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2020-12-22 AI樂娛樂圈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

竟然了選擇和秦國示好,偏安一隅,處在東方之地,究竟是怎樣的天時地利使得齊國如此的託大。

自齊國立國之後,在數代齊王的經營之下,齊國依靠靠海之便利,發展尋求,國家富裕,連周王室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等到春秋之時,在齊桓公的帶領之下,齊國更是第一位稱霸的諸侯國,可謂東方大國,非齊國莫屬。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齊國卻對於秦國的做大,絲毫不管,對於魏國邀請一同伐秦也是毫無動容,最終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其實齊國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原因的,首先拋開其國力的衰弱,要直到在秦國最終攻打滅亡齊國之時,齊國出兵四十萬。

所以說齊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作為,這就是讓人最為不解的。但是當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齊國的現狀之後就會發現齊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毫不意外。

首先是經濟上的優勢,相比於其他諸侯國,齊國即便在戰國時期也曾被多國聯軍聯手攻破,實力大損。

但是其經濟實力已久在眾多諸侯國之上,尤其是依靠海邊的便利,齊國有著更多的機會發自己。

尤其是齊國的海上經濟,齊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南方的越過和吳國也無法和齊國相比。

當時齊國的海上經濟,傲視眾國,齊國其依靠良好的港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與朝鮮通商。另一方面便是魚鹽之業,在七國之中也是第一名,依靠這些,齊國在六國之中也是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為何秦國要對於齊國採取拉攏之策,一方面是由於齊國的強大,是一個強勁的敵人,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齊國在鹽業上的巨大優勢是秦國一個內陸國無法比擬的。

不僅僅是秦國需要,包括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依賴齊國,因此齊國得以肆無忌憚,甚至不去擔心秦國的攻伐。

其次另一個原因還是和齊國的海洋有關,齊國當時是諸侯國之中少數擁有水軍之國。加上靠海之便利,魏齊國提供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其是有退路。

齊國不想韓國、魏國那般,在戰國爭雄以來,疆域日漸衰竭,國力日弱,毫無退路,唯有死戰。而齊國則認為自己依靠大海有著更多的機會,也是忽略了秦國的威脅。

而齊國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內政的混亂,在公元前265年,齊襄王駕崩之後其子即位,但是卻是由其母親掌權。

而在其母親死後,則是由其弟弟後勝執政。後勝這個人執政能力其實不差,在齊國之內也是像模像樣,但是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貪婪。

這個如果說是在齊國內部貪婪也還好,畢竟還能夠抵擋一下秦國,但是卻連秦國的賄賂都不放過。

而秦國在知道後勝的毛病之後,便派人魏後勝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使得後勝開始向秦國靠攏。在後勝的建議之下,齊國開始向秦國示好,對於齊國這樣的行為,其他諸侯國也是非常憤怒。

但是齊國的實力是當時秦國之後的強國,其他諸侯國也是毫無辦法。以致於在公元241年的五國聯軍伐秦的時候,對於齊國不參與,其他幾國也是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忍氣吞聲

但是在這次伐秦失敗之後,趙國將領龐煖因為氣憤齊國的不作為。帶領伐秦的軍隊攻佔了齊國的饒安。

此時的齊國心中知道理虧,對於趙國這樣的行為也是沒有任何的辦法,只得任由趙國佔領。在蕞之戰之後,秦國也是展開了對其他諸侯國的殲滅戰爭。

公元前230年,秦國大軍率先攻佔了韓國,滅亡了韓國,統一之戰揭開了帷幕。僅僅用了十年便殲滅了六國,,結束了紛爭。

總結:作為秦國最後滅亡的國家,齊國近乎沒有任何的抵抗便被消滅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殲滅了韓、趙、魏、楚、燕。唯有齊國還在苟延殘喘,在秦將王賁的帶領之下,大軍壓境,齊王率領百官出城投降,齊國就此滅絕,同時也為秦國的一統畫上了句號。

秦國之所以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結束紛亂,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內部不斷變革,日漸強大。而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東方六國更多都是如齊國一般,得過且過,偏安一隅,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運,失敗也是無法避免的。

相關焦點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霸天下,開啟了激烈戰爭,相互之間東徵西討,前後出現了數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酷我暢聽《百家講壇》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不為人知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裡有著幾百年的精彩故事,它是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逐漸定型的時期。《百家講壇》欄目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劉興林教授,帶你走進《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揭秘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那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截止到目前,《百家講壇》「春秋戰國記」系列已在酷我暢聽更新至6集,劉興林教授為聽眾重新解讀歷史。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 秦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大致在今天的陝西省的西部,甘肅的東部,四川省中部的和西部廣大的區域。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後來在城濮之戰後,晉國確立了晉國的霸權地位。秦穆公——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跟晉文公差不多時期稱霸的,還有秦穆公。歷史上著名的「秦晉之好」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秦國位於晉國的西邊,他們商量好兩個國家相互通婚,然後親家之間就不要打架了,好好相處。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二》
    在晉國稱霸的同時,晉國周邊的秦國也開始強大起來了。秦穆公任命百裡奚為謀臣。打敗晉國,俘虜晉惠公,後來在崤山,遭遇晉軍襲擊,被打的大敗。秦國難以向東擴張,只好轉向西,滅掉十幾個諸侯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他們為何被稱為春秋戰國的三大軍神?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天下大亂、各國混戰的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正是在這個各國大戰期間,每一個底層的士兵都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將,他們作為自己國家的英雄被歌頌讚美。他們每個人都是豐功偉績,戎馬一生。他們忠誠於自己的國家,驍勇善戰、能文能武。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在邲之戰上,成功打敗了晉國,確定了自己的中原霸主之位。 第二名:最早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為何不能排在第一位,前面已經簡單說過。他能夠成為霸主,更多的是依靠麾下的大臣們齊心協力的輔佐。當然,齊桓公肯定也有自己的遠見和眼光,否則也不能夠辨別哪些政策應該推行實施。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中國各朝代帝王——春秋戰國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 春秋五霸,智囊團大比拼
    春秋五霸,小編前期介紹過,本文說一說春秋五霸的智囊團,誰更厲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為小編認定的春秋五霸。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勢。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甚至平民,都可以成為亂世之英雄!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知識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知識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春秋源於孔子編訂的《春秋》。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素材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勾,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武王伐紂商朝末年,紂王帝辛拒納諫言,稅賦沉重,刑法殘酷,窮兵黷武對外攻打東夷諸部,以至於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周武王繼位後,於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大會八百諸侯,誓師伐紂,史稱「孟津之誓」。兩年後,周武王率大軍伐商,從孟津渡過黃河,向朝歌進軍。在牧野大戰商王軍隊,商軍倒戈潰敗,紂王見大勢已去,於鹿臺自焚,商朝滅亡。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春秋末期形勢歷經大規模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最終強勢崛起春秋末年,兼併戰爭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