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剛過,空氣中還未褪去夏日的暑氣,這並未妨礙十八駝跋涉前進的腳步。
2018年9月2日,新老朋友相聚於和益舍,共同交流「調解員的自我成長」。
本次沙龍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調解中心首席調解員郭玉忠老師主持,與會的有12位新老朋友。郭玉忠老師以故事與理論相結合,以自己的母子關係處理為切入,來探討了調解員的自我成長之路。
郭老師表示,作為一個老調解員(從業的調解者),跟年輕的新生力量調解工作者,需要有一些機會在工作場所之外甚至在解除這些工作及各種關係以外,把自己對於這份職業、這份工作的理解做一些交流。
「我需要能夠用我在工作當中的一些體會,和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來照亮你們腳下的一些『溝渠』。可能不一定會對你們有多大的指引作用,但是希望能夠用我的一些經驗和一些體會幫助你們去看到生活、工作當中的某些東西是跟你們所想像不同的。」——滿滿一位資深老調解員的誠意!
一、自我介紹
沙龍的第一環節。在座的朋友逐一做了自我介紹,並淺談對今日主題的理解。今日與會的有十八駝的老朋友,網際網路調解中心的調解員,還有遠道而來的幾位特殊朋友:浙江警官職業學院的王紅梅老師;心舞工作室的發起人、金華市人大代表心舞老師;剛從北京的基金會離職回到杭州家鄉的胡昕老師;在美國學習衝突管理剛從華盛頓回國發展的傅聰美女(也是斯嘉老師的小學妹)等。
二、以「事」道「調」之用
郭老師以「用於自身」開啟本會的第二環節。
「用於自身」
郭老師說到要將從事調解員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提升出來用於自身的生活中。調解工作需將身心投入。這就有點類似於武功,習武之人在經過長期的積累之後,需要將自己清空,以達到提升。實際上,調解員何嘗不是一個武術高手。當你將自己投入社會,要知道用自己的身心體驗去感受生活,包括職業,包括當事人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喜怒哀樂。
用於自身最終還是要先清空。「用於自身」有著多層含義,其中一個就是調解工作本身就是需要我們用身心去投入的。調解是一個沉澱的過程,從最初追求技巧、能力提升來處理糾紛,到尋求技巧之外的力量來處理矛盾。
我們在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工作時,在調解工作中學習到的技巧、能力是否能有利於自身的生活與工作?這個技巧是否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呢?
郭老師用其故事的形式生動地將與會者的思想聯繫起來,帶入交流之地。
有一位老人(女),近88歲,來自於農村,她用其一輩子的時間去呵護、教育、關照她的家庭及子女。在無意之中來到了北京。她年輕的時候,是個非常要強的女人,用她的肩膀扛起了和很多家庭一樣的重擔。當她老了,變得越來越「嘮叨」,無窮無盡的嘮叨。對於這種「嘮叨」,子女的態度從最初的辯論到最後一味地「傾聽」。然隨著時間沉澱,老人的「嘮叨」依舊,甚至於超過過往。子女的態度使其變得傷心,以至於她寧願外出與其他同齡人交流。
她的這種「嘮叨」真的是需要你去跟他交流嗎?「嘮叨」的本身並不一定是在說什麼或是需要你去做點什麼,可能是由於生活能力上的退縮、生活上的困惑等因素,給她自身帶來了一些恐懼、阻礙。如果我們認為這個第一階段是在談事,那麼其第二階段就是讓其自己得到紓解。但是,會發現,這種情況並沒有真正地改變什麼。
作為一個爭議解決的調解者,如果將故事中的情節套用其中,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陪伴嗎?
實踐中,我們看似是與長輩之間的一種矛盾,但其更多顯現的是情緒上的對立。對於子女而言,不能理解長輩們的擔憂何來。老幼之間不同的觀念衝突導致家庭關係之間的對立。
郭老師思考其本身作為一個爭議解決調解者,其本能就是要發現問題的關鍵點,找到衝突的根源,找出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生活中走到這一步,發現與老人爭論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全盤接受。這種接受是非常被動消極的,會發現即便是採取了很有技巧的解決措施,但是老人的情緒以及互相之間的關係還在惡化。
生活中,我們如何能用學到的技能去改善我們的生活?如何去改變與長輩之間的關係?郭老師思考到,與實際而言,可能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對老人來說,陪伴是否就是對的呢?郭老師認為陪伴也僅僅是一種形式,我在你身邊。但是這種形式背後還應該有一個是我目前隱約看到卻無法明確表示出來。是否能夠做到與老人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不僅僅是一味地「辯論」或「傾聽」,還應該加入重要的因素:我要與「你」交流。這並不是說讓你得到某種東西,而是讓你獲得一種滿足。
郭老師提出作為一個調解員,那麼其自我成長在何處呢?是否是在課本中?還是在其他的載體中?除了技巧、能力之外,我們是否能獲得在這之外的體會?我們將調解中所學習到的東西用於改善生活,包括讓親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在這過程中體會到哪怕一點點的改變,調解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是賦予了意義的。郭老師表示很遺憾,對與老人、長輩之間的家庭關係該如何繼續好好的相處依舊未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過與會者的探討交流總結了一些上述問題的根源因素:
1、心在而神不在;
2、根據主客觀考慮因素的不同,情緒影響佔據很大因素;
3、長輩(老人)內心的不滿足;
4、長輩(老人)心態上的返璞歸真;
5、雙方認知上的差距擴大;
6、其生理上的困擾與折磨;
7、.
這其中也不乏有聲音:調解的思路真的適用於家庭關係中母子關係問題的處理嗎?
郭老師表示這就要看該問題出現在誰的身上,核心點在於誰。這種糾紛也是調解糾紛解決其中的一種。即使是不同關係,身處不同環境,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其雙方都是「人」。
解決問題的方法演變
辯論——一味地「傾聽」——要與「你」交流,理解對方
但是這種糾紛的解決方式相對來說更希望能達到一個前提:兩者的認知能同步提升。在處理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有些時候一個動作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一個親吻、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但是這僅是短暫的,不會成為永恆。
郭老師表示這個不會成為永恆的「瞬間」,卻是給予了我們一個的前進方向。不管是家庭關係還是調解中涉及到的各種能夠關係,在解決糾紛中,追其根本都是自己的問題。
三、調解的自我成長——都是自己的「事」、「問題」
郭老師表示他與父母的問題是「我」的問題,其父母之間的問題是「我」問題,在處理當事人的問題中是「我」的問題等等。很多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斯嘉老師提及到一本書《零極限》,其中講述的是一種療法(也稱為夏威夷療法),其簡單歸納為:「跟我有關係嗎?」在類似這種心境下的你與他關係之間矛盾的調解。在這種矛盾下,讓當事人在心中默念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然後奇蹟就會發現。也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這樣的奇蹟,很多的人被治癒。
與會者經過一番交流,郭老師講述調解員的自我成長:如果說調解員是一份職業、一個崗位,最終不管落實在何處,其最內在的表現都是在於自我。不管從我與母親的問題、衝突以及我自身的困擾角度看,還是調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會歸就於社會的常態,但最終都會發現這取決於我們自身對問題的認知及看法。我們所有的調解員都要回到一個問題:要從自我的成長開始去反觀我們的工作。職業讓我們成長,生活同樣讓我們成長。如果我與母親的關係能夠得到稍許的改善,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是由於自身,那麼我會調整自身。
當我們在親密的人或是陌生的當事人之間調解糾紛時,都是我們通過他們看到自己的問題。他們顯現出來的爭議是「我們」心靈上顯現的問題。調整自己的調色板,改變自身的想法。通過調整自己去改變我們存在的世界,這是調解員在自我成長當中的「心法」。引用「夏威夷療法」,第一句「對不起」,第二句「請原諒」,第三句「謝謝你」,第四句「我愛你」。所有的問題都導向與一個問題,取決於我們對世界及人的認知。改變認知的源頭,從而改善當事人之間、「我」與母親及他人的關係,甚至改變眼睛中的「世界」。
郭老師總結,調解員的自我成長,歸根結底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是自己成長之路上的階梯,與他人無關。我們的生活是否精彩,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四、自我的問題的基礎點——「獨」
郭老師提出如何能夠做到從改變自己的認知去改善生活?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怎麼做到呢?
郭老師表示,其實所有的方面都指向一個字「獨」。「獨」-獨立,「獨立之精神」。其包括獨立的見解、判斷、意志、觀察的視角等等。我的精神是獨立的,不附著於任何的載體上。「獨」是與其他關聯體的對立概念。所以要想做到這個改變,我們要從「獨」字上入手,要從「獨立之精神」入手。
調解員,歸根到底,要獨立地建立其獨自的看法,獨立於這個「世界」。所有的問題最終都導向獨立之自我精神。如果未來我們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能夠讓我們的視野有所開拓,那要從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之再創作,慢慢開始,堅持下去。
郭老師表示,一個獨立的調解員不是他獨自開展工作的外在表現,是由於他有獨立的視角、獨立的精神,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工作。只有從「獨」開始,我們才會懂得「合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
自我完善的前提一定要有獨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