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城市藝術生態?看藝術之城杜塞道夫是怎麼做的!

2021-01-18 睿途旅創

藝術是衡量城市文化多樣性的尺度之一,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藝術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美化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介入城市生活,提高公眾的生活及審美品質,豐富大眾文化精神需求,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關鍵。

不論東方與西方,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對於城市化及其進程中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都早有探索。今天我們以德國杜塞道夫為例,看看他是如何成為德國著名的藝術之城的!

杜塞道夫(Duesseldorf)位於萊茵河(Rhein)東岸,德語中Dorf是「村莊」之意,因此有人戲稱杜塞道夫是「歐洲最大的村莊」。這個原本只是萊茵河畔的小漁村,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此地因成為博格公爵的居所才逐漸有了城市的規模,並開始因萊茵河助力發展貿易和經濟,加之靠近當時德意志第一大城科隆的優越地理位置而得到更多重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杜塞道夫幾乎被同盟國軍的日夜轟炸夷為平地,但在戰後,杜塞道夫積極地重建,在1946年成為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首府。如今,杜塞道夫已經發展成為以傳媒、廣告、服裝和通信業為主的現代都市。

除了經濟之外,杜塞道夫的藝術市場發展活躍,是德國人均擁有畫廊最多的城市。這裡還有名揚海外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詩人海涅在這裡出生地,藝術家保羅·克裡、約瑟夫·博伊斯、格哈德·裡希特等,也都與此地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杜塞道夫是名副其實的藝術之都。

藝術市場的形成頗為複雜,不是局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的拍賣數據,或是滿足於某一階層需求的單一市場,而是要將藝術當融入生活,走入尋常百姓家,在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無形而又客觀存在的相互關係,即為藝術生態。那麼,杜塞道夫是如何構建藝術生態的呢?

營造和諧共生的城市氛圍

在杜塞道夫市,可以感受到這裡的民眾生活節奏不快,城市裡有數不清的美術館、博物館,融於環境的街頭公共藝術,到處都是舒緩人心的綠色植物,大千世界,萬物生靈,和睦相處,比鄰而居。

本態自然

在城中漫步,會發現這裡沒有過度的人工幹預,古蹟與現代建築並存,建築、藝術、自然高度融合,優美的環境使人時有置身田園之感,是詩人、藝術家的樂居之所。

這座城市裡隨處皆有公園綠地,民眾住宅飄窗上,街頭小店的櫥窗裡,不起眼的角落裡廢棄的自行車邊,都可以看到花花草草。置身其中,能夠感受人們對於自然的由衷熱愛,已經融合到生活日常當中。

生靈並處

在杜塞道夫的城市街頭、公交地鐵,總是可以碰到養狗的人群,漫遊於城市空間。藝術、自然、生靈在這裡得以和諧並處。

寵物是德國人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國超市的寵物食品貨架前,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寵物飼料、用品一應俱全。在超市通常也會有鳥糧出售,並非政府倡導及強行,有些民眾會自覺購買,並在自己家中設立餵鳥處,以滿足天空中漫遊的鳥兒之用,因此國家鳥類資源豐富,自然生態優異。

古往今來,大自然是各國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在藝術家的創作中,大自然是永恆的命題。然而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破壞,人與自然環境的衝突也是當今藝術家創作、探討的熱點。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全人類社會的共同話題,良好的自然環境,亦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是藝術生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藝術家們的主要創意來源。

激活城市文化藝術空間

杜塞道夫的藝術圖景具有多個層面:一方面,星羅棋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展示著業界新秀和知名藝術家的精心力作;另一方面,其藝術成就也極大地影響了杜塞道夫城市的整體形象塑造。當藝術走入生活時,它已不僅僅是在美術館、博物館的展示,而會成為深入靈魂的存在。在杜塞道夫的地鐵站、社區街道、教堂,無處不在的藝術激活了這座城市的個性。

公共藝術

在杜塞道夫,可以看到各種有趣的生活設計,在街頭可以遇到各種裝扮精美的櫥窗,在周末的跳蚤市場可以看到市民從四處搜集來的有趣的小手工藝品,走在街道上、地鐵站裡,建築及牆面被藝術所覆蓋。令人驚嘆的街頭藝術,色彩張揚的塗鴉,手繪的壁畫無處不在傳達著創作者的觀點和看法。藝術一點一滴滲透於人們的生活,已經融入這座城市的氣息。

杜塞道夫的街頭,可以看到很多圓柱狀的廣告柱,這—系列名為《支柱聖徒》的作品由藝術家Christoph Pggeler創作,每一根柱子上面都有一些人物雕塑,有抱孩子的婦女,牽手的情侶,脖子上馱著孩子的父親,正在給火車站拍照的攝影師。這一系列與周邊環境高度融合的雕塑作品,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街頭景觀,藝術賦予了城市空間以活力。

杜塞道夫市的地鐵站也很有特色,這裡有一條完全沒有廣告的「藝術地鐵Wehrhahn地鐵線。這條鐵路線長 2 英裡(3.2 千米),從策劃到修建花費 15 年,耗資高達 8.43 億歐元,2016年 2 月開通後迎來了大量的客流,是一個藝術與建築結合的典範空間。

Pempelforter Strae 車站,設計師將其設計成黑白兩色縱橫交錯的飄帶,呈現出立體藝術感;

Benrather Strae 站,設計師設計了一個被橫豎切割的屏幕,展示著緩慢移動的太陽系星球的 3D 圖景;

Heinrich-Heine-Allee 站,設計師將三個入口設成聲音走廊,人隨著電梯移動,聲音也會一直伴隨;

Kirchplatz 站,設計師用橙色的線條做了一串「密碼」,就像是被解構的詩歌;

Graf-Adolf-Platz 站使用了一種特別的綠色,用不規則的黑色紋路在上面勾勒出河流和山脈的樣子,頗有中國畫的意境;

藝術有時候不是一味地做「加法」,根據需要適當地做出「減法」,也可以帶給市民新鮮的空間體驗。建築師、藝術家、工程師自項目啟動之初便通力合作,以「讓藝術成為這座城市的宣言,使藝術深植於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為建造者的理念。

活力策略

活躍於杜塞道夫周邊的藝術家們,近年來善於在原有建築物及場地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採取最小的空間幹預,激活原有的空間,以此獲得最好的空間改造效果。以不常見的方式,在現有的空間製造一種場域錯覺,這樣的實驗藝術,也可以為原本略顯沉悶的藝術展覽注入活力與生趣。

藝術家Alex Gross與Tobias Becker在2012年創作作品《Leguano Bay》,激活了原本陳舊的空間。這個作品位於一個廣場旁邊,廣場「二戰」時被摧毀,1977年重建,原本是一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在藝術家的改造之下變得充滿活力。

展館分兩層,上面開放,下面封閉。藝術家對這個空間進行了改造,外形像一個魚缸。改造理念是裡面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將自然的環境虛擬於其中,提供匹配的服裝,觀眾在這裡可以思考,與空間進行對話,親身體驗動物在玻璃缸裡面的感受。

藝術家Ulla von Brandenburg在K21博物館展出的體驗作品中有戲劇和舞臺的元素。她的房間被巨型的各種顏色的帷幕分開,而帷幕的正面和背面也是用不同顏色的材質製作而成,她用舞臺幕布的形式製作出讓人在不同空間裡穿梭的感覺,觀眾會被展廳盡頭的音樂吸引,音樂聲隨著人的靠近而越來越大,直至發現多層帷幕的盡頭是一個視頻,裡面以第一視角播放著穿越更多帷幕的情景,順著遠方傳來的音樂慢慢地前進,可以獲得頗具奇妙感的生命體驗。

互動趨勢

在杜塞道夫的眾多美術館、博物館,大多的展覽是具互動性、體驗性的。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只是關注視覺體驗,更多的是對於聽覺、嗅覺、觸覺等的切身體驗,更加注重感官的互動感受。

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在杜塞道夫的K21博物館頂層上空展出的蜘蛛網狀的大型藝術體驗裝置「In Orbit」,由託馬斯與數名建築師、工程師,以及生物物學家耗時3年構造完成,這個懸掛在離地有25米的半空之上的作品共分三層,內置6個巨型PVC充氣球,一次可以容納十名觀眾,人們可以在上面體驗蜘蛛的生活。

Tomás Saraceno不斷嘗試跨越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鴻溝,在其藝術創作中融合了物理學、生物學、建築學。如這個從蜘蛛身上獲得靈感而產生的作品,就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編織其藝術之網。

加拿大藝術家Janet Cardiff和George Bures Miller,在K21博物館共同打造了帶有記憶的體驗空間,使觀眾參與其中,提供視覺和觸覺感知,體會他們的創作理念。此外,通過回憶和想像空間、對象和關係的過程,作為觀者和傾聽者的觀眾在夢想與創傷、恐懼與好奇之間徘徊思索。

讓藝術回歸個體

杜塞道夫有政府對於藝術的支持,有自由的藝術空氣,有民眾對於當代藝術的主動參與。藝術用以喚醒個性,人們找到自我、回歸自我,帶給所處的城市以活力,賦予生活更多藝術趣味。

服務民眾

德國有相應的法律保護與資金支持,促進多樣性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在杜塞道夫,每年對文化藝術的投入多達1.5億歐元,對公眾開放的文化館、學校、紀念碑和文化遺產明確受到國家的保護與支持,各個博物館也可以看到中小學生來往。

今天的藝術不再是為宗教、神權服務,更多的是服務回歸對個體的尊重。在杜塞道夫的街頭,舊日的青銅政治宗教雕塑,與今日以普通民眾為主題的雕塑題材比鄰而居,美術館裡的展覽作品,也多為有關平常人生活題材的藝術作品。

杜塞道夫美術學院,走出了以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為代表的藝術家,對今天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博伊斯把藝術變成了社會生活甚至政治事件,他更注重對於社會的關注,他的藝術作品試圖找到問題,保持對政治及社會批評的作用,藝術自此成為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

喚醒個性

藝術在於突破限制,使人找到自我、回歸自我,這種自覺可以轉換為思想和推進科學的動力。藝術是屬於每個人的,優良社會是由無數獨立的小「我」而組成的集體,若要從根本上賦予一個集體良性而健康的藝術生態,須從個人主觀意識的甦醒著手。

杜塞道夫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學院主樓入口的臺階上刻有因敏·堪普(Irmin Kamp)所提出的學院主旨:「給予我們學生的只有最好。」杜塞道夫美術學院秉承傳統,將全德國及國際上最出類拔萃的知名藝術家們請來美術學院講課,從藝術多元化角度來看,這所美術學院是全世界最靈活自由的學院之一。

在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於杜塞道夫美術學院任教時期,出現了德國「自由藝術」改革的狂飆時期。博伊斯創建自由國際大學時說:「一個人的存在和行為,首先是通過藝術來決定的。」所以個人的自由發揮和創作才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他固執地認為,藝術家不是職業,更不是工作方式,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娘胎裡帶來的創造基因。「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說人人具備了成為藝術家的家的可能性,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釋放情緒

19世紀末以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叛逆動搖之後,印象派到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逐一興起,在這種氛圍中,以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為典型的德國藝術家佔據著尤為獨特的位置,既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又在全球產生了複雜的影響,例如他倡導的行為藝術,似乎已成為全世界廣泛模仿與發揮的一種重要藝術模式。

德國當代藝術文化特徵形成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派的影響,德國人內斂而略顯壓抑的性格,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釋放與解脫,他們不斷衝破自身限制,嘗試各種媒體展示的真實體驗。

藝術不是用來裝飾的手段,藝術作品可用於表達人們語言無法觸及之妙。杜塞道夫的展覽中,越來越豐富的媒體形式似乎在表達藝術家的微妙情感,是他們自身情緒的釋放,是經過周密思考的宣言,是藝術家於我行我素之下情感的回歸,是感性與理性最終的合一表達。

杜塞道夫憑藉悠久的畫廊發展史,世界級的藝術學院,隨處可見的年輕藝術家和傑出的國有收藏,被譽為德國藝術文化心臟。每一位到過杜塞道夫的遊人都會被城市所具有的開放性、國際化、現代化以及它對現代藝術和設計所持有的獨特理解所吸引。

這裡的藝術已經融合於大眾的生活當中。藝術家們可以從生活隨處可見的藝術設計出發,如地鐵、公園、步行街、廣場的公共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等多角度滲透。優美的自然環境,也為藝術家們提供者源源不斷的靈感。藝術同時又有修復社會的妙用,使社會更加具有親和力,人們的生活更有情趣,文化更具創意與包容力,從而形成杜塞道夫良好的藝術生態。

走向生活的藝術,不僅可以讓民眾認知和珍惜美,也能讓民眾找到一種更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更是藝術市場形成之關鍵所在。

文章轉載自小洲藝術區2,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華僑城|創想「我們的城市 華僑城濱水藝術生活賞圓滿落幕
    作為合肥城市發展的「戰略支點」,合肥正步入一個大有可為的空港時代!大時代機遇下,空港將被賦予怎樣的使命?明日理想城市該如何建設?作為發軔於深圳緊隨新型城鎮化國家戰略的大型文旅央企,華僑城集團如何助力合肥城市的跨越式發展?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就是要推動藝術與城市,與生活,與產業,與民生,與教育的對話。」在她看來,藝術與城市對話,不僅在於提升城市的形象,更在於可以促進城市發展。「提到巴黎,人們會馬上聯想到羅浮宮,它是一座藝術之都,在藝術之都我們不僅能體會到過去的歷史文明,傳統的展示,更能體會到當下的時尚氣息。青島要建設我們國家最美的時尚之城,就要用藝術裝點城市,用藝術鑄魂城市。」
  • 2019年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年展及畢業展回顧
    在我眼中它是件好的藝術品,生命本是不可承重之輕,但因它的作品轉述卻柔美至極。Prof.Gregor Schneider格列格·施耐德(Gregor Schneider)1969年出生於西德的萊特(Rheydt)城,1992畢業於杜塞道夫藝術學院。
  • 首屆順德城市雙年展壓軸大展:以當代藝術講好「順德故事」
    以「順德記憶—美麗不虛「當代藝術展領銜五大主題文化藝術展覽全面亮相,共展出來自國內外50多位優秀藝術家的70多件藝術作品。以當代藝術手法展現順德文化符號、貼合各業態分布區域調性以及整體上傳遞項目「歡樂」屬性,參展的作品被「散落」在商業空間的各處,與琳琅滿目的商品櫥窗、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相映成趣。在辭舊迎新之際為順德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
  • 華僑城首個「生態藝術」mall將於平安夜亮相!永旺、KKV、喜茶入駐
    ,「生態藝術」則是O』PLAZA歡樂海岸購物中心的另一核心標籤。>以順德文化符號全新創作19件永久性藝術作品,比如舞著順德詠春拳的《李小龍》雕塑;展現順德城市符號、融入休閒木棉花座的《粵X》;   · 與各樓層業態主題調性相符:例如,象徵時尚生活態度的櫥窗藝術《時尚深處》分布於主打潮流時尚的二樓;充滿天真幻想的《沒長大的超人》則位於家庭親子主題的三樓……   由此可以看到,根植於華僑城集團基因裡的藝術理念
  • 在杜塞道夫,這些事情似乎有點與眾不同
    雖然在很多旅行社的目錄表中,杜塞道夫(Dusseldorf)都不是最常見的德國目的地,但是這座城市給人們帶來的卻是滿滿的歡樂。
  • 行動主義與社會介入式公共藝術榜單05:生態篇
    是否是「報復」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全球的生態危機頻頻發生,生態議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其實自現代文明之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就變得緊張起來。回顧藝術史,從大地藝術、貧窮藝術到環保藝術,均和生態有著密切的關聯。20世紀60年代,正值西方社會各種變革進行的時期,誕生一系列反越戰、婦女解放等社會政治運動。
  • 「佔有一座城市,就先佔有她的藝術」
    這期間,角色的翻新轉換,對於王亥而言,恰恰是為更真切地感受這座城,感受城中藝術生態的變遷。我覺得從荃灣到中環不僅是一個小時的地鐵路程,其實也是一個城市兩種生態的路程,所以我把兩個不同的站拼貼在一起,連起香港這個城市的真實面貌。」
  • 中城投集團「藝術飯」:城創雲的藝術創造城市價值
    ChinaBrand中國品牌網全球x中經城投建設集團品牌與產業鏈發展中心資訊:中城投集團「城創雲」科創文創產業促進城市價值創造行動穩健前行,「中國涼都·生態水城」悠然山居 烏蒙康養小鎮建設項目正式開工,陸家嘴船廠1862之招商順利,溫州ArtFin藝術飯.古巷藝術展覽館,溫州半山ArtFin藝術飯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⑦|景觀設計師眼中的「城市即展場」
    當時把外灘33棟經典建築群的風貌留在城市裡,從城市肌理過度到濱江帶,也確保了未來濱江景觀帶貫通開放。近十年來,上海實現濱江兩岸貫通從規劃到落地,再到提升和優化,探討上海是如何不斷營造城市濱江綠色生態空間,並提升其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還江於民、還景於民,讓江河回歸。如今,在外灘濱江上,又立起了三座《光音傘》(又名「情人傘」),這是觀賞萬國建築燈光秀及黃浦江兩岸景色的最佳位置,也是一件藝術交互裝置。
  • 鳳凰藝術 | 姜俊:城市更新中的藝術——胡任乂的「共同的節日」
    大部分新城區都呈現出向上生長、反覆重疊的格子平面,以至於成為密集恐懼症患者的「人間地獄」;在大部分的新城規劃、區域功能布局圖中,我們都可以認出其背後共享著「同一張圖紙」、「同一個理念」、「同一個現代化之夢」——千城一面。這樣的方案還在當下的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地繼續推進,它是一種由政府主導,地產商參與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 「牢記囑託守底線,綠水青山看貴州」之林業系列報導——森林之城...
    森林內有主要維管束植物107科249屬338種,藥用植物113種,觀賞植物95種,森林覆蓋率72%,常見野生動物59種,公園有貴陽市「生態博物館」之稱,清新的空氣又讓這裡成為天然的「森林氧吧」,是貴陽市環城林帶重要組成部分,是貴陽城市生態核心、「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 藝術的左岸,生活的高地——左岸高地·藝術生態公社
    自古深山多美景 山腳下的美宅亦如此在這裡涼風徐徐拍打著面龐看庭前花開花謝
  • 融信·時光之城——遠見城市格局,重塑人居高度
    2019,融信布局太原北城,與太原共同承載城市升級重任,用文化與精品建築煥新城市活力,催生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擇址北城,城市全新崛起的發展極融信·時光之城擇址太原杏花嶺北片區,作為太原城市升級規劃中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北城的發展變化突飛猛進,無論是在交通、商業、綠化、人文及藝術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藝尚錦江:成都獲冕「新時尚之都」,藝術生產力賦能新一線
    峰會由康泰納仕中國旗下時尚產業媒體「Vogue Business in China」舉辦,全稱:2020《新時尚之都指數報告》發布峰會。 作為僅成立一年的時尚媒體,「Vogue Business in China」的這份報告受到了業內高度稱讚。其中,成都——「中國新時尚之都第一城」的正式發布,更迅速「轟炸」無數人朋友圈。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重整 | 德國藝術立場」是一場對9位20世紀最為重要的德國藝術家們的大型回顧展,近日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自上世紀藝術歷史的重要節點起,追溯德國藝術在文化與歷史層面對當今藝術世界的影響。在目前國內藝術生態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商業市場因素對學術獨立的影響,如何守護藝術高校辦展的公共性、倫理底線、學術規範?
  • 藝術電影論壇 | 重燃藝術之光,奉獻藝術電影之美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舉行了「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放映計劃」的主題發布暨啟動儀式。據孫向輝介紹,在國家電影局的指導下、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全國藝聯啟動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放映計劃」,給予入選全國藝聯專線放映的10部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和2個新作與經典影片主題展多種形式的宣發資助,激勵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創作更多富於藝術追求與創新意義
  • 7場大展、30天盛會2020重慶藝術大市場藝術盛典今日開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李文科攝精美的工筆畫、富有童趣的世界最美童畫、「城村互融」的概念視覺……今(16)日,「2020重慶藝術大市場藝術盛典暨兩江創意活動月」開幕儀式在兩江新區金山意庫舉行,7場兼具創新性和引領性的藝術大展同期開幕,並向市民免費開放。
  • 鄭州藝術地圖:回家的誘惑與藝術的現實
    原創 陳耀傑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88#展覽33近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節和展覽進入二三線城市,甚至是介入鄉村,使得除了北上廣深之外的藝術也開始繁榮起來,藝術的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另外一方面,隨著藝術生態的調整,北上廣深的藝術格局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尤其是北京
  • 原來,史蒂芬·肖爾才是杜塞道夫學派的真正「老師」
    早在2011年,策展人克里斯多福·沙登(Christoph Schaden)在杜塞道夫北威州論壇美術館(NRW-Forum)就成功策劃了一場這樣的展覽:「紅色大眾麵包車:史蒂芬·肖爾和杜塞道夫攝影學派」 (The Red VW Bus: Stephen Shore and the Dii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