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炮作為日本戰國新型武器,各戰國大名是如何運用的

2020-12-20 史詩集

在進化到我們今日的手槍、機關槍等各類的新型火器前,中世紀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在日本的火繩槍通稱為「鐵炮」。而日本本土原沒有火繩槍,是在1543年由葡萄牙人來到種子島後,才將火繩槍傳入日本。

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鐵炮

01鐵炮的基本情況

1、鐵炮種類及生產。鐵炮種類因產地分為種子島筒、國友筒、堺筒和薩摩筒,統稱鐵炮。而最主要的是進口火繩槍在種子島被模仿後,被當地大量研發生產,也稱種子島鐵炮。

當時的戰國大名很重視這種新式武器,因為其具備射程以及強大殺傷力,若得到大規模裝備的話,那就是很可怕的。

鐵炮長度80~185cm,重量1.5~5.0kg。是前膛裝的火繩槍。

2、鐵炮早期使用。當時戰場上是以長槍、刀、弓箭和戰馬為主要戰鬥器械,鐵炮雖然強力,殺傷力也比弓箭強,但因發射速度的問題而未能有效運用,始終未得到大規模裝備,最多也只是作為小隊伍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以及作為狙擊之用。

3、鐵炮與弓箭的對比。鐵炮的主要對比對象是弓箭,弓箭的最大射程400米,殺傷距離80米,有效殺傷距離40米;鐵炮的最大射程300米,殺傷距離為200米,有效殺傷距離50米。

相比之下,最大射程鐵炮與弓箭其實差不多,但殺傷力上鐵炮就厲害得多,不過,鐵炮未能取代弓箭是有原因的。

火繩槍

02鐵炮未得重用的原因

1、射程不遠。當時鐵炮的射程和弓箭差不多,甚至略差。這射程指的是鐵炮的子彈以及射箭時箭能飛行的距離,不計入是否造成傷害。但是能打傷人的殺傷射程,鐵炮還是略有優勢。

2、傷害有限。鐵炮所用的金屬彈丸製成的子彈不超過20克,而日本武士大多穿著又誇張又厚的盔甲,這樣一來,若不能命中要害,就算打到能造成嚴重傷害,但還是不易直接射殺,對方依舊具備戰鬥力。

3、操作繁瑣。鐵炮最麻煩的,就是扣扳機前的流程實在太繁瑣了,要填彈、裝火藥等操作,全部是人工慢慢搞。在戰場上打完一發準備第二發的時間,可能一不下心就被對面的箭射中,或者被武士刀劈了。

4、價格昂貴。鐵炮的製作技藝被壟斷、生產力不夠、需求量大、運輸不容易,這些都導致鐵炮價格不菲,一桿鐵炮的價格至少一百貫。這麼多錢買根雞肋的鐵炮,對許多大名而已,拿去買多一批弓箭,再招募多一批士兵,似乎更加划算。至少一般土大名可裝備不起,就算有錢也買不起多少,因為實在太貴了。

鐵炮隊

鐵炮發射前期準備:1.射擊後,要清理髮射後在引火孔和引藥鍋裡的火藥殘渣;2.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蓋上;3.取出火藥瓶並將火藥倒入槍管;4.吐出彈丸,擦乾,放入槍管;5.從槍管裡抽出長木條,將火藥和子彈搗捅一番使其混合;6.撞擊火石,點燃火繩;7.將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8、扣動扳機發射

03各戰國大名如何在戰場運用鐵炮

1、長篠合戰織田信長開創「三段擊」戰法

織田信長開創性地將鐵炮大量裝備,在長篠合戰中動用了3千鐵炮兵,真正突出鐵炮的戰場威力。而信長為解決射程短、填充再使用費時、無法用於連續發射的問題,除了動用大批的鐵炮兵外,還創新了「三段擊」的戰法。

將鐵炮兵分成3排,輪流射擊,使後排射擊時,前排兵及時補充彈藥,以保證連續不斷的火力網,解決射擊的時間空隙問題,使武田勝賴的騎兵被打得慘敗。

長篠合戰織田信長的「三段擊」

2、島津家為戰國首次運用鐵炮戰爭,並開創著名戰術「釣野伏」。

日本史上第一次鐵炮戰是島津家在攻打巖劍城時,島津忠將在城東登陸後攻擊對方補防守軍,引起對方鐵炮反擊,形成相持拉鋸戰。不久後島津義弘2次用伏擊戰法「麥刈」,以足輕佯作割取城下禾稻吸引守軍出城,再由埋伏的300鐵炮兵和弓箭手攻擊,成功的奇襲擊潰守軍。

「釣野伏」戰術,即伏兵口袋陣,是島津家最著名戰術。通過前鋒誘敵深入,再兩翼伏兵以火槍射擊,最後配合後方的主力將敵軍包圍殲滅。自島津忠良以來,多次故技重施,在木崎原合戰耳川合戰戶次川合戰等多次戰鬥以少勝多。

鐵炮兵

3、伊達正宗的騎馬鐵炮威震天下

伊達政宗利用奧州馬產地優勢,在片倉景綱協助下組成強有力的騎馬鐵炮隊,並在大坂戰役中發揮威力。伊達政宗帶領的萬人軍隊,有八成騎鐵,在遭遇大坂方軍隊後,大坂軍在伊達政宗的無敵騎馬鐵炮隊面前短時間就被擊潰。

4、豐臣秀吉的金崎殿後

豐臣秀吉還是木下藤吉郎時,為掩護織田信長、德川家康撤退,領下了最危險的殿後任務,他利用鐵炮在鹿砦射擊敵軍拖延時間,並在深夜引誘敵軍深入樹林,設伏兵鐵炮隊進行排射,打敗敵軍,最終順利撤退。

5、武田信玄的川中島之戰

在第二次川中島之戰中,武田信玄在與上杉謙信的大戰時,就用上了300鐵炮,算是早期將鐵炮運用上戰場了。

武田信玄:「鐵炮這種東西,在將來一定能夠取代長槍。」

戰場上的鐵炮隊

鐵炮作為新型武器,雖然威力強大,但還需要有獨具慧眼的戰國大名來發現、探尋能夠發揮其作用的戰法,才真正是威力巨大的武器,進而協助左右戰場局勢。

相關焦點

  • 「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國時代的變遷
    16到17世紀,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是當時一件非常罕見的歷史事件,來自西歐的傳教士帶來的不僅僅是天主教文明,還有改變日本乃至東亞歷史的武器——鐵炮。所謂「鐵炮」,即國人常說的「洋槍」,再具體一點,就是火繩槍。
  • 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將「鐵炮隊」作為主流戰術的?
    自葡萄牙人將鐵炮帶入種子島開始,從九州南部種子島到紀州根來眾再到全日本,鐵炮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完善,這種新式武器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科技和戰術的更新,更是加速了日本在整體形式上的統一進程。鐵炮的射擊大多都是表示戰爭的開始,所以在所有的軍陣前線必會配置鐵炮隊。日本戰國時代的鐵炮大部分都是口徑15.8mm的火繩槍,但也有使用18.7mm口徑的厚重鐵炮。初期火繩槍爆發力薄弱,有效射程約200米,最大射程不超過500米。這種情況有時會因為火藥量以及槍手熟練度而有所差別。
  • 【日本戰國是如何打仗的】兵種篇
    不管是粉是黑,關於戰國的一切還是經常出現在我的視野裡,慢慢的,我把這些零落的片段拼湊起來,整理了對於戰國的一些了解。在這裡任性一點,不想講內政謀略,也不想講茶人僧侶之類的,直截了當講軍爭吧。這裡注意日本古代的「鐵炮」相當於中國的「火槍」,大一號的叫「大筒」,真正能叫「炮」的是南蠻人(從靠近九州南面海上駛入日本的歐洲人)獻來的「石火矢」,後被大友宗麟命名為「國崩」。 而武士作為高等階層,雖然也配置進各個兵種,但大多數武士在戰場上的夢想,還是成為一名騎兵,擁有自己的戰馬。所以當時的馬上兵種部隊,不管是弓騎、鐵炮騎、薙刀騎還是傳令騎,應該都是由武士來擔任。
  • 日本戰國科普 l 第五章 守護大名與戰國大名
    在日本遊戲界,光榮公司因旗下一系列戰略遊戲而獨樹一幟,《三國志》、《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當然還有發行年代久遠的《英傑傳》,可以說這家被玩家戲稱為暗恥的遊戲作品是廣大東方史粉絲的啟蒙老師
  • 【小歷史】日本戰國織田信長傳
    織田信長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戰國人物,他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原本紛亂無休的日本戰國,令日本走向統一。
  • 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金屬管狀火器是古代中國的發明,這一點在國際上還有爭議,不過至少中國是火藥武器的發源地這一點已經得到公認。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日本人將火繩槍稱為鐵炮,將真正的火炮稱為大銃,不過日本人大量裝備了鐵炮,限於其國力,大銃則產量極低。
  • 日本戰國時代十大名將盤點:甲斐武田信玄名列第一,號稱「戰國第一...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時期,在日本的史籍中,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時代」。只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時間比中國戰國時代可晚多了,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後期。這個戰國時代從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開始,到1615年大阪之戰后豐臣氏被消滅為止,只存在了148年。而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 馬矮刀長槍短,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有多大?
    而作為日本的主要產馬地的奧羽地區,赫赫有名的伊達政宗也嘗試過讓騎兵們使用鐵炮,也就是我們說的火繩槍,在馬上進行射擊。不過無論是武田家、北條家,乃至伊達家,這些戰國大名使用騎兵的方式,也都是將騎兵分散在不同的軍團中作為突擊力量,與步兵共同作戰,而非集結起來作為專門的騎兵軍團。這種低效的使用與當時日本戰國時代的社會結構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這些騎兵往往並不是專屬於大名,而是分散在自己的家臣手中。
  • 專欄:戰國大名的出世曲
    「大名」一詞最初起源於平安時代,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直到鎌倉時代,日本史上把擁有眾多「名田」(冠以名字的土地)的人定義為「大名主」,而「大名」就是由「大名主」簡化而來。實際上,日本史上最早的所謂的「大名」,說穿了就是「大地主」而已。當然,這裡要說的「戰國大名」已經完全逸出了「大地主」的範疇,而是屬於戰國時代的中心存在。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山城國的統治者時常更換,戰鬥同樣頻繁;河內國畠山氏的實權則掌握在守護代遊佐氏手中;丹波國有內藤氏、波多野氏,近江國有淺井氏、六角氏等戰國大名出現,佔據了原領主的領地,成為獨立勢力出現。非武士勢力同樣不甘人後,成為強大的勢力出現。紀伊國是由僧兵集團根來眾、傭兵集團雜賀眾、一向宗共事。
  • 遊戲中的日本戰國歷史人物—織田信長
    談起日本戰國歷史,我想起的首先是織田信長。織田 信長(日語:おだ のぶなが,英語:Oda Nobunaga,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的勝幡城或那古野城(現愛知縣西部名古屋市) [1-2] ,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一生致力於結束亂世、重塑封建秩序。一、信長之野望由於信長最善於使用鐵炮,最有名的就是三段擊了。
  • 日本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10位大名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日本歷史上最為繽紛的時代,戰爭頻仍,跌宕起伏,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神往。前不久,在日本國內統計的,日本國民最嚮往的時代。
  • 為了佔領政治高地,日本戰國大名巧借「姓氏」東風
    「姓氏」是作為傳承的一個標籤,能夠讓人們對血脈繼承有清晰認識。而在日本,姓氏也是有分三六九等的,簡單的姓氏,能夠體現出生以及在社會的地位,是超脫個人能力之外的重要評價標準。在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們都是沒有道義的擴張,純粹是為了稱霸天下的野心而發動戰爭,基本都是出師無名。
  • 日本武士興亡史:稱霸一方的戰國大名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長達百年的群雄混戰時代也是武士發展史上人才輩出的時代,從中下級武士中湧現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軍事家、戰術家。繼守護大名之後登臺的上級武士,是大約200個大大小小的新興軍事家族——戰國大名。
  • 日本戰國火槍領先世界,所以《帝3》鐵炮足輕牛?明軍將士有話說
    ▲日本鐵炮足輕 鐵炮,是日本戰國時代對於火繩槍的稱呼。鐵炮足輕,即火繩槍步兵。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日本戰國時代稱呼歐洲人為南蠻人,這是受到中國華夷之辯觀念的影響)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通過一位名為五峰(即明朝著名海盜汪直)的明朝人的翻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
  • 初心者也能讀懂的日本戰國城池科普
    本月24日,《信長之野望》系列迎來了系列的第十五作《信長之野望:創造 戰國立志傳》,藉此難得的機會,作為戰國文化狂熱愛好者的筆者又忍不住要跟大家聊一聊日本戰國的種種,之前已經跟大家聊過了「家紋」以及「戰國時代的女性」,這次筆者要跟大家聊聊在《信長之野望》的地圖中經常出現的東西——城池。
  • 大名之中的戰略第一!織田信長的戰略眼光冠絕戰國諸大名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輩出、群雄逐鹿,四方豪傑在亂世中或自保或趁機擴張或被吞併,大部分都處於被時代浪潮所裹挾的境地。然而此時有三位人傑卻趁此時機完成了不朽的功業,作為"天下人"他們的作為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的歷史。而此三人中最為出眾的,則當屬織田信長,其不僅武德充沛,更是運用獨到的戰略眼光,為之后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來看看織田信長的戰略眼光究竟如何吧?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公元1560年5月,在日本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桶狹間合戰」以後,有著「東海道霸主」之稱的足利氏名門今川義元身死。緊接著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終於掙脫了牢籠,而德川家康會有何作為。不僅今川織田翹首以盼,整個天下都將拭目以待。
  • 日本戰國:除武田父子外,戰國還有哪些「父慈子孝」的故事?
    戰國所發生之事,大多是現代價值觀難以接受的。 從今天起,我會開始和大家講一些戰國亂世下發生的不符合當代價值觀的故事。預計會分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豐樂」、「民風淳樸」幾期。
  • 「如今已是戰國之世」
    電影《關原之戰》(2017) 劇照到日本旅遊時也常常看到,大名的塑像佇立在城市火車站,是當地人的文化驕傲,而作為地方權力的象徵、散落日本各處的城郭遺蹟,至今向人們展示著那個群雄割據的亂世同樣的故事,在左翼史學家眼裡,卻是「無數無名的庶民英雄活躍著」的「下克上盛行的時代」,底層民眾作為打破既有秩序的主體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無論以何種理論看來,戰國都具有公認的劃時代意義,它是殘酷的動亂年代,也是充滿變革活力的「整合期」,原有的政治秩序解體,在當時具有實驗性的新型社會組織方式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