造和《武士道》曾擔任國際聯盟副事務長的新渡戶稻造(1862-1933)關於切腹的解釋最具影響。他在《武士道》一書中指出,切腹並非單純的自殺,其目的是抵罪、悔過、免恥、贖友,或者證明自己忠實。切腹的殘酷性和儀式性適宜展現武士的冷靜和沉著,是屬於武士的榮譽刑。
  • 日本武士自殺會選擇切腹,你知道為什麼嗎?
    日本相關的電影裡經常會看到武士切腹的畫面。犯錯了要切,表示忠心要切,戰敗了要切,表示氣憤也要切,世上有那麼多比切腹痛快的死法。為什麼日本武士偏偏中意這兇殘的切腹呢?你聽過武士道精神麼?聽過呀,作為一名合格的武士,必須要學會看透死亡,面對死亡也毫不退縮,我就默默忍耐一切痛苦無畏,無懼。並且隨時準備為主人付出生命,是作為武士的最基本要求。但是死亡這種事情大部分武士都可以做到,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做到,不就是死嗎?想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不一般的武士,必須得想一種可以凸顯勇氣和身份的清奇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