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衡量城市文化多樣性的尺度之一,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藝術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美化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介入城市生活,提高公眾的生活及審美品質,豐富大眾文化精神需求,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關鍵。
不論東方與西方,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對於城市化及其進程中文化藝術的重要作用都早有探索。今天我們以德國杜塞道夫為例,看看他是如何成為德國著名的藝術之城的!
杜塞道夫(Duesseldorf)位於萊茵河(Rhein)東岸,德語中Dorf是「村莊」之意,因此有人戲稱杜塞道夫是「歐洲最大的村莊」。這個原本只是萊茵河畔的小漁村,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此地因成為博格公爵的居所才逐漸有了城市的規模,並開始因萊茵河助力發展貿易和經濟,加之靠近當時德意志第一大城科隆的優越地理位置而得到更多重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杜塞道夫幾乎被同盟國軍的日夜轟炸夷為平地,但在戰後,杜塞道夫積極地重建,在1946年成為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首府。如今,杜塞道夫已經發展成為以傳媒、廣告、服裝和通信業為主的現代都市。
除了經濟之外,杜塞道夫的藝術市場發展活躍,是德國人均擁有畫廊最多的城市。這裡還有名揚海外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詩人海涅在這裡出生地,藝術家保羅·克裡、約瑟夫·博伊斯、格哈德·裡希特等,也都與此地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杜塞道夫是名副其實的藝術之都。
藝術市場的形成頗為複雜,不是局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的拍賣數據,或是滿足於某一階層需求的單一市場,而是要將藝術當融入生活,走入尋常百姓家,在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無形而又客觀存在的相互關係,即為藝術生態。那麼,杜塞道夫是如何構建藝術生態的呢?
營造和諧共生的城市氛圍
在杜塞道夫市,可以感受到這裡的民眾生活節奏不快,城市裡有數不清的美術館、博物館,融於環境的街頭公共藝術,到處都是舒緩人心的綠色植物,大千世界,萬物生靈,和睦相處,比鄰而居。
本態自然
在城中漫步,會發現這裡沒有過度的人工幹預,古蹟與現代建築並存,建築、藝術、自然高度融合,優美的環境使人時有置身田園之感,是詩人、藝術家的樂居之所。
這座城市裡隨處皆有公園綠地,民眾住宅飄窗上,街頭小店的櫥窗裡,不起眼的角落裡廢棄的自行車邊,都可以看到花花草草。置身其中,能夠感受人們對於自然的由衷熱愛,已經融合到生活日常當中。
生靈並處
在杜塞道夫的城市街頭、公交地鐵,總是可以碰到養狗的人群,漫遊於城市空間。藝術、自然、生靈在這裡得以和諧並處。
寵物是德國人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國超市的寵物食品貨架前,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寵物飼料、用品一應俱全。在超市通常也會有鳥糧出售,並非政府倡導及強行,有些民眾會自覺購買,並在自己家中設立餵鳥處,以滿足天空中漫遊的鳥兒之用,因此國家鳥類資源豐富,自然生態優異。
古往今來,大自然是各國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在藝術家的創作中,大自然是永恆的命題。然而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破壞,人與自然環境的衝突也是當今藝術家創作、探討的熱點。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全人類社會的共同話題,良好的自然環境,亦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是藝術生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藝術家們的主要創意來源。
激活城市文化藝術空間
杜塞道夫的藝術圖景具有多個層面:一方面,星羅棋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展示著業界新秀和知名藝術家的精心力作;另一方面,其藝術成就也極大地影響了杜塞道夫城市的整體形象塑造。當藝術走入生活時,它已不僅僅是在美術館、博物館的展示,而會成為深入靈魂的存在。在杜塞道夫的地鐵站、社區街道、教堂,無處不在的藝術激活了這座城市的個性。
公共藝術
在杜塞道夫,可以看到各種有趣的生活設計,在街頭可以遇到各種裝扮精美的櫥窗,在周末的跳蚤市場可以看到市民從四處搜集來的有趣的小手工藝品,走在街道上、地鐵站裡,建築及牆面被藝術所覆蓋。令人驚嘆的街頭藝術,色彩張揚的塗鴉,手繪的壁畫無處不在傳達著創作者的觀點和看法。藝術一點一滴滲透於人們的生活,已經融入這座城市的氣息。
杜塞道夫的街頭,可以看到很多圓柱狀的廣告柱,這—系列名為《支柱聖徒》的作品由藝術家Christoph Pggeler創作,每一根柱子上面都有一些人物雕塑,有抱孩子的婦女,牽手的情侶,脖子上馱著孩子的父親,正在給火車站拍照的攝影師。這一系列與周邊環境高度融合的雕塑作品,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街頭景觀,藝術賦予了城市空間以活力。
杜塞道夫市的地鐵站也很有特色,這裡有一條完全沒有廣告的「藝術地鐵Wehrhahn地鐵線。這條鐵路線長 2 英裡(3.2 千米),從策劃到修建花費 15 年,耗資高達 8.43 億歐元,2016年 2 月開通後迎來了大量的客流,是一個藝術與建築結合的典範空間。
Pempelforter Strae 車站,設計師將其設計成黑白兩色縱橫交錯的飄帶,呈現出立體藝術感;
Benrather Strae 站,設計師設計了一個被橫豎切割的屏幕,展示著緩慢移動的太陽系星球的 3D 圖景;
Heinrich-Heine-Allee 站,設計師將三個入口設成聲音走廊,人隨著電梯移動,聲音也會一直伴隨;
Kirchplatz 站,設計師用橙色的線條做了一串「密碼」,就像是被解構的詩歌;
Graf-Adolf-Platz 站使用了一種特別的綠色,用不規則的黑色紋路在上面勾勒出河流和山脈的樣子,頗有中國畫的意境;
藝術有時候不是一味地做「加法」,根據需要適當地做出「減法」,也可以帶給市民新鮮的空間體驗。建築師、藝術家、工程師自項目啟動之初便通力合作,以「讓藝術成為這座城市的宣言,使藝術深植於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為建造者的理念。
活力策略
活躍於杜塞道夫周邊的藝術家們,近年來善於在原有建築物及場地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採取最小的空間幹預,激活原有的空間,以此獲得最好的空間改造效果。以不常見的方式,在現有的空間製造一種場域錯覺,這樣的實驗藝術,也可以為原本略顯沉悶的藝術展覽注入活力與生趣。
藝術家Alex Gross與Tobias Becker在2012年創作作品《Leguano Bay》,激活了原本陳舊的空間。這個作品位於一個廣場旁邊,廣場「二戰」時被摧毀,1977年重建,原本是一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在藝術家的改造之下變得充滿活力。
展館分兩層,上面開放,下面封閉。藝術家對這個空間進行了改造,外形像一個魚缸。改造理念是裡面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將自然的環境虛擬於其中,提供匹配的服裝,觀眾在這裡可以思考,與空間進行對話,親身體驗動物在玻璃缸裡面的感受。
藝術家Ulla von Brandenburg在K21博物館展出的體驗作品中有戲劇和舞臺的元素。她的房間被巨型的各種顏色的帷幕分開,而帷幕的正面和背面也是用不同顏色的材質製作而成,她用舞臺幕布的形式製作出讓人在不同空間裡穿梭的感覺,觀眾會被展廳盡頭的音樂吸引,音樂聲隨著人的靠近而越來越大,直至發現多層帷幕的盡頭是一個視頻,裡面以第一視角播放著穿越更多帷幕的情景,順著遠方傳來的音樂慢慢地前進,可以獲得頗具奇妙感的生命體驗。
互動趨勢
在杜塞道夫的眾多美術館、博物館,大多的展覽是具互動性、體驗性的。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只是關注視覺體驗,更多的是對於聽覺、嗅覺、觸覺等的切身體驗,更加注重感官的互動感受。
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在杜塞道夫的K21博物館頂層上空展出的蜘蛛網狀的大型藝術體驗裝置「In Orbit」,由託馬斯與數名建築師、工程師,以及生物物學家耗時3年構造完成,這個懸掛在離地有25米的半空之上的作品共分三層,內置6個巨型PVC充氣球,一次可以容納十名觀眾,人們可以在上面體驗蜘蛛的生活。
Tomás Saraceno不斷嘗試跨越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鴻溝,在其藝術創作中融合了物理學、生物學、建築學。如這個從蜘蛛身上獲得靈感而產生的作品,就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編織其藝術之網。
加拿大藝術家Janet Cardiff和George Bures Miller,在K21博物館共同打造了帶有記憶的體驗空間,使觀眾參與其中,提供視覺和觸覺感知,體會他們的創作理念。此外,通過回憶和想像空間、對象和關係的過程,作為觀者和傾聽者的觀眾在夢想與創傷、恐懼與好奇之間徘徊思索。
讓藝術回歸個體
杜塞道夫有政府對於藝術的支持,有自由的藝術空氣,有民眾對於當代藝術的主動參與。藝術用以喚醒個性,人們找到自我、回歸自我,帶給所處的城市以活力,賦予生活更多藝術趣味。
服務民眾
德國有相應的法律保護與資金支持,促進多樣性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在杜塞道夫,每年對文化藝術的投入多達1.5億歐元,對公眾開放的文化館、學校、紀念碑和文化遺產明確受到國家的保護與支持,各個博物館也可以看到中小學生來往。
今天的藝術不再是為宗教、神權服務,更多的是服務回歸對個體的尊重。在杜塞道夫的街頭,舊日的青銅政治宗教雕塑,與今日以普通民眾為主題的雕塑題材比鄰而居,美術館裡的展覽作品,也多為有關平常人生活題材的藝術作品。
杜塞道夫美術學院,走出了以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為代表的藝術家,對今天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博伊斯把藝術變成了社會生活甚至政治事件,他更注重對於社會的關注,他的藝術作品試圖找到問題,保持對政治及社會批評的作用,藝術自此成為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
喚醒個性
藝術在於突破限制,使人找到自我、回歸自我,這種自覺可以轉換為思想和推進科學的動力。藝術是屬於每個人的,優良社會是由無數獨立的小「我」而組成的集體,若要從根本上賦予一個集體良性而健康的藝術生態,須從個人主觀意識的甦醒著手。
杜塞道夫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學院主樓入口的臺階上刻有因敏·堪普(Irmin Kamp)所提出的學院主旨:「給予我們學生的只有最好。」杜塞道夫美術學院秉承傳統,將全德國及國際上最出類拔萃的知名藝術家們請來美術學院講課,從藝術多元化角度來看,這所美術學院是全世界最靈活自由的學院之一。
在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於杜塞道夫美術學院任教時期,出現了德國「自由藝術」改革的狂飆時期。博伊斯創建自由國際大學時說:「一個人的存在和行為,首先是通過藝術來決定的。」所以個人的自由發揮和創作才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他固執地認為,藝術家不是職業,更不是工作方式,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娘胎裡帶來的創造基因。「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說人人具備了成為藝術家的家的可能性,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釋放情緒
19世紀末以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叛逆動搖之後,印象派到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逐一興起,在這種氛圍中,以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為典型的德國藝術家佔據著尤為獨特的位置,既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又在全球產生了複雜的影響,例如他倡導的行為藝術,似乎已成為全世界廣泛模仿與發揮的一種重要藝術模式。
德國當代藝術文化特徵形成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派的影響,德國人內斂而略顯壓抑的性格,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釋放與解脫,他們不斷衝破自身限制,嘗試各種媒體展示的真實體驗。
藝術不是用來裝飾的手段,藝術作品可用於表達人們語言無法觸及之妙。杜塞道夫的展覽中,越來越豐富的媒體形式似乎在表達藝術家的微妙情感,是他們自身情緒的釋放,是經過周密思考的宣言,是藝術家於我行我素之下情感的回歸,是感性與理性最終的合一表達。
杜塞道夫憑藉悠久的畫廊發展史,世界級的藝術學院,隨處可見的年輕藝術家和傑出的國有收藏,被譽為德國藝術文化心臟。每一位到過杜塞道夫的遊人都會被城市所具有的開放性、國際化、現代化以及它對現代藝術和設計所持有的獨特理解所吸引。
這裡的藝術已經融合於大眾的生活當中。藝術家們可以從生活隨處可見的藝術設計出發,如地鐵、公園、步行街、廣場的公共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等多角度滲透。優美的自然環境,也為藝術家們提供者源源不斷的靈感。藝術同時又有修復社會的妙用,使社會更加具有親和力,人們的生活更有情趣,文化更具創意與包容力,從而形成杜塞道夫良好的藝術生態。
走向生活的藝術,不僅可以讓民眾認知和珍惜美,也能讓民眾找到一種更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更是藝術市場形成之關鍵所在。
文章轉載自小洲藝術區2,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