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愛似乎無處不在。如果你仔細尋找,你會發現愛其實無處不在。
If you look for it ,l`ve got a sneaky feeling you`llfind that 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真愛至上》
朋友們,還記得第一次嘗試新鮮事物,和TA親密接觸時,內心是什麼感受嗎?
比如第一次聞到榴槤的味道就敬而遠之,心血來潮吃上一口,不知道有沒有很崩潰的感覺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榴槤的世界。
氣味濃鬱,長相霸氣的榴槤,一直號稱「熱帶水果之王」。
不喜歡榴槤的人,會覺得像「嘔吐物」,令人食慾全無;而喜歡的人則會表示「哪裡臭了,明明這麼香」!
科學家們也很好奇,榴槤這麼大的味道究竟從何而來。
經過研究,他們發現,榴槤中有很多揮發性物質,最主要的是三大類:酯類、酮類,以及含硫化合物(臭味的主要來源)。
但是,究竟是哪一類物質主導了榴槤複雜又極具辨識度的氣味則很難說。
至於為什麼大家對榴槤的態度不一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①與榴槤的親密度:經常接觸榴槤的人,更容易從它複雜的味道中辨別出香甜的滋味,而初次見面的人,則對其如同腐爛一般的氣味更加敏感。所以,嘗試多接觸幾次,說不定你就會對榴槤黑轉粉了呢;
② 基因決定了你是否愛榴槤:如果在基因層面,你對榴槤氣味的認知程序已經被寫死,那建議你還是認命吧。
榴槤不僅氣味獨特,口感和營養也與一般水果不同。在我國某些地區,還流傳著「一隻榴槤三隻雞」的說法。
成熟的榴槤滋味綿軟順滑,油脂含量 5% 以上,糖分也不低,達到 27 g / 100 g。
由於高脂肪高糖分,使得榴槤的熱量達到了 147 kcal / 100 g(一般水果的熱量不超過 50 kcal / 100 g),可以說是一種味道和熱量都相當有存在感的水果。
微量營養素方面,榴槤中維生素 C、B 族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錳含量豐富,還含有一定量的煙酸、葉酸、磷、鎂和鉀,算得上是水果界的維生素補充小能手。
從熱量角度來說,榴槤和雞還真能打個平手,但整體營養能「頂三隻雞」就不靠譜了。畢竟最主要的營養貢獻就不一樣,雞肉中的蛋白質,和榴槤中的糖分是不能畫等號的。
對於普通玩家,不,普通買家來說,扒殼去核能直接大快朵頤的榴槤肉,就是真正的美食。但對於吃貨中的行家,榴槤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是好吃的!
① 榴槤肉:除了直接吃外,還能做炒飯、甜品、點心以及冰激凌等;
② 榴槤殼:有些地方的人會用它來燻魚,還可以去掉最外層的尖刺,把內部白色的部分拿來燉雞做湯,滋味鮮美;
③ 榴槤核(籽):煮炒煎烤都不錯,不過一定要做熟;
④ 新鮮的榴槤嫩葉和花都是可以入菜的。
據說,從樹上掉落後 2~4 天內的榴槤,滋味最佳,一般來說可以參照以下幾點來挑選:
① 看外觀,最好不要選開口很大的(容易變質);
② 看榴槤殼上的尖刺,應該是微軟,顏色偏黃並略帶一點綠色;
③ 聞一聞,有榴槤的特殊氣味,但不會有酒精味;
④ 舉起來搖一搖,如果能聽到果實移動,則說明已經成熟或過熟,不好再存放了。
挑好的榴槤帶回家用報紙包好,放在陰涼通風處,大概一兩天後外殼開始微微裂開,就可以開吃了。
如果你只是買一瓣解個饞,那就用指頭隔著保鮮膜輕輕戳一下,果肉軟但不爛,香氣濃鬱無異味就好。
關於榴槤的說法有很多,最大的誤解就是以下兩點:
1、吃榴槤會上火
作為一種熱帶水果,很多人對榴槤都抱有一絲疑慮:吃多了會「上火」嗎?
其實「上火」是個很複雜又很難定義的概念,不過一些相關症狀,確實可以通過科學來解釋一下。
對於榴槤來說,導致上火的罪魁禍首,最有可能是其甜蜜蜜的來源——高糖分。
一方面,高血糖負荷的飲食,會導致痤瘡加劇,其機理可能是血糖水平與雄性激素水平呈正相關。
另一方面,過於甜膩的口感,還會使人覺得齁得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口乾和嗓子不舒服。
因此,如果你在吃完榴槤後冒了痘,或是覺得口乾舌燥,下次還是少吃一些,並且多喝點水潤潤口吧。
2、吃榴槤會被查出「酒駕」
有報導稱,剛吃完榴槤就去開車,很有可能被查出「酒駕」。
這可不是謠言,榴槤含糖很高,過熟或者放的時間長了,就會產生酒精,造成酒駕的假象。不過這些酒精量不高,會很快隨著呼吸、說話揮發掉。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平心靜氣的和交警交代清楚,隔上一會兒再測一次,或者直接申請驗血就沒問題啦。
朋友們,第一次吃榴槤是什麼感受呢?歡迎留言跟科學君分享哦~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悄悄改版了!為了避免錯過科學君,你可以點亮【在看】、點讚及分享、把「非常科學」【設為星標】,這樣我們就能準時相約啦!
(點擊圖片查詢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