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管狀火器是古代中國的發明,這一點在國際上還有爭議,不過至少中國是火藥武器的發源地這一點已經得到公認。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
就以槍械而論,明朝在和葡萄牙人的衝突中獲得了西式火繩槍樣本,很快加以仿製,並在軍中推行,後來又獲得土耳其人的重型火銃技術,仿製成了魯密銃,到明朝末年,明軍火器部隊的佔比已經非常高。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日本人將火繩槍稱為鐵炮,將真正的火炮稱為大銃,不過日本人大量裝備了鐵炮,限於其國力,大銃則產量極低。
也就是說,火繩槍在同時期的日本和中國都廣泛裝備和使用,那麼它在戰場上的實戰表現如何呢?首先說日本,明朝中後期正是日本戰國徵戰高潮的時候,各路強藩大名們在自身武力建設上都不惜一切,鐵炮在他們的軍隊裡代替了傳統的和弓之類冷兵器,成為遠程攻擊的標配武器。而且日本鐵炮在密集的戰事中表現十分穩定,可以成為日式軍陣可靠的依託,故障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使用它的士兵對其也非常信賴。
反觀我大明,仿製西式火繩槍的鳥銃、魯密銃之類大量裝備軍隊後,士兵們很快發現兵部下發的這些兵器並不靠譜,什麼炸膛、不能擊發、甚至直接斷裂的情況大面積發生,讓前線將士手持它們上陣時都提心弔膽。後世經常有人說明軍火器射擊紀律執行很糟糕,往往敵人還在數百步外就盲目開火,其實火器質量的低劣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所以從戚繼光開始的明軍將領對火銃兵不待見,只是將火炮視為戰場制勝的主要武器。
日本鐵炮質量還算穩定,是因為日本工匠地位遠超明朝同行,他們打造兵器時自然用心度不一樣。而頻繁的戰事雖然規模不大,也讓鐵炮不斷受到各種實戰的考驗,一些細節因此得到改進。而且日本人很死板,對鐵炮的發火裝置和身管制作工藝嚴格遵循最初的標準,不會像明朝人這麼靈活。因為用於實戰的兵器最重要的是穩定和耐用,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很多看似高明的改動反而會讓最後的成品質量難以控制。
明末士人們喜歡火器的很多,紙上談兵的文人們喜歡指導工匠們發明出很多千奇百怪的火器,後人對這些奇思妙想讚嘆不已,但很少人指導這些拍腦袋設計出的花俏東西要麼根本沒能製作出來,要麼上陣之後發現全然無用最後束之高閣。而明朝最基本的單兵火器鳥銃之類,在明朝後期的戰事中基本沒發揮積極作用。在萬曆援朝戰爭中,日本人的鐵炮讓明軍鳥銃相形見絀,最後明軍裝備的各種火炮倒是讓日軍傷亡慘重,不過這些落後的火炮對陣西方殖民者就不夠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