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毛烏素綠洲」!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毛烏素沙漠面積;林木覆蓋率由0.9%提高到34.8%,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裡。
如果以千年的時間單位觀察,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折射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水草肥美的沃土。然而,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毛烏素在唐朝時期就出現了一塊小沙地,開始逐步侵蝕草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毛烏素已經發展成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的大沙漠,被人形容為:「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
從「千年沙漠」到「今日綠野」,創造毛烏素的生態奇蹟,靠的是鍥而不捨,憑的是久久為功。在當地的治沙史上,這樣的故事被人傳頌: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扛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紅旗,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0多條;一位名叫石光銀的農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這一件事;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萬畝,把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世代堅守在一線的治沙人,踐行「愚公移山」精神,默默執著「一件事」,造就了今日的「毛烏素綠洲」。
毛烏素「舊貌換新顏」,給我們以啟示。守護生態環境是千年之計、萬年之謀。修復生態環境,是為子孫後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現實中,一些地方和個別人貪圖一時之快、一己之利,透支生態,破壞環境。在陝西,秦嶺北麓違建上千棟別墅就是鮮明一例。對此,陝西痛定思痛,專門修訂了《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啟動秦嶺生態狀況遙感監測與評價及秦嶺北麓面源汙染遙感監測;整治亂搭亂建、亂砍亂伐、亂採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問題;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這個「五一」假期,不少遊客走進「綠色秦嶺」,草木蔥蘢,溪水潺潺,山川競綠,翠意欲滴,爽氣宜人。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生態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抓監管,健全生態法治,為生態觀念落後、法律意識淡薄的黨員幹部敲響警鐘,為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綠色發展的堤壩;也要抓考核,把「綠色GDP」納入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機制,發揮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作用。
生態興則文明興。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人人都是綠水青山的受益者,人人都應是生態環境衛士。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作者為本報陝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