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在古代,這裡水草豐美,風景優美,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然而牧民不加節制地開墾放牧,又歷經氣候變化,戰亂更迭,不斷破壞著大自然,大約自唐代開始就有了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因此毛烏素沙漠並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類的貪慾造成的。
據資料顯示,在1949年以前的100年裡,現榆林市所在的地方,深受土地沙化之害,村莊、農田、牧地被吞沒的就有4000處以上,當地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1959年國家開始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能恢復毛烏素沙漠不僅是國家的戰略,也承載了數億人的夢想。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毛烏素沙漠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成功治理,由於水土流失的減少,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從16億噸減少到4億噸左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也看不到過去黃沙遍地的景象,之前的許多沙地,如今都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每年沙塵天氣已由上世紀60-70年代的20多天減少到不足10天,這裡的居民一直和大自然做鬥爭,默默地為地球做貢獻。
前不久美國更新全球變綠衛星圖,這裡才被世界關注,自2000年來地球新增了5%的綠化面積,相當於亞馬遜雨林的大小,其中有25%都來自於中國。中國在恢復地球綠色所做出的努力也引來了西方的關注,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邀請中國治沙者分享經驗。
據介紹,我國採用了最簡單最環保的稻草方格固沙法,稻草方格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稻草方格能使地面粗糙,減少風力和截留水分,用工具把乾草挖進沙子裡,形成一個一米長的交叉網格,把網格中的沙子推到甘草周圍來加固稻草網絡,在乾草周圍種上種子,在廣闊的毛烏素沙漠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來治理沙子,在這種條件下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夏天,溫度可以達到40-50度,在愚公精神的激勵下,毛烏素沙漠變成了塞上綠洲,它的治理實踐作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這些都離不開沙區人民與沙漠、與貧窮抗爭的堅韌。
他們之中有些人被評上了治沙英雄,還有更多的人仍在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樹苗在沙漠裡為自己寫傳。他們的背後是中國橫跨70年與沙漠抗爭的歷史。70年間中國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脫貧共贏的道路。中國治沙與防沙的成果與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億萬中國人用勤勞和汗水講述了又一個建設美麗中國的傳奇故事。對此大家都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