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後傳來優美高亢的歌聲,是一名中年女子正用美聲練習《映山紅》,旁邊的石桌上放著一本書,講述著要如何高貴到老......
每天,這樣的場景都會在貴陽環城林帶的各個森林公園上演,有人散步或運動健身,有人吹拉彈唱,有人帶著茶具坐在角落喝茶,有人只為背點山泉水回家。
環城林帶折射中國生態觀念的巨大轉折。半個世紀以前,人們著力於增加樹木的數量,現在著力於改善品種的質量。在人的有為和自然的無為之間,生態系統靜悄悄地實現演替。
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每天清晨50歲的王阿姨來到離家最近的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這裡鬱鬱蔥蔥,綠樹成蔭,比市區涼爽不少,公園裡的溫度顯示牌顯示,這裡溫度為24℃。公園裡的氣溫不高,得益於這裡樹木繁多。森林內有主要維管束植物107科249屬338種,藥用植物113種,觀賞植物95種,森林覆蓋率72%,常見野生動物59種,公園有貴陽市「生態博物館」之稱,清新的空氣又讓這裡成為天然的「森林氧吧」,是貴陽市環城林帶重要組成部分,是貴陽城市生態核心、「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河濱公園、黔靈公園、泉湖公園、觀山湖公園、花溪十裡河灘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貴陽市民夏天的好去處。
魅力之城爽爽貴陽!
2004年11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確定貴陽市為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首獲此殊榮的城市——貴陽,是一座群山環繞、河網縱橫、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適的美麗城市。位於北緯26度附近,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5℃,夏季相對溼度76%左右,夏季多年各月平均風速在3.0米/秒以下,是全國乃至全球紫外線輻射最少的地區之一,具有緯度、高度、溫度、溼度、濃度、風度「六度」生態優勢。
森林是貴陽市的標誌性景觀,也是它的綠色生態屏障,對改善市區生態環境,增強人民身體健康,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貴陽市以環城林帶建設為抓手,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構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格局,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增加城市生態供給、增進人民生態福祉,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築就綠色屏障。
自上世紀80年代,貴陽市就建成了第一條環城林帶(林地面積27.55萬畝,森林面積28.79萬畝,森林覆蓋率37.45%,森林蓄積量162.98萬立方米)。進入新世紀,又規劃建設了第二條環城林帶(林地面積213.71萬畝,森林面積221.55萬畝,森林覆蓋率48.16%,森林蓄積量777.28萬立方米)。
歷時50餘年,貴陽市環城林帶基本建成,森林面積共計250.34萬畝,成為貴陽市森林資源的主要板塊,佔全市森林面積的42.91%、森林蓄積量的40.72%。通過不懈努力,貴陽在2004年11月,被原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後,貴陽市堅決高舉生態文明建設大旗。2007年作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決定,2012年獲批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連續10次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立足自然優勢,緊緊圍繞森林提質擴面增效,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林地面積為554萬畝,森林面積61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2.16%,森林蓄積量達2309萬立方米。
2011年—2018年累計營造林240萬畝,推動森林資源增長。
2016年以來,貴陽市以森林為底色,融合園林藝術打造森林空間,全力推進「百山千園」建設,推進打造自然生態體系。完成山體修復治理9900餘畝;新建公園569個,全市公園總數達1025個,構建了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山體公園、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五位一體的城市公園體系,建成開放登高雲山、小灣河溼地公園(一期)等一批示範公園,中心城區市民出行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點讚。
2018年起開展貴陽市「e綠黔行」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活動,形成全民參與義務植樹活動的良好氛圍。截止2018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2%以上,較2004年提高20個百分點,已基本建成以林木為主體,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貴陽市政府先後印發《關於加快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貴陽市森林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以「林果、林苗、林菜、林菌、林旅、林茶」六大產業模式為抓手,推動林業產業轉型。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青巖古鎮成為國家5A級景區,天河潭景區二期、東方科幻谷、四季貴州精彩亮相,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提升改造烏當羊昌花畫小鎮、白雲蓬萊仙界、開陽十裡畫廊等一批富美鄉村旅遊示範點。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朱夢怡
編輯 周婷
編審 徐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