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愛情》原著:麗雯三次放棄愛情,卻被後人稱頌,難懂

2021-01-10 小感記

有情人未必有緣,有緣人未必友情。遇見一個自己愛的,剛好又愛自己的人,實屬不易,遇見就應該用力抓住,把幸福握在手中,可《1980年代的愛情》裡的女主人公麗雯,面對愛情時,卻只能一次次放棄。

並不是她不愛小關(男主人公),恰恰是因為太愛了。只有真正愛一個人,才會打從心眼裡疼對方,才會顧及對方的遠大前程,而犧牲自己的小愛,遺憾一生。

不是麗雯懦弱,而是她們生在1980年代,註定了她們的愛情,只能是開花,不結果。

1890是什麼樣的年代?

1890是文革剛結束不久,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飽受折磨,尤其是年輕的讀書人。文化大革命,給了他們重重一擊,各種悲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都顯得無足輕重。

雖然那個時代,充滿悲劇,但是也充滿希望,給了很多年輕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每個人都想通過努力,改變命運。

這本書的男主人公翁小關,是文革結束後,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窮鄉僻野工作。很多人都是畏懼鄉村的,尤其是對那些有熱血抱負的人。

小關不屈服命運的安排,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麗雯的父親。麗的父親是一個50年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那一代人經歷右派和三年大饑荒,各種曲折的命運。雖然內心清醒的大有人在,但是社會的趨勢,使他們不敢多言。

所以,他才鼓勵小關說:「遠在我們那個時代,就在這樣困頓的鄉野,也不失為一種求生之道,但是,我觀察這個時代,是真的有希望所在,過去我們沒有機會,可現在國門漸漸打開,年輕人都會越走越遠」。

小關聽後,醍醐灌頂。

可是麗雯在聽過父親的命運和遭遇後,她對小關去改變命運,參與政治鬥爭,並無好感和熱情。可時代影響人於無形,個人的思想也是時代下的產物,愛情只能淪為了犧牲品。

麗雯三次放棄愛情

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飛鳥和魚,一個翱翔天際,一個潛入海底。女人在愛情面前,感性至極,但也理性至極,她們比男人成熟,她們明白真正的愛情不是牽絆,而是放手讓他飛翔。若愛情阻擋了另一半,她們會毅然決然的選擇丟掉。

麗雯第一次放棄愛情,是年少時,少不更事的懵懂。

兩人是同學,小關愛上了麗雯,給她了寫信,卻石沉海底。其實麗雯已經收到了信,也感受到了小關的愛意,只是沒有回應。(多年後,他們久別重逢,麗雯才說出了實話,自己心裏面有他)

麗雯第二次放棄愛情:命運轉角處,完美的相遇

小關被下放鄉野後,麗雯接替了她母親的工作,在一家商店做銷售員。有一天,小關買東西,兩人久別重逢。漸漸地,兩人變得熟絡起來,他們擁有了屬於彼此最美好的時光。

麗雯在河邊給小關洗被褥,洗衣裳,小關在一旁給麗雯吟誦詩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畫面無比溫馨,而又無比和諧。

可麗雯很清楚,這裡不是小關的歸宿,他屬於遠方,他有抱負,有理想。於是,她選擇,放手。兩人後來分開了,可心裡一直愛著對方。

麗雯第三次放棄愛情:兩人閱盡世事後的山水重逢

多年以後的同學聚會上,麗雯見到了剛出獄不久的小關,恰好回家辦事。那天,小關喝多了,麗雯照顧他一整夜,那夜裡,兩人促膝而談,說了很多自己的經歷。

麗雯是小關唯一用力愛過的女人,時隔多年,他都不曾忘記她。於麗雯而言,同樣是如此。

麗雯也想把小關留在身邊,一起攜手度過漫漫餘生,可即使她已經喪偶多年,現在是孤苦一人,她也不能這樣做。

她還有孩子,而小關還有未來,她不想束縛他,兩人便這樣,再次錯過。而這一轉身,成了一輩子的遺憾。

生不逢時,愛情成了奢侈品

書中這樣寫道:「河水暫時隔斷了我們,各自站在彼岸,就像隔著一個今生」。麗雯和小關的愛情只開花,沒結果,只怪他們生在了1980年代。

這本書1980年代的愛情,是隱忍,是無力,是犧牲,這個年代下,真的可以為了對方,而放棄愛情。那個年代,愛情是純粹的。

兩人在一起,從來不在意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只會想對方為自己做了什麼。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愛情的偉大之處。

反觀當下,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態浮躁,愛情成了「快餐品」,一人只愛一個人的長情,成了當下的奢望。

這就是為什麼,麗雯三次放棄愛情,卻還被人們稱頌的原因。她懂得愛情,但也懂得小關的前途和命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愛情遠沒有前途重要。

相比之下,我們生在一個幸運的年代,物質條件富足,戀愛自由,願你所前行每一步,都對得起這片靜好的歲月。

END:

我是入夢河,若你覺得不錯,點個讚讓我知道,或者關注我。

相關焦點

  • 《1980年代的愛情》,愛情的純粹與美,我們之間永隔一江水
    這首意境悽美的愛情歌曲與《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電影主題完美契合,高度詮釋了電影所要表達的愛情內核。霍建起導演是學美術出身,他將自己的美術視角以及美學思想在這部電影裡表現的淋漓盡致,復古的大巴車、淺淺的小溪、充滿歷史感的小橋、茂密的山林以及土家族山寨錯落有致的建築構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唯美景色。
  • 《1980年代的愛情》懵懂的青春期裡最美好的回憶
    這是1980年代的愛情,人生匆匆,到底在追逐些什麼?活著,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錯過愛情的故事,不如說是在質問我們,到底自己一輩子想要什麼。關雨波——198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胸懷抱負和理想卻被分配到比家鄉更加偏遠的山村——公母寨。
  • 《1980年代的愛情》:回憶愛情 也是在回憶一個時代
    導讀:談到「1980年代的愛情」這個書名,野夫說「每個年代的愛情,都有各自的歷史痕跡」。50年代的單純,60年代的壓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覺醒和掙扎,再看看90年代的頹廢和新世紀以來的嚴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證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正因為當下的不可思議,才覺得這樣的愛情太多虛幻。」
  • 《1980年代的愛情》曝思念劇照 霍建起聚焦純愛
    《1980年代的愛情》曝思念劇照 霍建起聚焦純愛 《1980年代的愛情》即將於9月11日公映    改編自野夫同名小說,霍建起執導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以下簡稱<1980>),即將於9月11日在全國各大院線公映。
  • 柏林華語電影節入圍影片《1980年代的愛情》
    柏林華語電影節入圍影片《1980年代的愛情》原片名:1980年代的愛情                            英文片名:Love inthe 1980s中文片名:1980年代的愛情是否市場放映影片:是,但尚未放映。
  • 《1980年代的愛情》:隱忍厚重的感情,揭示愛情的真諦
    作家野夫在其著作《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半自傳體的愛情小說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特定年代的愛情故事。  書中的女主角成麗雯就是這樣的人,為了關雨波的發展,她寧願「狠心」放棄了三次和關雨波在一起的機會。  第一次是年少時少不經事的情竇初開  第二次是命運轉角處的一次甜蜜相聚  第三次是二人閱盡世事後的再次相逢
  • 《1980年代的愛情》: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
    今天七夕了,突然有人問,你覺得哪部電影裡面的愛情最美?我腦海中第一反應,瞬間想起來的,就是這部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影片改編自野夫同名小說,由霍建起導演,蘆芳生、楊採鈺主演。影片以1980年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大學生關雨波(蘆芳生飾)與老同學成麗雯(楊採鈺飾)之間的愛情故事。
  • 《1980年代的愛情》:一代人的純愛和青春,一個時代的隱痛和希望
    《1980年代的愛情》是作家野夫的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一段熾熱、純粹而無望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利川,那是野夫代表作《鄉關何處》裡讓野夫一生瞭望的故鄉。某種意義上來說,關於80年代愛情的追憶,是在追尋時代廢墟上綻放過的青春歲月。
  • 愛無罪-《1980年代的愛情》
    --讀《1980年代的愛情》又是一氣呵成般的讀罷野夫先生的三部曲(大陸公開發行)之一的《1980年代的愛情》。相比與前兩部《鄉關何處》和《身邊的江湖》,在親情和友情之外,又領悟到了野夫先生的愛情觀。這部小說嚴格來說,不是他完全的自傳體小說,按他自己和好友的論定算是半自傳體的小說了。是結合自己的經歷改編過的,有他自己的影子,但是又不完全照搬。
  • 《1980年代的愛情》評分低得讓人不敢相信這是霍建起拍的電影
    《1980年代的愛情》小說原著作者野夫說:「我這一代人之所以始終無法超越80年代,也因為那個光輝歲月,給了我們最初的薰陶和打磨。」按照他的話說,一代人的青春,被同一個時代深刻的影響,而這是一個大時代,是一個容易出好故事的大時代。
  •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 任志強、柳傳志發評論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 任志強、柳傳志發評論 時間:2015.09.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西葉 分享到:
  • 易中天為之撰寫影評的《1980年代的愛情》,是一部什麼影片?
    同樣是文藝片的《1980年代的愛情》在這時上映,影片不僅得到了柳傳志、俞敏洪企業大佬的跨界支持,學者易中天也為它撰寫了影評。電影改編自野夫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湖北恩施鄉下一對年輕人的愛情往事。1980年代,大學畢業的關雨波經分配來到故鄉的小鎮工作,與初戀成麗雯重逢、互生情愫。然而彼此的身份差異、女主角的家庭背景,兩個年輕人沒能最終走到一起。
  •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式 野夫大讚蘆芳生
    蘆芳生《1980》利川首映  搜狐娛樂訊 近日,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在利川舉行回鄉首映式。首映禮以「故鄉,故人,故事」為主題,主演蘆芳生、楊採鈺和編劇野夫與當地市民共同觀影。蘆芳生出演的男主人公關雨波就是原著作者和編劇野夫以自己為原型塑造的,提到觀影感受,野夫讚美蘆芳生演的就是自己的前世,影片將於9月11日在全國影院公映。  蘆芳生愛而不得 終不得全  影片故事發生在湖北西部偏遠的土家族山區,蘆芳生飾演的大學生關雨波畢業後被分配到偏僻的公母寨鄉政府工作。
  • 《1980年代的愛情》 蘆芳生被贊「夢中情人」
    由蘆芳生、楊採珏主演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即將於9月11日公映。原著小說是著名作家野夫的半自傳類作品,該片還原了也夫青年時期的愛情故事,男一號蘆芳生的劇中角色算得上是年輕時野夫的一個映像,因而更受矚目。
  • 蘆芳生、楊採鈺《1980年代的愛情》:愛是放手和成全,一世的惦記
    中國樸實味美愛情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這部電影改編自鄭世平的小說,主演是蘆芳生、楊採鈺。  電影背景選取1980年代,講述了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關雨波和高中同學成麗雯之間的樸實味美愛情故事。
  • 亂世佳人 | 費雯·麗
    在成就藝術的同時,她也賠上了自己的靈魂,體力,甚至愛情。這就是費雯·麗,世界影壇永遠的亂世佳人。這是費雯·麗的第二次銀幕實踐在片中她扮演商業巨頭的女兒Marjorie Belfer儘管只是一個配角但費雯·麗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持續其終生的敬業精神贏得了同事們的好評
  • 《1980年代的愛情》,不同年代的愛情,一起重溫下!
    霍建起執導,根據野夫小說改編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講述了一段發生在80年代繾綣而悽美的愛情。其實,每個年代的愛情都美好,每個年代的愛情都甜如蜜,和年代無關,和物質多寡無關。1.《1980年代的愛情》這是一段發生在80年代末期的愛情故事。
  • 《1980年代的愛情》:看1980年代的愛與放逐
    《1980年代的愛情》是一部安靜的電影。較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說來就來的愛情,作為80後,對於前輩們要寫一百多封信,吹上長長久久的口琴,可能還拉不了姑娘一下手的愛情多少有些難以理解。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作家電影,透著濃濃的文藝懷舊範兒,從影片籌拍起就沒有想著賺錢,野夫請來文藝片導演霍建起,扎紮實實講好一個愛情故事,卻引發了一眾老男人們的青春感慨與美好記憶,也激起了出生於不同年代的觀眾對於80年代的各自解讀,以及後來者的種種猜想。  野夫是一位經歷坎坷的作家,他敢於直面曾經走過的曲折與不幸,敢於把個人隱秘的情感寫下並搬上銀幕。
  • 愛情,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
    (圖:《那山,那人,那狗》劇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情,不能說哪個時代的愛情是好的,哪個時代就是不好的。愛愛情本身一樣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風格。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以前,我從不懷舊,從不。在我看來,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還很年輕,年輕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愛情》。的確,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時,國家剛從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中解脫出來,所有人幾乎無不有著只爭朝夕和天天向上的少年壯志和情懷。
  • 隱忍到底的愛情 ——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根據真實經歷改編 《1980年代的愛情》作家野夫,出生於湖北利川一個邊遠的土家族村莊,代表作有《鄉關何處》、《身邊的江湖》等。《1980年代的愛情》是他根據親身經歷改編的中篇小說。曾執導《那山那人那狗》、《暖》、《秋之白華》的霍建起接起導筒,與原作者野夫緊密合作,完成了《1980年代的愛情》從回憶到文字,再從文字到影像的最終轉化,併入圍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