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奪冠》被爭議看到國人對中國女排的強烈情感

2020-10-07 兩年的海

電影《奪冠》自9月25日開播以來,上映前10天收穫票房超過4.8億,豆瓣上12多萬人打出7.3分,成績還不錯。不過觀眾對該影片的評價爭議較大,喜歡的人覺得拍得很精彩,體育題材的電影就要這樣呈現,觀眾看哭一大片;反感的人認為截取片段有失偏頗,幸好更名為《奪冠》,還可以繼續更名為《郎導傳》之類,反正配不上《中國女排》的金字招牌。

奪冠

從電影《奪冠》的海報可以看出影片從殺青到上映的過程中是經歷過艱難的,海報的主體部分是女排姑娘球網前的颯爽英姿群像,只在右下角標示了影片名字,並且在「奪冠」兩個大字之上用小一號字體寫有「原名中國女排」作為提醒。影片本來是打算在去年賀歲檔上映的,由於受到突發的疫情影響,就與去年多部賀歲檔一起延遲到現在了。

鞏俐飾演郎導,黃渤飾演陳指導,這是為了突出賀歲檔的反差喜劇效果嗎?兩人的演技都是得到國人廣泛認可的,至於像不像則評價懸殊。連郎導本尊都大讚鞏俐演得太像了,很神似;觀眾對陳指導的儒雅帥氣則評價甚少。

奪冠

《奪冠》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對陣美國女排的比賽現場開場,指出預計有3億人收看的這場比賽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朗導作為美國隊主教練,她的對手是她多年的隊友和戰友(沒有提名字)。緊隨其後的「中國隊與美國隊的比賽,永遠不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這句臺詞讓人聯想到此處沒提時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名字,也遠不是主創人員背鍋那麼簡單。

影片回溯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毛頭小夥的陳指導滿臉驚訝走進女排漳州訓練基地,看到了超高強度訓練,他這本來就是借調45天的工作卻被留下來做陪打教練。當時的郎導還是沒有資格上場的球員,只能在旁邊連續不停舉重100斤。稱呼陳指導為小同志、並且歡迎他加入中國女排訓練的主教練也沒提名字,雖然鏡頭不少,卻沒有姓名,這種情況在電影中很少見。

奪冠

然後老一代女排隊員沒提姓名,沒有提及雅典登頂的黃金一代球員,影片聚焦了1981年中日比賽、2008年中美比賽、2016年中巴比賽,卻沒提及2004年的奧運冠軍逆風翻盤贏得那麼艱難。可能04年這場贏得冠軍的比賽是陳指導作為主教練創造出的女排輝煌,離朗導的業績有點遠,為了突出主次,就略去了,畢竟這不是紀錄片嘛。陳指導在影片中的作用是綠葉,用自己退出競選來支持郎導,反襯是《奪冠》的一大特色吧。

濃墨重彩朗導隊友加好友的早逝,是有意煽情還是為了引出促使朗導回國執教的原因?這裡也沒提及姓名,更不用說四十年間那一代又一代從未品嘗過冠軍滋味的隊員啦。倒是後來朗導回國執教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時,」賴亞文「三個字出自朗導之口後,出現在了字幕中,這是很難得的提及人物姓名。

奪冠

賴亞文堪稱中國女排的「五代元老」。 她12歲開始接觸排球、1985年進入國家隊、1993年~1998年成為中國女排隊長,1999年退役成為教練,2001年繼續被選為教練。她長期擔任中國女排助教,還兼顧著「知心姐姐」的副職:姑娘們不敢跟主教練說的話,都會跟賴亞文說;誰有心事,第一個找的也是「亞文姐」。

有人說創作圈會有一種現象,就是刻畫當代題材,甚至近代題材的作品,難免會遇到利益關係者的影響。行業從業者能夠做的,也就是儘量在夾縫中製作出觀眾滿意的優秀作品,初心如此,但結果如何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在分析大家對《奪冠》的褒貶爭議是否受此影響之前,先看看影片呈現出來的女排精神。

奪冠

1、先是老女排的血汗付出,在看似是車間改造而成的簡陋訓練場拼命訓練,有一種人定勝天的氣概,這種女排精神對80年代國人的鼓舞很強烈。

不過,競技體育很多時候是殘酷的,悲情的,甚至有時努力也不一定會換來回報,那些一起奮鬥卻輸球的日子,這些沒有奪冠的日子也同樣值得銘記與尊敬。影片中這一塊的鏡頭較少。當時的情況,如果不能贏球、誰知道女排運動員是誰,體育運動就是建立在比賽成績上的,女排五連冠給國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更是英雄般的存在!

奪冠

2、李現飾演的幹事露臉,提醒現在國外女排採用的是計算機分析,後面比賽現場還有一個鏡頭,是分析教練給郎導說對方某個球員打斜線,然後郎導立即和場上球員溝通。比賽中郎導不斷換人,都是把在賽前大量分析歸納其他隊員數據作為基礎的。包括在決勝局中替換上很少上場的劉曉彤,就是在打破對方對我方球員的數據分析,進而打亂對手計劃。

3、女排需要的是改革向前、與時俱進,需要的是應對挑戰的更多策略戰術,郎導說過,女排精神並不總是獲得冠軍。無論輸也好,贏也好,女排精神都一直是存在的。大國家隊是為了一層層篩選真正有能力的球員。朗導提出享受體育、開心打球的概念。過去把贏作為訓練的唯一價值,是因為內心還不夠強大。以往的隊員都是苦過來的,現在要大家在一起、打出自己的排球。

奪冠

4、朗導這種開心打球的理念,一開始並不能贏球,但是當比賽能夠堅持到第五局時,這種優勢開始顯現。隊員還可以找到對方的薄弱環節,以發球抑制住對方進攻,變被動為主動。朗導這種執教理念在朱婷身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

朱婷出生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於身高優勢(2007年,13歲不到的朱婷身高已經超過了一米七),學校的體育老師把她推薦給了周口市體育運動學校。2008年,河南省體育運動學校從下面地市級體校選拔苗子,朱婷符合「女子14歲以下、身高1.8米以上」的標準,於是來到省體校。2013年她正式入選郎導執教的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

奪冠

郎導問朱婷為什麼打球?朱婷回答為她爸媽,這顯示出她的真性情,不做作,朱婷曾經想過去廣東打工賺錢。朗導讓她重新回答問題,朱婷說為她自己。因為知道朱婷只有喊出來才能打出來,郎導要求她認真想一想為什麼打球,朱婷不耐煩地朝她喊出「成為你,滿意嗎」?

朗導告訴朱婷,她不需要成為別人,做好自己就算成功。其實朱婷心中的偶像是金延璟,她說過「我偶像是韓國的金延璟。她打球特別有朝氣,點很高,而且她扣球不像其他人一樣線路比較單一,她的線路比較散。」

金延璟身高1.92米,扣球高度3.07米;朱婷身高1.98米,扣球高度達到3.27米。可見在身體條件上朱婷絲毫不輸給金延璟,而朱婷覺得自己打球不像她那麼霸氣,其次是防守和一傳,她攻守平衡的能力不可忽視。

朱婷

到了2015年,上海女排曾考慮千萬年薪引進河南籍女排國手朱婷。2016年土耳其女排聯賽冠軍球隊瓦基弗銀行官方宣布,與朱婷籤約一個賽季, 朱婷的年薪高達110萬歐元,僅次於金延璟的120萬歐元,排名世界第二。能在20出頭就到國外聯賽打球,朱婷堪稱中國女排第一人。

用郎導的話說中國女排精神就是要「唱國歌,升國旗」,這貌似與她提倡的享受體育、打出自己的排球有矛盾,好像參加比賽和國家榮譽感沒那麼強相關了。不過將這些話拿到「把贏作為唯一價值,是內心還不夠強大」的語境中,就能體驗到其中妙處了。

從電影《奪冠》被爭議看到國人對中國女排的情感,大家對中國女排是有情懷的,那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已經融入到民族血液中。電影《奪冠》展現出中國女排精神的部分,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同時,由於影片仍舊標示有原名《中國女排》,觀眾就對它產生了嚴要求、高標準,希望影片可以真正囊括出女排近40年來的光榮歷程。

奪冠

有這種奢望的觀眾整部影片看下來,就會覺得憋了一大口氣沒有呼出來,他們關注的點沒有被完全呈現。好比知道這個廚師團隊用了最好的食材和配料,用了最頂尖的廚房設備和器皿,但是做出來的飯菜吃起來口感還不如自己媽媽做的家常菜好吃,就這樣的感覺。對影片的評價爭議就在所難免了。

相關焦點

  • 電影《奪冠》點燃的不僅僅是女排精神,更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
    電影《奪冠》所點燃的絕不僅僅是「女排精神」,它更點燃了國人滿滿的愛國之情!中國女排四個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他的這句話,既是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那個時代聽,因為他知道:「中國女排」這四個字的分量並不是誰都能扛得起的,與其說他敬畏電影,更不如說他敬畏「國之精神」!
  • 電影《中國女排》,是怎樣一步步被改成《奪冠》的
    10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隨著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多,《奪冠》票房在不斷上漲的同時,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聲也越來越大。和其他電影不同的是,《奪冠》的爭議焦點,並不在這部電影是不是好看上,而在大部分觀眾,都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評價這部電影上。
  • 中國女排亮劍國際影壇!電影《奪冠》將角逐奧斯卡,總票房破8億
    如今,她們的故事不僅搬進螢屏,而且將衝擊電影最高榮譽——奧斯卡。由陳可辛指導,鞏俐以及中國女排等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電影《奪冠》由知名導演陳可辛指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 難產528天後,中國女排燃爆中國!但別再捧殺《奪冠》了
    首先,中國女排就像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奪冠》講述的故事主體——中國女排,在國人的集體記憶中,佔據著特殊的情感位置。在我們落後、缺乏自信的時候,中國女排是最先走出國門。當中國女排在日本的主場上奪冠時,那一刻,女排對於中國來說遠不只體育那麼簡單了。就像電影裡演的,女排比賽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城市、有農村、大院、弄堂。
  • 中國女排《奪冠》電影上映在即,回顧鞏俐國籍黃渤搶雞腿那些爭議
    important} 原定於2020春節上映的表現中國女排的大電影《奪冠》將於9月25日正式上映。球迷們等待了足足九個月之久。這部電影開拍的時候就引起了球迷的極大關注,伴隨著電影當時也產生了很多話題和爭議。本文為您簡單盤點。
  •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遺憾的、時代的記憶
    電影《奪冠》的上映也歷經了風雨,先是陳忠和教練因為劇情中吃雞腿、被暴扣等電影故事情節上訴相關部門,使得原定片名為《中國女排》緊急改為《奪冠》,原本在春節上映的影片因為疫情的原因無限期延後。即便如此,這部《奪冠》仍然是影迷非常期待的一部影片。
  • 被《奪冠》燃哭,中國女排值得
    當下最熱門的電影,非《奪冠》莫屬。在聊它之前,小編想先聊聊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刪減。因為體育圈錯綜複雜的關係和電影對現實的改編,某人物原型曾直接要求「請刪掉我的所有鏡頭」。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預告片中的許多鏡頭都在正片中消失了。
  • 《奪冠》:女排是女排,電影是電影,不能一概而論
    ,現在又有人說《奪冠》是中國最好的體育電影。我們看《奪冠》時,也不應該把當作中國女排的故事來看,不然我們就會發現它怎麼也對不住中國女排。鑑於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分開來看,中國女排是中國女排,電影是電影本身,不能一概而論。
  • 電影《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或許是這兩方面原因
    《中國女排》,現在已經正式更名為電影《奪冠》。其中陳忠和的反應最激烈,陳忠和強烈要求禁播《中國女排》,陳忠和要求,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衝著電影的名字去看電影的,改名為《奪冠》後,影響力要下降一部分,票房也就會下降。
  • 《奪冠》影評:中國女排,承載了幾代人的情懷與記憶
    《奪冠》的比賽都是取自真實比賽,對於關注女排的觀眾來說,其實電影中的三場比賽勝負是已知的。但在觀影過程中,這種強烈的現場感還是會將我們不由自主的帶入到比賽中去,將我們從一個看電影的觀眾,變成一個看比賽的球迷。尤其是第三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比賽,由女排隊員們本色出演,一時間讓人分不清是電影片段還是真實的比賽錄像,代入感更加強烈,這種觀影體驗真的非常棒。
  • 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的時代精神
    畢竟遠電影不僅僅是「故事」。今天這篇《奪冠》影評,從劇作和視聽層面,為大家詳解,為什麼《奪冠》是可以對標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的「華語年度佳作」?!我作為一個不易被煽情的老練觀眾,走出電影院時,竟已淚光閃爍。
  • 看完《奪冠》,我把感動留給中國女排
    回想八個月前的春節,大家討論走進影院看什麼電影,《奪冠》也是其中的熱門選擇。這是一部多麼適合合家歡的電影啊,幾乎每一代人都對中國女排懷抱著不同的、深厚的情感。  《中國女排》檔期延後,改名《奪冠》9月25日上映當看到預告中女排隊員艱苦訓練的場面,觀眾仿佛已經能感受到體育競技題材的熱血氣息,回想起過去自己被「中國女排」深深感動的某一刻。
  • 《奪冠》: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她的表演特別有感染力,讓人完全能夠通過大銀幕了解到郎平內心的各種情緒,片中有一幕她探望臨終老隊友的戲,才匆匆幾秒鐘的鏡頭,她握著隊友的手流眼淚,那種悲痛與不舍真的太感人了,看到她哭我也想哭。尤其是第三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比賽,由女排隊員們本色出演,一時間讓人分不清是電影片段還是真實的比賽錄像,代入感更加強烈,這種觀影體驗真的非常棒。幾代女排精神隨著時代發生變化,是《奪冠》中特別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地方。
  • 電影《奪冠》定檔9月30日,原名《中國女排》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今日上午,電影《奪冠》宣布定檔9月30日。這是繼《姜子牙》定檔10月1日之後,又一部春節檔撤檔電影確定進軍國慶檔。《奪冠》原名《中國女排》,該片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郎平女兒)、中國女排國家隊領銜主演。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徵文 | 陳可辛的隱性世界:從《中國女排》到《奪冠》
    他們或站出來指責影片是「聒噪的電影」而「沒能讓人記住任何一個角色」,或不滿再度上映的影片對於原片的大量剪輯,認為上映後影片呈現的不過是「一部殘骸」。疫情過後,改名上映的《奪冠》其中的文戲呈現的不鮮明,鏡頭轉接的過快,情感推進的不自然等在豆瓣的討論組引發了諸多的爭論。當然,這些目光的聚焦點大部分是在影片的藝術上。
  • 終於等到「中國女排」,首部春節檔回歸電影《奪冠》明天上映
    好萊塢大片《信條》《花木蘭》接連「啞火」,讓剛被《八佰》帶火的電影市場又跌入了谷底,本周以來電影市場單日票房已跌破了4000萬元。好在,能夠「救市」的華語大片《奪冠》將在本周五上映。經歷改名、撤檔之後,《奪冠》成了首部回歸的春節檔電影。
  • 幕後臺前—評電影《奪冠》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2020年9月25日電影《奪冠》全國公映26日帶著父母一家人去觀賞了這部年代衝擊感很強的中國體育題材電影。從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戰績、讓人唏噓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折戟、令人熱血沸騰的2016年里約爆冷奪冠等重要節點,以中國女排一代代的拼搏歷史,排演著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共性理解。五星紅旗一次次的升起,感動的是國人對中國女排精神的深刻理解。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陳忠和抗議,遭遇到刪改,整體像「郎平傳」不是「中國女排」,袁偉民和老女排沒有名姓,郎平和陳忠和後半段戲份較多像CP,黃渤的感覺不太像運動員……所有這些缺點我都先說,這是本片繞不過去的巨大爭議。但《奪冠》,就真挺好看的。
  • 深陷爭議,反覆更換檔期,內容大幅刪減的電影《奪冠》,是否詮釋出了你心中的女排精神?
    經歷了528天的定檔、更名、提檔、撤檔、再定檔、再提檔,2020年9月25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上映,打響了今年國慶檔的第一槍。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等實力派演員坐鎮,連中國女排的姑娘們也紛紛在電影中秀了一把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