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皮特的工作重心看樣子是放到了製片上,以及為他製片的項目擔任配角,所以他這兩年主演的電影一是少,二是特別好的幾乎沒有,其中《狂怒》(Fury)還算值得一看。
《狂怒》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4月的二戰戰場,盟軍已經勝利在望,地面部隊推進到德國本土,而德軍在不可避免的失敗即將到來前仍然在負隅頑抗,但他們已經沒剩多少精銳部隊,老弱病殘都被驅趕著上戰場,不願從命的會被蓋世太保吊死,這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他們被摧毀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就在這樣的局面下,一個只受過打字培訓、從來沒有開過槍的新兵諾曼被塞到布拉德·皮特所率領的坦克小分隊中。老兵的疲憊、麻木混合著新人的緊張、生澀,這是一個好故事展開的前提。
戰爭眼看就要結束,活到最後是每個人共同的願望——儘管在戰爭的最後一天被殺死的概率並不比戰爭第一天低。五人小分隊最後和一支三百人德軍部隊狹路相逢,明知寡不敵眾,而且在可以避開敵人的情況下,皮特還要一心求死,這反映出的他的精神狀態很值得玩味。最後,影片安排新兵諾曼活了下來,還是多虧了一個德國士兵的隱瞞,這個細節處理大大地豐富了戰場上的人性。
影片不由得讓人想起拍攝於2000年之前的一些二戰電影,特別是《拯救大兵瑞恩》。《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發生在諾曼第登陸之後,同樣是二戰接近尾聲,盟軍即將獲勝,湯姆·漢克斯率領的一個小分隊被派遣去執行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務——深入敵軍後方拯救一個家中兄弟都在戰場犧牲的普通士兵。
但即使影片中大部分人物都在最後的激烈戰鬥中死去,只有那位被拯救者活了下來,我們也能感受到影片帶有那種強烈的千禧年樂觀精神。柯林頓任期內的繁榮、安穩與和平讓美國人好整以暇地回顧起二戰來——就像《拯救大兵瑞恩》是起始於一次掃墓引發的閃回。
美國人在懷念父輩和祖父輩打過的那場正義之戰,他們不厭其煩地在銀幕上將那些戰鬥一次次重現。過程愈是殘酷,愈能襯託出先輩的光榮與勇敢。犧牲的人點亮了正義和責任的燈塔,活下來的人將逝者的精神一代代往下傳遞,一切都那麼美好。
然後是「九一一」的突然降臨,美國人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生活並非安樂無憂,到處都是亟需彌補的漏洞,接著是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火燃起,原來戰爭也不是遙不可及,所以人們立刻疏遠了對二戰的懷舊,二戰電影一下變得少了。
直到《狂怒》的出現,這像是對《拯救大兵瑞恩》的一次顛覆——到底布拉德·皮特為什麼一心求死呢?他給出的理由是,坦克是他的家,他要保衛自己的家,人在坦克在。但我總覺得是對戰爭本身的厭惡讓他想儘快結束這一切,即使以犧牲的方式。
這支即將勝利的軍隊,看上去卻像敗軍之將。諾曼的倖存,不是對他過人勇氣和機智的褒獎,相反那是因為膽怯,以及敵人的遮掩。那位德軍士兵為什麼不揭露他?是否他的心中也對自己國家發起的這場戰爭產生了質疑?這當然是允許觀眾盡情展開解讀的。
於是,英勇無畏的樂觀精神被融解了,《狂怒》讓戰爭回到它瘋狂、僥倖、荒誕的本質。
《狂怒》還說的是,戰爭對每個人摧殘是一樣的,不管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在經歷過戰爭的殘酷廝殺後,人對世界的看法會因此重塑,是更珍視生命的脆弱,還是對生死更加無動於衷?這種矛盾性同時體現在布拉德·皮特的角色身上。
這是個捉摸不透的人,他一出場就用刀殺死一名敵人,隨後在抓獲了一名德軍戰俘後,對方已經舉手投降,但皮特堅持要給新兵諾曼來一堂「成長教育課」,命諾曼從背後一槍打死這個俘虜。諾曼當然不肯,但最後還是在他的逼迫下完成了。在皮特和老兵們看來,新兵的沒有經驗並不是最令人生氣的,儘管那會讓團隊在未來的戰鬥中陷入險境,真正讓他們痛恨的是他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這在戰爭中絕不允許。
因此皮特所做的不僅是磨鍊他的勇氣,更重要的是讓他丟掉對人性的幻想。但皮特這個踐踏規則、視人命如草芥的小分隊頭目在另外一場戲中卻表現出完美的紳士風度。當時他和諾曼在搜查一所德國民房時發現了兩個女人,愛情在諾曼和其中一個少女之間萌發了。
即使是觀眾也覺得浪漫來得太不合時宜,果然少女被隨後闖入的皮特下屬有意羞辱,這時皮特展現出超乎意料的善解人意及對胡鬧下屬的容忍。就在觀眾開始疑問諾曼和少女是否會繼續這段夢幻般不真實的愛情時,幾分鐘後的一顆炮彈粉碎了還沒有完全展開的美好,少女和她的表姐都被炸死。對於諾曼來說,這一定是比從腦後開槍殺死解除武裝的敵人更深刻的一課。
其實諾曼在影片裡就相當於是觀眾的替身,像個羞澀的孩子,本性善良,對戰爭的本質一無所知,但突然被扔進殘酷的絞肉機,他被嚇壞了,就如同我們一樣。這種安排當然是一種戰爭片的俗套了,許多同類題材影片都有類似的角色設定。他要通過殺死敵人學會不被敵人殺死。
相信有觀眾記得,《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一個美軍士兵沒有通過這一課,他眼睜睜地看著同伴被一個德軍士兵用刀捅死而沒有上前相助。那麼諾曼真的通過了戰爭的考驗嗎?影片最後給出的答案反而是曖昧的。
皮特和他的三個手下,都以戰爭特色鮮明的綽號相稱,只有新人諾曼沒有。這似乎說明一方面他尚未融入這個集體,另一方面是沒有經過戰鬥,也就不具有被賦予綽號的資格。直到最後死亡大戰來臨之前,他終於獲得了綽號,象徵他正式被接納為坦克小分隊的一員,從此大家並肩作戰,生死與共。然而諷刺的是,結尾當戰友都犧牲後,他靠躲在坦克底下活了下來。
影史上戰爭電影千千萬萬,二戰被拍過無數次,各大兵種也都得到過展現,但專門講坦克兵的電影應該不多。《狂怒》對坦克戰的表現是很出色的,尤其是片中有一場遭遇戰,數輛美軍雪曼坦克圍攻一輛巨無霸一般的德軍虎式坦克,所有同伴都被虎式坦克幹掉後,最後皮特指揮的「狂怒號」和敵人正面遭遇,艱難地找準了對方弱點,一擊致命,連剛摸槍把的諾曼也發揮了他的作用。這場戲勝在坦克外部的空間調度清晰,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大衛·艾亞(David Ayer)曾是《訓練日》(Training Day)的編劇。《訓練日》當然和《狂怒》是完全不一樣的影片,不過,兩者至少在敘事角度上存在一種可能不是意外的巧合。這兩部影片都是從一個年輕新人的角度,去觀察老油條執行任務,再一起陷入危險之中,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得到迅速成長。艾亞之前的編劇作品還有《獵殺U-571》和《反恐特警組》(S.W.A.T.),也都是軍事、警察題材。
《訓練日》(2001)
布拉德·皮特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二戰電影裡了,我們都還記得五年前他出演了昆汀·塔倫蒂諾那部戲謔歷史的《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他在片中飾演一個在納粹頭上刻字的猶太戰士小分隊頭領,手段狂暴粗野,和在《狂怒》中也有三分相似,區別是這次他輸掉了最後的戰鬥。皮特近來多演家長式作風的霸氣男人,他在這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亦父亦兄,只在一場戲中他顯示了對異性的吸引力,當然那是全片唯一一場有女人的戲。
《無恥混蛋》(2009)
《狂怒》不是一部可以進入戰爭片經典殿堂的作品,不過它並不缺乏優點,也會因此而被人們記住。
點擊或輸入以下關鍵詞,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華語爛片 | 文革片單 | 足球 | 高倉健 | 真探 | 希區柯克 | 原力覺醒 | 師父 | 同性戀電影 | 卡羅爾 | 驚悚片 | 性意識 | 八部半 | 最好華語片 | 邊境殺手 | 侯孝賢 | 絕命毒師 | 電影院 | 柳升完 | 福爾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