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莊靠大棚「架起」脫貧路 盤活土地拓增收

2021-01-11 海報視頻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聶堃

在濟南先行區崔寨街道辦事處G220以東,青銀高速以南,綠地國博城項目現場一派忙碌。六個場館拔地而起,單片58噸的「柳葉梁」整齊的碼在屋頂,周圍則是大片已被圈起、尚未開工的土地。

過去,這裡曾是一片村莊,天興村便是其中一個。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難以想像這裡曾經入不敷出,村民「種了花生地瓜,卻年年都是老樣子」。

2016年,天興村依靠大棚「架起」脫貧路,進程則切實體現在一個個數字上。5萬、7萬、8萬……村集體收入年年遞增,2019年已躍升至十幾萬,貧困戶由最初的37戶降至現在的13戶,摘下「窮帽子」,念起致富經。

在含天興村在內的多個村莊原址上,綠地國博城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4個大棚讓「賠錢」地有了好「錢」景

4月20日,記者來到崔寨街道天興村原村址,空曠的土地上早已嗅不到昔日村莊的煙火氣。這裡曾居住著500餘名天興村村民,「種什麼能賺錢」是最讓村民犯愁的事。

天興村耕地面積350畝,灘區耕地200畝,村裡祖墳多,基礎設施差,土地灌溉難,作物只能收一季。在村民心裡,種地等於賠錢,靠種地賺錢更是奢望。

2016年,天興村引進扶貧大棚產業項目

2016年,天興村被評為市級貧困村。脫貧的難題一下擺在天興村黨支部書記周德民面前,他決心盤活土地資源,幹群一心謀發展。那一年,他所在的村兩委依靠崔寨街道和幫扶單位的資金支持,引進大棚扶貧產業項目,劃出30畝地建起4個鋼結構大拱棚並對外承包,村集體收入一下由零增長為5萬元,收益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

為帶動貧困戶增收,村兩委在項目上設置了4個扶貧專崗,讓他們「有活幹、有錢賺」。扶貧崗的工資按工作強度分成兩檔,輕活每人每天80元,重活每人每天120元。對沒有勞動能力、情況特殊的貧困戶,村兩委按照人均半畝地、每畝地1500元的回饋標準承包其土地。周德民說,大棚項目給村裡帶來了好「錢」景,「現在4個大棚年收益能達到12萬,村裡又陸續建了80個蔬菜大棚,交替種植地瓜、芹菜、西瓜、西紅柿等,收入是過去的好幾倍,村民終於能靠種地豐衣足食了。」

目前,天興村已建起80餘個蔬菜大棚,村民收入成倍增長

大棚內交替種植地瓜、芹菜、西瓜、西紅柿等作物

拆遷安置讓村民不再全靠「老天賞飯吃」

2019年,天興村整村拆遷,騰出300畝空地用於先行區項目建設及交通用地。這項現在看來讓村民幸福升級的好事,在拆遷工作之初並未得到他們的理解。

「有些人算不明白帳,也念著對村裡的情,不願往外搬。」為了使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在拆遷工作組進村籤訂協議前,周德民組織天興村13名黨員及其他群眾代表召開政策解讀會。「先給這些思想覺悟較高的人做通工作,把他們打造成民間拆遷『宣傳員』。」同時,周德民帶領村兩委挨家挨戶摸底,耐心解讀政策。「碰上簽約困難戶,我們輪番上陣,從他們的孩子、朋友身上找突破口。對於家庭情況複雜、困難的,我們也給出優惠政策,讓其以評估價的60%購買安置房。」在周德民與村兩委一個月的努力下,拆遷工作獲得全部村民的支持與信任,最終僅用時5天便與163戶村民完成協議籤訂。

周德民告訴記者,天興村房屋安置按宅基證劃分標準,戶中人少的,最大可分得200平;戶中人多的,按每人47平分配。在3年過度安置期內,向購買安置房的村民每人每年發放14400元過渡安置費。「宅基地換成了安置房,有了固定資產,領到的補償款還能做投資和理財,村民收入結構不再單一,日子越過越踏實。」

土地流轉讓村民再無拆遷後顧之憂

拆遷協議籤訂後,兩大亟待解決的難題又成了周德民的「心病」。一是村裡的祖墳如何處理;二是村民搬走了,耕地由誰來管。

農村遷祖墳講究多,即便徵得了村民同意,也是份容易留下罵名的苦差事。「這麼多年都沒人遷得動,我就不信你能幹成。」周德民提出遷祖墳的想法後,有的村兩委幹部當面向他提出質疑。不信邪的周德民憋著一股勁兒,帶著一幫人頭頂烈日「挖」了2個月,把村裡祖墳全部遷至臨近的公墓。

地空出來了,產業規模能做起來了,效益也就出來了。周德民說,因種植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村裡有不少閒置土地。且村莊拆遷後,多數村民已搬離崔寨,來回耕種不便。為此,村兩委進行整合規劃,實行土地流轉,村民的地由村合作社承包,集中投入、規模開發。這種將農業項目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的做法,幫助天興村把先進要素聚集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最大效益。對村民來說,土地流轉後,既收穫土地租金,又省了管理成本和人力,解除了拆遷的後顧之憂。

「目前,天興村已流轉土地200餘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用特色賦予農產品競爭力。」周德民也表示,先行區正值大建設、大發展的關鍵期,提前做好大棚戶的思想工作是今年村兩委重點工作之一。「我們隨時為徵地開發項目、為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百合村」開闢增收新路,閒置大棚變身「家庭菜園」!
    從2010年開始嘗試百合種植,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截至去年年底,昌平區流村鎮北莊村的食用百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10餘畝,靠著種百合、發展配套產業和部分政策性公益崗位就業,全村30戶低收入戶已全部脫低,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百合發展勢頭旺盛,給村民帶來了穩定收入,今年,北莊村又開闢出一條增收新路——發展「家庭菜園」,多管齊下讓村民的日子再上一個新臺階。
  • 楊臣:架起脫貧路上「高架橋」
    靈芝特色種植,助力脫貧增收。家庭農場生態養殖,引領山村旅遊經濟……近日,初夏的浦城縣永興鎮虹垂村,呈現出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景象。「小楊書記來的這幾年,村裡變化真的挺大的。喝水不愁了,路寬了,晚上村民娛樂生活豐富了。」說起虹垂村的變化,村民孫霞朝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村民點讚的「小楊書記」,就是第五批省派駐虹垂村的黨支部第一書記楊臣。
  • 郯城縣楊集鎮:大棚西紅柿成為農戶「增收果」
    12月11日,在郯城縣楊集鎮飲馬莊村溫室蔬菜大棚裡,忙著採收、過稱、裝箱西紅柿的「棚主」徐西美臉上笑意滿滿,「俺這棚西紅柿種得早、管的好,這茬採收5000斤不成問題,按現在批發價每斤2塊2毛錢來算,就能收入1萬多塊錢,比傳統單一種糧收成要高出10多倍哩!」
  • 「我的扶貧故事」敢做脫貧路上排頭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支部...
    我叫黃興榮,2014年,在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任培隴村支部書記,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這趟班車。   我們培隴村雖然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但產業薄弱。為改變這現狀,我積極召開群眾會、小組會收集意見,與上級部門申請對接產業發展項目,跟群眾闡述土地流轉的利益,鼓勵群眾把產業作為增收的重要途徑。2017年,貴州省質監局蔬菜大棚扶貧項目在裕和村落地,我主動爭取建設14個大棚3000多平方米,毅然搞起了蔬菜種植業,成為了一名當地的「土專家」。
  • 大石橋周家鎮:興特色產業 走脫貧新路
    大石橋周家鎮:興特色產業 走脫貧新路 中新網·遼寧
  • 彭水龍溪鎮:找準脫貧攻堅著重點,打通脫貧之「路」
    近幾年來,全鎮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找準脫貧攻堅的著重點,創新工作思路,夯實工作舉措,推進脫貧攻堅進程,取得顯著成效。暢通工程打通脫貧致富路龍溪鎮漆樹村曾經作為我縣的深度貧困村,交通條件差,嚴重製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縣城到龍溪鎮漆樹村,需要經319國道鬱山特大橋繞道黔江沙壩鄉,然後再分路進入,行車線路呈現一個「U」形。
  •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濱州婦聯」微信公眾號開設「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專欄,展示新時代女性風採,引領女性創業新風潮,打造巾幗脫貧新引擎。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張璐瑤,濱州市濱潤康宏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她能吃苦、愛琢磨,是一名敢嘗試的新型農業項目帶頭人。
  • 祥符區羅王鎮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實習生 嶽媛 近年來,祥符區羅王鎮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通過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政策引導激勵機制,突出帶貧益貧,形成了以胡寨白皮松基地、老九莊甘都園、天一菊花產業園等具有特色的典型規模帶貧企業,實現穩定增收,為羅王鎮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胡寨村白皮松基地——該項目利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白皮松農業生態莊園,致力打造全域生態旅遊品牌。
  • 四川涼山喜德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脫貧
    主持人:涼山州喜德縣是四川省還未脫貧摘帽的7個貧困縣之一。當地發揮陽光足、氣溫高等優勢,依託多種幫扶協作機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農戶脫貧增收。總臺央廣記者劉濤。
  • 脫貧路上「種」下希望
    譙城區的中藥材種植、渦陽縣的優質小麥基地、蒙城縣的「長三角蔬菜供應基地」、利辛縣的特色種植園區……脫貧路上,我市的種植成果遍地開花,農民的生活再次驗證了一句老話,「芝麻開花節節高」。記者 李鵬小茶菊 大「錢」景
  • 培育支柱產業,讓448人脫貧——記洛寧底張鄉東磨頭村駐村第一書記...
    河南經濟報 記者 韓榮君 通訊員 趙笑菊洛寧縣人社局機關幹部張曉毅擔任底張鄉東磨頭村駐村第一書記四年來,培育支柱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使該村114戶448人實現脫貧,他本人也榮獲「駐村標兵」榮譽稱號。
  • 河南開封市祥符區羅王鎮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
    近年來,羅王鎮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同時,盯緊全面脫貧攻堅總任務,努力克服疫情影響,逐村分析、逐戶研判、逐戶施策,以穩定增收和文明素質提升為根本出發點,著力打好三大硬仗,確保脫貧質量和收官成色。產業發展硬仗羅王鎮以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群眾增收為目標,提前謀劃,大力實施「築巢引鳳」和「本土特色」工程,力促實現「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通過扶貧資金注入、精準扶貧企業貸等形式推動老企業升級、新企業突破,以土地流轉、共同經營、勞務合作、企業代養、資產收益分紅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 退伍老兵不褪色 脫貧戰場立新功——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平元村一直都是當地的「後進村」「問題村」,經濟發展指標在鎮裡排名靠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0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8.9%。經過深入走訪調查和研究分析,肖正強提出「強組織、興產業、抓治理」的工作思路,並給給自己定下「一年見成效、三年換新貌、五年大變樣」的作戰計劃。起初,還有些村民說風涼話:「會喊口號的村官見多了,咱們騎驢看帳本——走著瞧。」
  • 貧瘠沙地長出紅心火龍果,文登西山後村靠「南果北種」趟出致富路
    「不結果」的沙地長出「致富果」「南果北種」讓這個小村莊大變樣作為十裡八鄉都出名的貧困村,西山後村不臨水、不靠山,連土地都是「不結果」的貧瘠沙地。按理說,這樣的自然環境,不是個發展果蔬大棚的好地方。但偏偏村支部班子不肯「認命」:「沙土地裡雖然種不了莊稼,可結出的瓜果格外甜。那麼多種水果,總有一樣我們能種的!」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朐縣辛寨街道:農業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路
    8月18日,記者來到臨朐縣辛寨街道,沿西辛路從城區往東十餘公裡,趕到大高家莊村北的辛寨有機生薑科技示範園項目進行採訪。孫優熙指著腳下的人行道說:「你看大棚地面上,連同我們走路鋪的長長的黑布,都不是一般的黑布,叫防草布,也是我們公司研製的,能保證大棚地裡不長草,同時,也能防止原先土地裡萬一有農藥殘留成分,也外滲不上來,確保大棚裡生薑生長環境無汙染、乾淨純淨。」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大棚特色種植 助農穩產增收
    「這是咱們培養4年車釐子樹,通過在大棚裡面種植,通過大棚來調節樹的生長,預計2月份可以開花,4月份結果採摘上市,按照往年預期,一個大棚收益將在10萬元左右。」綠瑞農業公司總經理張躍傑說。近年來,葉縣堅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優先發展理念,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棚膜經濟」,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 汾陳鎮邵曉善:脫貧不能只靠政府,更要靠自己!
    「你看看俺這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多虧政府的幫忙,俺家才能順利脫貧!」見到邵曉善時,他剛乾完農活回來,曬得黝黑的皮膚掩蓋不了他臉上幸福而安心的笑容。正在這個家庭需要幫助的時候,2016年,按照精準識別程序,邵曉善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後在縣、鎮、村幫扶責任人的幫扶下,享受到了低保、社保、合作醫療、教育補貼、公益性崗位等一系列脫貧政策,於是,邵曉善家的收入明顯增加了,還通過「六改一增項目」改善了住房條件,邵曉善一家迎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 從靠天吃飯到訂單種植 一顆生菜的多條增收路
    「以前冬天就在家裡耍,現在到這裡做活路,一天可以掙100多元。」「生態蔬菜是小金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助力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打產業之一。」小金縣副縣長吳品俊介紹,小金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公司發展高山結球生菜訂單農業,不僅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從務工、種植等渠道促進當地群眾穩定增收。
  • 岫巖新甸小柿子結出脫貧果
    岫巖滿族自治縣新甸鎮的小西紅柿有多年的栽培歷史,是當地的標誌產品。 近年來,新甸鎮注重培育發展小西紅柿優勢特色種植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該鎮已有小柿子大棚400餘棟,年產量近5000噸,通過合作社幫帶和大戶帶動,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