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女團,你會想起什麼?筆者會想起最近熱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一個 「逆齡女團選秀」,30位出道多年的、年齡30+的女明星重新來參加選秀,最後5人女團出道。只要想到這其中的明爭暗鬥、血雨腥風就讓人覺得刺激。
再看這些姐姐,早已脫離了青春少女的矜持。無論紅還是不紅,她們都有作品傍身,徵戰娛樂圈多年,每一位身上都有著十足的個性和滿滿的話題性。讓人忍不住遐想,把這些充滿個性的姐姐們組成一個團會怎樣?
是啊,會怎樣呢?大概是會翻車吧。
姐姐們有個性,團隊文化講配合
無論是男團還是女團,群舞都是表演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姐姐們有個性,舉手投足間有著自己的風範;團隊卻講配合,事實上,團員往往需要捨棄掉一部分個性,才能適應團隊的整體表演,這是成團的先決條件。
在「團文化」相對發達的韓國娛樂圈,男團或者女團要想出道,必須經過激烈的角逐和殘酷的廝殺。最終,佼佼者脫穎而出,成為韓娛中各個團體中的一枚小小「螺絲釘」,再以團為層面展開與其他團體間的新一輪競爭。
我們提到韓團,常常會提到練習生,韓國藝人在成團之前都會經歷極其艱苦的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促進藝人更加自律,夯實在唱跳方面的基本功。而這一制度也逐漸內化成了韓娛培訓之一。一些國內的明星,在成名之前,會選擇到韓國當一段時間練習生,比如曾在exo中火爆的鹿晗、張藝興以及吳亦凡。
一些藝人回國後,提起曾在韓國當練習生的日子,回憶稱那是「非人」般的日子。比如每天只能吃一頓飯,跳得不好可能會接受體罰,一些練習生為了能夠順利出道甚至會選擇斷骨增高。
他們會經歷極其嚴酷的訓練,在這些訓練中他們具備了極度嚴明的紀律性,也被磨礪掉了自己的個性。比如,站到舞臺上後曾經當過練習生的歐巴們會延續在練習生期間培訓好的站姿,雙手放在身前,微微交疊,雙腿微微岔開,身姿筆挺。
受到這麼嚴苛的訓練,效果當然也是顯著的。比如韓國男團、女團最為出名的刀群舞。當團員們整齊劃一地舞動起來時,你會發現他們跳躍的高度、傾斜的角度、甚至女團成員裙子飛起的高度都是整齊劃一的。而這些,恐怕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無論怎麼練習都無法達到的。
刀群舞與個性化
刀群舞一詞最早出現在teentop的通稿裡,提起刀群舞最早的代表性團體是infinite,而女團刀群舞是少時帶起來的。那麼為什麼要叫刀群舞呢?取義是像軍刀一樣整齊劃一,所有舞者跳舞的姿勢、角度甚至能精確到用量角器去量,雖然是一群人在跳舞,卻仿佛一個人般的默契。為了達到這一效果,一些團隊在平時練習的時候一些團隊會錄視頻一幀幀截圖用量角器去量隊形和動作。
刀群舞無疑是非常有個性的舞蹈,是韓團潮流文化中的經典元素,但是每一個成功的刀群舞背後,都是團員放棄自己的個人表達,融入團隊與團隊達成統一和諧的過程。也許你看完了一支舞,覺得非常驚豔,但是要想從茫茫多人的團隊中找出個體的差異化和個性,這很難。
中韓「團文化」差異
看《火箭101》的時候,當我們討論孟美岐、楊超越、王菊個人的話題性時,我們其實就已經窺探到了兩國之間的差異。中國偶像選秀類節目近幾年剛起步,雖然已經有了較為專業化的炒作,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發掘到一些尚未經過打磨的選手。
或許有人會說,這恰好證明了國內的「團文化」還不像韓國那樣具有成熟的商業化體系和培訓體系。但是在筆者看來,在娛樂行業,商業化固然重要,但是同質化也需要避免。就像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也許永遠無法合跳一支高水平的刀群舞,但是她們只要往那裡一站就各具風情、渾身是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