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 茫茫沙海變綠洲(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③)

2020-12-27 人民網

陝西省榆林市榆溪河生態長廊。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榆林人曾經飽受風沙侵襲之苦,談沙色變。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近半在陝西榆林,分布在明長城沿線以北。毛烏素沙細,春天西北風一刮就起塵。黃沙蔽日,沙子侵道,人們在這沙暴裡迷了方向,只能等風停再趕路;農戶被這風沙驅趕,幾經南遷。

本報記者在榆林林業展覽館見到一張老照片:上世紀50年代,沙土一路埋到了鎮北臺的半腰處,眼看就要翻過城頭,直洩而下。有「萬裡長城第一臺」之稱的邊關要塞鎮北臺,擋得住鐵騎來犯,卻攔不住滾滾黃沙。有道是,「風颳黃沙眼難睜,莊稼苗苗出不全。黃沙壓田又埋房,沙進人退走他鄉」。

那時,森林覆蓋率只有0.9%,流沙面積達860萬畝。榆林人吃盡了風沙的苦,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沙,非治不可!

「狂風起、沙粒飛,大風沙可兇!一覺醒來家門口都被沙子頂住嘍,得從窗子爬出去挖走門口的沙,才打得開家門。」說這話的是今年已經64歲的席永翠,她是名聲赫赫的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一員。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響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來到補浪河黑風口安營紮寨,搏戰風沙。席永翠是治沙連第二任指導員。她說,自己「永翠」的這個名字寄託著父母對改變家鄉面貌的期冀。

都是年紀輕輕的姑娘,誰又懂種樹治沙?最初幾年,白天開苗圃,推沙墊地;晚上在煤油燈下學習知識,做些女紅。

白天遇上大風,張嘴說話就吃滿口沙,姑娘們每人眼角都吊著顆沙圪蛋。晚上對著燈一照,手上全是劃破的口子、腳底是磨出的一個個血泡。

日日如此。

「最苦的是啥?」記者問。

「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白幹啊!」最怕沙暴一來,剛栽下的嫩苗樹全被埋進沙裡,那情形簡直就是直接埋掉了姑娘們幾十天的心血。

「我們那時候都頂著一口氣,立誓不治好這沙不出嫁!」

席永翠26歲才成家,是治沙連裡最晚嫁人的姑娘。她的丈夫也到了治沙連,開拖拉機。

「這就是『灑盡全身千滴汗,澆灌荒沙一片綠』的勁兒!」席永翠的侄孫女席彩娥是個「90後」,是治沙連現任連長。這話聽著提氣。

這些故事,她聽父親講過一遍又一遍——姑奶奶席永翠與戰友們如何與風沙搏鬥,讓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黃沙地,長出綠樹青草鮮花,變成稻田翻滾了麥浪。

治沙連建連至今,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3條,修築飲水渠35公裡,給14425畝荒沙披上了綠裝。

「奇蹟!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曾來到治沙連考察的聯合國環境專家鮑文驚嘆連連。

「以前由於風沙太大,我們這裡的女娃子都不留長髮,頭髮剃得和男娃差不多,你不仔細瞧分不出男娃女娃。」席永翠說。

「哪有哩?我小時候還梳辮子呢!」侄孫女不信。

「咋沒有,你記事時沙子已經被治得好多嘍。現在的女娃子怪享福,想編啥辮子都編得。」席永翠笑言。

治沙既靠毅力靠韌勁,要想攻堅克難,也離不開科學技術。跋涉在風沙中,張應龍找尋著科學治沙、變荒漠為良田的鑰匙。

在榆林最北的神木,錦界鎮圪醜溝的長柄扁桃經濟林已結出幼果。2002年,張應龍放棄北京的外企高管工作回到老家神木,在毛烏素沙地承包了42.8萬畝荒沙。一晃18年,漫漫治沙路。

說張應龍是個「樹痴」並不為過。他愛種樹,栽下的樹數不清有多少棵。

「我就愛蹲在那兒看樹咋長,越瞧越愛瞧。」他邊說邊跟記者比劃著,在長柄扁桃經濟林區內,沙地的風速、土壤、水分都處於實時監測中。

他請來了中科院院士邵明安團隊。兩人雙劍合璧,邵明安的土壤研究幫助張應龍大幅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發量,極大提升了樹木栽種成活率。

「誒,這是個啥蟲嘛?」

正說著話,他忽然蹲下,用雙手捂住了一隻灰黑色虻蟲,小心翼翼地裝進了隨身帶著的透明檢測袋。

張應龍邊裝邊念叨:「帶回去讓他們看看,種樹怕的就是病蟲害……」

站在林區瞭望塔上,陝北5月的風在耳邊呼嘯,但這風吹得清爽,奧秘就在那一條條綠色林帶上。極目遠眺,望不到邊的林木綠蓁蓁,鎖住了滾滾南移的沙龍。榆林「沙進人退」已成為歷史。

「北治沙,南治土」,北部吃夠了風沙的苦,南邊為水土流失所累。榆林南部的黃土丘陵山梁起伏縱橫,梁窄溝深,以前是光禿禿一片。

「村裡有條不成文規定:要想入黨,得先去山上種100棵樹咧。」米脂縣高西溝村老民兵連長高錦仁聲若洪鐘,身子骨硬朗得緊,全然看不出已經73歲。

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幾十年來,高西溝村發動群眾在溝裡打壩蓄水,在山上興修梯田,植樹種草,孜孜矻矻地幹。如今這裡的山河變了模樣——綠海浩渺,蘋果飄香。

「這靠的是啥?」記者問。

「單說這打壩築堤吧,後生拉樁、婦女撞牆、老漢捆柴把、娃娃照牆牆。男女老少一起上,哪有甚別的辦法嘛。」高錦仁不假思索地說。

這話,聽得記者心中一震。

的確,從北向南,榆林人鏖戰沙窩、固土護坡,一代接一代地久久為功,他們以這樣的行動擁抱著毛烏素沙地,擁抱著陝北高原。

「以前米脂有句話『有女不嫁高西溝』,就是因為太窮!現在我們這兒哪還有光棍咧。」高錦仁笑盈盈地說。

去年,老高家的農家樂開得紅火,收入有七八萬;自家種的蘋果賣得俏,也有兩三萬收入。「望著這滿眼綠色,村裡人心情好了,身體也好了。現在咱這『生態飯』吃得可香!」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現在我們有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才剛露出一角,還得繼續加把勁!」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說。

70年來,榆林的林木覆蓋率從上世紀50年代的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年入黃泥沙由5.13億噸減少到2.9億噸。「榆林的治沙經驗,對全世界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曾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的哈馬·阿爾巴·迪亞洛曾高度評價。

沙海巨變,舉世矚目。茫茫塞上,一片片的樟子松蒼翠挺拔,而這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綠色,也早已流進了陝北父老鄉親的心田。

相關焦點

  • 「毛烏素綠洲」的生態奇蹟
    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毛烏素綠洲」!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
  • 一線視角:「毛烏素綠洲」的生態奇蹟
    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毛烏素綠洲」!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毛烏素已經發展成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的大沙漠,被人形容為:「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從「千年沙漠」到「今日綠野」,創造毛烏素的生態奇蹟,靠的是鍥而不捨,憑的是久久為功。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比如毛烏素沙漠就是一個因人為原因形成荒漠化的典型例子,毛烏素沙漠位於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附近,屬於半乾旱地區,在秦漢時期水草肥美,但後來因過度放牧及連年徵戰等原因導致此地地表植被逐漸減少,慢慢形成了流沙,到了明清時期這裡已經變成了一片沙漠。
  • 中國一沙漠8成變綠洲,老外直呼奇蹟,但有誰注意到動物的變化
    但是在老外眼中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創造奇蹟,比如說中國有一座沙漠叫做毛烏素沙漠,居然已經被中國人治理的8成都變成綠洲了。 面對這種成就,老外直呼奇蹟,其實我們自己也覺得非常自豪,但是在歡呼這種沙漠變化的同時,有誰注意到當地動物的變化了嗎?
  • 如果奇蹟有顏色 那一定是中國「綠」
    圖|VJshi網為修復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1962年,林業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開展人工造林活動50多年來塞罕壩人在這片荒丘上默默奉獻建起112萬畝人工林場植樹3億多棵林場面積居世界首位▼(2000年與2019年塞罕壩地區衛星影像對比)荒原重返綠洲沙地再次煥發生機中國在這裡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奇蹟02 阿拉善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有近80000平方公裡的沙漠這裡自西向東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
  • 即將被「憋屈」死的毛烏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圖片來源:陝西省林業局曾經水草肥美 後來卻一片荒涼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海拔多為1100至1300米,處於幾個自然地帶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過渡性特點。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省榆林市境內,因此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
  • 「沙海變綠洲」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感人肺腑
    中的綠洲《回鄉之路》講述了陝北治沙人「喬樹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將沙漠變成果鄉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經過多年治理,寸草難生、黃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已是一片綠樹蔥蔥的希望田野。故事的主人公「喬樹林」,代表了熱愛家鄉、勇於奮鬥的陝北榆林治沙人的群體形象。其中一位原型人物張應龍,他曾是北京某外企的高管。2003年後,他放棄高薪,自籌資金300多萬元,辭職回到家鄉榆林市神木縣治沙。
  • 毛烏素:「沙漠」沒有消失,只是被人類縛住
    用當地治沙勞模和幹部群眾的話講,毛烏素消失的是流動沙丘,而不是沙地。重建毛烏素沙地生態系統,恢復千年之前曾經的水草豐美,仍然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毛烏素沙漠」其實不是沙漠,而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專家說,沙漠和沙地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原因為主導,人為因素起輔助作用;沙地的形成人為因素起首要作用,自然因素為輔。
  • 臺鈴代言人鄧超《回鄉之路》致敬毛烏素,沙漠變綠洲震撼人心
    作為去年國慶成功點燃全民記憶的《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同樣通過片段合集的方式,講述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五個感人肺腑的家鄉故事,喚醒了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最真摯、最淳樸的鄉土情結。
  • 榆林毛烏素沙漠在《我和我的家鄉》中真實的再現
    影片由五個單元組成,其中《回鄉之路》在獨特的陝北風光、親切的陝西方言、流暢反轉的劇情、大膽突破的人物造型的加持下,講述了陝西治沙人喬樹林,默默的堅守家鄉,踐行退沙還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把家鄉變成一片綠洲的感人故事。
  • 片片綠色,片片都是「民勤」(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⑧)
    經過民勤人的多年治理,昔日的風沙口長出了成片的梭梭林。民勤縣委宣傳部供圖 東邊是沙,西邊是沙,北邊還是沙——從衛星地圖上看,位於甘肅省武威市的民勤縣就像一把綠色的楔子,釘在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這枚楔子不大,卻少不得。若是丟了這道屏障,騰格里與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將連成一片,對於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北方地區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 科學治理 久久為功(記者手記)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創新,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  在廣袤的毛烏素沙地,一片片綠色蔓延擴展,一座座沙丘俯首止步,一個個村子面貌一新……這樣的變化,不只是發生在毛烏素。
  • 相約沙海綠洲,玩美「五一」假期
    相約沙海綠洲,玩美「五一」假期 2020-05-01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強東的「毛烏素」之鬥
    猶如石光銀面對的那860萬畝流沙一樣,扶貧就是橫亙在劉強東內心的「毛烏素沙漠」,幫助一個孩子就是種下一顆樹,扶植一片產業就會減少一片流沙,在理想主義者的堅守中,沙漠終究會變成綠洲。扶貧,也是劉強東的「毛烏素」之鬥。
  • 中國在沙漠的植樹面積,相當於「8個韓國」,一片沙漠轉化成綠洲
    如果人們不去治理的話,沙漠的面積可能還會繼續的擴大。因此這些年治沙,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中國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治沙的。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某些地區就已經開始了。因此中國在沙漠的植樹面積,相當於「8個韓國」,一片沙漠轉化成綠洲。目前即將被治理完成的沙漠,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烏素沙漠。
  • 在中國,首先是荒漠,面積大於海南島,現在荒漠成了綠洲
    然而,這種奇蹟在世界上還是很少見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我國第一個消失沙漠,你知道它在哪裡嗎?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數十年來,為了不讓沙漠繼續擴大,我國一直堅持植樹造林,從未改變,也正是由於這些治沙者的辛勞,才有了今天的綠洲。我們西北地區就有這麼大的一塊土地。這是毛烏素沙漠,被稱為「沙漠之城」,比海南島大得多,沒有黃沙曼舞,也沒有鳥叫。荒涼不堪。
  • 最沒面子的沙漠:面積超過臺灣島,如今80%的片區成為「綠洲」
    30多年的時間從森林覆蓋率12.7%到22.96%,植樹造林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事業中國作為世界第三面積大國,擁有著沙漠、戈壁、盆地、平原、高山等多種地形條件,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以及科技實力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中國的植樹造林事業中去,除了每年都會參與的植樹節之外,像「螞蟻森林」等公益活動每年都會為中國新增非常多的綠植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五本沙漠綠洲小說,漫天黃沙終成綠洲,領略別樣的沙海種田修仙!
    五本沙漠綠洲小說,漫天黃沙終成綠洲,帶你走進不一樣的沙海種田修仙!一、《綠洲中的領主》濟府老趙,遊戲簡介:成袋的鹽、香料還有糖從商店裡一直堆到街上,滿載的商人們趕著馬車來來往往。空氣中瀰漫著各式香料糅合而成的芬芳。這是綠洲旁的繁華城市,捶打聲和織布機聲此起彼伏,工匠們的作坊裡生意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