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求學階段的重要領路人。然而,正如每一根手指都不一樣齊,大家在求學路上的每一位老師給大家的感覺也都各不相同。因此,並不能保證每一位老師都是大家所喜歡的、心滿意足的。
當你遇到了自己喜歡的老師,往往把更高的熱情投入到老師所教的課程中去。然而,如果你遇到的老師並不那麼「盡如人意」,你會作何反應呢?
說到學生們「不喜歡的老師」,往往分為三種類型。而最後一種類型,則特容易戳中大家「內心的痛點」。
第一種:上課時的嗓音可能比較怪異,或者穿著、動作等小細節比較搞笑的老師
對於這種老師,有的人一上他(她)的課就會發笑甚至起鬨,而有的人則當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照常聽課。
說到底,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一點——課堂畢竟是大家「學知識、學能力」的場所,並不是看哪個老師好笑就給他(她)起鬨的場所。這樣因「老師的某一個小細節」就起鬨,其實受損失最大的還是起鬨的學生自己,雖然那些人表面上「挺隨大流的」,但實際上,他們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老師的搞笑小細節」上了,而因此卻忽略了更重要的課堂內容,最後自己什麼知識都沒學到,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再說了,起鬨的行為,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也會影響到老師的正常講課,甚至可能會使老師因學生起鬨而走神,最後導致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忘記給大家講了。
實際上,某個老師在「小細節」上的怪異之處,並不能作為「不被學生喜歡」的充分理由。而作為學生,至少應該知道,尊敬老師和認真學習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內容,應該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課堂內容和學習知識上,才是真正明智的行為。
第二種:留作業多的老師
學知識的過程,當然離不開「寫作業」的環節了。說真的,中學生的「作業」往往像山一樣壓在他們的肩上。學生們的這種壓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對於「留作業多」的老師,往往不太受學生歡迎。
其實,針對這一種類型的老師,我們不妨理智地看待、理智地分析。
說到底,老師留作業,是為了讓大家通過鞏固練習來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某些個別的老師留作業比較多,可能是因為這個學科需要大家比較全面地、綜合地掌握知識點、運用知識點。
大家不妨這樣想,可能會比較好一些:把老師留作業多的行為理解成「在逐漸培養甚至激勵學生在做作業時提高做題速率,不要寫得太慢」。要知道,在真正的中高考的答題環境中,比如數學、理科綜合考試,有時同學們是答不完的,因此在平時逐漸提高做題的速率,對自己適應真正中高考考場上的答題環境大有裨益。
對於「留作業多」現象,筆者給出這樣一個建議:對於作業中自己掌握得不好或者不太熟的內容,一定要認真做;而對於一些自己已經在考試中「完全沒問題」「遊刃有餘」的題,可勾掉不做,等老師問了還可以說「自己會,考試時一定沒問題」。
要知道,有時適當地在作業中「減免」一些自己「非常熟」的部分,則相當於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更需要提高」的部分,對自己來說,其實是「更合理地分配時間」。想當年,筆者初中階段的某一位歷史代課老師曾經對大家說過:「如果某一次作業你沒寫,我就認為你會做」。而相對來說比較理解學生們課業負擔的老師們,可能都會這麼「貼心地」理解學生。
第三種: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老師
這種類型的老師,相信一定能夠成為「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的最多的理由。
的確,老師有時候為了「對學生嚴格一些」,可能會不惜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對某個人「不留情面」甚至「劈頭蓋臉」。而「被訓」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對那位老師的一些牴觸情緒,可能從此不再喜歡那個老師了。
而有的人, 也可能會因此而討厭上他(她)所教的課程。
可這樣做合理嗎?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筆者高中的那位近現代史班主任,在中學階段曾有過這樣的回憶:某一天上化學課,他可能處於催眠狀態,化學老師看他「不在狀態」,就當著全體學生的面批評了他。他覺得很沒面子,於是當堂「頂嘴」,直接跑出教室,並之後每到上化學課,他都跑到操場上打籃球,最後化學課當然「以不及格告終」。之後選文理科時,由於化學不好,他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選擇文科,後來在「拼命攻讀」之後,才成了一名歷史老師。
此時此刻,相信聰明的你一定能想到,如果因為某位老師曾經傷害過自己而不去好好學那門課程,最後損失最大的仍然是學生自己!想當初,那位近現代史班主任如果能夠「胸懷寬廣一些」,多想想自己今後「怎樣避免在課上催眠」,則不會因「老師的不留情面」而影響到化學的學習,更不會在文理選科時「這麼受限」。要不是他後來這麼「拼命攻讀」,他還能「柳暗花明」地成為歷史老師嗎?
另外更想強調的是,即便老師「再不留情面」,他(她)的初衷也是為了學生能夠有所改正、有所進步,可能有時候方式、方法欠佳,作為學生,至少要理解老師每日的辛苦與不易。此時學生最應該做的,並不是「如何記恨老師」,而是要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正,以及今後如何才能做一個更好的自己。因為「老師傷害過自己」而「不好好學這一學科」,既粗暴,又不明智,最後受傷最慘的還是自己。
總而言之,不論學生因為什麼原因不喜歡自己的老師,都不應該影響到該學科的學習。畢竟老師也不容易,而且難免也會有一些缺點,作為學生,應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老師,並盡最大所能,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讓自己做得更好、學得更好,而不是把「對老師的不喜歡」逐漸擴大化、情緒化,否則最後只能導致自己學不到知識,這無疑是得不償失。
而有時,如果我們「再寬容一些」或者「再理解一些」,或許會讓那種「不喜歡」的情緒自動消除,這無疑是最好的結局。
關注教育,我們一起提高,四海興家教永遠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