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奪冠》燃哭,中國女排值得

2020-10-04 十二點網盤影視

當下最熱門的電影,非《奪冠》莫屬。

在聊它之前,小編想先聊聊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

刪減。

因為體育圈錯綜複雜的關係和電影對現實的改編,某人物原型曾直接要求「請刪掉我的所有鏡頭」。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預告片中的許多鏡頭都在正片中消失了。

改名。

原名《中國女排》,相當大氣。

改名後的《奪冠》雖然也點題,但不像原名那樣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延期。

受疫情影響,從大年初一改檔到了現在。

遲到了八個月後,終於等到了它。

因為刪減風波,十二的期待值其實並不高。

但真正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十二想說一句:

《奪冠》好看!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是一個象徵。

女排五連冠,是一代人最驕傲的記憶。

想要把「中國女排」搬上螢屏,陳可辛的野心實在不小。

女排40年,任何一個時期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於是,陳可辛選取了三個時間節點來記錄。

我們常說,女排精神。

但是,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

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現在,中國女排40年,每一步都身體力行的踐行著什麼是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1981年,女排世界盃。

這個時候的中國,百廢待興,中國人急需要一件事情在國際上證明自己。

年輕的陳忠和(彭昱暢飾)被調到福建漳州,國家女排的隊伍。

打開簡陋的體育場大門,撲面而來的是女排姑娘們熱火朝天的訓練畫面。

角落裡,年輕的郎平(白浪飾)正在負重訓練。

訓練很苦。

在別國拿著高科技研究運動員的時候,我們沒有這樣的技術。

如何追趕差距?

老教練(吳剛飾)下令把攔網再上升15釐米,以人力對抗科技。

姑娘們是在拿命拼搏。

每個人都憋著一口氣,為國爭光。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們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

那一年,中國女排拿下來世界盃冠軍,開啟了五連冠的歷史。

2008年,北京奧運會。

這場比賽,相信所有人都還有記憶。

這是場特殊的比賽,中國女排在主場對陣美國女排,而美國女排的教練正是中國女排的前隊員郎平。

此時的中國女排已經是國家榮譽的象徵,而中美對陣也從來不僅僅是體育賽事那麼簡單。

這場比賽,中國女排輸了。

郎平帶領美國女排贏了,在賽後被場上觀眾指著鼻子罵。

她贏了,但她也哭了。

中國女排在2008年後陷入低谷,幾近沉寂。

2016年里約奧運會。

在此之前的2013年,郎平重新掛帥中國女排。

所有人都把她的到來視為女排的希望,但在2016年之前,女排仍舊頻頻失利。

裡約奧運會對郎平,對女排都至關重要。

成敗在此一舉。

1/4決賽中,中國女排對戰巴西,幾乎沒人看好中國女排。

一方面,巴西女排太強了,而這時的中國女排早已經不是五連冠時期的女排了。

另一方面,巴西主場作戰,現場聲浪滔天,而頻頻失利的中國女排,氣勢上弱了一截兒。

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國女排贏了。

打敗巴西,拿到決賽的最後一張入場券。

然後越戰越勇,時隔12周年再次斬獲奧運獎盃。

中國女排重獲新生,再次揚名全世界。

默默無聞時一鳴驚人。

跌落低谷時重獲新生。

對待科技、對待偏見、對待逆境,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縱使平常不看排球,但在大熒幕上看著比賽現場,比分一點點拉近,最後時刻的絕地反擊。

熱血燃燒,用盡全身力氣去拼搏。

誰能不為之所動呢?

這樣一個題材,其實很容易拍的太正,太嚴肅,太說教。

但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整部電影都充斥著「情」:

女排隊員對排球的感情。

女排隊友們之間的感情。

女排之於國家,國民之於女排的感情。

兩個重要角色,郎平和陳忠和。

在父母那一輩,郎平是毋庸置疑的大明星,「鐵榔頭」的外號無人不知。

相比之下,陳忠和是更為內斂的英雄。

郎平鋒芒畢露,陳忠和則是隱在幕後,更接地氣。

80年代,兩個人相識於微時;

2008年,對峙於賽場;

2013年之後,臺前幕後,攜手完成心願。

他們是電影裡的主角,但放在整個女排故事裡,他們更像是提供了一個視角,去經歷,去見證,去敘說。

鞏俐飾演的郎平,沒得說。

從氣質到神態,幾乎是對郎平複製粘貼式演繹。

黃渤飾演的陳忠和,外表不像,但勝在接地氣的那股神韻。

比較讓我驚豔的是彭昱暢,他飾演青春時期的陳忠和,從懵懂接觸女排到下定決心和女排共成長,演的挺不錯。

許多人看過電影,應該都會驚訝,怎麼青春時期的郎平和現實生活中的郎平那麼像啊。

事實上,因為青春時期郎平的飾演者白浪就是郎平的女兒啊。

女兒出演年輕時候的媽媽,外形上自然相像。

讓人沒想到的是,演技也不錯,那種陽光倔強的勁兒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劇中看到她們:

朱婷、惠若琪、張常寧、袁心玥、徐雲麗、丁霞、林莉、劉曉彤、顏妮、龔翔宇……

當看到她們出現在大熒幕上,當她們的名字在片中被一一叫起時,小編當即就熱血沸騰。

電影和現實的界限好像被模糊了,特別讓人感慨。

不過,細心的觀眾應該也已經發現,片中的好多角色沒有名字。

80年代指導女排的老教練,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他叫什麼。

80年代的女排運動員都沒有出現名字,即便是有著不少戲份的劉敏濤。

出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名字被儘可能的淡化。

即便是陳忠和,名字也幾乎沒有被正面提及過,這還挺讓人遺憾的。

中國女排40年。

是奪冠之路。

是國人情感。

也是中國社會變遷的40年。

讓小編欣喜的是,陳可辛沒有將故事停留在熱血燃燒的層面,還尖銳的映射了社會變遷的40年。

80年代,女排獲勝。

不管農村還是城市,所有人都跑到大街上慶祝。

那個年代,人民集體榮譽感特別強。

「女排贏了」感動了整整一代人。

但是到了21世紀的現在,沒有人會再因為一場賽事的勝利而歡呼雀躍,體育明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也逐漸減退。

這不禁讓人思考:

人們還需要女排嗎?

80年代的老女排隊員們,渾身是傷,憋著一口氣為國爭光。

一場賽事的勝利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太多。

被問到舉國上下為什麼會把輸贏看得那麼重要的時候,郎平有句話說得好: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內心還不夠強大,我們不自信,太需要一個勝利了。」
正因此,中國女排成了一代人的國民記憶。

同樣因為如此,日新月異的中國已經早已經不再需要靠一場體育賽事的輸贏來證明自己。

18歲進國家隊訓練,現如今的郎平,脖子以下全是傷。

幾乎每一位國家運動員,身上都帶著傷。

榮譽背後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和難以承受的傷痛。

而當付出和現實生活中的所得難以成正比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現在的女排,還用得著拼了命去奪冠嗎?

2013年,郎平掛帥出徵。

外界給她寄予了多少厚望,她所承受的壓力就有多少。

片中,她坐在會議中心,面對著專家領導們的質疑:

咱們從沒招過這麼多運動員?咱們請老外進體育隊?這得花多少經費?

陳可辛還是狠辣,將陳舊的體制和急需變革的體育模式的衝突展現的淋漓盡致。

郎平一意孤行。

擔任總教練的她和80年代的訓練模式有著明顯不同。

她一遍遍去問隊員們,「愛不愛排球?」「因為什麼打球?」

她鼓勵姑娘們享受生活,去談戀愛。

這都是80年代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片中,郎平問過朱婷三次,為了什麼打球。

這位農村出身,想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姑娘,每次回答都不同。

第一次,她回答:為我爸媽!

第二次,她回答:為了成為你!

最後一次,郎平告訴她:你不需要成為誰,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三次回答,自我一點點覺醒。

曾經的國人,集體大於個人。

現在的中國,更注重個人發展。

不需要為了誰爭口氣,單單喜歡這項運動,單單為了自己而去奪冠,這才是體育的意義。

看她們經歷傷痛、挫敗,不被看好也要拼到最後一刻時候,小編由衷覺得感動。

可能每個人心裡都需要有這麼一團火,讓你為熱愛的事物去燃燒一次。

何時何地,女排精神都讓人敬佩,都值得學習。

享受體育,自我發展。

郎平對她們的期望是,不僅僅是優秀的運動員,更是優秀的人。

從技術落後到科技進步,從靠體育爭口氣到開始享受體育本身,這是中國社會變遷的40年。

至於國家榮譽感,難道真的隨著時代而減少了嗎?

小編覺得,沒有。

影片中,女排頑強拼搏,絕地反擊奪得冠軍後,小編聽到了身邊不少女生的啜泣聲。

當五星紅旗升起,國歌響起的時候,小編甚至聽到有人小聲的跟著唱起了國歌。

這種感受,特別棒。

這是一部適合帶著父母,帶著小孩一起走進電影院的電影。

帶父輩重溫年輕時的女排記憶,帶小孩感受最為熱血的精神教育。

雖然有種種遺憾,但《奪冠》仍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相關焦點

  • 難產528天後,中國女排燃爆中國!但別再捧殺《奪冠》了
    《奪冠》中的女排精神,在賺得大家眼淚的同時,口碑卻沒有那麼燃。豆瓣評分截止發稿也有7.4分,只有21% 的人給了5星好評。首先,中國女排就像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奪冠》講述的故事主體——中國女排,在國人的集體記憶中,佔據著特殊的情感位置。在我們落後、缺乏自信的時候,中國女排是最先走出國門。
  • 電影《奪冠》上映中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先哭為敬
    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講述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鞏俐的郎平和朱婷演技太棒了
    電影《奪冠》主要就是講述了中國女排40年以來的風雨歷程,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改革開放,我們中國女排背負了巨大的期待,希望我們中國女排能夠走出國門,摘得金牌,為國爭光,因為我們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吸引世人的關注。
  • 《奪冠》票房破億,燃爆大銀幕的「女排精神」看哭無數觀眾
    昨天18點,電影《奪冠》密鑰生效,開始上映,首日票房近6000萬,今天下午16點,票房破億。無數網友刷屏表示,是熟悉的故事,是熟悉的比賽,但是劇情很燃很炸,看哭了很多人,不少網友還特地給父母買票去看。記者看到,目前《奪冠》的豆瓣已經開分,7.4分,還不錯。對於《奪冠》,其在檔期上一波多折,創作團隊等待上映的焦灼,很多觀眾和影迷們都能感受得到。
  • 鞏俐《奪冠》燃哭,女排精神深深刻進骨血裡,讓人腎上腺刺激拉滿
    「燃哭」「腎上腺刺激拉滿」「把女排精神刻進了骨血裡」!可以說,對每一位入場的觀眾而言,即便沒有「女排情結」,《奪冠》也幾乎是一部無法不落淚、很難不共情的電影!這份動人,不僅來源於體育電影本身的魅力,更來自中國女排這個「史上最強女團」的感染力。
  • 看完《奪冠》,我把感動留給中國女排
    不值得影評,主打影視綜藝評論,同時不定期發送一些知名導演、演員的專訪福利。《奪冠》好看嗎?上映五天,觀眾們給出的答案有些分化:有人覺得「燃」極了,全程灑淚,被電影中重現的女排精神所感染,盛讚「陳可辛拍出了國內最高水準的體育電影」;有人覺得失望至極,「看睡著了」,「好看的是中國女排,而不是這部電影」。7萬人,7.3分。
  • 被《奪冠》燃哭!女排姑娘們真實的樣子,這下終於暴露了
    這樣的「頂級陣容」,來自於最近上映的電影《奪冠》。沒錯,經歷了延期、改名、刪減、提檔等一系列風波後,《奪冠》終於來了!,中國女排重回世界之巔。單拿中國女排的訓練環境來說,在美國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參與訓練時,我們呢?沒有專業器械,女排的訓練場地也只能用簡陋來形容。電影《奪冠》有個細節,訓練過程中,隊員們無不摔得傷痕累累,稍有不慎,木刺就會深深扎進肉裡。
  • 國民燃片《奪冠》上線歡喜首映APP全網獨播,見證中國女排傳奇經歷
    【2020年11月27日】國民燃片《奪冠》今日0點已登陸歡喜首映APP全網獨播,影片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主演,李現特別出演。本片透過風雲激蕩的歷史,講述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仍然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的傳奇故事。
  • 《奪冠》票房過億!女排就是這麼燃
    強大的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女排故事,國家隊現役女排隊員的本色出演……這些元素都讓這部作品成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1 體育題材電影的新突破《奪冠》並非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奪冠》最燃的並不是奪冠本身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就像影片更名的操作一樣,有人發出疑問:這個時代,我們到底還需要「女排精神」嗎?毫無疑問,《奪冠》的主角從電影維度來看,一定是郎平。甚至很多人覺得,如果把片名改成《郎平傳》,才是最佳選擇。的確,從成名到飽受質疑,再到最後帶領中國女排重回巔峰,三段故事,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的確是我們所熟悉的郎平。
  • 被《奪冠》燃哭!女排姑娘們真實的樣子,這下終於暴露了……​
    這樣的「頂級陣容」,來自於最近上映的電影《奪冠》。沒錯,經歷了延期、改名、刪減、提檔等一系列風波後,《奪冠》終於來了!,中國女排重回世界之巔。單拿中國女排的訓練環境來說,在美國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參與訓練時,我們呢?沒有專業器械,女排的訓練場地也只能用簡陋來形容。電影《奪冠》有個細節,訓練過程中,隊員們無不摔得傷痕累累,稍有不慎,木刺就會深深扎進肉裡。
  • 電影《奪冠》上映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女排精神的記錄者《奪冠》:為什麼只有中國女排值得被電影記錄?
    但是我覺得它值得票價,值得我在電影院坐兩個半小時。甚至電影結束,我在那不願離開,不想讓內心的感動消失。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全是講女性,但是卻全是講實力,精神。本片主演是鞏俐,這部戲裡的鞏俐和《滿城盡帶黃金甲》裡的鞏俐,完全是兩個樣。整部影片鞏俐都是素顏出境,沒有大長腿,沒有大紅唇,甚至沒有任何取悅男性的美化。
  • 中國女排經歷了多少的痛,就有多少逆境重生,而這也是《奪冠》
    9月25日,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主演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定檔!原定春節上映的《奪冠》受疫情影響擱置200多天,終於在國慶檔前夕滿足了影迷們的期待。女排精神是什麼? 從40年前,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40年後中國女排成為舉世矚目的「十冠王」,「女排」和「女排精神」早已經融入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燃燒的熱血之中。
  • 《奪冠》首輪口碑爆棚,鞏俐黃渤狂飆演技,落淚重溫中國女排輝煌
    9月25日,電影《奪冠》全國正式上映,作為一部體育片,《奪冠》完全超出了觀眾的預期,他比想像的要燃,也比預想的要熱血,同時,也比我想像中還要專業。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女排也經歷了起起伏伏,但是唯一不變的是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這是女排精神,也是中國精神。
  • 鞏俐為《奪冠》手寫助威口號:中國女排奧利給
    仔細看了一眼熱搜的具體內容,原來是鞏俐為自己主演的電影《奪冠》,手寫助威口號致敬中國女排。從曬出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鞏俐的字體鏗鏘有力,一筆一划都顯示出了自己對於中國女排的熱愛。鞏俐主演的電影《奪冠》即將上映了,而這部電影放出的預告片也是燃哭了。
  • 《奪冠》票房近3億!復刻女排熱血戰記
    「看完知道什麼是『心懷榮耀,勇往直前,中國最強!』」「兒子看完哭慘了,大喊要學習女排精神。」電影以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全年齡代際觀眾,尤其年輕觀眾!  1:1復刻40年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  「太像了,簡直刻骨銘心!」郎平探班《奪冠》劇組,穿上球員時期訓練服,嚮導演陳可辛描繪看到復刻版80年代中國女排漳州基地後的感慨心情。中國女排五連冠光輝之路從漳州基地起源,80年代的老女排姑娘在這裡豁出命訓練,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千萬遍蹲舉、億萬次攔網扣球與單兵防守……中國女排用血肉為基地帶著竹篾倒刺的地板「包漿」。
  • 《奪冠》影評:中國女排,承載了幾代人的情懷與記憶
    本期影評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奪冠》這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 前排提示,以下內容會涉及部分劇透 鞏俐所飾演的中年郎平可謂是氣場十足,逆境時的沉著冷靜、改革時的堅定不移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將中國女排第一人「鐵榔頭」郎平的形象塑造的十分生動。《奪冠》對郎平的著墨極多,球員時期的刻苦訓練、教練時期的心態變化都花了大量的鏡頭刻畫。
  • 《奪冠》看哭!入籍新加坡的鞏俐,徵服了中國觀眾的心!
    電影《奪冠》「最值得期待的華語電影(提名)」《奪冠》,電影原名《中國女排》,本來定在今年的1月25日上映。但聽說主要是因為疫情,年初才決定推遲放映。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負。郎平和那一代中國女排在那一刻所經歷過的掙扎,令人心疼。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如果光看電影簡介的話,坦白講貌似。。。不是很有吸引力。
  • 《奪冠》致敬女排精神 德意電器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是的,電影《奪冠》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刷屏了!無數觀眾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自上映以來,《奪冠》憑藉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了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破7億,並且口碑、熱度還在持續增長。據悉,《奪冠》官方合作夥伴一一德意電器,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送電影票活動,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