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兩大熱門,《羅馬》和《綠皮書》,藍雨星城都看了。
《綠皮書》力壓眾多牛片,獲封最佳影片,值得褒獎。
其實兩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包括另外一部拿下四項大獎的最大贏家《波西米亞狂想曲》),比如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都涉及到膚色種族問題,都以個體來反映整體,都在關注弱勢群體,《羅馬》展現的是母愛、女性的偉大,而《綠皮書》則反映的是黑人權益問題。
這說明奧斯卡還是更加偏愛政治正確,尤其喜歡真實故事。
那麼《羅馬》與《綠皮書》相比,究竟差在哪呢?
其實也不能說差,只能說兩者的風格和受眾不同罷了。
《綠皮書》更加有趣、親民、接地氣,而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各個階層、各種文化層次的人都能欣賞的「大眾電影」。
而《羅馬》,相比之下則更加的藝術化、風格化,事更偏向於導演阿方索·卡隆私人化表達的「作者電影」,雖然導演藉由女傭可莉奧的個人命運,展現了那個時代某一類人的特殊境遇,並且反映了女性的偉大,母愛的可貴。但是由於在黑白影像、攝影手法、電影節奏等方面的藝術訴求過於鮮明,故事本身趣味性也不佔優勢,所以最終在最佳影片的衡量上,確實略遜於《綠皮書》一籌。
但最佳導演頒給了《羅馬》,也是對於導演藝術價值的肯定。
就藍雨星城個人而言,兩部電影我都喜歡。
當然如果單純考慮娛樂性,肯定首推《綠皮書》。
而《羅馬》是那種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的品、慢慢欣賞的電影。
我很喜歡導演的黑白影像,質樸無華,自然而然將觀眾代入回憶的童年。還記得中國也有一部類似的電影《八月》,也是用黑白影像講述童年往事以及那個年代,像一首寫給過去的散文詩。
而空鏡頭的運用也十分别致:開場就是衝刷地面的水,帶著泡沫,緩緩的流淌,一遍又一遍的衝洗著之前的痕跡;這和最後結尾可莉奧住的小樓屋頂上的天空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地,一個天,時光靜好,慢慢流淌,經過歲月的洗禮,任世事變幻,依舊還是藍天白雲,陽光燦爛。
你仔細品讀這兩處鏡頭,一開場是一個俯視的視角,仿佛還是孩子的導演在觀察擦地水的流轉;而結尾卻是一個仰視的視角,也如同一個孩子在仰望藍天。它象徵著可莉奧的人生正面且積極的變化,同時也是導演兒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爸爸離開了他們,媽媽帶著四個兄弟姐妹開啟全新的「冒險」,這樣的冒險充滿著未知,但也讓他們把低下的頭,倔強的抬起來,望向遠方,心向陽光。
這不就是生活的本質嗎?
還有在海邊,可莉奧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下水救孩子的段落,也是全片的高潮,任憑海浪一層層的撲向這個矮小的女人,她的意志卻如此堅定;而當兩個孩子被救上岸,女主人帶著另外兩個孩子跑過來,孩子們紛紛的貼在、靠在、圍在可莉奧和女主人的身邊,女主人捧著可莉奧的臉不住的親吻,可莉奧說:我本來就不想要她(死去的嬰兒),終於從喪女的陰霾中解脫;女主人說:我們非常非常的愛你,可莉奧……那一幕,簡直了,年度催淚「屏保」——四個孩子,兩個媽媽,一家人緊緊的圍在一起,有媽媽在,就還有家!多麼感人,多麼溫馨!母愛的力量、女性遭遇的認同感,讓這一對主僕之間也跨越了身份、階級的鴻溝。
所以《羅馬》能拿到最佳攝影,也是實至名歸。
那些鏡頭下的人和物,都是那麼的細膩、精緻,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卻一點不會令人厭煩,比如鏡頭從一件件溼漉漉的衣服經過,男主人倒車進門時後視鏡碰到牆壁,包括一堆堆的狗屎;還有在小旅館裡,可莉奧男友赤裸著耍棍的長鏡頭;電影院裡銀幕上的《虎口脫險》;以及可莉奧在生產之後面對死胎的無助悲傷;在媽媽告訴孩子們爸爸已經離開之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冰激凌……這些鏡頭看似是閒散的,無用的,但其實內藏玄機,別有味道,其中蘊含著的是生活的真實以及飽滿的情緒。
作者:藍雨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