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2020-12-20 史海微言

金屬管狀火器是古代中國的發明,這一點在國際上還有爭議,不過至少中國是火藥武器的發源地這一點已經得到公認。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

就以槍械而論,明朝在和葡萄牙人的衝突中獲得了西式火繩槍樣本,很快加以仿製,並在軍中推行,後來又獲得土耳其人的重型火銃技術,仿製成了魯密銃,到明朝末年,明軍火器部隊的佔比已經非常高。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日本人將火繩槍稱為鐵炮,將真正的火炮稱為大銃,不過日本人大量裝備了鐵炮,限於其國力,大銃則產量極低。

也就是說,火繩槍在同時期的日本和中國都廣泛裝備和使用,那麼它在戰場上的實戰表現如何呢?首先說日本,明朝中後期正是日本戰國徵戰高潮的時候,各路強藩大名們在自身武力建設上都不惜一切,鐵炮在他們的軍隊裡代替了傳統的和弓之類冷兵器,成為遠程攻擊的標配武器。而且日本鐵炮在密集的戰事中表現十分穩定,可以成為日式軍陣可靠的依託,故障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使用它的士兵對其也非常信賴。

反觀我大明,仿製西式火繩槍的鳥銃、魯密銃之類大量裝備軍隊後,士兵們很快發現兵部下發的這些兵器並不靠譜,什麼炸膛、不能擊發、甚至直接斷裂的情況大面積發生,讓前線將士手持它們上陣時都提心弔膽。後世經常有人說明軍火器射擊紀律執行很糟糕,往往敵人還在數百步外就盲目開火,其實火器質量的低劣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所以從戚繼光開始的明軍將領對火銃兵不待見,只是將火炮視為戰場制勝的主要武器。

日本鐵炮質量還算穩定,是因為日本工匠地位遠超明朝同行,他們打造兵器時自然用心度不一樣。而頻繁的戰事雖然規模不大,也讓鐵炮不斷受到各種實戰的考驗,一些細節因此得到改進。而且日本人很死板,對鐵炮的發火裝置和身管制作工藝嚴格遵循最初的標準,不會像明朝人這麼靈活。因為用於實戰的兵器最重要的是穩定和耐用,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很多看似高明的改動反而會讓最後的成品質量難以控制。

明末士人們喜歡火器的很多,紙上談兵的文人們喜歡指導工匠們發明出很多千奇百怪的火器,後人對這些奇思妙想讚嘆不已,但很少人指導這些拍腦袋設計出的花俏東西要麼根本沒能製作出來,要麼上陣之後發現全然無用最後束之高閣。而明朝最基本的單兵火器鳥銃之類,在明朝後期的戰事中基本沒發揮積極作用。在萬曆援朝戰爭中,日本人的鐵炮讓明軍鳥銃相形見絀,最後明軍裝備的各種火炮倒是讓日軍傷亡慘重,不過這些落後的火炮對陣西方殖民者就不夠看了。

相關焦點

  • 「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國時代的變遷
    16到17世紀,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是當時一件非常罕見的歷史事件,來自西歐的傳教士帶來的不僅僅是天主教文明,還有改變日本乃至東亞歷史的武器——鐵炮。所謂「鐵炮」,即國人常說的「洋槍」,再具體一點,就是火繩槍。
  • 鐵炮作為日本戰國新型武器,各戰國大名是如何運用的
    在進化到我們今日的手槍、機關槍等各類的新型火器前,中世紀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在日本的火繩槍通稱為「鐵炮」。而日本本土原沒有火繩槍,是在1543年由葡萄牙人來到種子島後,才將火繩槍傳入日本。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 日本戰國火槍領先世界,所以《帝3》鐵炮足輕牛?明軍將士有話說
    ▲日本鐵炮足輕 鐵炮,是日本戰國時代對於火繩槍的稱呼。鐵炮足輕,即火繩槍步兵。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日本戰國時代稱呼歐洲人為南蠻人,這是受到中國華夷之辯觀念的影響)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通過一位名為五峰(即明朝著名海盜汪直)的明朝人的翻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
  • 明朝火銃發展史——火繩槍的引進與創新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在火繩槍傳入中國前,明朝在火門槍方面的研究與創新。本文來介紹明朝中期火繩槍的研發歷程。明軍士兵手持火繩槍訓練鳥銃主要通過戰爭傳入了中國。明嘉靖年間,倭寇大舉入侵明朝東南沿海,明軍與倭寇在東南沿海進行了長期的戰爭。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同時,豐臣秀吉還派遣使者通告明朝周邊的國家,要求他們對日本稱臣,並且出兵一起討伐明朝,可惜這些國家都是明朝的藩屬國,立場很堅定,朝鮮、琉球和暹羅等國國王還派遣使者將這一情況通報大明。第二,對自己軍事實力的自信。
  • 17世紀朝鮮的武器裝備:冷兵器學大明,火繩槍學日本,騎兵學蒙古
    丙子胡亂談到17世紀李氏朝鮮的武備,就必須要談談16世紀末日本對朝鮮發動的兩次戰爭。日本和明朝在朝鮮半島上數年的戰爭,對於朝鮮來說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模板。從這本書中,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到入朝的明朝南兵對於朝鮮步兵發展的極大影響。在步兵方面,朝鮮步兵集成了極具南兵特色的鏜耙、狼筅還有藤牌。而朝鮮步兵主要使用的冷兵器包括一種15尺的長槍,還有更長,足有20尺4寸的竹槍。作為近戰所使用的武器,朝鮮步兵們還裝備有需要雙手握持,類似於日本太刀的「銳刀」,以及大量吸收了明朝和日本特色的刀劍。
  • 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將「鐵炮隊」作為主流戰術的?
    自葡萄牙人將鐵炮帶入種子島開始,從九州南部種子島到紀州根來眾再到全日本,鐵炮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完善,這種新式武器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科技和戰術的更新,更是加速了日本在整體形式上的統一進程。自「長篠之戰」以來,火繩槍的功用和效果,都為戰術的演變等各方面帶來快速的進步,比起個人的單發鐵炮射擊,15至30人左右的集團射擊方式更能發揮效果,因此弓組,槍組的編制方式,都被視為是戰力來源之一。
  • 小鬼子個子矮,為何非要扛杆二戰最長的步槍?
    1937年全面抗戰時期,日本的兵源好,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屬於日本軍方徵兵標準中的「甲種」(一米55以上)。而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國內兵源匱乏,大批「丙種」(一米五以上)甚至「丁種」(一米五以下)的新兵被徵招入伍,所有我們在老照片中會看到很多侏儒一般的超矮日軍俘虜。
  • 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那麼強?大明:見過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山丘林立的紀伊半島 而以鐵炮傭兵團為人所知的雜賀眾,也改良焙烙玉之後使用。雜賀所在的紀伊地區被和泉山脈、長峰山脈、白馬山脈、大塔山脈等山地所佔據,平原較少,地形複雜,著名的雜賀眾鈴木氏就曾以紀伊為根據地和織田家的討伐軍周旋了很長時間,他們依賴的武器除了鐵炮(火繩槍)之外,焙烙玉也發揮了一定作用。這麼說來,焙烙玉本應該是類似帝國時代3當中馬爾他火環兵和擲彈兵的兵種,為什麼又被做成了炮兵了呢?
  • 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種制式冷兵器,為何還要從日本進口倭刀
    那麼明朝想要自己打造冷兵器的話,顯然也並不難。可是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中的記載,從1432年到1547年這段時間裡,明朝卻從日本進口了累計超過20萬把以上的倭刀。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日本倭刀質量好?或許還會有人說日本倭刀後面變彎了,也誕生了諸如「三枚合,本三枚,四方截鍛、七枚合」等諸多鍛造工藝,這難道不是對於鍛造工藝的改進嗎?誠然,確實算得上是對鍛造工藝的改進,也是為了提升倭刀的質量,但這並不見得倭刀質量就高於明朝時期的刀劍質量。
  • 南宋時期火器非常盛行何不用燧發槍或火繩槍擊退蒙元?
    有人說火器在南宋時非常盛行,那為何不用燧發槍擊退蒙元,再不濟火繩槍也可以,熱武器不是比冷兵器好用嗎? 第二,早期火槍準度不夠、離得遠了打不著,打著了打到盔甲上跳蛋。例子就是日本戰國薩摩國島津家火槍保有數量差不多跟英國差不多了但是主力仍是弓箭。火炮早期滑膛火炮無後坐力裝置,打一炮炮飛出去了。
  • 為何日本女人背個「小枕頭」,武士則背個大包袱?
    日本女人和服上背著小枕頭,武士卻要背大包袱日本古裝電影裡,經常見到這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們,背上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異。▲日本古代武士的畫像咳咳,因為日本女人走路都背個枕頭,所以日本男人要背床被子……當然,這是玩笑話。
  • 日本戰國時代的海盜世界:從海盜變成信長水軍的真鍋氏
    海戰與火繩槍真鍋氏從信長處得到「每月千斤彈藥」的供給,即每月獲得約六百公斤的彈藥,這是以他們配備和使用著相當多的火繩槍(當時記載為「鐵炮」)為前提的。有意思的是,這也與織田水軍的軍事編制方式有關。近年來對於中世時期武器的研究,不少都是從武器與政治史的關係出發來展開討論,從而取得顯著進展的。
  • 歷史解密:從《大明劫》入手,剖析明朝攻防兼備的三類火器
    那麼,從現代軍事角度分析,佛郎機、鳥銃、紅夷炮為何會被明代軍工機構推崇呢?明代南京城牆上的鐵炮佛郎機(攻防一體的輕型速射炮)佛郎機屬於鐵質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子炮、炮管、炮腹三大軍械結構組成,具有近代兵械的工藝規格。
  • 日本武士為啥喜歡背個「大枕頭」
    日本古裝電影裡,經常見到這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們,背上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異。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明初時鎧甲精良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而至於明朝的火器,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在戚繼光剛剛對軍隊進行改革時,就曾提到明軍的火器質量低劣:士卒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大明劫中表現了明朝火器質量低劣的問題)明軍的火器多為各鄉村作為賦稅的抵押物上繳,往往質量低劣(至於為什麼以後會專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