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武術不傳統?雙手刀劍技術是日本刀法,連抗戰大刀也是

2020-12-19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近年來一股流行批判傳統文化的風氣愈演愈烈,無論是武術、中醫乃至國學,都在被輪流批判,仿佛不批判一下傳統文化就不足以顯示自身學識。最近又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兜售中國傳統武術歷史很短不傳統的論調,甚至開始考證傳統武術技法特別是雙手刀劍是學自外國。那麼我們所知道的傳統武術真的就是源自外國嗎?

雙手刀劍的人氣很高,但現實中它們的性價比較低,因為造價更高,但是對抗更便宜的長杆兵器因為長度劣勢被完全克制,而對抗更短的單手刀劍,只要配一面盾牌就能對雙手刀劍產生克制,所以雙手刀劍其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非常小眾的兵器。在歐洲以及日本因為有騎士/武士這種武人貴族階級的存在,造價更昂貴的雙手刀劍被武人貴族階級視為顯示自己財力以及等級的工具。

在中國,尤其是宋代和明代來說,武人反而是地位低下的象徵。所以在中國不存在拿更貴的武器顯示自己財力和階級的成分,這就導致了在中國古代更加追求實用性,雙手刀劍這種性價比較低的武器在中國相當的冷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雙手刀的刀譜是明代的,主要是在抗倭戰爭中學習改進的日本野太刀技術。其中包括戚繼光記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吳殳的《單刀圖說》,尤其是戚繼光的《辛酉刀法》說明了這是在抗倭戰場上倭寇屍體中繳獲的日本刀譜。

程宗猷的《單刀法選》也說了:「器名單刀,以雙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有浙師劉雲峰者得倭之真傳,不吝授餘,頗盡壺奧。」但是《單刀法選》所記載的刀法就與《辛酉刀法》上的刀法風格相差甚遠。其中夾雜了相當一部分所有日本刀法中均未見過,有著很濃重中國傳統武術特色的動作,比如單腳獨立,刀弩並用。這就可以看出來,單刀法選的技術源頭和《辛酉刀法》並不相同,而且是中國武師自己整理修改過的技術,只能說參考了日本刀法進行改進的技術。

到了明末吳殳的《單刀圖說》中更是說了「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餘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餘始,安得良倭親炙之」。這就是說,源自日本的倭刀雖然有不少人練,但是都比不上原裝的倭人技術,所以他用從漁陽老人那裡得到的一路劍術改成刀法,要用這個中國技術把倭寇砍了做烤肉。這就足以說明,吳殳的《單刀圖說》中的技術雖然用的是仿照日本野太刀改進的明代單刀,但是技法其實是用中國的雙手劍術改的,來源記載非常清楚。

但是就有人考證吳殳曾跟石電學過長槍,而石電的另一名弟子陸桴亭又記載石電:「與浙人劉雲峰同學倭刀,盡其技」所以無視吳殳清晰講明源自漁陽老人的劍術修改而成的單刀圖,認為是學自石電的日本技術,而這種聯想起是毫無根據。非要聯想的話,吳殳所說的「終不及倭人之精」說的就是石電的單刀技術不行,怕是可能性更大。

到了民國,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馬英圖、郭長生兩大師將原來傳授的不同的雙手刀法進行調整,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於流行於是繼續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因為「古譜」二字,於是在一些人口中苗刀技法就是源自日本刀法來的,甚至進而推導出中國現存的苗刀都是源自「二趟苗刀」,所以都是源自日本技術。

實際上,傳統武術的譜系傳承保存的還是比較完整的,比如形意拳中也有苗刀,形意拳第三代弟子李存義就創了一路苗刀的技法流傳下來,而且依然是按照形意五行的技法分為劈刀、鑽刀、崩刀、炮刀、橫刀,只要看過的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這套雙手刀是完全是形意單手刀的技法略作改變形成的,這跟日本刀法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明代單刀雖然是仿造日本的野太刀而來,但並不是說用這種長刀的全都是日本的技法,中國武師通過修改本土技法來使用這種長刀其實是很常見的事。

但是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眼中,就變成只要是雙手刀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甚至「考證」出抗日時期的抗戰大刀的技法都是源自日本的技術。抗戰大刀的刀型源自宋代手刀,是中國獨有的刀型,抗戰時期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國很多軍隊進行白刃戰時都採用了這種大刀片。而各部隊的刀法也各有不同,種類繁多,僅筆者所知的就有6、7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北軍所用的破鋒八刀。破鋒八刀是武術名家馬鳳圖創立的,馬鳳圖練習八極拳和劈掛掌,這兩種武術有著完整的譜系,跟日本技法毫無聯繫,僅僅因為抗戰大刀是雙手使用,所以就變成破鋒八刀融匯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等雙手刀技法精華,是源自日本的刀法。結果根紅苗正的抗日刀法,在這些人嘴裡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的技術。

而雙手劍因為在《武備志》中記載了一套《朝鮮勢法》的雙手劍術,茅元儀還在其中說:「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訣歌,不詳其說。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俱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所以在有些人的嘴裡,中國的雙手劍術就變成源自朝鮮了,實際上現在傳下來的雙手劍術跟《朝鮮勢法》完全不同,比較著名的是螳螂拳中有雙手劍法,于承惠老先生也自創過一套雙手劍法,而筆者還見過一位鄉下大爺打過一套祖傳的雙手劍術,各有不同,源頭顯然都不一樣。雙手劍造價高於雙手刀,所以用的人更加少,茅元儀沒見過有人用,並不等於當時明朝沒有人會,更不能證明《朝鮮勢法》是現存雙手劍的源頭。

更有甚者說現在的武術表演劍是民國時期太極拳楊澄浦設計的,因為劍柄裝螺栓,劍身較軟所以就是模仿擊劍,所以傳統武術的單手劍術歷史只有幾十年,還是學自擊劍。還有秦王拔出劍之後是多次砍殺荊軻,唐代裴旻,顏真卿說他劍舞若遊電,隨風縈且回。所以在之前的中國,劍術是用於來回砍傷,現在的傳武劍術多刺擊就是學自外國劍術。然而較軟的表演劍僅僅是為了方便通過劍的抖動來判斷發力對不對,只是輔助訓練的工具而已。而腦補古代劍術只是砍殺沒有刺擊更是無力吐槽,青銅劍又短又脆本就砍殺不利一刺擊為主,何談中國劍術沒有刺擊?

中國傳統兵器即便是喜歡聽評書相聲的都能說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十八般兵刃」。僅僅這流行的十八般兵刃中就有相當多的中國獨有的兵器,如果說這都是學自國外的技術,那怕是只能追溯到走出非洲的古猿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戚繼光《辛酉刀法》實戰驚人,誰說中國刀劍只是「花架子」?
    說到中國傳統刀劍術,受到武俠小說和功夫片的影響,很多人會以為中國刀法劍法都是「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戚繼光語),只適合舞臺表演
  • 冷兵器的最後一刀——抗戰大刀的威力,你知道多少
    西北軍大刀隊也是中國武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在實戰中演練出八套刀法被稱為「破鋒八刀」,其每招每式都乾淨利落,刀刀可中敵之要害,是專門針對日本鬼子擅刺的特點編制的。大刀有的刀背有環,類似白眉毛徐良的金絲大環刀,刀柄處有的會系紅纓,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大刀隊的成員都是從全軍部隊中身材魁梧、體格強壯、手腳敏捷的人中選出來的,訓練極其嚴格 , 尤其對體力鍛鍊 、 劈刺技術和夜間戰鬥等項目 要求極嚴。
  • 世界三大名刃為何沒有中國刀劍
    皇甫江對於世界刀劍收藏的概況,突出前兩者,客觀原因是歷史變遷的際遇,但它們的刀劍本身,在同期相比,也是世界一流的鍛造。 「中國刀劍,在秦漢、唐宋明時期,鑄造技術與世界同期相比,差距不大。但到明末,沿海倭寇橫行時,中國的武器明顯抵擋不了外來入侵者。清朝及其後期,刀劍淪為裝飾品,質量就不如其他的刀劍了。」皇甫江對中國的刀劍本身,信心並不大。
  • 抗戰時期,號稱日本武士刀剋星的中國大刀,真有那麼厲害嗎?
    日軍部隊裡所裝備的是95式軍刀,這是最為普及的一種軍刀,也是和中國軍隊交戰中使用最多的刀,所以孰強孰弱它最有發言權。據了解,95式日本軍刀輕薄鋒利而且輕巧,中國抗戰大刀會顯得略重。95式的刀刃比中國大刀窄,刀身厚度達7毫米,而中國大刀只有5毫米左右的厚度,這就表明刀身薄的中國大刀會比95式軍刀更容易受損。很多抗戰時期的老兵在實際戰鬥中,經常會出現卷刃的情況,根本不耐用。
  • 「粗製濫造」的中國大刀,為何卻在抗日年間戰無不勝
    中國大刀在抗戰時期,一度成為鬼子的噩夢,其中最出名的要數29軍大刀隊。
  • 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環首大刀是窄長的單刃直刀。治鐵技術的發展也使當時西方的劍能夠比古羅馬的青銅劍更長更薄,兩面開刃。重騎兵人馬皆披厚甲,就算持有人捨得,再好的刀劍也不可能砍破超過十副的鐵製盔甲。現在有些刀匠用自己精心製作的刀劍砍斷鐵釘,並拍成視頻放在網上,以證明自己刀劍的品質,其實那只是噱頭。古代那些冷煅而成的鋼甲片,他們用現代技術製成的刀劍能砍破多少?物理學規律不是誰想改變就能改變。
  • 抗戰歌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Wait!為什麼用刀?
    國民黨政府組織了30萬兵力展開長城抗戰。30萬兵力中,有中央軍、東北軍和以西北軍為底子的二十九軍。當時,中央軍的裝備最好,東北軍的裝備也不差,只有二十九軍的裝備最差,全軍只有野炮、山炮10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只有兩挺,步槍多為漢陽造和山西仿製的三八式,與眾不同的是二十九軍士兵人手一把鑌鐵大刀。
  • 繡春刀被一斬兩段,傳統武術不堪一擊?
    就如辛芷蕾的倭刀術,要麼不出擊,一出手便是雷霆萬鈞。實戰競技與文化逼格兼備。相比咱們傳統武術,這就有點尷尬了。大陸這邊發展的傳統武術,相信不少人也有疑問,誰打架沒事劈個叉?誰打架搞的跟跳舞一樣?哪個祖宗說了馬褂是我們的傳統服飾代表?日本劍道就全來自日本嗎,中國難道一點好的都沒有?
  • 請您欣賞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及背景故事
    歌伴舞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大刀進行曲》合唱歌曲 獨唱 大刀進行曲 早在1932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考慮部隊武器不足,就命令部隊自製大刀,成立大刀隊。由副軍長佟麟閣親自出面,聘請北平有愛國思想的武術大家李堯臣擔任大刀隊的教官,教隊員們學簡單易學、實用性強的「無極刀法」。 1933年3月9日,在長城喜峰口的激戰中,二十九軍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率趙登禹、王治邦所轄的旅前去殺敵。
  • 日本刀容易斷麼?那些被歪曲的刀劍知識
    以下將慢慢分析其中緣由:日本刀刀身細長,這個倒是不假,但是不知道你是拿什麼東西去類比日本刀的厚度?你家裡切菜的菜刀?一般打刀的元重(即刀簇處的刀身厚度)都是大於5mm的,甚至有達到8mm厚的,而家裡的菜刀也就是1mm,至於所謂的大刀片子,大部分用的是製作農具的生鐵,長度不超過50cm,厚度也就是3mm到4mm之間,打刀的質量在1000-1500g之間,大刀片子的質量在2000g左右,拿薄的、材質差的去碰撞厚的、材質好的,你說哪個更脆更不結實?
  • 日本刀容易斷麼? 那些被歪曲的刀劍知識
    一般打刀的元重(即刀簇處的刀身厚度)都是大於5mm的,甚至有達到8mm厚的,而家裡的菜刀也就是1mm,至於所謂的大刀片子,大部分用的是製作農具的生鐵,長度不超過50cm,厚度也就是3mm到4mm之間,打刀的質量在1000-1500g之間,大刀片子的質量在2000g左右,拿薄的、材質差的去碰撞厚的、材質好的,你說哪個更脆更不結實?
  • 大家都在問,中國傳統武術的大師在哪呢?
    但是呢,有些媒體覺得只黑這幾個假大師還不過癮,就直接來個概括性的,說傳統武術不堪一擊,說傳統武術是千年騙局。往常在這樣文章下面,會有很多喜歡武術的人來評論,有找藉口的,有反唇相譏的,但是這回我翻了很多文章,發現幫傳統武術說話的人少了很多。
  • 日本刀容易斷麼?那些被歪曲的刀劍知識-1▏冷知識
    以下將慢慢分析其中緣由:日本刀刀身細長,這個倒是不假,但是不知道你是拿什麼東西去類比日本刀的厚度?你家裡切菜的菜刀?一般打刀的元重(即刀簇處的刀身厚度)都是大於5mm的,甚至有達到8mm厚的,而家裡的菜刀也就是1mm,至於所謂的大刀片子,大部分用的是製作農具的生鐵,長度不超過50cm,厚度也就是3mm到4mm之間,打刀的質量在1000-1500g之間,大刀片子的質量在2000g左右,拿薄的、材質差的去碰撞厚的、材質好的,你說哪個更脆更不結實?
  • ♞冷知識:那些被歪曲的刀劍知識1-日本刀容易斷麼?
    一般打刀的元重(即刀簇處的刀身厚度)都是大於5mm的,甚至有達到8mm厚的,而家裡的菜刀也就是1mm,至於所謂的大刀片子,大部分用的是製作農具的生鐵,長度不超過50cm,厚度也就是3mm到4mm之間,打刀的質量在1000-1500g之間,大刀片子的質量在2000g左右,拿薄的、材質差的去碰撞厚的、材質好的,你說哪個更脆更不結實?
  • 郭瑞祥:中國苗刀與日本劍道
    因此,可以說在中國漢初就有此刀之雛形。到唐代,因功加驃騎大將軍的李嗣業就使用此刀。日本人對此刀研究比較精細。故明將戚繼光在沿海御倭戰鬥中,開始吃了敗仗,在總結戰鬥經驗中曾說:「我短器不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後來他也仿製了長刀。到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新都程宗猷(衝鬥)向浙江劉雲峰學得此刀。
  • 29軍血戰喜峰口威震天下,大刀隊主動出擊,日軍聞風喪膽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專為29軍大刀隊譜寫的。在國難當頭之際,29軍官兵在喜峰口戰役和盧溝橋事變中,以大刀勇猛砍殺日軍,讓日軍聞風喪膽、膽戰心寒。從此,二十九軍的名字威震全國。此後,大刀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
  • 明代「刀法得之佛郎機」考
    「鳥嘴炮法得之日本」一說也是有根據的,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所謂「鳥嘴炮」當即「鳥嘴銃」,也就是滑膛槍或火繩槍,亦稱「火槍」。這種新式武器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再由日本傳到中國。嘉靖、萬曆間人葉權在其《賢博編》一書中曾說:    「鳥嘴鋶即佛郎機之手照,日本國制稍短而後有關捩可開,佛郎機制長而後閉。人持一支,如中國之帶弓矢。
  • 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原標題: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1933年,二十九軍官兵在喜峰口用大刀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全國為之歡欣鼓舞。當時在上海參加救亡運動的麥新受到鼓舞,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大刀進行曲》。後來,隨著它雄壯的旋律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並迅速在二十九軍中流行。1934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親自將該曲定為二十九軍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