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城市 「棚戶區」如何靠藝術脫貧:「亞洲最美村莊」甘川洞的...

2020-12-25 界面新聞

文|孚園

在上一篇《偏遠小城鎮如何彰顯「地域色彩」打出文化牌:溫嶺小箬(ruò)村的迷之逆襲》中我們談到通過色彩規劃彰顯地域特色,進而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案例,今天我們再來討論如何鍛造文化內涵以成為啟動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強力引擎。

被譽為「釜山聖託裡尼」的甘川洞文化村在2012年亞洲都市景觀頒獎典禮上被評為「亞洲最美麗村莊」。

其在通過藝術改造形成文化聚落後,不但實質改善了居民生活、促使年輕人口回流,更是獲獎無數,拓展了社區知名度。並於隨後在先「釜山聖託裡尼」的基礎上再次贏得了「韓國馬丘比丘」的美稱(聖託裡尼是位於希臘愛琴海的一個火山島,島上以藍白相間的建築物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而聞名)。

甘川洞文化村的前身並非如今看到的這般絢麗斑斕,反倒是充滿了無盡的彷徨和掙扎。

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使得大批難民逃亡南韓,這個時候四千餘名太極道信徒(最早由於有信奉太極道的信徒居住於此,古時稱之為「太極道村」,太極教信眾極少,他們相信宇宙的意義存在於「陰陽」構成的太極哲學中,而當中的藍色和紅色對韓國歷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逃亡的難民慢慢聚集到釜山廣域市沙下區甘川洞以及峨嵋洞附近。而當時的政府也明確了這樣一條法令「只要在一塊帳篷大小的土地上開始生活的話,以後那塊地就屬於你的了」。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於此,又因為沙下區被群山圍繞,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往高處地方蓋起1000多棟四四方方的房子,開始這些房子是小型木板結構的房舍,沿著山腰依次拾級而上,逐漸形成階梯式的村落, 聚落間留下三條階梯式胡同以作為防火巷。上世紀70年代,木板房多數改成了石板瓦屋頂,80年代又都改良為我們現在看到的住屋形態,不管是哪個時段,整個村落的風貌基本都被保留下來,向世人完整訴說著早期居民的歷史和文化。

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甘川洞一帶都是釜山最貧窮的區域,這裡房屋狹小、破舊不堪,沒有自來水與排汙管道,日常生活用水都得從山下運上來,消防車更是寸步難行。面對這樣的「棚戶區」,甘川洞的年輕一代選擇逐步向外遷移,人口很快從三萬驟減到了一萬多名,人口高齡化問題顯現、大量屋舍也被廢棄而空置。鑑於這一嚴峻局面,2007年開始釜山政府推動的活化市中心舊區的計劃中,甘川洞被選為最重要的實施地區之一。

1

2009年,當地居民協會與政府行政部門一致通過文化體育觀光部的「《逐夢釜山馬丘比丘》村莊美術專案」,開始聯絡多個藝術團隊,在村落中布置十個公共藝術裝置,正式啟動甘川洞文化更新進程。

部分公共藝術裝置

資料來源:釜山廣域市沙下區,2015

甘川洞的地域特色主要是眾多保留下來的戰爭時期艱難生活的痕跡,但這種原始的保留對本地社區而言並無意義,因此項目開展初期,居民多持否定態度。對於本地居民而言更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改善道路環境、增設停車場、屋頂修繕、營建綠地、上下水整治、興建公共衛生間等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但在1億韓幣的資助到位後,項目還是正常啟動了,在以山路為中心的12個區域內部分別創作和設置了各種藝術作品,為地區環境提升拉開了序幕。

2

2010年開展的《美路迷路巷弄》計劃,從以道路為主線深入到了區域內部的廢棄房屋中,這對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參與要求。社區居民、地方公務員、各類藝術家等共同發起了「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作為項目的統籌協調組織。協會在利用6處空屋進行藝術文化創作的同時,還在胡同各處設置包括路標、箭頭在內的豐富藝術作品,營造了活躍且特別的地區氛圍。除保留極具生活文化價值的處所外,其它閒置空間也被充分利用,分別改造為遊客諮詢中心、迷你社區歷史博物館以及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配套設施,逐步形成了整體複合有機的社區空間。

圖4:遊客可以在服務中心購買文化村地圖,集滿上面的印章就可以兌換特色明信片,而印章散布在村裡的各個角落,跟著地圖就可以順便遊覽整個村落,最後還可以請中心在一年後向你要求的地址寄出這張明信片,完成這場特色旅遊。

3

在強化村落藝術文化氛圍,以及持續性經營管理所帶來的正向蝴蝶效應之後,甘川洞得到了更多的財稅及政策支持,2012年的《幸福翻番:馬丘比丘胡同項目》。再次用多種藝術元素裝飾活化了4處空屋,並在村口設置具有象徵意義的標誌性雕塑。項目進一步改善了地區生活環境,也使得甘川洞地區的對外形象得以明顯改觀,「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也從當初的11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105名。也是在此期間,藉由社區意識的覺醒,改造計劃的順利執行,甘川洞似乎已通過再創傳統村落的生命力從而將原先視為頑疾的老齡化問題、人口流失問題、居住環境問題等一一解決了。2013年《共同體促進及自力村建設》專案計劃,開始高效凝聚起社區的共同意願,將大量空屋改建為工坊、畫廊、咖啡書店、餐廳和民宿等,同時如將村裡的空地和屋頂改建成生態庭院的項目也陸續展開,社區的生活環境被進一步改善。

可喜的是,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實質可以實現回饋到社區,從早期年均幾萬人的遊客量如今已穩定發展到年近150萬人人次,原先200多戶廢棄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繕和利用。居民協會通過自營咖啡廳,運營包括金屬工藝、陶藝、木工藝和拼圖畫等體驗項目,形成了有續發展的核心。

如今甘川洞的文化品牌已然建立,但聚落並沒有就此止步,除了繼續為傳統生活文化編織更多具有創意性的外衣外,外,社區經營也在為建設更貼近生活的村莊而努力。例如以宜居為前提對村內的商店限定營業時間、制定外牆設計及塗改規則,並要求連鎖店不許進入村內等。通過各方面的經營管理調整,規範經營的同時又能確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擾,持續保有並激發居民自發維護村莊形象、積極維繫社群關係的內在動力。

結語

在過去的50年裡,城市化一直作為全球範圍內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城市向外擴張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當然也勢必帶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邊緣地帶開始出現,尤其在亞洲各大中心城市愈發普遍。以上海為例,2000年到2016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長了790萬,增幅近50%。而建成區域的年均增長量約是每年70到80平方公裡,現有土地資源基本接近了可利用的極限,許多人都居住在城市邊緣區域,通過公共運輸來到市中心上班。城市邊緣區,一種類型是城中村或也可以稱之為「棚戶區」,一種則是城鄉結合部,他們要麼在城市中心區域,要麼在城市與鄉村的邊界處。這兩類區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承擔了疏導人群的功能,但普遍面臨基礎設施短缺、老齡化等共性問題,它們大量需要修繕或重建。在增量市場已見頂的市場狀況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探索解決這類區域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釜山甘川洞就是這樣一個邊緣區,自1937到2015年間,市區擴張近10倍,基礎設施不足、空間逼仄、房屋廢棄、年輕人逃離,既是沉重背景也是發展契機。遊客對那裡獨特的「傳統」文化空間架構有好奇、有體驗的訴求,而擁有70%原住民的甘川洞將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延續下來,令遊客不管走到哪條街道都能獲得新鮮的體驗。通過多個利益方的聯結及行動,甘川洞最終實現了華麗的轉變,解決了「棚戶區」普遍存在的頑疾,又創造了就業機會、提升了地區價值。

相關焦點

  • 副總經濟師吳麗洋│藝術表現與舊城改造之韓國甘川洞壁畫村
    釜山的甘川洞素有「釜山的馬丘比丘」美譽,也是藝術表現與城市建設完美融合的典型項目,小鎮的相對靜謐、歷史文化的重塑與傳承相伴經濟效益的增值、世界影響的悄然而至。但在韓戰時期卻是難民聚集的村落,依山而建,呈階梯式排開,區域極大的坡度和複雜的地形將街頭巷尾串聯成一個天然迷宮,後來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建設成今日的壁畫村、藝術城鎮。
  • CITY 韓國小村莊的太極秘密
    爬臺階雖然辛苦,但沿途牆上的繪畫卻總能讓人會心一笑,腳步也似乎因此而變得輕盈。這裡的房屋像是用樂高積木搭建而成,屋與屋之間的小路狹窄到相向而行的兩個人也只能擦肩而過。以前的甘川洞不為人知,後來在釜山某藝術團體倡導的「胡同藝術工程」推動下,一座座空屋搖身變作攝影圖片社以及舉辦藝術展的文化空間,並逐漸形成今天的文化村。
  • 韓國最美壁畫村
    下面就為大家盤點韓國最美的幾個壁畫村。下次去韓國,就別只顧著買化妝品了。韓國壁畫村的大量出現,源自於2006年起由政府與其他單位所倡導的大規模公共藝術計劃。當時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選擇了32個被認為較為落後的地區,希望能夠以公共藝術的方式,改善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試圖動員住戶們一同作畫來創造能互相交流的途徑,並加入部分裝飾藝術,來達到市容美化。
  • 城市更新︱從棚戶區看到城市的未來–戴維•金爵士
    城市更新︱從棚戶區看到城市的未來–戴維•金爵士
  • 小村莊靠大棚「架起」脫貧路 盤活土地拓增收
    過去,這裡曾是一片村莊,天興村便是其中一個。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難以想像這裡曾經入不敷出,村民「種了花生地瓜,卻年年都是老樣子」。2016年,天興村依靠大棚「架起」脫貧路,進程則切實體現在一個個數字上。5萬、7萬、8萬……村集體收入年年遞增,2019年已躍升至十幾萬,貧困戶由最初的37戶降至現在的13戶,摘下「窮帽子」,念起致富經。
  • 最美村莊規劃丨沙洲村:傳承紅色基因 舊貌換新顏
    「可以說,實用又科學的村莊規劃帶飛了沙洲村,歡迎你們都到沙洲村來打卡。」朱向群表示。化資源為財富沙洲村的村莊規划起於2016年11月,由郴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擔綱,於2017年11月竣工。歷時一年,團隊堅守沙洲,全程負責測繪、規劃、設計、施工指導工作,多工種技術骨幹長駐沙洲達6個月之久,確保了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
  • 亞洲最美城市都有哪些?
    亞洲最美城市都有哪些?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很多神秘而美麗的土地,正如它們,一直不曾發現,但它們的景色已經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了,它們究竟是那些呢?烏布德峇里島重鎮烏布德是峇里島繪畫和藝術重鎮,蜚聲世界的藝術村。這裡安祥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無處不在的藝術氣息令西方人感到新奇,遍布大街小巷的工藝品商店和多個著名的博物館,向世人彰顯著峇里島數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和藝術底蘊。曼谷泰國的首都曼谷是泰國的首都,走在曼谷的大街上,迎面而來的是濃重的異國情調。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海報。在如何精準脫貧上,唐天石針對上河峪村發動村民搞農家特色遊、手工滿繡,在那家溝村發動大家搞起養蜂產業等,都屬於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綠色發展,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帶領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出列,基層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功不可沒。
  • 【釜山自由行攻略】之清新海港+藝術之旅
    釜山,一座連腳步也文藝的城市!欣賞韓國最美日出勝地之一【釜山機張竹城聖堂】據悉該聖堂為韓劇《DREAM》而建,因此也命名為夢聖堂。【重獲新生的貧民窟-甘川洞文化村】從太宗臺乘車返回札嘎其市場附近,打車前往甘川洞文化村。建議遊覽時間一整天。這裡原本是釜山的貧民窟,但卻因藝術壁畫而重獲新生。
  • 給曼德拉寫信的人:南非棚戶區居民運動
    Abahlali baseMjondolo是祖魯語「棚戶區居民」之意。該運動(以下簡稱AbM運動)起源的標誌,是2005年初,南非第三大城市德班市甘迺迪路棚戶區附近的一次道路封鎖抗議,後逐步擴大到人口密集的彼得馬裡茨堡市和開普敦市。
  • 拜伯裡,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村莊」
    拜伯裡是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一個村莊和民政教區。它坐落在科隆河畔,距賽倫塞斯特6.5公裡。根據記錄,拜伯裡的土地和教堂歸伍斯特的聖瑪麗修道院管轄,1130年轉歸牛津附近的奧斯尼修道院管轄,直到1540年修道院解散,藝術家威廉・莫裡斯在訪問拜伯裡時稱其為「英格蘭最美麗的村莊」。
  • 天健集團積極拓展棚戶區改造項目 展示城市運營強實力
    在深圳國資體系裡,天健集團在城市建設和綜合開發領域表現相對最為突出。城市服務業務上,天健集團更是積極踐行國企的社會責任擔當,迎難而上,成為深圳特區棚戶改造工程的主力軍。天健集團系深圳市國資委控股上市公司、深圳市市長質量獎獲獎單位,1983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302團在深圳集體轉業,1997年發起設立天健集團,1999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 如何構建城市藝術生態?看藝術之城杜塞道夫是怎麼做的!
    藝術是衡量城市文化多樣性的尺度之一,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藝術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美化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介入城市生活,提高公眾的生活及審美品質,豐富大眾文化精神需求,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關鍵。不論東方與西方,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對於城市化及其進程中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都早有探索。
  • 臺灣旅遊:文藝青年的旅途,九份與釜山甘川洞綜合體
    臺灣文藝青年必去的旅途,九份與釜山甘川洞綜合體。說到了臺北的公館商圈,你可能會想到臺大,或是公館夜市的許多攤位跟水源市場美食,又或者是自來水園區,但對於在公館外圍的寶藏巖,你可能聽過但沒親自造訪過,又可能似曾相識。這次帶你來去臺北市裡充滿文藝氣息的寶藏巖一探究竟。
  • 湖南脫貧記|破除「等靠要」 激活「內勢能」
    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 棚戶區變身江南園林 濟寧梁山縣巧繪城市建設的水墨丹青
    五年前,這裡還是棚戶櫛比,駐有11家工業企業、十幾個單位、2000多戶棚戶區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環境惡劣,可謂「有山不知山,看山不見山」。五年後的今天,這裡樓臺軒榭,見山疊翠,彰顯著它特有的神韻。據了解,春園西倚龜山,東朝公明坊,北鄰文昌閣,南接陶然亭,佔地約20萬平方米。
  • 亞洲夜景「最美城市」不是香港,不是臺北,而是國土面積很小的它
    他們總是說高處不勝寒,在高處可以看到更高更遠更美的景色, 一眼就能看到整個城市的風景, 現在是林立的摩天大樓, 燈光紅葡萄酒綠的街道, 波浪是清澈的河水,夜景對很多人來說是治癒的, 消除白天的壓力,看夜晚的夜景不是樂趣,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之餘登上山頂,或者在高樓上看整個城市的夜景
  • 脫貧攻堅,文學在記錄在鼓勁
    他們是歷史和現實雙重選擇的結果,集身份、信念、責任、組織、施行等諸多職能於一身,他們怎樣行動,行動的方向和力度如何,將直接決定脫貧攻堅戰略降落在地面上的質量。所以,他們必得沉入村莊,與村莊建立肉體和心靈的共同體。  6月9日,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震湖鄉張撇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李方(右),正在和建檔立卡戶王海義一同謀劃養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