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孚園
在上一篇《偏遠小城鎮如何彰顯「地域色彩」打出文化牌:溫嶺小箬(ruò)村的迷之逆襲》中我們談到通過色彩規劃彰顯地域特色,進而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案例,今天我們再來討論如何鍛造文化內涵以成為啟動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強力引擎。
被譽為「釜山聖託裡尼」的甘川洞文化村在2012年亞洲都市景觀頒獎典禮上被評為「亞洲最美麗村莊」。
其在通過藝術改造形成文化聚落後,不但實質改善了居民生活、促使年輕人口回流,更是獲獎無數,拓展了社區知名度。並於隨後在先「釜山聖託裡尼」的基礎上再次贏得了「韓國馬丘比丘」的美稱(聖託裡尼是位於希臘愛琴海的一個火山島,島上以藍白相間的建築物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而聞名)。
甘川洞文化村的前身並非如今看到的這般絢麗斑斕,反倒是充滿了無盡的彷徨和掙扎。
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使得大批難民逃亡南韓,這個時候四千餘名太極道信徒(最早由於有信奉太極道的信徒居住於此,古時稱之為「太極道村」,太極教信眾極少,他們相信宇宙的意義存在於「陰陽」構成的太極哲學中,而當中的藍色和紅色對韓國歷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逃亡的難民慢慢聚集到釜山廣域市沙下區甘川洞以及峨嵋洞附近。而當時的政府也明確了這樣一條法令「只要在一塊帳篷大小的土地上開始生活的話,以後那塊地就屬於你的了」。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於此,又因為沙下區被群山圍繞,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往高處地方蓋起1000多棟四四方方的房子,開始這些房子是小型木板結構的房舍,沿著山腰依次拾級而上,逐漸形成階梯式的村落, 聚落間留下三條階梯式胡同以作為防火巷。上世紀70年代,木板房多數改成了石板瓦屋頂,80年代又都改良為我們現在看到的住屋形態,不管是哪個時段,整個村落的風貌基本都被保留下來,向世人完整訴說著早期居民的歷史和文化。
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甘川洞一帶都是釜山最貧窮的區域,這裡房屋狹小、破舊不堪,沒有自來水與排汙管道,日常生活用水都得從山下運上來,消防車更是寸步難行。面對這樣的「棚戶區」,甘川洞的年輕一代選擇逐步向外遷移,人口很快從三萬驟減到了一萬多名,人口高齡化問題顯現、大量屋舍也被廢棄而空置。鑑於這一嚴峻局面,2007年開始釜山政府推動的活化市中心舊區的計劃中,甘川洞被選為最重要的實施地區之一。
2009年,當地居民協會與政府行政部門一致通過文化體育觀光部的「《逐夢釜山馬丘比丘》村莊美術專案」,開始聯絡多個藝術團隊,在村落中布置十個公共藝術裝置,正式啟動甘川洞文化更新進程。
部分公共藝術裝置
資料來源:釜山廣域市沙下區,2015
甘川洞的地域特色主要是眾多保留下來的戰爭時期艱難生活的痕跡,但這種原始的保留對本地社區而言並無意義,因此項目開展初期,居民多持否定態度。對於本地居民而言更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改善道路環境、增設停車場、屋頂修繕、營建綠地、上下水整治、興建公共衛生間等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但在1億韓幣的資助到位後,項目還是正常啟動了,在以山路為中心的12個區域內部分別創作和設置了各種藝術作品,為地區環境提升拉開了序幕。
2010年開展的《美路迷路巷弄》計劃,從以道路為主線深入到了區域內部的廢棄房屋中,這對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參與要求。社區居民、地方公務員、各類藝術家等共同發起了「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作為項目的統籌協調組織。協會在利用6處空屋進行藝術文化創作的同時,還在胡同各處設置包括路標、箭頭在內的豐富藝術作品,營造了活躍且特別的地區氛圍。除保留極具生活文化價值的處所外,其它閒置空間也被充分利用,分別改造為遊客諮詢中心、迷你社區歷史博物館以及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配套設施,逐步形成了整體複合有機的社區空間。
圖4:遊客可以在服務中心購買文化村地圖,集滿上面的印章就可以兌換特色明信片,而印章散布在村裡的各個角落,跟著地圖就可以順便遊覽整個村落,最後還可以請中心在一年後向你要求的地址寄出這張明信片,完成這場特色旅遊。
在強化村落藝術文化氛圍,以及持續性經營管理所帶來的正向蝴蝶效應之後,甘川洞得到了更多的財稅及政策支持,2012年的《幸福翻番:馬丘比丘胡同項目》。再次用多種藝術元素裝飾活化了4處空屋,並在村口設置具有象徵意義的標誌性雕塑。項目進一步改善了地區生活環境,也使得甘川洞地區的對外形象得以明顯改觀,「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也從當初的11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105名。也是在此期間,藉由社區意識的覺醒,改造計劃的順利執行,甘川洞似乎已通過再創傳統村落的生命力從而將原先視為頑疾的老齡化問題、人口流失問題、居住環境問題等一一解決了。2013年《共同體促進及自力村建設》專案計劃,開始高效凝聚起社區的共同意願,將大量空屋改建為工坊、畫廊、咖啡書店、餐廳和民宿等,同時如將村裡的空地和屋頂改建成生態庭院的項目也陸續展開,社區的生活環境被進一步改善。
可喜的是,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實質可以實現回饋到社區,從早期年均幾萬人的遊客量如今已穩定發展到年近150萬人人次,原先200多戶廢棄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繕和利用。居民協會通過自營咖啡廳,運營包括金屬工藝、陶藝、木工藝和拼圖畫等體驗項目,形成了有續發展的核心。
如今甘川洞的文化品牌已然建立,但聚落並沒有就此止步,除了繼續為傳統生活文化編織更多具有創意性的外衣外,外,社區經營也在為建設更貼近生活的村莊而努力。例如以宜居為前提對村內的商店限定營業時間、制定外牆設計及塗改規則,並要求連鎖店不許進入村內等。通過各方面的經營管理調整,規範經營的同時又能確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擾,持續保有並激發居民自發維護村莊形象、積極維繫社群關係的內在動力。
在過去的50年裡,城市化一直作為全球範圍內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城市向外擴張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當然也勢必帶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邊緣地帶開始出現,尤其在亞洲各大中心城市愈發普遍。以上海為例,2000年到2016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長了790萬,增幅近50%。而建成區域的年均增長量約是每年70到80平方公裡,現有土地資源基本接近了可利用的極限,許多人都居住在城市邊緣區域,通過公共運輸來到市中心上班。城市邊緣區,一種類型是城中村或也可以稱之為「棚戶區」,一種則是城鄉結合部,他們要麼在城市中心區域,要麼在城市與鄉村的邊界處。這兩類區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承擔了疏導人群的功能,但普遍面臨基礎設施短缺、老齡化等共性問題,它們大量需要修繕或重建。在增量市場已見頂的市場狀況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探索解決這類區域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釜山甘川洞就是這樣一個邊緣區,自1937到2015年間,市區擴張近10倍,基礎設施不足、空間逼仄、房屋廢棄、年輕人逃離,既是沉重背景也是發展契機。遊客對那裡獨特的「傳統」文化空間架構有好奇、有體驗的訴求,而擁有70%原住民的甘川洞將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延續下來,令遊客不管走到哪條街道都能獲得新鮮的體驗。通過多個利益方的聯結及行動,甘川洞最終實現了華麗的轉變,解決了「棚戶區」普遍存在的頑疾,又創造了就業機會、提升了地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