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熱門的電影,非《奪冠》莫屬。
在聊它之前,小編想先聊聊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
刪減。
因為體育圈錯綜複雜的關係和電影對現實的改編,某人物原型曾直接要求「請刪掉我的所有鏡頭」。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預告片中的許多鏡頭都在正片中消失了。
改名。
原名《中國女排》,相當大氣。
改名後的《奪冠》雖然也點題,但不像原名那樣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延期。
受疫情影響,從大年初一改檔到了現在。
遲到了八個月後,終於等到了它。
因為刪減風波,十二的期待值其實並不高。
但真正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十二想說一句:
《奪冠》好看!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是一個象徵。
女排五連冠,是一代人最驕傲的記憶。
想要把「中國女排」搬上螢屏,陳可辛的野心實在不小。
女排40年,任何一個時期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於是,陳可辛選取了三個時間節點來記錄。
我們常說,女排精神。
但是,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
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現在,中國女排40年,每一步都身體力行的踐行著什麼是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1981年,女排世界盃。
這個時候的中國,百廢待興,中國人急需要一件事情在國際上證明自己。
年輕的陳忠和(彭昱暢飾)被調到福建漳州,國家女排的隊伍。
打開簡陋的體育場大門,撲面而來的是女排姑娘們熱火朝天的訓練畫面。
角落裡,年輕的郎平(白浪飾)正在負重訓練。
訓練很苦。
在別國拿著高科技研究運動員的時候,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
如何追趕差距?
老教練(吳剛飾)下令把攔網再上升15釐米,以人力對抗科技。
姑娘們是在拿命拼搏。
每個人都憋著一口氣,為國爭光。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們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
那一年,中國女排拿下來世界盃冠軍,開啟了五連冠的歷史。
2008年,北京奧運會。
這場比賽,相信所有人都還有記憶。
這是場特殊的比賽,中國女排在主場對陣美國女排,而美國女排的教練正是中國女排的前隊員郎平。
此時的中國女排已經是國家榮譽的象徵,而中美對陣也從來不僅僅是體育賽事那麼簡單。
這場比賽,中國女排輸了。
郎平帶領美國女排贏了,在賽後被場上觀眾指著鼻子罵。
她贏了,但她也哭了。
中國女排在2008年後陷入低谷,幾近沉寂。
2016年里約奧運會。
在此之前的2013年,郎平重新掛帥中國女排。
所有人都把她的到來視為女排的希望,但在2016年之前,女排仍舊頻頻失利。
裡約奧運會對郎平,對女排都至關重要。
成敗在此一舉。
1/4決賽中,中國女排對戰巴西,幾乎沒人看好中國女排。
一方面,巴西女排太強了,而這時的中國女排早已經不是五連冠時期的女排了。
另一方面,巴西主場作戰,現場聲浪滔天,而頻頻失利的中國女排,氣勢上弱了一截兒。
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國女排贏了。
打敗巴西,拿到決賽的最後一張入場券。
然後越戰越勇,時隔12周年再次斬獲奧運獎盃。
中國女排重獲新生,再次揚名全世界。
默默無聞時一鳴驚人。
跌落低谷時重獲新生。
對待科技、對待偏見、對待逆境,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縱使平常不看排球,但在大熒幕上看著比賽現場,比分一點點拉近,最後時刻的絕地反擊。
熱血燃燒,用盡全身力氣去拼搏。
誰能不為之所動呢?
這樣一個題材,其實很容易拍的太正,太嚴肅,太說教。
但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整部電影都充斥著「情」:
女排隊員對排球的感情。
女排隊友們之間的感情。
女排之於國家,國民之於女排的感情。
兩個重要角色,郎平和陳忠和。
在父母那一輩,郎平是毋庸置疑的大明星,「鐵榔頭」的外號無人不知。
相比之下,陳忠和是更為內斂的英雄。
郎平鋒芒畢露,陳忠和則是隱在幕後,更接地氣。
80年代,兩個人相識於微時;
2008年,對峙於賽場;
2013年之後,臺前幕後,攜手完成心願。
他們是電影裡的主角,但放在整個女排故事裡,他們更像是提供了一個視角,去經歷,去見證,去敘說。
鞏俐飾演的郎平,沒得說。
從氣質到神態,幾乎是對郎平複製粘貼式演繹。
黃渤飾演的陳忠和,外表不像,但勝在接地氣的那股神韻。
比較讓我驚豔的是彭昱暢,他飾演青春時期的陳忠和,從懵懂接觸女排到下定決心和女排共成長,演的挺不錯。
許多人看過電影,應該都會驚訝,怎麼青春時期的郎平和現實生活中的郎平那麼像啊。
事實上,因為青春時期郎平的飾演者白浪就是郎平的女兒啊。
女兒出演年輕時候的媽媽,外形上自然相像。
讓人沒想到的是,演技也不錯,那種陽光倔強的勁兒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劇中看到她們:
朱婷、惠若琪、張常寧、袁心玥、徐雲麗、丁霞、林莉、劉曉彤、顏妮、龔翔宇……
當看到她們出現在大熒幕上,當她們的名字在片中被一一叫起時,小編當即就熱血沸騰。
電影和現實的界限好像被模糊了,特別讓人感慨。
不過,細心的觀眾應該也已經發現,片中的好多角色沒有名字。
80年代指導女排的老教練,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他叫什麼。
80年代的女排運動員都沒有出現名字,即便是有著不少戲份的劉敏濤。
出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名字被儘可能的淡化。
即便是陳忠和,名字也幾乎沒有被正面提及過,這還挺讓人遺憾的。
中國女排40年。
是奪冠之路。
是國人情感。
也是中國社會變遷的40年。
讓小編欣喜的是,陳可辛沒有將故事停留在熱血燃燒的層面,還尖銳的映射了社會變遷的40年。
80年代,女排獲勝。
不管農村還是城市,所有人都跑到大街上慶祝。
那個年代,人民集體榮譽感特別強。
「女排贏了」感動了整整一代人。
但是到了21世紀的現在,沒有人會再因為一場賽事的勝利而歡呼雀躍,體育明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也逐漸減退。
這不禁讓人思考:
人們還需要女排嗎?
80年代的老女排隊員們,渾身是傷,憋著一口氣為國爭光。
一場賽事的勝利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太多。
被問到舉國上下為什麼會把輸贏看得那麼重要的時候,郎平有句話說得好: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內心還不夠強大,我們不自信,太需要一個勝利了。」
正因此,中國女排成了一代人的國民記憶。
同樣因為如此,日新月異的中國已經早已經不再需要靠一場體育賽事的輸贏來證明自己。
18歲進國家隊訓練,現如今的郎平,脖子以下全是傷。
幾乎每一位國家運動員,身上都帶著傷。
榮譽背後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和難以承受的傷痛。
而當付出和現實生活中的所得難以成正比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現在的女排,還用得著拼了命去奪冠嗎?
2013年,郎平掛帥出徵。
外界給她寄予了多少厚望,她所承受的壓力就有多少。
片中,她坐在會議中心,面對著專家領導們的質疑:
咱們從沒招過這麼多運動員?咱們請老外進體育隊?這得花多少經費?
陳可辛還是狠辣,將陳舊的體制和急需變革的體育模式的衝突展現的淋漓盡致。
郎平一意孤行。
擔任總教練的她和80年代的訓練模式有著明顯不同。
她一遍遍去問隊員們,「愛不愛排球?」「因為什麼打球?」
她鼓勵姑娘們享受生活,去談戀愛。
這都是80年代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片中,郎平問過朱婷三次,為了什麼打球。
這位農村出身,想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姑娘,每次回答都不同。
第一次,她回答:為我爸媽!
第二次,她回答:為了成為你!
最後一次,郎平告訴她:你不需要成為誰,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三次回答,自我一點點覺醒。
曾經的國人,集體大於個人。
現在的中國,更注重個人發展。
不需要為了誰爭口氣,單單喜歡這項運動,單單為了自己而去奪冠,這才是體育的意義。
看她們經歷傷痛、挫敗,不被看好也要拼到最後一刻時候,小編由衷覺得感動。
可能每個人心裡都需要有這麼一團火,讓你為熱愛的事物去燃燒一次。
何時何地,女排精神都讓人敬佩,都值得學習。
享受體育,自我發展。
郎平對她們的期望是,不僅僅是優秀的運動員,更是優秀的人。
從技術落後到科技進步,從靠體育爭口氣到開始享受體育本身,這是中國社會變遷的40年。
至於國家榮譽感,難道真的隨著時代而減少了嗎?
小編覺得,沒有。
影片中,女排頑強拼搏,絕地反擊奪得冠軍後,小編聽到了身邊不少女生的啜泣聲。
當五星紅旗升起,國歌響起的時候,小編甚至聽到有人小聲的跟著唱起了國歌。
這種感受,特別棒。
這是一部適合帶著父母,帶著小孩一起走進電影院的電影。
帶父輩重溫年輕時的女排記憶,帶小孩感受最為熱血的精神教育。
雖然有種種遺憾,但《奪冠》仍不失為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