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
竟然了選擇和秦國示好,偏安一隅,處在東方之地,究竟是怎樣的天時地利使得齊國如此的託大。
自齊國立國之後,在數代齊王的經營之下,齊國依靠靠海之便利,發展尋求,國家富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等到春秋之時,在齊桓公的帶領之下,齊國更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國,可謂東方大國,非齊國莫屬。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齊國卻對於秦國的做大,絲毫不管,對於魏國邀請一同伐秦也是毫無動容,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其實齊國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原因的,首先拋開其國力的衰弱,要直到在秦國最終攻打滅亡齊國之時,齊國出兵四十萬。
所以說齊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作為,這就是讓人最為不解的。但是當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齊國的現狀之後就會發現齊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毫不意外。
首先是經濟上的優勢,相比於其他諸侯國,齊國即便在戰國時期也曾被多國聯軍聯手攻破,實力大損。
但是其經濟實力已久在眾多諸侯國之上,尤其是依靠海邊的便利,齊國有著更多的機會發自己。
尤其是齊國的海上經濟,齊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南方的越過和吳國也無法和齊國相比。
當時齊國的海上經濟,傲視眾國,齊國其依靠良好的港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與朝鮮通商。另一方面便是魚鹽之業,在七國之中也是第一名,依靠這些,齊國在六國之中也是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為何秦國要對於齊國採取拉攏之策,一方面是由於齊國的強大,是一個強勁的敵人,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齊國在鹽業上的巨大優勢是秦國一個內陸國無法比擬的。
不僅僅是秦國需要,包括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依賴齊國,因此齊國得以肆無忌憚,甚至不去擔心秦國的攻伐。
其次另一個原因還是和齊國的海洋有關,齊國當時是諸侯國之中少數擁有水軍之國。加上靠海之便利,魏齊國提供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其是有退路。
齊國不想韓國、魏國那般,在戰國爭雄以來,疆域日漸衰竭,國力日弱,毫無退路,唯有死戰。而齊國則認為自己依靠大海有著更多的機會,也是忽略了秦國的威脅。
而齊國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內政的混亂,在公元前265年,齊襄王駕崩之後其子即位,但是卻是由其母親掌權。
而在其母親死後,則是由其弟弟後勝執政。後勝這個人執政能力其實不差,在齊國之內也是像模像樣,但是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貪婪。
這個如果說是在齊國內部貪婪也還好,畢竟還能夠抵擋一下秦國,但是卻連秦國的賄賂都不放過。
而秦國在知道後勝的毛病之後,便派人魏後勝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使得後勝開始向秦國靠攏。在後勝的建議之下,齊國開始向秦國示好,對於齊國這樣的行為,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憤怒。
但是齊國的實力是當時秦國之後的強國,其他諸侯國也是毫無辦法。以致於在公元241年的五國聯軍伐秦的時候,對於齊國不參與,其他幾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忍氣吞聲。
但是在這次伐秦失敗之後,趙國將領龐煖因為氣憤齊國的不作為。帶領伐秦的軍隊攻佔了齊國的饒安。
此時的齊國心中知道理虧,對於趙國這樣的行為也是沒有任何的辦法,只得任由趙國佔領。在蕞之戰之後,秦國也是展開了對其他諸侯國的殲滅戰爭。
公元前230年,秦國大軍率先攻佔了韓國,滅亡了韓國,統一之戰揭開了帷幕。僅僅用了十年便殲滅了六國,,結束了紛爭。
總結:作為秦國最後滅亡的國家,齊國近乎沒有任何的抵抗便被消滅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殲滅了韓、趙、魏、楚、燕。唯有齊國還在苟延殘喘,在秦將王賁的帶領之下,大軍壓境,齊王率領百官出城投降,齊國就此滅絕,同時也為秦國的一統畫上了句號。
秦國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結束紛亂,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內部不斷變革,日漸強大。而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東方六國更多都是如齊國一般,得過且過,偏安一隅,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運,失敗也是無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