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124萬人,GDP總量約1.411萬億美元,人均GDP約為中國的三倍,在對韓國進行為期四天的考察後,對此有了切身的體會,或許片面但受益匪淺。
釜山的甘川洞素有「釜山的馬丘比丘」美譽,也是藝術表現與城市建設完美融合的典型項目,小鎮的相對靜謐、歷史文化的重塑與傳承相伴經濟效益的增值、世界影響的悄然而至。但在韓戰時期卻是難民聚集的村落,依山而建,呈階梯式排開,區域極大的坡度和複雜的地形將街頭巷尾串聯成一個天然迷宮,後來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建設成今日的壁畫村、藝術城鎮。
項目成功的保障不僅在於原始風貌的保存與藝術的發掘,更在於政策持續保障與不斷的跟蹤完善,還在於政府的主導、藝術家的引導與居民的參與的榮辱與共、互利共贏的模式,使小鎮在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循序漸進,溫潤中不斷影響世界,與釜山的城市發展共同前行。
在釜山「胡同藝術工程」、「文化村落建設」和「藝術城市」等制度的推動下,行政部門、藝術家、村落共同體、志願者和當地村民多主體聯手改造,在保留甘川洞建築結構的原始風貌和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進行色彩空間的改造,在小巷中增添了無數精美的壁畫和生動的雕塑,曾獲得亞洲都市景觀大獎。政府的主導方向引領、藝術的引導增光添彩、居民的參與不可或缺。
城市區域的發展建設應源於文化、始於文化,只有將文化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才有集中的靈魂、傳承的基點,甘川洞的漁業文化隨處可見,甚至道路行進方向的指示標識都用其呈現。
我們常講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生活的思維、改善生活的質量,受益者並非生活本身,也並非個人本身。甘川洞在改造村落的同時,保留了傳統文化並以外在形式展示,世界各地遊人絡繹不絕,成為了城市旅遊的新名片,為釜山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歷史文化在小鎮內有以民宅為載體的小型歷史博物館,講述著小鎮誕生至今的發展興衰,博物館僅僅是記錄小鎮興衰榮辱的載體,無關乎高大雄偉,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十幾分鐘的駐足與行走間了解小鎮的歷史,認知深刻、銘記心底。
甘川洞的壁畫傳奇不是大興土木和大規模投資帶來的人群吸引力,更多的是智慧的創造,是對技術與藝術融合的欣賞,是一種投資理念的轉變,呈現了一個富於藝術展示、文化氣息濃厚的傳統村落。在保存原建築或建築風格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整理與改造,引入新的業態激發新的活力,引入新的故事創造新的想像,引入新的主體植入新的理念。
韓國的「藝術城市」建設也歷經十幾年的反覆修正與改進。2004年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出臺了「加強利用視覺藝術公共性」的政策以改善城市環境;2005年組建公共藝術小組開展專題研究;2006年文化體育觀光部正式成立公共藝術促進委員會,在「藝術城市」的基礎上設置了「分享文化」、「文化環境中的生活」、「居民參與的公共藝術」等子項目;2009年立足於對「藝術城市」項目存在問題的改善、克服經濟危機帶來的問題,開始推行「村落藝術」項目的政策支援活動,由村落美術項目促進委員會和地方自治團體共同主持,彩票委員會提供財政支援(彩票基金)。
中國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特別是特色小鎮的建設,在新建與改造的發展模式上應向有成功經驗的典型案例學習和借鑑,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以此達到投入產出的合理化和運營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
「北四達集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