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2020-12-23 四海創客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在古代,這裡水草豐美,風景優美,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然而牧民不加節制地開墾放牧,又歷經氣候變化,戰亂更迭,不斷破壞著大自然,大約自唐代開始就有了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因此毛烏素沙漠並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類的貪慾造成的。

據資料顯示,在1949年以前的100年裡,現榆林市所在的地方,深受土地沙化之害,村莊、農田、牧地被吞沒的就有4000處以上,當地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1959年國家開始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能恢復毛烏素沙漠不僅是國家的戰略,也承載了數億人的夢想。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毛烏素沙漠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成功治理,由於水土流失的減少,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從16億噸減少到4億噸左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也看不到過去黃沙遍地的景象,之前的許多沙地,如今都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每年沙塵天氣已由上世紀60-70年代的20多天減少到不足10天,這裡的居民一直和大自然做鬥爭,默默地為地球做貢獻。

前不久美國更新全球變綠衛星圖,這裡才被世界關注,自2000年來地球新增了5%的綠化面積,相當於亞馬遜雨林的大小,其中有25%都來自於中國。中國在恢復地球綠色所做出的努力也引來了西方的關注,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邀請中國治沙者分享經驗。

據介紹,我國採用了最簡單最環保的稻草方格固沙法,稻草方格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稻草方格能使地面粗糙,減少風力和截留水分,用工具把乾草挖進沙子裡,形成一個一米長的交叉網格,把網格中的沙子推到甘草周圍來加固稻草網絡,在乾草周圍種上種子,在廣闊的毛烏素沙漠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來治理沙子,在這種條件下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夏天,溫度可以達到40-50度,在愚公精神的激勵下,毛烏素沙漠變成了塞上綠洲,它的治理實踐作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這些都離不開沙區人民與沙漠、與貧窮抗爭的堅韌。

他們之中有些人被評上了治沙英雄,還有更多的人仍在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樹苗在沙漠裡為自己寫傳。他們的背後是中國橫跨70年與沙漠抗爭的歷史。70年間中國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脫貧共贏的道路。中國治沙與防沙的成果與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億萬中國人用勤勞和汗水講述了又一個建設美麗中國的傳奇故事。對此大家都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毛烏素:「沙漠」沒有消失,只是被人類縛住
    老人的希望是:子子孫孫植樹造林,直到沙漠都變成綠洲;右圖:2020年5月22日,99歲的郭成旺老人(左)與孫兒郭建軍抱著當年栽下的第一棵楊樹,向參觀者介紹當年植樹的情景。本報記者陶明攝前不久,「毛烏素沙漠在榆林消失」的消息,讓許多人震驚、質疑、好奇、嚮往。
  • 「毛烏素綠洲」的生態奇蹟
    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毛烏素綠洲」!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
  • 榆林毛烏素沙漠在《我和我的家鄉》中真實的再現
    影片由五個單元組成,其中《回鄉之路》在獨特的陝北風光、親切的陝西方言、流暢反轉的劇情、大膽突破的人物造型的加持下,講述了陝西治沙人喬樹林,默默的堅守家鄉,踐行退沙還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把家鄉變成一片綠洲的感人故事。
  • 即將被「憋屈」死的毛烏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1977年秋,陝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民兵們向沙漠進軍(資料照片)。圖片來源:陝西省林業局曾經水草肥美 後來卻一片荒涼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海拔多為1100至1300米,處於幾個自然地帶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過渡性特點。
  • 真實的治沙人「喬樹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更可貴的是這則短片以陝北鄉黨將四百萬畝毛烏素沙漠變成綠洲的真實故事為背景,講的是真實的抗沙英雄的故事,短短20多分鐘,鄧超身份經歷了被質疑被接受再質疑再反轉,貌似大騙子的他其實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回鄉之路》結合直播熱點,傳達的是對鄉土的眷戀,以及致敬為家鄉默默奉獻的每一個人。最後真實的治沙英雄出場,也將這些真正為家鄉付出一生的人記入影片,使得故事更具有代入感。
  • 一線視角:「毛烏素綠洲」的生態奇蹟
    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毛烏素綠洲」!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毛烏素沙漠面積;林木覆蓋率由0.9%提高到34.8%,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裡。如果以千年的時間單位觀察,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折射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水草肥美的沃土。然而,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毛烏素在唐朝時期就出現了一塊小沙地,開始逐步侵蝕草原。
  • 中國在沙漠的植樹面積,相當於「8個韓國」,一片沙漠轉化成綠洲
    大家都知道沙漠的環境非常惡劣,不僅氣溫很高而且還找不到水源,因此不說人類在沙漠無法生存。就連植物也沒有辦法在沙漠裡面正常的生長,而沙漠的面積往往是比較大的。如果人們不去治理的話,沙漠的面積可能還會繼續的擴大。因此這些年治沙,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
  • 電影《東邪西毒》取景地,如今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全世界卻為之喝彩
    ,中國第四大沙漠----毛烏素沙漠。永別了,毛烏素沙漠曾經的「生命禁區」,成了史上最「慘」沙漠。如今,這片存在了上千年的大沙漠,幾乎全部從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洲!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萬畝,使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記者問她為什麼非得治沙,她說:沒有別的路,必須治沙!退休的阿拉善盟政協原主席蘇和返回故鄉額濟納旗植樹造林,治理沙漠。至2015年,蘇和已經在黑城種了11年樹,治理沙漠3500畝。
  • 臺鈴代言人鄧超《回鄉之路》致敬毛烏素,沙漠變綠洲震撼人心
    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毛烏素沙漠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修建、維護公路的成本都比較高,造成交通困難,出行極不方便,步行成為當地最常見的出行方式。由於電影大熱,這個梗很快得到了很多人的積極響應。網友們在評論區出謀劃策,整齊劃一地為鄧超獻上妙招:「讓奔跑團蔡徐坤、鹿晗、李晨和沙溢等兄弟,一人一臺電動,這多拉風!」;「乾脆娘娘帶著等等和小花一起來吧!,直接西天取經就完事兒了!」……但話說回來,如果超哥真的要騎臺鈴踏上「回鄉之路」,在車型選擇方面,肯定是動力、舒適、安全一個都不能少!
  • 百家講壇「最萌」教授於賡哲:毛烏素沙漠 起於人終於人
    6月6日,由陝西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聯合中國網際網路百強三六五網推出的#繽紛的生命 2020六五環境日綠色傳城大集之聽見自然#盛大啟幕,經由與思想者的互動溝通,傳遞人與人之間樸素而有力的公共關懷,聽見自然對話山河,去連結、傳承及傳播更具精神力和能量感的內容。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據統計,全球十大沙漠的面積總和達到了1778萬平方公裡,這比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還多出了68萬平方公裡,可想這是一個怎樣嚴峻的現狀。對於我國來說,荒漠化總面積為128萬多平方公裡,想想我國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荒漠化面積就佔了整個陸地面積13.29%,而我國最大的沙漠非新疆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莫屬了。
  • 「鳥中大熊貓」守護者驚現《美麗中國》 科學家讓汙水秒變清水
    近日,中國四大沙地的毛烏素沙漠突然火了,原因竟是它快要被消滅了!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兩省交界,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萬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如今毛烏素沙漠綠化面積達80%,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沙漠」二字即將成為歷史。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講述陝西治沙故事 致敬治沙英雄
    正在熱映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由五個單元、五個故事組成,其中《回家之路》單元,通過講述陝北毛烏素沙地裡的治沙人的小故事,聚焦我省持續推動生態建設,給綠色版圖帶來的新變化。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由鄧超和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講述了陝北治沙人「喬樹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將沙漠變成果鄉的動人故事。影片中「黃沙漫天」的景象真實反映了當年陝北毛烏素沙地的模樣,為了讓孩子們不再被沙暴困擾,為了讓沙漠重新長滿綠樹,從1959年起,大規模的生態治理在這裡展開。
  • 《回鄉之路》:鄧超用小人物傳遞大情懷,向默默付出的治沙人致敬
    《回鄉之路》:鄧超用小人物傳遞大情懷,向默默付出的治沙人致敬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於國慶檔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由五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組成,之所以說是感人至深,因為都是集中表現中國脫貧攻堅建設新農村的當下生活。其中鄧超導演並主演的篇章《回鄉之路》取材於陝西榆林人在毛烏素治沙的真實故事,整個短片在輕鬆幽默中讓人熱淚盈眶,實在是好笑又好哭。
  • 「沙海變綠洲」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感人肺腑
    中的綠洲《回鄉之路》講述了陝北治沙人「喬樹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將沙漠變成果鄉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經過多年治理,寸草難生、黃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已是一片綠樹蔥蔥的希望田野。故事的主人公「喬樹林」,代表了熱愛家鄉、勇於奮鬥的陝北榆林治沙人的群體形象。其中一位原型人物張應龍,他曾是北京某外企的高管。2003年後,他放棄高薪,自籌資金300多萬元,辭職回到家鄉榆林市神木縣治沙。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彰顯了榆林民兵的治沙精神
    如今,這片總面積達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大沙漠,已被榆林人民「幹掉」了。這背後的治沙故事,更是可歌可泣、扣人心弦。從1959年起,榆林人民毛烏素沙漠進軍,「寧可治沙累死,也不能叫沙漠欺負死!」他們用手挖、用肩扛,一個坑一個坑固沙,一鏟子一鏟子種樹,這一幹,就是70年。
  • 現實版《流浪地球》:40年幹掉一片沙漠,拯救地球還靠中國!
    對不起,也許真的要靠中國才能拯救地球!就在昨天,美國NASA公開了最新的衛星數據,顯示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數據顯示,過去20年裡地球增加的綠化面積,幾乎相當於所有亞馬遜熱帶雨林的覆蓋面積。而讓地球變綠的最大功臣,恰恰是被韓國網友瞧不起、被西方國家公開diss的中國。
  • 石光銀:「惡沙不除,窮根不拔,我枉活一世!」
    為了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扭轉「因沙致窮」的千年困局,沙海「愚公」石光銀帶領鄉親們歷經千辛萬苦,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一條長百餘裡的「綠色長城」,將治沙與致富相結合,沙窩窩真正變成了「金餑餑」。
  • 中國第一個將消失的沙漠:比海南島還大,現在80%的沙漠都是綠洲
    沙漠風景可能很美,很難忘,也可能是很多人想去感受的一種風景。但不可避免的是,沙漠總是把人們與環境問題聯繫在一起,畢竟這是有一定依據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沙漠都是破壞者,他們有的地下資源非常豐富,但有的真的是環境的殺手,比如今天的主角毛烏素沙漠。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昔日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綠進沙退」。國際社會紛紛點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毛烏素沙地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困難面前絕不低頭「這棵樹是1989年種下的。」指著一棵幾十米高的楊樹,殷玉珍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