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飛船上的機械化控制已經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從阿波羅號的開關、按鈕、刻度盤等,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到太空梭軌道器時代的數字顯示器的引入,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按鈕。如果沒有培訓的人根本無法下手,應該是培訓的人也需要不斷操作練習,要不,也很容易忘記,操作出錯,引起航天危機。後來隨著太空梭的技術升級,NASA引入了多功能電子顯示子系統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isplay Subsystem (MEDS) 才用上虛擬顯示接口替代了一些物理接口。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演進其實是循序漸進的。
鋼鐵俠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大膽採用觸控螢幕界面。觸控螢幕界面其實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設計,給一個三歲的孩子一個iPad,他們會在幾分鐘內弄明白大部分內容。它們提供了很多的通用性。它們可以消除幹擾,只顯示當前需要的命令和遙測技術。每去掉一個開關就能減輕體重。每移開一個開關,就少了一個可能壞掉的東西。使用觸控螢幕界面可以讓太空人快速熟練使用航天系統,並且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操作提示和警告,減少培訓時間和出錯機會,降低使用成本。
但是,就像任何界面一樣,它們也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太空人在上升和進入過程中必須戴上笨重的手套,以保護他們,且上升和對接過程中會經歷很高的加速度和振動, 觸控螢幕必須能夠用覆蓋織物的大而粗的手指在各個方向上晃動,很容易點到不應該操作的地方,引起發出錯指令,引起致命性的危機。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不能發送錯誤的命令。 物理實體控制具有保護功能,可防止誤擊。所以還是需要保留必要的實體按鍵,這些實體按鍵是最關鍵的功能,這些功能無法被軟體和虛擬界面信任,並且無論觸控螢幕上顯示的是什麼,都必須始終可用。
總之,觸控螢幕是航空操作的巨大進步和嘗試,對商業化航空市場有重大意義,可以預見未來人們都可以懂的去如何操作航天飛行器。這樣人類就像開車一樣隨時想飛那裡就飛那裡。事實上SpaceX也是非常成功,成功把二個航天員送入太空,並成功與國際空間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