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了10億的瑞幸咖啡,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黃太吉?

2021-02-19 食品觀察家

瑞幸咖啡的模式並不新鮮。本質上,這仍然是一個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

瑞幸咖啡一面世,便以高開高打見長:稱10億啟動資金,邀請湯唯、張震代言,隨處可見的廣告投放,買一贈一等各種補貼,朋友圈裡定時現身的免費大師咖啡券。

——正是這種不惜成本的動作,成就了瑞幸咖啡的聲名,但也將其帶到一個不確定的境地。

▲資本加持下,瑞幸咖啡的擴張速度令人咋舌

我從幾個做資本的朋友那聽說,瑞幸又在做融資了,花錢不可謂不快。

「燒錢」並不是罪過。

尤其在網際網路思維引導下,高投入造勢、高效搶佔點位、快速圈佔市場,這樣的操作方法被廣為運用,尤其在前幾年各種各樣的O2O模式中。

但並不是燒錢就管用。對於所有的O2O項目來說,燒錢的結果只有2個:

比如滴滴打車。它通過前期的補貼,培養用戶習慣,真正解決了打車難、服務差、資源配置效能低的市場痛點,沉澱下了用戶。

比如當年的洗車O2O,一塊錢洗車。停止補貼後,高成本聚集的用戶立刻作鳥獸散。它沒有解決真正的市場需求,錢都燒到了偽需求上,沒有真正沉澱用戶。

▲明星+廣告+補貼,高開高打的網際網路打法

當潮水落去,沒穿內褲的人才會羞澀離場。在停止燒錢還能活下來的,是那些抓住市場真正需求的公司。

瑞幸咖啡的錢,燒在了真需求上,還是偽需求上?用資本把咖啡市場燒熱,需要燒多少,燒多久?

答案要從咖啡市場2種售賣模式說起。一種是以星巴克、精品咖啡為代表的售賣生活方式、社交場景的模式;另一種是像CoCo咖啡、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機為代表的售賣咖啡產品的模式。

瑞幸咖啡從一開始便喊出了「用性價比打敗星巴克「的口號。策略是用20塊的價位、大師出品的咖啡,去挑戰星巴克動輒30、40塊價位的產品。

這個策略並不新鮮。據不完全統計,喊出「打敗星巴克」、「叫板星巴克」、「讓星巴克去休息」說辭的品牌,已經有80多家了。

▲一上來就挑戰星巴克

然而事實上,用性價比去打星巴克,是一個偽命題。瑞幸咖啡把價格貴和購買不便視作咖啡市場最大痛點,這個判斷值得思考。

中國市場咖啡基因先天不足。星巴克所向披靡成長為巨無霸的本質,正如它自己講的那樣——星巴克售賣的,一切與咖啡無關。

它的核心產品是代表美好生活方式的社交空間,咖啡產品並不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精品咖啡也是一樣,它在中國的土壤上,正在慢慢脫離它原本的「技術名詞」的屬性,脫變成精緻生活方式的代稱,這是本土市場環境下一個非常明智的改變。

這種以星巴克和精品咖啡為代表的,提供社交場景服務的,利用消費者對美好生活方式嚮往心理兜售精緻體驗的模式,是眼下市場的主流模式。

相反,以咖啡產品本身為需求、早上不喝一杯就不知道怎麼開始一天的模式,仍然只適用於為數不多的剛需客群。從世界咖啡組織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人均每年飲用的咖啡杯數還保持在個位數。

從瑞幸咖啡的模式和布局來看,外賣是它的核心業務。在瑞幸咖啡團隊數次發聲中,一再強調,它們幹掉星巴克的核心模式在於性價比。

——這意味著它的核心客群是高頻次消費的剛需群體。因為只有高頻次消費的剛需客群才會大概率選擇咖啡外賣,才會去考慮性價比這個問題。

▲瑞幸咖啡押注的,是咖啡市場的需求「真偽」

所以雖然瑞幸咖啡喊著打敗星巴克,但與星巴克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二者的核心產品和核心客群,重合度是不高的。就好像優衣庫要與LV搶生意,這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瑞幸咖啡真正的對手,是連咖啡旗下的CoffeeBox。

我認為:中國咖啡市場的基本矛盾,是剛需客群基數太小與市場期待過高之間不匹配的矛盾。中國咖啡市場的基本需求,在可預見的3-5年,將仍然停留在場景消費而非高頻剛需消費階段。

那柄懸頂之劍,對瑞幸咖啡的拷問是:高頻次的消費剛需究竟有多大?

或者說,當瑞幸咖啡的各種補貼消失、回歸正常運營的時候,那些免費或極低成本嘗鮮的用戶,是否會沉澱下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異常巨大的問號,關係著瑞幸的成敗。

此前跟瑞幸咖啡有相似路徑設計的質館咖啡,也喊過一年新開1000家店的口號,然而也止於口號。

不同的是,瑞幸咖啡在資本助力下,真正做到了快速布局、多點位、高密度覆蓋,搭建外賣業務鏈條。

星巴克一年新開500家店的速度已經夠令人驚訝的了,但這只是瑞幸速度的一半。按照瑞幸的說辭,要在5月份開到500家門店,甚至在網站上打出「歡迎全國咖啡廳轉讓「的標語。

這樣一個火箭速度,究竟會把咖啡帶到哪裡?

▲這個速度,靈魂追得上肉體嗎?

眾所周知,商業連鎖經營在規模化拓展階段,都會面臨這樣的拷問:人才培養是否跟得上?系統組織力是否匹配?否則步子太快,容易給下體帶來不適感。

關於瑞幸咖啡服務的吐槽,網絡上已經很多了。這對瘋跑中的瑞幸咖啡來說,也在意料和情理之中。

我相信網際網路可以顛覆很多商業模式,但顛覆不了人性裡的情緒和喜怒哀樂的基本情感。對零售服務業來講,針對顧客的運營和服務,是最值得花費時間打磨的事情。

瑞幸咖啡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品牌,但它或許正在驗證一個偽命題。

我認為,中國的咖啡行業,是一隻年幼的「慢牛」。

「慢牛」是股市的一個概念,說的是持續向好,但相對緩慢的過程。說它年幼,是因為一旦這種趨勢遭到破壞,便會直接影響到市場的成長發育,甚至出現倒退,經不起折騰。比如前些年韓系咖啡瘋狂擴張後轟然倒塌,對市場信心的打擊是巨大的。

咖啡在中國是一個慢生意。我當然希望瑞幸咖啡可以取得成功。但我也想說,一個一流的品牌,不是靠資本和模式就能打造起來的;一個組織的基業長青,也不是靠火箭速度拉升的。咖啡陪你曾被視作市面上最炙手可熱的品牌,但它現在算什麼呢。

來源:咖門;新零售等

相關焦點

  • 燒了10億的瑞幸咖啡,勝算有多少?
    咖啡O2O模式,有未來嗎?瑞幸咖啡的模式並不新鮮。本質上,這仍然是一個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瑞幸咖啡一面世,便以高開高打見長:稱10億啟動資金,邀請湯唯、張震代言,隨處可見的廣告投放,買一贈一等各種補貼,朋友圈裡定時現身的免費大師咖啡券。
  • 「瑞幸咖啡事件」比咖啡本身更提神!當心成為連環炸雷!
    但是瑞幸這家公司,只是讓人想忽略都做不到,進入2020年,瑞幸儼然成了老美投資者眼中「中概股」的代表!曾經,他是一個傳奇! 雖然他在我的印象中是:漢街國際總部B座下,一家開了一個星期就倒閉的奇葩。但他總公司是成立18個月,上市前4輪融資35億人民幣(5.5億美金),就成功登陸美國上市的傳奇!什麼概念呢?快就不用說了,關鍵是相對不怎麼費錢!小米燒了多少錢?22億美金!其它的什麼燒錢戰鬥機美團,第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哪個不是天文數字?
  • 愛奇藝會成為下一個瑞幸嗎?
    最近每天都有一個真·breaking news。瑞幸財務造假的事還沒完,愛奇藝、好未來等中概股又鬧出一串大新聞。不久前瑞幸也講過一個挺玄的故事,它的名字叫無人零售。不知你還記得否——再往前些日子,瑞幸曾經在招股書裡把自己列成星巴克+711+Costco+亞馬遜……「翻譯」是一門藝術。把花哨的概念翻譯成米國人民能理解的,才有可能收穫(割)更多。但是假如咱冷靜看看「愛奇藝做中國油管」這事兒,應該很容易發現它經不起推敲。
  • 吃下12億天價罰單背後:瑞幸咖啡,起死回生?
    感謝網友金石道人來稿現在好像沒有多少人關心瑞幸咖啡了。數月之前,瑞幸自曝財務造假,丟了中概股的臉,狼狽退市。與此同時,有意思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資本市場上,瑞幸爆雷了,被萬人唾棄,慘遭退市,如今苟延殘喘;線下門店裡,瑞幸也爆了,被排隊等待,逐漸盈利,似乎起死回生。
  • 一夜損失10億美元 揭秘瑞幸咖啡背後的男人陸正耀 | 風眼前線
    瑞幸早期的啟動資金、創始團隊、辦公場地,都與他相關,如今他與其家族成員共同持有瑞幸咖啡42.93%的股權,是瑞幸咖啡背後的BOSS。截止今日上午12點,瑞幸股價6.40美元,跌75.50%,陸正耀夫婦身家蒸發超10億美元,瑞幸咖啡CEO錢治亞蒸發超7億美元。
  • 瑞幸咖啡的狂傲
    前不久瑞幸咖啡高調宣布其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10億美元,還將繼續燒錢。明星湯唯代言,背靠神州專車,加之密集的廣告轟炸,瘋狂的補貼營銷,甚至對外宣稱目前沒有設定盈利時間表,也做好了長期虧損的準備。這家成立半年的小藍杯不但狂還有點傲。 咖啡文化在歐洲發展歷史之久,文化至深,在國外,咖啡是在約會、聊天,工作時候放鬆的一個飲品。
  • 瑞幸咖啡翻車記 || 品牌剖析
    攜10億元入局的錢治亞,一開始就將對手直接瞄向了星巴克,「我會把網際網路的競爭帶進咖啡市場的,星巴克們很快就要感受到了」,她曾在一場媒體飯局上如此說道。對於星巴克和大多數看客來說,2017年的瑞幸咖啡只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角色,而對於錢治亞和其背後的神州系團隊來說,卻是一個能助其實現擴張大夢的棋子。
  • 瑞幸咖啡暴跌80% 自曝22億財務造假 網友:割...
    也因為如此,瑞幸咖啡稱,投資者不要相信公司之前發的財務報表了,公司稱,調查正在進行中,公司將繼續評估其先前發布的財務狀況和其他可能的調整。   如此自曝家醜,還是這麼大的金額22個億,股價自然要崩盤。   要知道,22億對瑞幸咖啡是什麼概念?2019前三季度,瑞幸咖啡的淨收入為29.29億,與去年同期的3.75億相比,同比增長680%。
  • 瑞幸咖啡,Too Youny
    瑞幸咖啡成立於2017年10月,2018年1月開始試運營。一路高歌猛進蒙眼狂奔,但是財務報表卻非常難看,這也無怪乎瑞幸咖啡被質疑會成為下一個樂視和ofo。瑞幸咖啡的創始人錢治亞將瑞幸咖啡的虧損歸結為:戰略性虧損。很多人不以為然,甚至啞然失笑。但是,如果我們再強調一遍,瑞幸咖啡還只是一個一歲的孩子,那麼,這一切就都好接受了。
  • 22億造假後,我們還能喝到瑞幸咖啡嗎?
    通過對981個門店監控,11260個小時的視頻證據,得出了一個結論:2019 年第三季度瑞幸利潤誇大了3.9億。但是,這份質疑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說實話,我也沒有看懂瑞幸的操作。現在連瑞幸背後的投資者,也看不大明白了。本來一開始以為瑞幸在山下,其實他是在山上,等你上了山看,又發現他已經到了山頂,等你最後登上山頂,發現他掉在山下了。
  • 瑞幸咖啡脫險!中國咖啡還有明天
    姑且當瑞幸的三季報的現金金額與實際相差不大,瑞幸如果在集體民事訴訟中達成和解,合計賠償金額可能並不會如之前外界預料令瑞幸面臨破產清算。   據一位店長透露,瑞幸咖啡飲品在扣除房租水電人工之後,單杯綜合成本在9到10元之間。出事之後,瑞幸大額折扣券已經沒有了,一杯瑞幸最少需要13、14元。因此,門店在不計裝修等成本攤銷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盈虧平衡的。   除了以上從瑞幸高層/門店店長未經證實說辭之外,消費者體感可見的就是瑞幸折扣券減少和經營重點從瘋狂擴店拉新轉向存量私域流量的開發。
  • 收入造假21億,花12億買和解!瑞幸咖啡未來何解?律師解讀
    已經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到粉單市場近5個月的瑞幸咖啡,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周皓分析稱,和解條款中的永久禁令具有一定警示性作用,「下不為例」說明SEC認為瑞幸的行為性質比較嚴重,因此必須將永久禁令納入和解條款中才足以保護投資者;罰金數額一般是由雙方律師商議得出,「只要法院認為和解的條款是公平合理的,一般情況下法院最終都會批准和解,就瑞幸案件來說,1.8億美元罰金數額並不算小了。
  • 2019最受歡迎咖啡品牌榜發布,瑞幸與星巴克成咖啡市場「雙寡頭」
    1 榜單:瑞幸緊追星巴克,上海咖啡店最多1月11日消息稱,瑞幸咖啡日前完成增發並發行可轉債,總融資額達到11.3億美元。除了這則好消息之外,瑞幸近來喜訊連連:1月8日,瑞幸宣布2019年總門店數達4507家,正式超越星巴克,成為國內連鎖咖啡第一品牌,同時發布了進軍無人零售領域的新戰略。受此消息影響,1月9日,瑞幸咖啡總市值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0.92億美元。
  • 自曝造假22億交易額,瑞幸咖啡的「故事」為何講不下去了?
    當晚美股開盤,受此爆炸性消息影響,瑞幸咖啡一瀉千裡,最高跌幅高達85%以上,隨後在40分鐘內觸發了6次熔斷,最終以75.57%的跌幅收盤,市值較上一個交易蒸發47.6億美元,目前市值為15.38億美金。
  • 瑞幸咖啡支付1.6億美元和解金
    來源:杜坤維瑞幸咖啡支付1.6億美元和解金見證美國股市打擊市場違法力度原創杜坤維杜坤維財經今天瑞幸咖啡願意支付1.8億美元和解,再次證明美國證交會打擊財務造假和信息披露違規違法的嚴厲性,揭示美國法律綜指讓財務造假者牢底坐穿或者是罰的你賠的你傾家蕩產
  • 瑞幸咖啡背後的女王:錢治亞
    2014年9月,神州租車於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汽車租賃行業上市第一股。錢治亞的名字也慢慢被大眾熟悉。        2017年11月,41歲的錢治亞正式從神州辭職創業,創立了瑞幸咖啡。僅僅過了18個月的時間,在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於納斯達克上市,上市首日市值漲至4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0億元),創造了一代神話。
  • 瑞幸咖啡會破產?美股律師說99%的訴訟是這個結果
    多名熟悉美股業務的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等待瑞幸咖啡的將是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和美國證監會的處罰。集體訴訟方面最終可能會採取和解的方式,集體訴訟賠償的範圍大概是投資者損失的20%~50%。老虎證券投研團隊認為,瑞幸市值最高時有129億美元,即便以60%計算股東的平均成本,流通股股東的損失至少也有數億美元。
  • 花12億買和解!瑞幸咖啡未來何解?律師:不排除重新上市
    作者/曹晨、毛可馨已經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到粉單市場近 5 個月的瑞幸咖啡,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當地時間 12 月 16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針對造假指控,瑞幸咖啡同意支付 1.8 億美元(約合 11.75 億元人民幣)達成和解。
  • 收入造假21億,花12億買和解!瑞幸咖啡未來何解?律師:不排除重新上市
    來源:e公司官微已經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到粉單市場近5個月的瑞幸咖啡,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針對造假指控,瑞幸咖啡同意支付1.8億美元(約合11.75億元人民幣)達成和解。
  • 瑞幸向左,連咖啡向右,兩大咖啡品牌究竟孰對孰錯?
    瑞幸為什麼要選擇上市?因為就在前不久,瑞幸剛完成了2億美元的B輪融資,整體估值達到了22億美元。所以,瑞幸急需資本市場為其「輸血」。第二、一旦上市成功,就意味著瑞幸咖啡的內部問題,成為了公眾問題。有了社會投資者的入場,即便瑞幸連連虧損,也會有人為之買單。第三、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為原有投資者建立起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