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未必有緣,有緣人未必友情。遇見一個自己愛的,剛好又愛自己的人,實屬不易,遇見就應該用力抓住,把幸福握在手中,可《1980年代的愛情》裡的女主人公麗雯,面對愛情時,卻只能一次次放棄。
並不是她不愛小關(男主人公),恰恰是因為太愛了。只有真正愛一個人,才會打從心眼裡疼對方,才會顧及對方的遠大前程,而犧牲自己的小愛,遺憾一生。
不是麗雯懦弱,而是她們生在1980年代,註定了她們的愛情,只能是開花,不結果。
1890是什麼樣的年代?
1890是文革剛結束不久,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飽受折磨,尤其是年輕的讀書人。文化大革命,給了他們重重一擊,各種悲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都顯得無足輕重。
雖然那個時代,充滿悲劇,但是也充滿希望,給了很多年輕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每個人都想通過努力,改變命運。
這本書的男主人公翁小關,是文革結束後,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窮鄉僻野工作。很多人都是畏懼鄉村的,尤其是對那些有熱血抱負的人。
小關不屈服命運的安排,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麗雯的父親。麗的父親是一個50年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那一代人經歷右派和三年大饑荒,各種曲折的命運。雖然內心清醒的大有人在,但是社會的趨勢,使他們不敢多言。
所以,他才鼓勵小關說:「遠在我們那個時代,就在這樣困頓的鄉野,也不失為一種求生之道,但是,我觀察這個時代,是真的有希望所在,過去我們沒有機會,可現在國門漸漸打開,年輕人都會越走越遠」。
小關聽後,醍醐灌頂。
可是麗雯在聽過父親的命運和遭遇後,她對小關去改變命運,參與政治鬥爭,並無好感和熱情。可時代影響人於無形,個人的思想也是時代下的產物,愛情只能淪為了犧牲品。
麗雯三次放棄愛情
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飛鳥和魚,一個翱翔天際,一個潛入海底。女人在愛情面前,感性至極,但也理性至極,她們比男人成熟,她們明白真正的愛情不是牽絆,而是放手讓他飛翔。若愛情阻擋了另一半,她們會毅然決然的選擇丟掉。
麗雯第一次放棄愛情,是年少時,少不更事的懵懂。
兩人是同學,小關愛上了麗雯,給她了寫信,卻石沉海底。其實麗雯已經收到了信,也感受到了小關的愛意,只是沒有回應。(多年後,他們久別重逢,麗雯才說出了實話,自己心裏面有他)
麗雯第二次放棄愛情:命運轉角處,完美的相遇
小關被下放鄉野後,麗雯接替了她母親的工作,在一家商店做銷售員。有一天,小關買東西,兩人久別重逢。漸漸地,兩人變得熟絡起來,他們擁有了屬於彼此最美好的時光。
麗雯在河邊給小關洗被褥,洗衣裳,小關在一旁給麗雯吟誦詩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畫面無比溫馨,而又無比和諧。
可麗雯很清楚,這裡不是小關的歸宿,他屬於遠方,他有抱負,有理想。於是,她選擇,放手。兩人後來分開了,可心裡一直愛著對方。
麗雯第三次放棄愛情:兩人閱盡世事後的山水重逢
多年以後的同學聚會上,麗雯見到了剛出獄不久的小關,恰好回家辦事。那天,小關喝多了,麗雯照顧他一整夜,那夜裡,兩人促膝而談,說了很多自己的經歷。
麗雯是小關唯一用力愛過的女人,時隔多年,他都不曾忘記她。於麗雯而言,同樣是如此。
麗雯也想把小關留在身邊,一起攜手度過漫漫餘生,可即使她已經喪偶多年,現在是孤苦一人,她也不能這樣做。
她還有孩子,而小關還有未來,她不想束縛他,兩人便這樣,再次錯過。而這一轉身,成了一輩子的遺憾。
生不逢時,愛情成了奢侈品
書中這樣寫道:「河水暫時隔斷了我們,各自站在彼岸,就像隔著一個今生」。麗雯和小關的愛情只開花,沒結果,只怪他們生在了1980年代。
這本書1980年代的愛情,是隱忍,是無力,是犧牲,這個年代下,真的可以為了對方,而放棄愛情。那個年代,愛情是純粹的。
兩人在一起,從來不在意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只會想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愛情的偉大之處。
反觀當下,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態浮躁,愛情成了「快餐品」,一人只愛一個人的長情,成了當下的奢望。
這就是為什麼,麗雯三次放棄愛情,卻還被人們稱頌的原因。她懂得愛情,但也懂得小關的前途和命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愛情遠沒有前途重要。
相比之下,我們生在一個幸運的年代,物質條件富足,戀愛自由,願你所前行每一步,都對得起這片靜好的歲月。
END:
我是入夢河,若你覺得不錯,點個讚讓我知道,或者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