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種制式冷兵器,為何還要從日本進口倭刀

2020-12-23 見史簡談

武器,為戰爭而生。

封建時期戰爭頻繁,對於武器的需求自然也不會小,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就好比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置軍器庫,專典應用軍器。

其中就羅列著「摩挲刀、腰刀、滾刀、倭滾刀、米昔刀、黃蓮刀、開腦大刀、大樣摩挲刀、馬刀」等多種制式冷兵器。

而且明朝疆域裡面的中原地區地大物博,打造冷兵器的各種資源也十分豐富,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漢劍、環首刀等世界聞名的冷兵器。

尤其是其中的「環首刀」,甚至可以稱得上在人類發展史上都具有著極為非凡的意義,而且到了唐朝之時,還發展出了橫刀、陌刀、鄣刀、儀刀等多種刀具。

那麼明朝想要自己打造冷兵器的話,顯然也並不難。

可是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中的記載,從1432年到1547年這段時間裡,明朝卻從日本進口了累計超過20萬把以上的倭刀。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日本倭刀質量好?

或許會有人覺得是不是因為日本倭刀的質量好呀,就好比在《廣東新語》裡就曾有「有曰日本刀者……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的說法。

明清時期的很多文人雅士對於日本倭刀的評價也都極高。

可問題就連日本人「清水橘村」都曾在《刀劍大全》裡明說了「我國古代......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

而且從日本正倉院現存的「水龍唐刀」以及「金銀鈿裝唐大刀」等名刀來看,日本倭刀應該就是以唐朝的橫刀為藍圖沒錯了。

更何況唐朝橫刀又是由「環首刀」改進而來,雖說唐橫刀的鍛造工藝已經失傳,出土文物也不多,但若是單純以環首刀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來看,明朝時期的鑄刀工藝會差嘛?定然是不會的。

或許還會有人說日本倭刀後面變彎了,也誕生了諸如「三枚合,本三枚,四方截鍛、七枚合」等諸多鍛造工藝,這難道不是對於鍛造工藝的改進嗎?

誠然,確實算得上是對鍛造工藝的改進,也是為了提升倭刀的質量,但這並不見得倭刀質量就高於明朝時期的刀劍質量。

日本倭刀的鍛造工藝

雖然這些鍛造工藝的名字看上去五花八門,頗有那麼點「大師風範」,但其實在我們中國卻有著一個統一的名字,也就是「夾鋼」。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鐵礦和高溫燃料等鍛造材料不充足,所以日本本土所產的鋼鐵性能其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單是環首刀以及唐橫刀所需要的「百鍊鋼」這一塊都很難達成。

要不然日本刀匠為何還要大費周章的從敲碎的「海綿鐵」中一遍又一遍的篩選出硬度和韌性都適合鑄刀的「玉鋼」呢?一方面是因為高溫燃料不夠,所以爐溫不夠,繼而才會在低溫冶煉的「海綿鐵」中篩選,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為優質鋼材缺乏。

所以這才想方設法的在鍛造工藝上做文章,目的就是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的提升硬度、韌性等必備性能。至於由直變彎,也並非是刻意為之,而是受多種材料在淬火之時產生的「應力」不同而發生的自然變化。

否則日本倭刀在淬火之後,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回火工藝」了,就是為了預防因淬火產生形變及燒刃時因高溫所產生的內應力。若是沒做好,一旦出現「刃切」現象,這把刀也就廢了。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其實日本倭刀發展到後來,已經完全成了另外一種獨特且獨立的鍛造體系,並不能稱得上是對唐朝鍛造工藝的「搬運」和改進。

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倭刀的質量跟明朝所能鑄造的制式冷兵器根本就沒辦法系統的比較。畢竟出發點就不一樣,鍛造環境也不一樣。

明朝雁翎刀的鍛造工藝

與此同時,在日本還在為高溫燃料和剛才苦惱的時候,明朝同樣有著「夾鋼」工藝,諸如曾在明朝大規模裝配的「雁翎刀」,不但採用了夾鋼技術。

也就是兩側用硬度低但韌性好的剛才,中間用硬度高的高碳鋼,從而形成一種類似日本「三枚合」一樣的鍛造工藝。

而且中間那塊高碳鋼也並不簡單,並不只是一塊單純的百鍊鋼,尤其是明清時期雁翎刀中的極品「秋水雁翎刀」,

其核心中的那塊採用「百鍊鋼」工藝的「高碳鋼」,更是採用了類似於「大馬士革鋼」一樣的將熟鐵和碳鋼放在一起混合摺疊鍛打的鑄造工藝,所以才形成了一層又一層界限分明的細密暗紋,「秋水」之名也正是因此而來。

以大馬士革鋼的風評,明朝刀劍不會弱吧?

這就足以證明,明朝之所以會大規模從日本進口倭刀,實則並非是因為倭刀的質量好,定然還另有原因。

明朝大規模進口日本倭刀的實質

而這個實質,就要從明朝進口倭刀的渠道開始說起了。

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中的記載來看,明朝官方進口日本倭刀的渠道有且只有一個,就是明朝當時與日本的「朝貢」關係。

不過並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樣就是一個單純的貢奉與回禮的關係,而是一種打著「朝貢」旗號的「官方特許貿易活動」,即明朝歷史上的「勘合貿易」。

日本倭刀也正是伴隨著這樣的途徑而流入了明朝境內。

而且得益於明朝向來在朝貢回禮上的慷慨,經此途徑進入明朝的倭刀往往也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咱們就以明朝與日本勘合貿易期間的倭刀價格為例,據史書資料顯示,一把倭刀在日本的正常售價往往是一千文左右,但如果進入明朝,卻能賣到五千文。

顯而易見,就是單純的經過一場航海旅行,倭刀的售價就翻了五倍,甚至可能更高。如此豐厚的報酬之下,又如何不讓那些日本刀匠為之瘋狂。

而且結合此前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與日本建立外交渠道的主要目的來看,「聯合抗倭」顯然才是明朝與日本建立朝貢關係的主要原因。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明朝東南沿海,在1432年到1547年這段時間裡,倭寇在明朝東南沿海一帶的活動極為頻繁。

加上明朝北方邊關局勢也日益嚴峻,所以與日本的這層「朝貢聯繫」還真就不能貿然的單方面終止。

由此也就出現了明朝官方三令五申限制貢使入朝以及朝貢規模,日本幕府卻不管不顧,幾乎年年朝貢,且朝貢規模也明顯超出規模的情況。這些在《明實錄》中也均有著明確的記載。

那麼為了謀求與周邊地區的和平與友好關係,同時也是為了抗倭以及穩定邊關局勢,大家說明朝對於這些日本倭刀是收還是不收?

收的話會增加明朝的財政支出,很虧,但是不收的話,明朝的日本的外交聯繫勢必就會受到影響,聯合抗倭的局勢也就打破了。明朝只能單方面去抵制,對明朝不利。

而且這批刀劍也極有可能通過「走私」等渠道再次流入明朝或者倭寇的手中,對明朝更為不利。

結束語

那麼還能怎麼辦呢?只能是勉強收了唄,否則明朝不但要抵擋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還得同時兼顧東南沿海的倭寇襲擾。前後夾擊,那得多難呀!

而且從抗倭名將戚繼光對日本倭刀所做出的「製作精良、結構合理」的評價來看。

雖然日本倭刀那「輕薄」的特徵並不適合用在銅盔鐵甲大行其道的明朝北方戰場,但是卻明顯適合用在裝備明顯不怎麼精良的倭寇身上。

明末之所以會逐漸出現大量的「仿倭刀」,也多是因為倭刀的形制明顯更適合對抗清朝軍隊大為盛行的「棉甲」,可劈砍,也可穿刺,而且重量也要更輕,那麼在行軍壓力上勢必也會有所減輕。

如果這麼看的話,這些進口的倭刀所為明朝提供的大量實戰經驗,顯然也足以稱得上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可以讓明朝在冷兵器的研發和進步上少走許多彎路。

當然,這裡不包括「火銃」、「火炮」等熱武器在明朝的逐漸盛行,以及其在戰場上對「冷兵器」的替代作用。

【end】

相關焦點

  • 萬曆援朝戰役: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反倒是那批投降日本的朝鮮軍,表現優異,讓明軍吃了不少的虧。 《宣宗實錄》中便提到:明朝的李如松、汝梅等率兵進迫大同門,日軍隊伍中的朝鮮叛軍亂箭齊發,致使明軍中箭者甚多。 碧蹄館之役明朝提督李如松所率領的北部騎兵,不使用火器,只持短劍鈍劣。日本步兵因此驕傲自大,改用大約三四尺長的刀刃,但是卻精利無比。正如上面所說,明軍在追擊敵人時,沒有動用火器,只動用了短劍劣弩,這不免讓人懷疑。不過日軍準備的鋒利無比的戰刀,可以側面證實明軍冷兵器方面略遜一籌。
  • 央視《狼筅.倭刀》這期節目你看過嗎?這些不合史實之處你發現到了嗎?
    這相比較之前的冷兵器紀錄片,著實是一個飛躍性的進步。但是不得不承認,該節目畢竟是國內第一次嘗試,難免會存在一些「不求甚解」的地方。近期因為《蕩寇風雲》的上映,明朝的抗倭成了一個熱點。借著這個熱流,今天說一說央視系列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中的狼筅.倭刀這期節目。相比較其他幾期,這期節目是有很多亮點的。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最後,還要經過研磨師研磨,銀師、鞘師裝飾,一把武士刀才最終成型。 明建文三年(1401年),日本遣使訪明,所獻之物中,就有「劍十把,腰刀一柄」。到明英宗朝,日本幕府上貢寶刀就有一千兩百多把。這些日本刀大多數被裝備給御林軍使用,朝廷也照其式樣加以仿製,成為內府和錦衣衛專用的「繡春刀」。 明朝和日本之間的官方貿易,是所謂的「勘合貿易」:即明朝政府給外商頒發許可證——「勘合」,持證的商人定期在規定的地點進行貿易。
  • 美國大片裡削鐵如泥,無堅不摧的冷兵器,真帥!
    ▲日本刀已是好萊塢招牌冷兵器日本刀斬汽車是吹牛皮,斬斷質量低劣的刀槍卻毫不含糊。戚繼光很快在軍中仿造日本刀,成批量生產,後世也稱為「戚氏軍刀」。在薊鎮戚家軍中,倭刀已經成為制式裝備,「凡鳥統手,給長倭刀一把。」但是,就算明軍士兵和倭寇都拿倭刀互砍,結果多半還是倭寇贏。
  • 【歷代兵器】倭刀,狼筅,鴛鴦陣法
    歷史背景:明朝嘉靖年間,中國福建等沿海地區爆發倭亂,民不聊生。
  • 根本不是仿的倭刀!
    在我們印象裡,戚家刀很像日本刀,所以,經常有人以訛傳訛說,戚家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
  • 看圖識兵器:這些因為長的像而經常被錯認的冷兵器,你分的清嗎?
    雖然冷兵器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民國仍用抗戰大刀,以及作為武俠及歷史劇閃耀螢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見」。雖然很「常見」,但大多影視劇中存在錯用、混用。這些兵器你是否分的清楚呢?明朝時期借鑑倭刀刀法創製《單刀法選》用以抗倭。苗刀刀長三尺八寸、靶長一尺二寸,總長有五尺。形狀跟倭刀很像,區別在於裝具風格不同,苗刀刀尖無明顯的帽子、手柄一般無纏繩、無目貫。
  • 看圖識兵器:這些因長的像而經常被錯認的冷兵器,你真的分得清
    圖:青龍戟VS方天畫戟前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十八般兵器所指實際何止百種。雖然冷兵器已退出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民國仍用抗戰大刀,以及作為武俠及歷史劇閃耀螢屏的年代,冷兵器仍然很「常見」。民國時期定名,此前為雙手刀,最早起源於漢代,兼具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可單、雙手變換使用。明朝時期借鑑倭刀刀法創製《單刀法選》用以抗倭。苗刀刀長三尺八寸、靶長一尺二寸,總長有五尺。形狀跟倭刀很像,區別在於裝具風格不同,苗刀刀尖無明顯的帽子、手柄一般無纏繩、無目貫。
  • 日本浪人試刀的方法,竟是斬殺陌生路人
    冷兵器時代,手持一把寶刀寶劍的戰場優勢有多大
  • 【中華冷兵器】倭刀術
    所謂倭刀,是指明末到清代使用的一種戰刀,該刀以日本刀的弧形刀身為刀身,中華劍的劍柄為刀柄。既能使出日本刀的招式,又能運用中華刀的技巧,這種刀以劈砍術見長,重視攻擊,可以雙手握刀,依靠身體的力量砍劈,也可使用手腕的技巧進行變化。      據傳,倭刀術的創始人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刀形類似於倭長刀,但刀身平整無脊,異於倭刀之鎬造,刀體為中國式的嵌鋼結構,完全不同於倭刀之包鋼結構。其摺疊鍛造精良,鍛紋細密呈流水狀,刀口平線明顯。刀莖與刀首為鉚接,亦區別於倭刀之目釘固定法。柄上裝具均為鐵質,橢圓形折沿刀鐔。刀柄纏紅色織物,原裝完裝。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以當時最為著名的兩種兵器——唐刀、陌刀為例:一把普通士兵所佩戴的唐刀,造價就相當於一個八品官員一個月的俸祿;而一把專門用於對抗騎兵的陌刀,其鋼材就必須是用印度進口的鑌鐵,並輔以夾鋼、包鋼等,經師傅徹夜打造才能鍛造出來,其造價就差不多頂唐朝一個中產家庭的財產。 在如此傾力的打造下,唐朝的冷兵器才有了飛速的發展。而日本正是師承大唐,才繼承了如此成熟的鍛造技術。
  • 為何一根加了鐵刺的毛竹,便能壓制倭刀
    俞大猷這一建軍思想不符合明朝祖制,同時明朝政府財政節據,也養不起一支數十萬的職業軍人,最終俞大猷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所以,早期抗倭的明軍戰鬥力低下,武器裝備也非常落後。反觀倭寇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具備嫻熟的作戰、格鬥技術,單兵作戰能力明顯高於明軍兵勇,明軍在與倭寇的幾次正面交鋒中均大敗而歸。
  • 韓國人:中國人總說自己地大物博,為什麼還要到韓國來買東西?
    就去幫國內的一些人從韓國日本的免稅店購買東西,從而賺取差價。這些年這個群體發展得越來越多,除了日韓之外,還有很多國家的免稅店也出現了中國代購的身影,而針對這些人的行為,除了很多中國人不太喜歡之外,很多韓國人也是不能理解。有一個韓國人就表示:中國人總說自己地大物博,為什麼還要到韓國來買東西?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馬未都曾表示,世界三大名刀中沒有中國刀。世界三大名刀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刀,尤其是日本刀與中國刀中的唐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副模樣,唐刀沒落,日本刀彎道超車異軍突起。由一斑而窺全豹,中日兩國民族性格的差異有多大,從唐刀沒落日本刀異軍突起彎道超車,就能看出一二。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可謂是一針見血。依據《唐六典》記載,制式刀有4種,分別為儀刀、障刀、橫刀、陌刀,統一被稱之為唐刀。
  • 冷兵器時代的巔峰!繡春刀?
    是不是冷兵器之王先不說,實際上在明代和清代,江湖人士使用最廣泛的佩刀,同時也是明軍和清軍使用廣泛的戰刀,名字叫「雁翎刀」。它最早於唐朝出現,南宋時成為宋軍的制式兵器之一,劈、砍、刺都十分出色。
  • 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就以槍械而論,明朝在和葡萄牙人的衝突中獲得了西式火繩槍樣本,很快加以仿製,並在軍中推行,後來又獲得土耳其人的重型火銃技術,仿製成了魯密銃,到明朝末年,明軍火器部隊的佔比已經非常高。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