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如何在新時代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講好中國故事與中國情懷?中國電影人如何藉助新的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實現中國電影美學與世界的積極交流和對話?在中國文聯、中國影協、鄭州市人民政府、央視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聯合主辦的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主題論壇上,電影人以「全面奔小康 共築電影夢:現實主義的光輝與電影機遇」為題,就電影如何更好地與火熱的時代生活交相輝映展開了有益探討。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在論壇致辭中說,在黨和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舉辦的本屆百花獎論壇,其主題承載了中國電影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詠嘆,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今天,中國電影能夠在全球電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之際,成為首個滿血復活的電影大市場,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國電影植根於中國這一片現實的沃土。在人類社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年代,中國電影人更應繼續發揚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把鏡頭對準中國大地。立足於中國人不斷奮鬥、書寫中國傳奇的堅實大地,深切雕刻民族奮進的靈魂,用電影完成好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的時代表達。

導演謝飛在主旨演講中回顧了自己從學生時代起60多年來參與見證百花獎的歷史,並談到上世紀80年代,國產電影曾誕生了一大批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現中國的現實變化和人們真實思想情感的電影,中國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思想質量得到空前提升,而這一時期的輝煌正是由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帶來的。今天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歷史拐點。新世紀的2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也湧現出很多優秀作品,在全世界都已進入一個電影發行跟網絡聯合的時代,中國電影如何在新時代再現輝煌,使我們的電影觀眾能夠覆蓋社會各個年齡段、各種文化層次,還需要電影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共同創造中國電影業的美好未來。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談到,今年疫情曾一度令整個電影界進入「嚴冬」,但是影院恢復放映後,市場加溫的速度卻遠超想像,這令電影人振奮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創作者、藝術家應該用什麼樣的作品以及怎樣使我們的作品承擔好社會責任。在張丕民看來,現實主義就是電影的永恆話題。在中國電影從「大國」向「強國」邁步攀登的關鍵時刻,現實主義力作能在國際上為中國電影爭得應有的民族尊嚴,因此在今天,現實主義仍應是每個中國電影人必須高度重視和追求的永恆情懷。

中國影協副主席尹力談到,對於電影創作來說,真正的目的還是寫好人物。一個人的故事為什麼能引起大眾的共鳴?一是在於情感的共鳴,一是在於作品能傳遞共同的價值觀。好的現實題材電影,能令觀眾走出影院還有所思考,讓每個人的命運都能在其中找到映照與交融。電影是創造奇觀的藝術,一種奇觀是超越人類經驗的,還有一種也是奇觀,那就是我們在堅持拍攝現實題材的過程中,用逼真的質感呈現出的現實生活,它讓普通觀眾看到,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藝術,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奇觀。

談及面對媒體融合的時代挑戰,中國電影應如何以更具差異化和獨特性的呈現方式來滿足觀眾對現實題材作品的期盼,中影股份總經理、華夏電影董事長傅若清說到,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每個電影人都既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因此我們的電影創作應始終堅持面向人民、聚焦時代、觀照現實。無論是書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拼搏奮鬥的發展歷程,還是反映中國人民上下一心抗擊疫情的艱苦鬥爭,為這些取材於現實的中國故事賦予能溫潤人心靈的精神底色,以這些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正是當代電影人的使命和擔當。

李少紅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談到,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直至今天,中國電影的發展伴隨著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國產電影的很多優秀之作都跟時代息息相關。這些電影講述了一代代人是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支點,如何將自己的生活與時代進行接軌的,這些現實主義的作品非常精確地踩在了時代的熱點上,傳達了創作者看待世界和社會的眼光,而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觀也慢慢成為伴隨電影創作者一生的追求和重要課題。

王小帥從感性的一面談及現實主義與其創作的關係,在他看來,導演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對他來說最能觸動、感動他的就是分分秒秒正在變化著的社會,是人們價值觀的變化、情感的撕裂,以及將這一切囊括其中的無比豐富、變化巨大的時代,因此他想作為一名時代的「在場者」,把攝影機對準那些他特別想對準的現實中的人,講述並記錄他們的故事,為時代留下影像與記憶。

來自中國香港的導演許宏宇結合自己與大陸影人合作拍攝《建國大業》等影片的經歷,分享了自己對「現實」及現實主義創作的理解。他認為,在今天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具有很大力量,「對於導演來說,今天的現實就是今時今日必須感受的一切。而現實主義創作則要求導演必須活在當下,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環境中,擁抱當下所發生的事情,追尋並回歸自己的內心」。談及由其執導的扶貧題材電影新作《一點就到家》,他說,這個故事就是通過年輕人回歸鄉村創業的故事,來表達與探討到底什麼是夢想,什麼是內心的現實,「我一直在找一種共鳴,在扶貧的命題下,講的還是青春跟勵志,是真正現實主義的故事」。

青年導演霍猛從方法論的角度對現實主義創作進行闡釋,認為它就是一種尊重真實、尊重人內心感受的創作態度。具體表現在創作者對於再造的現實給予什麼樣的出發點,是否能通過真實的生活邏輯、現實邏輯去組織並尊重電影全部環節的創作,是否能用比較真實的手法拍出最真實的人的內心情感、困惑、焦慮與最真實的生活狀況等。在他看來,中國電影代代相傳的現實主義傳統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對現實、真實以及對「人」的觀照精神。「電影是有著穿越時空的記錄能力的,我們可以用電影觀照我們的過去與來處,對於這樣的創作,我們就需要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儘可能地保持創作的客觀與真實」。

來源:中國作家網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電視劇大熱 創作不能只滿足於湊話題
    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不能滿足於湊話題  張斌  近年來,電視劇藝術生產潮流發生了明顯的轉向,IP熱退燒但對IP的優質開發愈加重視;古裝玄幻熱度驟減,現實主義電視劇則強勢回歸,產生了大量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的需要關注的現象,即一些現實主義電視劇雖然題材極具話題性,但在開播後卻往往口碑反轉大跌。為何有著極高話題性的電視劇卻不能贏得觀眾口碑?其中又折射出現實主義電視劇與話題性之間怎樣的複雜關係?  真話題是現實主義電視劇應有之義  話題是電視劇藝術作品社會效應的重要體現。
  • 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
    新華社鄭州9月27日電題:讓現實主義光輝照見中國電影未來——中國電影人談新時代創作新華社記者任沁沁、李文哲在疫情衝擊和產業變革雙重影響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新發展機遇的窗口期。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每個電影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面向人民、聚焦時代、觀照現實,這是新時代對中國電影提出的課題。
  • 話題劇引熱議 現實主義創作要回應社會關切
    現實主義創作如何真實書寫生活的不同側面?如何以優質作品回應社會關切、傳遞溫暖和力量?雖然已經收官,這兩部劇帶來的討論仍在繼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話題劇不能止步於話題電視劇《三十而已》講述三位進入30歲前後的女性各自情感、工作和生活的變故。
  • 現實主義電影超級爆款誕生?
    還有觀眾認為,電影真正的可貴之處,是其現實的意義大於作品本身:「我們終於有了媲美韓國優質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抱著看喜劇的心態而來,沒想到這麼感人,這是一部有良心、有擔當的電影。」 「這部電影記錄了時代的進步,給人以希望的正能量。」 此外,圈內多位演藝工作者也成為該片的「自來水」。導演顧長衛表示:「難得有這樣的電影在銀幕上呈現給大家。」
  • 現實主義網絡電影的春天來了麼?
    文中他擺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電影應該堅定地走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即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為現在的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說中國電影興盛於現實主義應該並不為過,早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許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創作者就通過鏡頭展現生活中殘酷的現實,態度或積極或批判,但整體而言還是宣揚正義與大愛,這種創作思路影響了後世無數的電影人。
  • 行業聚焦 | 中國電影市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將成主流
    現實主義電影,是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誌,批判社會不良現象,還原生活的精神、物質層面,立足於當代社會中一切真實的故事類型題材。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一部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劇不僅能走進觀眾的內心,還能引發全民大討論。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異常火爆去年以來,多部在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都深獲好評,幾乎是來一部大賣一部。
  • 金雞百花開幕論壇:知名導演鄭州碰撞現實主義
    論壇以「全面奔小康 共築電影夢:現實主義的光輝與電影機遇」為主題,聚焦電影藝術家深入群眾,探討電影如何更好地與時代生活的火熱圖景交相輝映,以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則直指中國電影發展的「痛點」。他表示,從10億到630億票房,中國電影近年來的發展,全世界有目共睹。但「電影大國並不意味著電影強國」。中國電影要發展,一方面要靠攏發達國家的電影工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內容創作上要回歸現實主義,為人民而創作。
  •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和這個話題一樣永恆的問題是:男人怎麼表達對女人的愛,才算真愛?
  • 《都挺好》現實主義題材全民劇,引爆多元社會話題
    而這些生活中的人,也讓生活仿佛被淋漓盡致的地擺在觀眾眼前,諸多社會問題隨劇情展開一一浮現,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養老問題、啃老問題……一度成功引爆了多個社會話題表演上,倪大紅老師與郭京飛表演被觀眾點讚「簡直就是本色出演」,倪大紅老師飾演的父親「蘇大強」,一天不作就難受,讓「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錢」、「我想喝手磨咖啡」等金句頻上熱搜,成為上半年影視圈當之無愧的「話題擔當
  • 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引熱議 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堅守與奮進
    但可能我用的詞有問題,對方並不明白我說的現實主義是怎麼回事,很多時候是雞同鴨講。」曹保平導演認為,現實主義的電影首先和時代的「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討論的過程中,曹保平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為例,他認為在二戰後背景下誕生才產生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這與當時社會環境產生巨大關係,才產生很多主題和表達手法。
  • 魔幻現實主義在電影中的運用
    看了這些電影,我們覺得好奇幻,好魔幻,但這種奇幻,這種魔幻,又與哪些純屬虛構的神啊仙啊的玄幻,比如《西遊記》,有所不同,我們認為這種事就是真的,在世界上真有可能存在。為什麼?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在電影中的運用。
  • 印度電影「阿普三部曲」昭示的詩意現實主義 | 何美
    「阿普三部曲」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與死的三重主題,為現代印度社會的變遷提供了一組詩意現實的縮影,打開了透視印度電影真實面向的一扇窗。電影承繼法國詩意現實主義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傳統,被視為印度新現實電影的裡程碑,昭示詩意現實主義的審美導向和藝術價值, 啟示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現代性建構。
  • 韓國現實主義電影,總是能震撼人心
    還記得2019年拿獎拿到手軟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嗎?這部電影通過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向我們展示了韓國社會目前貧富差距過大,階級固化的問題。韓國開始實行「電影剪閱制度」,所有電影只要出現批判國家政府,或暴力,恐怖,色情的片段,官員有權力直接用剪刀剪膠片。所以當時的電影千篇一律。1988年,韓國第一部揭露社會現實的的電影《來!夢想的國度》,偷偷上映,而後電影兩名導演被拘留。
  • 龐貝《獨角獸》:科幻色彩下現實主義的魅力
    事實上,這部頗具科幻色彩的小說自推出便受到頗多關注,評論界以「科幻現實主義」新範本為其定義。「現實題材創作,但是又有非常鮮明的科幻文學的元素」,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基於此種特殊「基因」《獨角獸》成為一部在當前的文學格局、特別是小說格局當中頗具特殊性和標識性的作品。
  • 當代拉美電影中的情節現實主義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運動時間較短、相對鬆散的情況不同的是,新拉美電影運動具有統一的美學追求和政治主張,並且前後延綿了十餘年之久。然而,曾經對於社會政治的現在進行時的言說變成了巴洛克式的歷史追憶,索拉納斯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電影宣告著拉美電影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由於採用紀實風格和非職業演員表現工人階級主人公的生活環境,法國電影史家薩杜爾曾將後一類電影看作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源頭。 四、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衰竭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衰落的原因,固然有客觀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統治階級,甚至教會對其就從未間斷迫害,他們指責新現實主義電影「歪曲」、「抹黑」了義大利社會和現實,其次是觀眾逐漸轉向湧進義大利國家的美國好萊塢影片,這一現象體現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究竟是難以同好萊塢電影競爭的
  • 集印度現實主義電影之大成,《嗝嗝老師》成「後國慶檔」唯一黑馬!
    爸爸》《起跑線》到《神秘巨星》《嗝嗝老師》,不過短短一年多時間,印度電影在現實主義這一章已經給我們上了好幾堂加強課。通過對這些「教材」的拆解深挖,我們發現他們的立戶柱梁無外乎三點:勵志人物、社會話題、親情。《摔跤吧!
  • 「我第一次看見這樣的電影,我將它稱為新現實主義的電影」
    然而,由於忽視了這部影片複雜的譜系聯結,他們遺漏了《電影》雜誌的重要影響。 本文的第一部分將追蹤《電影》小組對現實主義運動作出的貢獻——此時的現實主義運動反抗了企圖將種族想像植入國族認同的政治結構。
  • 《大地在波動》:永恆與貧困
    海與巨巖象徵著時間上的永恆和亙古不變的事物,維斯康蒂和攝影師對兩者的熱衷並非偶然,影片開頭不久的旁白這麼說:「明天總是充滿希望的,希望是永恆的。但在阿斯特裡薩,明天和昨天並沒什麼改變,或者將來也不會改變。」
  •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喚醒我們的共同記憶:愛國是永恆的話題
    【小逄觀星】凝眸歷史皺褶裡的那些溫暖細節——觀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歷史車輪終於滾到那一個莊嚴的時刻。毛澤東用力地按動了電鈕,那面五星紅旗緩緩地被藍天摟到懷裡,定格在二十二米高的白色鐵桿上。」這是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升起時的文學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