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十五以內都是年,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今天正是元宵節,首先祝大家節日快樂,多吃湯圓,一年的日子甜如蜜。在古代元宵節所有人都可出門放燈許願,逛夜市、看花燈,元宵節的燈海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知否》裡有一段盛家的孩子元宵節也行遊玩,這一天女子也可和男子一樣可以出門看燈。因為在古代元宵節期間,皇帝卻特許開禁三天,俗稱「放夜」。平素很少拋頭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樣步出家門。《女醫明妃傳》裡也有一段譚允賢(劉詩詩飾演)、朱祁鎮(霍建華飾演)元宵節逛夜市、看花燈。所以這樣特別的節日特別的規定也為古代相互傾慕的男女搭訕、約會、私奔提供方便,元宵節便也成為古人隱形情人節。
2月19日是元宵節,如果穿越回唐代,問一個女性最喜歡的節日,那一定是元宵節。元宵節期間,皇帝卻特許開禁三天,俗稱「放夜」。平素很少拋頭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樣步出家門。所以古時候的元宵節還雙擔著「情人節」,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除了熱鬧的活動和各種表演,元宵節還有一個挺特別的「功能」,後來也因此被人喚作是中國古代實質意義上的情人節。
民俗學專家蕭放解釋,有這個叫法,是因為元宵節是古代難得的兩性可以接觸的時間。
元宵節的狂歡,給了深閨女子晚上出遊的機會。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代,她們依然能到街市去觀賞花燈,盡興遊玩,即便深夜不歸,旁人也不會多加苛責。
由此,年輕男女有了互相結識的機會,一見鍾情的例子多得很;有些原本便是有情人,只不過借著元宵節來約個會。
大文人歐陽修寫過一首《生查子·元夕》,流傳至今:「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好不容易出來觀燈,女子們往往會費盡心思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可惜的是,燈會上人來人往,歡聲笑語中如果一時忘情,遺落首飾是比較常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