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將「鐵炮隊」作為主流戰術的?

2020-12-20 南書房

自葡萄牙人將鐵炮帶入種子島開始,從九州南部種子島到紀州根來眾再到全日本,鐵炮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完善,這種新式武器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科技和戰術的更新,更是加速了日本在整體形式上的統一進程。

自「長篠之戰」以來,火繩槍的功用和效果,都為戰術的演變等各方面帶來快速的進步,比起個人的單發鐵炮射擊,15至30人左右的集團射擊方式更能發揮效果,因此弓組,槍組的編制方式,都被視為是戰力來源之一。

自古以來,在與敵軍作戰距離縮短的過程中,因為找到了最佳射程(箭的有效射程距離)而開啟了弓箭射擊的戰鬥,但由於鐵炮的射程距離較弓箭長,大約可達到一町(近120米),因此展開了逐漸朝接近敵軍的鐵炮射擊的攻勢。在發射子彈前,先打開裝有口火藥的火皿,瞄準後拉起引鐵,火繩挾就落到火皿內,火繩便將口火藥引燃,燃火會引發槍身內火藥,因而把彈丸發射出去,因此「打開火蓋」就代表開戰之意。鐵炮的射擊大多都是表示戰爭的開始,所以在所有的軍陣前線必會配置鐵炮隊。

日本戰國時代的鐵炮大部分都是口徑15.8mm的火繩槍,但也有使用18.7mm口徑的厚重鐵炮。初期火繩槍爆發力薄弱,有效射程約200米,最大射程不超過500米。這種情況有時會因為火藥量以及槍手熟練度而有所差別。不同於弓箭的使用,鐵炮需要「目當」(鎖定目標的瞄準器)瞄準射擊,因此只要稍微練習就能成功射擊,不論是100米以外的人,或30釐米以內的小目標,都能命中目標。此外,射擊時產生的聲響,火光和瀰漫的黑煙,也都十分具有恐嚇作用,起到遲滯、阻擋敵軍的效果,而戰場上的集體射擊更是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

由鐵炮射擊展開攻勢的作戰,稱為「鐵炮軍戰鬥」,這一說法最早出自《大友興廢記》和《奧羽永慶軍記》當中。而在《東遷基業》、《久米田軍記》記載中被稱之為「鐵炮迫合」。這樣的「足輕軍戰鬥」(出自《西國御發向記》)會以鐵炮攻擊展開對戰,期間不但要注意敵軍動向,大將還要看準時機命令騎馬武者和徒步武者進行突擊。這樣的作戰手段如《雜兵物語》形容,鐵炮足輕會向左走方散開,讓出空間給突擊的部隊發動攻勢,除非是敵軍進行突擊才會射擊,因此作戰方式會轉換成「將鐵炮固定在腰部,拔刀砍向敵軍」的防守方姿態。但由於足輕使用的御貸刀並不是那麼堅固,所以一旦砍倒敵軍盔甲,御貸刀容易彎曲變形。這便是鐵炮組的近戰作戰方式和姿態。

鐵炮組主要的活動是在攻城、籠城時射擊,野戰時在關鍵時刻投入鐵炮部隊往往具有奇效。因為在野戰近戰肉搏時,揮舞的刀劍有可能無法達到鐵炮的功效。

可以這麼說,弓箭在近距離的發射上只要換箭迅速就能不斷射擊。而與弓箭相比,鐵炮則勝在威力上,但缺點是需要花費時間裝彈藥。鐵炮的發射順序複雜,雖然也具備近距離擊殺敵軍的能力,但是一旦槍手過於慌張就無法順利操作,因此像彈藥殼一樣,名為「早盒」的簡單裝置應運而生。早盒是利用紙,皮革與金屬製作出與槍口口徑相同大小,口徑約為8cm的筒狀物,並在底部貼上紙,裝入火藥,利用彈藥堵住塞入口,接著用槊杖將其從槍口塞入,最後再填入火藥與彈丸。這個方式雖然可以加快射擊時間,但與弓箭相比還是費時。因此根據《雜兵物語》內容記錄,為了不要浪費裝彈藥時間,會在鐵炮足輕邊上再配置一名弓足輕。鐵炮組由鐵炮隊長掌控,底下還會有2至3人的小組長負責管理足輕組員,小組長會帶著大槊杖當手杖,並利用這根木棍幫忙塞彈藥。另外由於在射擊時火繩也會掉落,因此會在各處擺放許多的「切火繩」,而分隊長也要下令讓那些因為多次射擊很快就用完早盒的足輕,從負責搬運玉箱的人手中分配到足夠的早盒繼續射擊。除此之外分隊長還要負責傳達隊長指令的工作。

負責搬運玉箱的隊員通常2人一組,一個人需要帶一荷(2箱),再利用木棒支撐兩遍各背一箱。這些隊員身著輕便武具,和弓,槍組一樣的陣笠,但由於並非直接隸屬於大名的近身戰鬥要員,所以會穿上小袖口的股引腳絆,草鞋。還會在陣笠上別上羽織布,加上陣笠和羽織布已經具備展現己方合印功能,所以有時不會再攜帶用於識別敵我的旗幟物。打刀的佩戴方式與其他組的足輕類似,刀刃都不會朝上,會如太刀般刀刃向下,這樣才不會在蹲下射擊時讓刀鞘碰到地面磨損。

戰國時代,隨著鐵炮的不斷普及發展,各大名(日本古時對領主的稱呼)慢慢開始重視「鐵炮隊」的作戰。

慶安2年(1649年)江戶幕府的軍役規定,其中就標明600石的武士可擁有鐵炮1人,1500石為鐵炮2人,3000石為鐵炮3人,5000石鐵炮5人,6000石鐵炮10人,7000石鐵炮15人,10000石鐵炮20人,20000石鐵炮50人,30000石鐵炮80人,40000石鐵炮120人,50000石鐵炮150人,100000石鐵炮350人……以上人數為弓組的1.5倍且遠多於槍組。

相較於幕府的8組御先手弓組,御先手鐵炮組有20組,以及4組御鐵炮100人組。比起槍,弓組的人數多出數倍。除了像這樣依照兵種而組成的鐵炮組以外,也有因為主人本身收入高使身邊有鐵炮與槍兵。

鐵炮作為一種殺傷力較大的武器,無論是在震懾敵軍亦或是給敵方造成直接打擊上,都有意想不到的成效,鐵炮數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大名的實力,織田信長以「三段擊」擊破武田軍於設樂原從而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向全日本展示織田家的實力的同時,使得以鐵炮為主流的戰術得以發揚光大。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鐵炮作為日本戰國新型武器,各戰國大名是如何運用的
    在進化到我們今日的手槍、機關槍等各類的新型火器前,中世紀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在日本的火繩槍通稱為「鐵炮」。而日本本土原沒有火繩槍,是在1543年由葡萄牙人來到種子島後,才將火繩槍傳入日本。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 「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國時代的變遷
    不可多得的革新家織田信長為達成「天下布武」目標,最出名的手段就是採用「鐵炮隊」的集團戰術。由葡萄牙人在1543年自種子島流傳而來的武器,的確具有能夠改變日本以往作戰手法的破壞力。其實鐵炮在日本的傳入非常具有戲劇性,1543年一艘中國船遭遇風暴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
  • 幕府風雲——日本的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在那個時代,劇烈的政治軍事鬥爭導致傳統的貴族政治放權及依靠部屬,也間接的導致其政治格局的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了可能。
  • 日本戰國時代十大名將盤點:甲斐武田信玄名列第一,號稱「戰國第一...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時期,在日本的史籍中,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時代」。只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時間比中國戰國時代可晚多了,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後期。這個戰國時代從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開始,到1615年大阪之戰后豐臣氏被消滅為止,只存在了148年。而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 「竹內雀」與「獨眼龍」:日本戰國伊達家的雄起歷史
    戰國時代奧羽地區主角——伊達家,其祖先是藤原家族魚名一脈的中納言藤原山陰,他的後代朝宗居住在常陸國真壁郡中村,因此改姓為「中村」。中村朝宗有兩個兒子,二人均跟隨源賴朝參加了平定平泉的戰爭,憑藉戰功被賜予了陸奧國伊達郡的土地。
  • 日本戰國打仗,槍兵為何喜歡從上往下拍?簡述日式大槍和槍衾戰術
    長鑓,其從頭到尾的總長度一般為兩間半到三間,如戰國時上杉氏用兩間半的長槍,武田氏用三間長槍。一間為1.6米,因此戰國時代最常見的三間槍長達4.8米。但織田氏所用的長槍最長,達到三間半(5.6米)。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的長槍戰鬥過程中,常常出現拍擊這個動作。有說法認為日本長槍大多是竹製,不適合捅刺,只好拍擊,是不是這樣呢?
  • 小身材大拳頭 1米43的「日本張飛」本多忠勝是如何成為戰國最強的
    在日本如若提到戰國最著名的大名,那答案必定是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而如若對眾星璀璨的戰國武將進行排位分次,那獨佔鰲頭的必定是本多忠勝。他曾被織田信長稱作"花實兼備之將",被豐臣秀吉稱作"日本第一、古今獨步之勇士"。世稱"三河飛將"、"鬼之平八"、"日本之張飛"、"戰國第一猛將",這個人究竟有多麼恐怖,相信從這些評價之中便可以感受到他的勇武。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
  • 疫情和醜聞籠罩下的日本政壇,將迎來另一個「戰國時代」?
    根據日本現行的選舉法規,此舉涉嫌賄選。12月3日,東京地方檢察廳特搜部決定以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對安倍晉三的第一秘書立案偵查,並提出要對安倍本人進行問話。安倍本人則繼續沿用首相時代面對弊案醜聞的一貫戰術:「一問三不知」、試圖以「不知道」來矇混過關。在共同社的輿論調查中,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接受安倍這樣的辯解。
  • 日本戰國槍兵對戰,5米長槍為什麼喜歡從上往下拍?日式大槍和槍衾戰術了解下
    長鑓,其從頭到尾的總長度一般為兩間半到三間,如戰國時上杉氏用兩間半的長槍,武田氏用三間長槍。一間為1.6米,因此戰國時代最常見的三間槍長達4.8米。但織田氏所用的長槍最長,達到三間半(5.6米)。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的長槍戰鬥過程中,常常出現拍擊這個動作。有說法認為日本長槍大多是竹製,不適合捅刺,只好拍擊,是不是這樣呢?
  •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電影推薦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有很多,這次給大家推薦幾部小十郎看過的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關原之戰 (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的正室,人生到底如何?織田信長的妻子濃姬,是一位充滿迷霧的戰國女性,關於她的記載屈指可數,關於她的記錄多在江戶時代形成,而在記錄織田信長的傳記中,對於濃姬的記載也只有短短一句話,讓人覺得頗為驚訝。
  • 天下布武 日本戰國時代
    大名使用武士維護土地兼併制度開啟幕府統治時代公元8世紀,一直作為攝政王存在的藤原氏通過不斷與皇室的通婚攬政逐步架空天皇。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根本問題還是土地的多寡決定了糧食產量,畢竟日本一直都處於人多地少的狀態。而作為社會最精壯勞動力的武士被禁止從事生產活動,反而需要靠地主收的賦稅和地租來養活,本身就加重了社會負擔。根據一些資料顯示,日本戰國時期的自耕農要向大名交納的賦稅地租大約是其總產量的60%,差不多和中國沒有土地的佃農一樣。而日本的佃農當然更慘,其他時期稅率有不同,但是變化幅度不大。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如何在7年內下克上成為諸侯?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如何在7年內下克上成為諸侯?織田信長,一位日本戰國時代只差一步就統一日本的諸侯,在他一生中遭遇各種背叛,終於在最後一次的背叛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縱觀信長的一生,不斷發起各種挑戰,在磨難中前行,可謂是闖關達人。
  • 武田信玄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地位
    《戰國無雙》裡的怪蜀黍武田信玄後來玩電腦版的日本歷史策略類遊戲。比如《信長之野望》系列。講的就是日本戰國的故事,從這款遊戲裡知道了織田信長,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人物。也開始關心起那段歷史來。還能從作者的講述中對日本戰國時代有個形象的了解。中國戰國時代,是在公元前二三百年的時候。而日本的戰國時期是從1467年到1603年,也就是中國大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到神宗萬曆年間。雖然晚了近兩千年,但兩個戰國確實非常相似,天子仍在,而諸侯並起,群雄割據,徵伐不休。日本戰國歷史精彩紛呈,幾可媲美中國的春秋戰國與三國時期。
  • 【科普】日本戰國5大名將
    今天的魔王科普來說說日本戰國史上的5大著名武將,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武將和《星期六魔王》裡的形象都有什麼不同的區別。一、織田信長  外號:第六天魔王(自封),尾張大うつけ(尾張大傻瓜)、赤鬼、雨將軍  「日本戰國三傑」之一(另外兩個為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將日本的戰國亂世徹底打破。
  • 大河劇中日本戰國時代的武田家的軍師山本勘助真的存在嗎?
    大河劇《風林火山》山本勘助的故事從江戶時代開始就相當出名,然而,同時代的書信與日記當中,卻沒有「山本勘助」這個人,只有以《甲陽軍鑑》為首的軍記物裡有提到他,因此此人一度被懷疑是軍記物中虛構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山本勘助這個人嗎?山本勘助真的是武田軍的軍師嗎?首先得來看看日本戰國時代的「軍師」定義。
  • 【日本戰國是如何打仗的】兵種篇
    隨著一代人的慢慢成長,國人最愛幹的一件事就是「粉轉黑」,以標榜自己的成熟和見識,於是也聽過一些評論,說什麼戰國的「國戰」規模就相當於在中國一個村長帶著村民去打另一個村云云,又由於太閤侵朝戰爭中那些名將不敵明將,戰國武將的能力值也會被人貶得一文不值,也算是吸取到了「下克上」的精妙。
  • 日本戰國史的魅力何在? | 青年維也納
    就日本戰國史時代也確實更適合採用紀傳體。一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場分割較細,同一時間點常會發生多個獨立的戰役與政變,若採取編年體記錄,恐怕會有些零亂;二來,因有大量文學、影視作品與遊戲的鋪墊,戰國時代各大武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很多日本史愛好者的日常談資;三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政治勢力多以家族為主要傳承模式,對於初窺日本戰國史的讀者來說,了解名將及其家族傳承,自然能顯著降低學習門檻,有助於迅速了解戰國史的主要人物及其事略。
  • 盤點日本戰國時代的動畫
    日本的戰國時代雖然在規模上無法與中國的戰國時代或三國時代相比,但是同樣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非常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