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真田丸》(2016) 劇照
和很多人一樣,我零星的日本戰國史知識幾乎全部來自光榮株式會社和大河劇。
對於這個時代的模糊了解,僅限於關原之戰的東西軍、織豐德三位天下人的更迭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
電影《關原之戰》(2017) 劇照
即使對權謀縱橫的軍事鬥爭並無興趣,幾年前我也曾在戰國主題遊戲裡瘋狂氪金……吸貓:
雄踞北陸的「獨眼龍」喵達政宗是一隻暹羅貓;
擁有無人可擋「少年武士赴死的心」的喵本武藏是一隻熱帶草原貓;
一代戰神上杉喵信是一隻嬌小美麗的新加坡貓;
那位頭號叛變者明智喵秀則不出所料是一隻不那麼「可愛」的無毛貓。
和風雲變幻的幕末一樣,戰國時期是被日本文化產業開發得最為深入的歷史資源之一。
遊戲如《信長的野望》,熱門影視劇如《真田丸》《風林火山》《關原之戰》,山岡莊八和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等……
大量的流行文本已構建出一個相當可觀的通俗文化體系,和社會的大眾歷史教育、地方歷史文化旅遊業一起,讓戰國各大武將的形象深入人心。
電影《關原之戰》(2017) 劇照
到日本旅遊時也常常看到,大名的塑像佇立在城市火車站,是當地人的文化驕傲,而作為地方權力的象徵、散落日本各處的城郭遺蹟,至今向人們展示著那個群雄割據的亂世。
流行文化往往強調英雄,對戰國史進行了各種個人主義的浪漫加工:
善戰武士、刀劍光影、華麗甲冑、重大戰役,數不盡的豪傑故事……
這些傳奇成為日本人的日常談資,「最喜歡的戰國武將」也是名人訪談中的標配。
日劇《真田丸》(2016) 劇照
但若真正走近戰國,就會發現,雖然「戰」字始終被推到前臺,但比起一部軍事史,它更像是一部社會政治史。
後人津津樂道的各大戰役,取勝的關鍵點更多在於政治拉攏而非軍事作戰,兵法韜略和地盤劃分之外,互相傾軋的各領國統治者的鬥爭與決策,也只是整個社會的政治組織變革、經濟和文化動蕩中的一環。
《戰國時期》(巖波日本史 第五卷)
應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應仁之亂爆發。
這一關鍵性事件開啟了「舊體制崩壞、新時代萌芽,中央權力衰落、戰國諸侯崛起」的百年。
1508年,關白近衛尚通便首次將自己所經歷的年歲比作中國的戰國時代,「戰國」這一體現了那時人們自我認知的名稱沿用至今。
電影《影武者》(1980) 劇照
這段從室町幕府後期開始,直到德川氏建立幕藩制國家才終結,被後人視作日本中世與近世之間過渡期的「戰國」,具體起訖時間存在不同劃分。
「巖波日本史」第五卷《戰國時期》記述的便是從「一四四一年,足利義教將軍被家臣謀殺的嘉吉之亂為開端,到一五九八年,一統亂世的豐臣秀吉逝世為止」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
《戰國時期》(巖波日本史 第五卷)
縱觀全書,這是一部描述(史實)多於分析(史論)的大眾向讀本,內容全面,詳略得當,適合初級讀者閱讀,卻也不乏深刻的學術思考。
宏觀地看,戰國時期的日本已經被捲入全球性的貿易體系中,此前的半個世紀是「對外流通最繁盛的時代」,為「傾國之大內亂」打下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亟需建立起與之匹配的高效的統治制度。
而從微觀生活史的角度,作者在序言中便言簡意賅地解釋道,戰國時期衣食住行的變革基本確立了「日本」的生活方式,「我們身體血肉直接能接觸到」,日本歷史文化由此開端,以此回應了內藤湖南那句破天荒的「應仁之亂前無日本」,讓讀者對這一時代產生形象化的親近感知。
電影《影武者》(1980) 劇照
在日本史學界,戰國乃至整個中世史研究是一個充滿理論爭論的領域。
軍事史觀往往用 「官兵交替」這樣軍事指揮權的抽象轉移來解釋歷史變遷,戰國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將武士的發展等同於中原的發展的「武士史」,或者說是把武士與土地的結合以歸復傳統的路徑浪漫化的「領主史」。
同樣的故事,在左翼史學家眼裡,卻是「無數無名的庶民英雄活躍著」的「下克上盛行的時代」,底層民眾作為打破既有秩序的主體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無論以何種理論看來,戰國都具有公認的劃時代意義,它是殘酷的動亂年代,也是充滿變革活力的「整合期」,原有的政治秩序解體,在當時具有實驗性的新型社會組織方式在生成。
《戰國時期》的作者今谷明是最傑出的中世史學者之一,他用平實而流暢的歷史敘述,為讀者揭示了「整合期」歷史中的獨特結構和運動規律。
《戰國時期》(巖波日本史 第五卷)
首先,今谷帶領讀者追溯應仁之亂前,也就是室町後期社會的權力混亂:
幕府與守護大名的博弈、貴族家族內部的鬥爭使得中央權力已經持續衰敗,應仁之亂只是一場總清算;底層「暴亂者」被合法納入了政治談判的範圍內,在「德政令」頒布和修改的過程中,執政者、神社僧眾、幕府閣老、農民起義軍,各利益集團間形成了一種類似議會的政治形態。
同樣在這一歷史時刻,村共同體作為有政治地位和功能的組織登上歷史舞臺,通過細緻地講述15世紀上半葉首個自治村的獨立運動、其內部組織形式和與外界的政治斡旋,今谷以小見大地展示了社會的轉型趨勢。
電影《影武者》(1980) 劇照
戰國便是誕生於這樣的背景,因此,「群雄逐鹿中原」雖然是大名領主們的崛起與發展史,同時涉及到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多元權力主體。
在《戰國時期》裡,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一揆」,即起義,在中世日本,基本上除了特權階級、貴族、高級武士外,其他的社會各階層都應情況及需求而結成一揆,通過暴力手段試圖實現訴求,依靠群體活動來互相保障。
從土一揆、村一揆到國一揆(國人眾,當地有武裝勢力的土豪),再到後期的一向一揆(宗教教團),本書通過講述這些運動的爆發和鎮壓,便可以看到戰國時期諸階段中,各階層和各勢力的社會意識與行為動機,以及它們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在書中,「體制內」「體制邊緣」乃至「體制外」的視角得以結合,讓我們窺探到日本中世國家權力的實際運作。其中,許多看似邊緣性的問題——如百姓的逃散,實則與人口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關,是政治結構和支配體系中的關鍵問題。
在地方自治的實驗中,在對抗舊守護勢力的共同鬥爭中,在超越莊園領域的村村聯合中,曾經自由流徙的百姓被限制在了土地上,產生了近代所謂的「鄉土」意識,新的村或町把農民與土地相連接,「將『永續的家』作為社會基礎」形成了「牢固的共同體」。
今谷看來,莊園制向町村制的轉向是戰國時期得以確立的根本之一。但諷刺的是,一揆也在戰國中後期漸漸失去了活力,步入歷史。
《戰國時期》(巖波日本史 第五卷)
可以說,新制度的確立,離不開自上而下的統治權力的滲透,更離不開自下而上民眾力量的累積,在群體的聯合與消亡、權力的鬥爭與整合、利益的談判與嵌套之間,日本從中世走向近世。
當然,戰國大名是這個過渡中強有力的推動者,在確立起權威地位後,到戰國後期成為了更強而有力的暴力裝置,紛紛建立起新的集權體制——即使下克上的精神依然存在著。
電影《影武者》(1980) 劇照
但到了信長扼殺宗教一揆、乃至太閤檢地中的鐵腕手段,我們看到,歷史潮流中已經湧現出這樣可以一統天下的英雄,他們既有軍事縱橫的才能,更懂得利用社會發展的趨勢,重建政治秩序,變革支配體系,牽制各方利益,建立起穩定而有效的統治。
如此豐富歷史濃縮在這本小書裡,對於入門級別的讀者而言,確實有些眼花繚亂,但正是這種「繚亂」標識著「充滿陣痛感」的亂世,讓人感到歷史是生動而又複雜的,也能得以窺見戰亂旋渦中人們的生存狀態。
面對著搖搖欲墜的中世社會結構,領導者們必須要作出有時效性的決策,下層民眾也用各種方式團結起來尋找機會,作者同樣提到了那些生逢亂世,依然在相對封閉的各國間傳播文化、追求著超越時代之永恆精神的文藝人士。
處於小冰期的日本戰國,這個「王法、佛法皆破滅」的危機時代,同樣也孕育著革新、統一的契機,和一個全新的近世。
今谷先生的歷史書寫帶我們深入這一個半世紀的故事,思考著歷史的偶然、必然與潛能。
電影《影武者》(1980) 劇照
點擊下圖,下單立省15元
《戰國時期》
(巖波日本史 第五卷)
[日] 今谷明 著
日本史的入門讀物
日本百年學術出版社巖波書店鎮店之寶
中文全譯的日本通史
本書記述了日本戰國時期大約一百六十年的歷史。
以一四四一年以嘉吉之亂為開端,一五九八年豐臣秀吉逝世為結束,以爭奪權力引起的數次戰爭為敘事核心,涉及政治制度、經濟外交、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
同時,還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萬裡集九等歷史人物有深入的記述。
從社會結構變化這一視角出發,戰國時期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大名促成了戰國莊園制向村町制的轉換.
購買《巖波日本史》全系列
《巖波日本史》全系列
- 完 -
歡迎留言,和小通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