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迦、定結、定日三縣交界處有個村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雄麥鄉格白村。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的沙源就在格白村。
格白村地處風口,常年颳風加快了沙化的速度。57歲的村民羅布加措回憶:「以前村裡種不了樹,夏天還好,綠草也能固沙。但是到了冬天,一起風,沙塵漫天。有時候,晚上颳風,第二天家門口就會累積厚厚的沙,連門都推不開。現在,沙化得到了治理,即便是在冬天環境也好了很多!」
2013年開始,薩迦縣開展防沙治沙行動,逐鄉推廣植樹造林,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薩迦縣平均海拔4300米,為了種樹,專門邀請了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前來指導,又連同本地鄉土專家,採取適度追肥、培土擴穴等辦法,初步突破了荒灘造林難關。
薩迦縣組織格白村村民以每天100元的工資參與種樹,不僅調動了村民們的種樹熱情而且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種樹過程中,為了解決灌溉問題,村民們依靠人力挑水、挖灌溉渠的方式,將3公裡外的水源引到了種樹的地方。
春去秋來,樹木開始發芽,綠洲的雛形初步成形。
看到樹木長起來,村民們像對待「寶貝」一樣,專門為它們建起了護欄,村裡的雙聯戶長也輪流當起了護林員。格白村還制定保護樹木的村規民約,明文禁止破壞樹木。
一年接著一年種,一茬接著一茬幹,目前,格白村種植樹木的面積已達1000畝,從前的荒灘變成了綠洲。
格白村的成功經驗也逐步推廣到了雄麥鄉其他村。短短幾年時間,僅雄麥鄉種植樹木的面積就達到5000畝。
種樹易,養樹難。薩迦縣林業草原局局長米瑪次仁坦言,為了提高樹木存活率,薩迦縣始終堅持「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的原則,把各個造林點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分鄉、分片進行撫育,並進一步壓實鄉鎮黨政領導的監督責任和具體護林員的管護職責,制定護林員考核管理辦法和年度獎懲機制,充分調動護林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薩迦縣的植被覆蓋率越來越高,「灰色」薩迦成為過去。
據統計,近兩年,薩迦縣植樹造林面積達1.3萬畝,縣城周邊造林綠化面積2000餘畝。
米瑪次仁表示,如今,薩迦縣根據日喀則市委提出的「6677」工作思路,實施了重點公益林建設、防沙治沙、防護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工程,也希望能夠通過生態產業扶貧,探索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新模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