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兩會上,面對一個熱情似火的提問——當我與貴州相愛。多位省人大代表霸氣開口、「硬核」表白:
愛她青山如翠、碧波蕩漾;
愛她農業豐收、四季碩果;
愛她工業強勁,鐵骨錚錚;
愛她幹事創業,一片赤誠;
……
一曲曲「貴州戀歌」在會場激蕩迴響。歌聲以「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為主旋律,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創新實踐為樂章,奏響貴州在脫貧攻堅大舞臺的時代強音,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刻劇情和拓寬鄉村振興途徑的澎湃音符。
一見鍾情:
愛在生態的詩行裡
「眷戀好生態,貴州綠讓我留下來。」 省人大代表、貴州名城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小芳生長在駝鈴聲響的賀蘭山麓,求學於文化繁榮的天府之國。8年前,她踏上多彩貴州大地,自此一見鍾情,決定相守終生。
青山碧水,綠樹紅花。王小芳說,這是寫滿生態詩行的夢想之地,亦是鳴出綠色交響的世外桃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2019年貴州縣城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98.3%,全省森林覆蓋率58.5%,貴州生態文明「金字招牌」越來越靚!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
省人大代表、道真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潤民用「初心如一」詮釋他的愛意。
省人大代表、道真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潤民
道真是絕美的,山川與溪流相映,雲霧與石林成趣。
道真是貧窮的,2014年,全縣有6.28萬名貧困戶。
「不能讓百姓守著美麗過窮日子。」楊潤民說,堅定著「要美麗也要富裕,要生態也要小康」的理念,道真把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2019年,全縣實施種植2億棒食用菌、30萬畝蔬菜、20萬畝茶葉、20萬畝中藥材、10萬擔烤菸的農業產業化工程,「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我們所有的貧困戶全部清零。」
「當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老百姓的『提款機』,我對貴州綠越發愛得深沉。」楊潤民說,道真距離重慶近,他希望這裡成為重慶人的菜園子,「重慶火鍋需要用花椒,來道真買喲。」邊說,邊為美麗道真代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靜態地講,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理念根植於心;動態地看,「大生態」戰略行動始終踐之於行、成果豐碩。今日之貴州,不僅將成為告別貧困的小康之省,更是邁步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者;不僅是綠水青山的保護者,更是收穫金山銀山的成功者。
如膠似漆:
愛在豐收的碩果裡
當綠色經濟佳話頻傳,貴州農村各地和特色產業從相識、相知,到相愛,感情愈發甜蜜、如膠似漆。
省人大代表、銅仁市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洪州談起與產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滔滔不絕,碧江區的「戀愛法則」是絕不包辦,倡導「自由戀愛」: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圍繞果蔬、油茶、食用菌、中藥材和生態畜牧業「五大」主導產業以及「珍珠花生」「白水大米」兩大農業特色產業,愛得認真,愛得深。
省人大代表、銅仁市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洪州
說到「愛的結晶」, 黃洪州很甜蜜:「生態菜園、油茶基地、林中藥園……銅仁主城區50萬人口的農產品消費都從這裡「進糧」,四季輪換、累累碩果,種的人開心,吃的人歡心,便勝卻人間無數。」
相濡以沫:
愛在工業的大潮裡
若說農業是「柔情」的,省人大代表、銅仁市萬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吉剛眼中的工業絕對是「直男」的最佳代言,代表著力量與不屈。
省人大代表、銅仁市萬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吉剛
萬山,古稱大萬壽山,國內第一個縣級行政特區,因富集硃砂於全國之首、亞洲之冠,被譽為「硃砂王國」。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超強度的開採,硃砂資源幾近枯竭,萬山迅速被貧困和落寞包圍,曾經的「汞都」轉眼間成為了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與工業的「戀情」蒙上陰影。
是直男,就要挺立脊梁、直面困難。
2009年,萬山開啟全面轉型新徵程,誓與工業牽手到底。
「不甘落後的萬山人,即便從零開始,也要搏出一個新未來。」張吉剛說,近兩年,隨著打火機生產和食品加工等工業企業落戶,萬山2019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0多億,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20年,可以說是萬山工業發展的新拐點,隨著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的落戶、投產,將徹底改變萬山現代工業沒有龍頭企業的局面,帶動上下遊企業發展,形成100億以上的產值。」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萬山寫給工業的情歌,旋律悠揚、情深意切:「想把我唱給你聽,最最親愛的人啊,路途遙遠我們在一起吧……」
甜如初戀:
愛在創業的奮進裡
有人愛貴州的山,愛這裡的水,愛這裡的人,他愛的是貴州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攻堅克難的戰鬥力。
省人大代表、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黨總支書記張明富談及對貴州的愛,用了一句貴州人耳熟能詳的話「從來不變心,甜得像初戀」。
省人大代表、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黨總支書記張明富
張明富是大坎村人,這裡的地形地貌兩山夾一溝,土地先天不足,種田最多溫飽,上世紀80年代,他便到廣州務工,十年後返鄉,發現家鄉依舊窮。
「當時心裏面就暗暗發誓,一定要搞個名堂,帶著鄉親們富起來。」1997年,在遵義市賺下300萬元的張明富決定「下鄉創業」,在家鄉辦起一家日用化妝品廠,隨著生意紅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創業大軍,共克難關、共謀發展,在他的帶動下,30位大坎村村民成為老闆。
時光荏苒,現在的大坎村不再是當年的窮山村,已是「築巢引鳳」的創業園、奮進的沃土、圓夢的平臺,一二三產協同發展,「以市場帶加工,加工帶養殖,養殖帶種植」的高質量循環經濟模式逐步成型,一年產值達一億多元。
張明富說,很多人問過他一個同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回來?用一句歌詞來回答吧:這就是愛。
我接著寫,把永遠愛你寫進詩的結尾,筆下畫不完的圓,心間填不滿的緣,是你。
撰文攝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丹
編輯設計:成桂紅 任詩音
統籌:晏海豔
您還可以關注【天眼觀會】聽!兩會「心聲」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