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天工開物》成書於1637年,由宋應星(1587-1666年)編著。書中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然而本書對於日本刀劍,僅僅是對表象做了大致記錄,如「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復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 「其倭夷刀劍,有百鍊精純、置日光簷下則滿室輝曜者。」 凡讚譽之言溢於言表,但缺乏實質內容。▼圖片為筆者展示效果,實物收藏禁止用手觸摸研磨完好的日本刀刃身。
明代中葉真正對日本刀用心做了記述的,主要是嘉靖年間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1503-1570年)在《籌海圖編》卷二《倭國事略》中著述,有「倭刀」一節云:「(刀有高下,技有工拙。倭之富者,不吝重價而制之,廣延高師而學之。其貧者所操不過下等刀耳。善運刀者在前衝鋒,可畏頗有限也。中國人不知,望之輒震而避焉。擒獲倭刀,亦莫辨高下,混給士兵,故志之。
大小長短不同,立名亦異。每人有一長刀,謂之佩刀。其長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雜用。又一剌刀,長尺者謂之解手刀;長尺餘者謂之急拔,亦剌刀之類。此三者乃隨身必用者也。其大而長柄者乃擺導所用,可以殺人,謂之先導。其以皮條綴刀鞘,佩之於肩,或執之於手,乃隨後所用,謂之大制。又有小裁紙設機刀,出長門, 號兼常者最佳。上等:上庫刀。(山城國盛時,盡取日本各島名匠,封鎖庫中,不限歲月,竭其工巧,謂之上庫刀。其間號寧久者更佳,世代相傳,以此為上。)次等:備前刀。(以有血漕為巧,刀上或鑿龍, 或鑿劍,或鑿八幡大菩薩、春日大明神、天照皇大神宮,皆形著在外為美觀者。)」這段文字萬曆年間又被李言恭的《日本考》所全部照抄,故頗有傳播,是嘉靖以後明人了解日本刀制度、類別的主要依據。按日本刀史論鄭若曾的記述不盡完善。日本刀的製作,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傳、備前傳、山城國、相州傳、美濃傳等並稱為「天下五傳」的制刀流派,並且各地名匠輩出。但能這個記述對於明代人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明代(1368-1644年)對應日本的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後半期。
▼室町時代(1336-1573年)
▼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
▼此外還向後延續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初期。
日本刀的分期跨古刀(990-1595年)中晚期和新刀期(1596-1781年)早期。日本刀的中、末古刀期和整個新刀期除使用自產的巖鐵、砂鐵外也通過對外貿易使用中國鐵和南蠻鐵(所謂南蠻鐵是指日本人對16世紀中期來自南海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地人的鋼鐵稱呼,除了這些也包括南亞印度烏茲及馬來鐵)直到1633年日本鎖國令的頒布,外來鋼鐵才逐漸減少使用。新刀期為中期高溫爐(踏鞴)時期。材料鋼使用的是砂鐵,始於1532的天文年間出現鉧押法進行大規模商業的冶煉,同時鋼產品也多樣化起來,其成品有出羽鋼(硬鋼)、千種鋼(軟鋼)印可鋼等。刀匠們開始使用半成品鋼鍛造刀劍。南北朝時代的太刀越變越大,短刀也被做大。不過為了減輕重量,刀身開始做的薄了一些,並開始開樋,就是完全延深到刀莖內的很長的刀槽。
南北朝的太刀有一種很豪壯的氣氛。但在典雅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以至於讓人感覺多少有些粗野的傾向。室町前期(應永元年1394-文正二年1467年)依然保留著鎌倉時代的風格,只是因為戰亂紛繁刀鋒變長了而已。▼刀姿最大的改變是將原先的腰反(下圖下)逐漸變成了先反(下圖上)。
日本應永八年(1401年),足利幕府與明朝交好,開始勘合貿易持續到文明時期(1469-1486年)左右,大量的出口訂單導致日本刀質量相對下降,因應仁之亂(1467-1477年)再度引發的戰亂,刀劍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脹,為適應需求出現了大量的粗製濫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質更加下降了。刀匠們為了滿足這些過大的需用,形勢所迫導致不得不進行粗製濫造。這個時代出口產品被稱為數打物,即量產刀具。其中備前和美濃是兩大產地。這也是在這個時代當中,除個別人外,日本刀匠沒什麼人被賦予名工、巨匠之名。以應仁之亂為界,室町時代後期進入了戰國之世(1467-1585年或1615年),這樣一來,日本刀見於平安時代那崇高優雅的容姿、見於鎌倉時代那壯麗且文武兼備的丰姿、見於南北朝初期那雄大勁健的雄姿在室町時代就不復得見了。▼室町後期的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戰鬥模式逐漸從「一騎討」中騎兵使用的太刀
演變為徒步大兵團作戰的打刀。打刀刀刃長度約為二尺一寸(63.6釐米)左右,身幅略寬,前後寬度差異不大,先反彎曲很明顯。為了方便單手使用,初期莖被做得很短。末期的刀莖變長是由於雙手握刀的劍道發展所致。打刀是刀刃朝上方佩戴,和太刀相反,太刀的裡側成為打刀的表側。(本文圖例中的日本刃向下為騎兵用太刀;刃向上為步兵用打刀)
從中國傳入的管形火器導致戰爭形式發生變化對刀鍛冶界的打擊不言而喻。安土桃山的鍛造技術較之前的室町時代大為改觀,而且桃山江戶時代初期的作品和江戶時代中期的作品,以及幕末時代的作品,各自的地鐵、刃文、風姿這些方面雖無大的變化, 但也有不同之處。桃山時代的作品按種類區別:有打刀,脅指,短刀等,刀的長度大概在二尺三寸(70釐米)以上到二尺五寸(76釐米)左右最多,反整體上不深,在幕末時代是普遍出現了反很高的作品。
但是桃山時代,就像經過大磨上的作品那樣,反特別淺也就是刀身偏直的作品較多。文化(1804-1818年)、文政時期(1818年-1829年),很特別的開始鍛造五六百年前的備前物那樣姿形的作品,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這個樣子。這個時代出現大太刀或背負太刀。還有野太刀:刀刃的長度達到四、五尺(133釐米-166釐米)的長大作品。
再來說說當時的明代刀。明代中國刀主要有三個承傳:一是承傳自宋代刀,二是承傳自遼金元代彎刀,其三就是使用純系日本刀和仿造日本刀之形式而自行製造,式樣大致似日本刀,而曲折稍有出入。我們重點談下其三。自宋代以後,日本刀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中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至明代達到鼎盛。明代日本刀大量輸入的同時,倭寇的侵擾給沿海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於是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日本刀的熱潮,日本刀也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參與這個話題的有文學家,也有軍事家、民間武藝家和科學家。前面提到的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錘鍛第十.斤斧〉中宋應星對刀劍質量的評價說:「刀劍絕美者以百鍊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若非鋼表鐵裡,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於其面。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則鋼盡而鐵現也。」以這個標準來看,中國明代軍隊自製和日本大批出口的量產的的軍用刀頂多只屬「束打物」的級別。這是一種為適應大量軍用武器供應而生產的批量產品。而就其質量而言,日本刀似乎更勝一籌,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不無感嘆「虜專用刀,我兵也用刀。手力不殊,刀之長短相似,而又頑鈍不敵。」故要求刀匠「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將刃橫出其芒,兩下有肩,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此當辨之。」
從描述上我們可以看出,在練兵實紀中戚繼光對腰刀要求是「自背起用平剷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也就是說書中記述的腰刀式樣是中國常見的平造刀而不是仿日本常見的鎬造刀,更不能做出「兩下有肩」的切刃造。在腰刀解後面還有備註:「刀要與手相輕,柄要短,形要彎。庶宛轉牌下,不為所礙,蓋就牌勢也」。也就是說明腰刀是配合藤牌使用的,腰刀的使用方法並不是日本刀法。
明代日本刀通過進獻、勘合貿易、走私乃至抗倭戰鬥戰場繳獲等途徑大批進入中國。中國優質鋼鐵也通過貿易輸入到日本。明代輸入日本刀總共數量有多少呢?目前結合史料分進獻、走私和繳獲等幾個渠道統計如下:進獻:
僅足利王室獻給明英宗以前的各帝的刀就有1200把。其主要用途供明廷御林軍使用。勘合貿易:一把刀在日本售價800文至1000文而明朝的給價為5000文,僅明宣德七年(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次勘合貿易船輸入明代的日本刀,就應該不少於20萬把。走私:刀劍勘合貿易不但刺激貿易,而且必然會刺激走私活動。明末的廣東,市面上就有「紅毛鬼子」(葡萄牙人)叫賣日本刀,因為有澳門這個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門隨處可見,自然可以經澳門進入內地。只是數量難以統計。繳獲的日本刀在抗倭戰鬥中的數量也不在少數,僅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平海衛一戰,明軍就斬倭2200餘,繳獲器械3900件。明軍東南沿海抗倭十二年間,消滅倭寇數以萬計,繳獲倭刀數量自不在少數。為了適應中國武術單手持刀的習慣,部分進口或繳獲日本刀在中國刀匠手中通過加工改造刀莖,換成中國刀裝具,個別倭刀在刃身上打上「日本國」、「日本國薩摩洲寶高造」等款識,這樣的刀平造和鎬造的筆者都見過一些。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正烈,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所以周緯在《中國兵器史稿》曾說:在中國兵器史上,明代短兵以使用和仿製日本刀為一代特點,這個結論無疑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明仿製日本刀是貫穿整個朝代的,早在太祖洪武年間就開始了 據清修《續文獻通考》卷131《兵器》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置「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明武宗正德年間「兵仗局製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在」刀」的名目中,《明會典》亦有「紅鯊魚皮靶黑斜皮鞘錽銀事件倭腰刀」這裡的倭刀應該就是仿造日本刀。明代長刀也稱單刀、倭刀,造型就是仿自日本南北朝時代的野太刀。明-茅元儀(1594—1640年)《武備志》載:短刀制:《武備志》:「與(宋)手刀略同,可實用於馬上。」可見當時在馬上使用的短刀並不是主戰兵器而只是輔助性兵器。長刀制:《武備志》的圖上寫到「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這個一尺長的「銅護刃」從圖上我是看不到的,令人費解。
直到我看到日本人的復古劍道照片,才有所悟,也許銅護刃是日本的叫做中卷野太刀的纏繞織物的中國變形?但同時期的《單刀法選》中並沒有一尺護刃的說法,只有刀口寸金的說法,其作用相當於日本刀鎺一樣是為了使刀身箍鞘口,並非舞刀時所持。《單刀法選》中倒是有在收拔長刀時用手掌託拿刀背使用,難道真有長一尺的銅護刃為避免割傷手掌或汙損刀身?這尚待實物驗證。
程宗猷(1561-?年)《單刀法選》:「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煉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煉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致上鏽,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松,緊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因為文中描述了倭刀的製作,因程宗猷不大可能東渡扶桑參觀考察,所以我認為他說的倭刀很可能就是指仿造的日本刀。
《紀效新書》「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綜合《單刀法選》對倭刀「鏡一樣光彩」的描述再看這段,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實寫出來了「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跳舞」好說那是跳躍舞動使用日本刀的技法之一。「光閃」何來?那正是研磨好的日本刀的鎬地的鏡面效果反射陽光給明代軍人帶來強烈感官的刺激。通過以上描述我們認為當時中國明代刀的研磨效果上應該和日本刀有一定的差距。
戚繼光又說:「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見倭刀鋒利,對此茅元儀評價「長刀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古所未備。」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