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自9月25日開播以來,上映前10天收穫票房超過4.8億,豆瓣上12多萬人打出7.3分,成績還不錯。不過觀眾對該影片的評價爭議較大,喜歡的人覺得拍得很精彩,體育題材的電影就要這樣呈現,觀眾看哭一大片;反感的人認為截取片段有失偏頗,幸好更名為《奪冠》,還可以繼續更名為《郎導傳》之類,反正配不上《中國女排》的金字招牌。
奪冠
從電影《奪冠》的海報可以看出影片從殺青到上映的過程中是經歷過艱難的,海報的主體部分是女排姑娘球網前的颯爽英姿群像,只在右下角標示了影片名字,並且在「奪冠」兩個大字之上用小一號字體寫有「原名中國女排」作為提醒。影片本來是打算在去年賀歲檔上映的,由於受到突發的疫情影響,就與去年多部賀歲檔一起延遲到現在了。
鞏俐飾演郎導,黃渤飾演陳指導,這是為了突出賀歲檔的反差喜劇效果嗎?兩人的演技都是得到國人廣泛認可的,至於像不像則評價懸殊。連郎導本尊都大讚鞏俐演得太像了,很神似;觀眾對陳指導的儒雅帥氣則評價甚少。
奪冠
《奪冠》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對陣美國女排的比賽現場開場,指出預計有3億人收看的這場比賽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朗導作為美國隊主教練,她的對手是她多年的隊友和戰友(沒有提名字)。緊隨其後的「中國隊與美國隊的比賽,永遠不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這句臺詞讓人聯想到此處沒提時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名字,也遠不是主創人員背鍋那麼簡單。
影片回溯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毛頭小夥的陳指導滿臉驚訝走進女排漳州訓練基地,看到了超高強度訓練,他這本來就是借調45天的工作卻被留下來做陪打教練。當時的郎導還是沒有資格上場的球員,只能在旁邊連續不停舉重100斤。稱呼陳指導為小同志、並且歡迎他加入中國女排訓練的主教練也沒提名字,雖然鏡頭不少,卻沒有姓名,這種情況在電影中很少見。
奪冠
然後老一代女排隊員沒提姓名,沒有提及雅典登頂的黃金一代球員,影片聚焦了1981年中日比賽、2008年中美比賽、2016年中巴比賽,卻沒提及2004年的奧運冠軍逆風翻盤贏得那麼艱難。可能04年這場贏得冠軍的比賽是陳指導作為主教練創造出的女排輝煌,離朗導的業績有點遠,為了突出主次,就略去了,畢竟這不是紀錄片嘛。陳指導在影片中的作用是綠葉,用自己退出競選來支持郎導,反襯是《奪冠》的一大特色吧。
濃墨重彩朗導隊友加好友的早逝,是有意煽情還是為了引出促使朗導回國執教的原因?這裡也沒提及姓名,更不用說四十年間那一代又一代從未品嘗過冠軍滋味的隊員啦。倒是後來朗導回國執教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時,」賴亞文「三個字出自朗導之口後,出現在了字幕中,這是很難得的提及人物姓名。
奪冠
賴亞文堪稱中國女排的「五代元老」。 她12歲開始接觸排球、1985年進入國家隊、1993年~1998年成為中國女排隊長,1999年退役成為教練,2001年繼續被選為教練。她長期擔任中國女排助教,還兼顧著「知心姐姐」的副職:姑娘們不敢跟主教練說的話,都會跟賴亞文說;誰有心事,第一個找的也是「亞文姐」。
有人說創作圈會有一種現象,就是刻畫當代題材,甚至近代題材的作品,難免會遇到利益關係者的影響。行業從業者能夠做的,也就是儘量在夾縫中製作出觀眾滿意的優秀作品,初心如此,但結果如何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在分析大家對《奪冠》的褒貶爭議是否受此影響之前,先看看影片呈現出來的女排精神。
奪冠
1、先是老女排的血汗付出,在看似是車間改造而成的簡陋訓練場拼命訓練,有一種人定勝天的氣概,這種女排精神對80年代國人的鼓舞很強烈。
不過,競技體育很多時候是殘酷的,悲情的,甚至有時努力也不一定會換來回報,那些一起奮鬥卻輸球的日子,這些沒有奪冠的日子也同樣值得銘記與尊敬。影片中這一塊的鏡頭較少。當時的情況,如果不能贏球、誰知道女排運動員是誰,體育運動就是建立在比賽成績上的,女排五連冠給國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更是英雄般的存在!
奪冠
2、李現飾演的幹事露臉,提醒現在國外女排採用的是計算機分析,後面比賽現場還有一個鏡頭,是分析教練給郎導說對方某個球員打斜線,然後郎導立即和場上球員溝通。比賽中郎導不斷換人,都是把在賽前大量分析歸納其他隊員數據作為基礎的。包括在決勝局中替換上很少上場的劉曉彤,就是在打破對方對我方球員的數據分析,進而打亂對手計劃。
3、女排需要的是改革向前、與時俱進,需要的是應對挑戰的更多策略戰術,郎導說過,女排精神並不總是獲得冠軍。無論輸也好,贏也好,女排精神都一直是存在的。大國家隊是為了一層層篩選真正有能力的球員。朗導提出享受體育、開心打球的概念。過去把贏作為訓練的唯一價值,是因為內心還不夠強大。以往的隊員都是苦過來的,現在要大家在一起、打出自己的排球。
奪冠
4、朗導這種開心打球的理念,一開始並不能贏球,但是當比賽能夠堅持到第五局時,這種優勢開始顯現。隊員還可以找到對方的薄弱環節,以發球抑制住對方進攻,變被動為主動。朗導這種執教理念在朱婷身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
朱婷出生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於身高優勢(2007年,13歲不到的朱婷身高已經超過了一米七),學校的體育老師把她推薦給了周口市體育運動學校。2008年,河南省體育運動學校從下面地市級體校選拔苗子,朱婷符合「女子14歲以下、身高1.8米以上」的標準,於是來到省體校。2013年她正式入選郎導執教的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
奪冠
郎導問朱婷為什麼打球?朱婷回答為她爸媽,這顯示出她的真性情,不做作,朱婷曾經想過去廣東打工賺錢。朗導讓她重新回答問題,朱婷說為她自己。因為知道朱婷只有喊出來才能打出來,郎導要求她認真想一想為什麼打球,朱婷不耐煩地朝她喊出「成為你,滿意嗎」?
朗導告訴朱婷,她不需要成為別人,做好自己就算成功。其實朱婷心中的偶像是金延璟,她說過「我偶像是韓國的金延璟。她打球特別有朝氣,點很高,而且她扣球不像其他人一樣線路比較單一,她的線路比較散。」
金延璟身高1.92米,扣球高度3.07米;朱婷身高1.98米,扣球高度達到3.27米。可見在身體條件上朱婷絲毫不輸給金延璟,而朱婷覺得自己打球不像她那麼霸氣,其次是防守和一傳,她攻守平衡的能力不可忽視。
朱婷
到了2015年,上海女排曾考慮千萬年薪引進河南籍女排國手朱婷。2016年土耳其女排聯賽冠軍球隊瓦基弗銀行官方宣布,與朱婷籤約一個賽季, 朱婷的年薪高達110萬歐元,僅次於金延璟的120萬歐元,排名世界第二。能在20出頭就到國外聯賽打球,朱婷堪稱中國女排第一人。
用郎導的話說中國女排精神就是要「唱國歌,升國旗」,這貌似與她提倡的享受體育、打出自己的排球有矛盾,好像參加比賽和國家榮譽感沒那麼強相關了。不過將這些話拿到「把贏作為唯一價值,是內心還不夠強大」的語境中,就能體驗到其中妙處了。
從電影《奪冠》被爭議看到國人對中國女排的情感,大家對中國女排是有情懷的,那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已經融入到民族血液中。電影《奪冠》展現出中國女排精神的部分,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同時,由於影片仍舊標示有原名《中國女排》,觀眾就對它產生了嚴要求、高標準,希望影片可以真正囊括出女排近40年來的光榮歷程。
奪冠
有這種奢望的觀眾整部影片看下來,就會覺得憋了一大口氣沒有呼出來,他們關注的點沒有被完全呈現。好比知道這個廚師團隊用了最好的食材和配料,用了最頂尖的廚房設備和器皿,但是做出來的飯菜吃起來口感還不如自己媽媽做的家常菜好吃,就這樣的感覺。對影片的評價爭議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