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東夏鎮是傳統的平原農業鄉鎮,從事農業種植,歷來是東夏人的致富經,有眾多家庭通過辛勤勞作,最終奔向小康生活,更有許多貧困戶群眾實現了增加收入、穩定脫貧。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時下已近尾聲的秋收,是一整年最後的收穫時節,在東夏鎮的廣袤田野上,一曲豐收與脫貧的「二重奏」正在漸入佳境。
走進前史村享受政策貧困戶史文科的家中,雜物間裡新堆起了5個鼓鼓囊囊的麻袋,裡面都是新買的炭,複合肥的袋子倒是又癟了不少。「棒槌賣了!小麥種了!化肥還有!我還買了炭,過冬沒問題!」閒下來的史文科,算了一筆秋收帳:
今秋種的6畝玉米喜獲豐收,按照每畝550元的價格,整體打包給了養羊大戶,賣出來3300元。成本裡面,用了6袋子複合肥,要是自己去買同樣牌子的,得花1200元,但化肥是上級政府部門免費發的,所以成本只剩6袋玉米種子的300元、兩次除草的500元和無人機撒藥的180元。減去成本後,史文科秋收掙了2320元,如果再算上夏天小麥的收入和其他收入,年收入穩超6000元。
「感謝政府提供的化肥!真的幫俺省了錢!」喜獲豐收的史文科自然是乘勝追擊,不光買了炭準備過冬,先去買了3大包小麥種子,已經按時種下,準備來年再戰。像史文科一樣,今年共有53戶從事小麥和玉米輪種的貧困戶群眾,得到了免費的複合肥,大幅減少了種植成本花銷。助力貧困戶群眾豐收,東夏鎮堅持精準「滴灌」,除了「提供化肥、降低成本」的通用模式,還有「個性定製」——
今年大姜行情特別好,一度到了8塊多錢一斤,雙廟村的建檔立卡享受政策貧困戶司愛香,今年也種了1市畝的大姜,但是面對近在咫尺的大豐收,大娘卻犯了愁:「俺今年70多歲了,幹不動出姜的活了,都是僱人幹,今年姜是貴了,出姜也貴了,一人一天就得400多塊錢,俺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僱人。」
「走!咱幫大娘出姜去!」幫扶幹部把司愛香的情況反饋到鎮上來之後,17位青年志願服務隊的成員踴躍報名,在村幹部的指導下,用一上午時間,一口氣把大娘那1市畝大姜都給出完了,不光加快了豐收大姜向致富成果的轉化速度,而且實實在在幫她節省了成本。
同樣喜獲豐收的還有「扶貧項目果實」。進入11月份,位於東夏鎮堂子村的春滿洲農業科技示範園產業扶貧項目,有整整2個大棚的「映霜紅」桃子迎來採摘。
與史文科的玉米和司愛香的姜略有不同,這些桃子不是直接歸屬某家某戶,而是先形成項目收益,再差異化分配給8戶堂子村的貧困戶群眾,最少的幾百元,這是給脫貧比較穩定的,多的幾千元,則是給受疫情影響務工收入減少的,讓「扶貧項目果實」合理地惠及8戶貧困戶群眾。
把脫貧攻堅牢牢抓在手上,把推動鄉村振興的責任扛在肩上,東夏鎮堅持讓豐收與脫貧同頻共振,積極依託農業種植,實現促民增收和穩定脫貧。(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石如寬 通訊員 馬躍堃 報導)
責任編輯: 趙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