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

2020-12-23 西部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

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阿爾山市考察時指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守住生態底線,保護好生態就是發展。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的旅遊業一定會火起來。」

六年來,這個位於大興安嶺腹地的邊陲地區牢記總書記囑託,發展生態旅遊、拓展林下經濟,走出了一條與林為伴、靠林致富的小康路。

在阿爾山白狼鎮鹿村,鄭曉林正忙著帶遊客參觀鹿園。鹿園裡的30多隻母鹿,下羔率今年頭一次達到了九成以上。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曉林:你看今年的鹿感覺多好,這個毛特別光滑,膘情也特別好。

記者:小鹿呢?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曉林:你看小鹿也(產)下了不少,你看這不都吃飽了在那趴著。

2000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從前依靠伐木過生活的大量林業工人下崗。在林業轉型、生態保護的政策之下,當地的林業部門開始扶持原來的伐木工人養鹿,鹿村由此而來。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曉林:大家說養鹿搞旅遊,我投這麼大資金,賣給誰?我們就這幾戶人家,又沒有人來,非常質疑。

雖然大家對養鹿的前景憂心忡忡,但是作為基層幹部的鄭曉林還是決定帶著大家闖一闖、試一試。然而,養鹿是個技術活,每家養幾隻,村民投入的精力不少,卻沒法形成規模,也吸引不了遊客。最初幾年,鹿村一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曉林:後期我就是想把這個鹿集中到這一個山上,把這些鹿都是給它馴化出來,用它來吸引客人作為一個參觀點,把這個村裡的其他的戶數就是叫他們升級改造,改造成咱們林下產品銷售商店,咱們做民宿。

拿出村裡最具優勢的生態資源,統籌經營,發展旅遊,帶動產業。如今,鹿村不僅形成了梅花鹿、野豬等動物的規模養殖,還成立了旅遊扶貧特色養殖示範小區,通過「動物寄養分紅」等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幾年下來,當地的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脫貧致富。有了成規模的可體驗式參觀點,遊客能留得下來,鹿村旅遊也慢慢火了起來。曾經以伐木為生的女子採伐隊隊員任紅梅,如今在家經營客棧,20多個房間,輕輕鬆鬆就能一年掙個十萬元。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村民 任紅梅:以前採伐的時候特別累還特別苦,那時候還沒人知道,現在搞生態旅遊了,環境也好,是生態也好,周邊來的人特別多。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曉林:正像我們總書記說的保護生態要像保護眼睛一樣去保護它,因為生態確確實實給我們帶來了收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一年一年的旅遊的人數和我們的收入都在翻倍地增長。我們的幸福感現在滿滿的。

生態環境的改變和幸福指數的增加,也吸引了很多外出的年輕人重新回到阿爾山。從小在阿爾山長大的王帥是一名95後,以前家裡最大的願望就是盼著他能有出息考上大學、離開髒亂的環境去外地生活。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車輛調度員 王帥: 因為老人以前都以為阿爾山沒有發展,但是現在生態環境好了,旅遊業又搞起來了,我就是感覺阿爾山的旅遊業還是非常有前景有發展的,所以就回來了。

在「阿爾山旅遊一定會火起來」的期盼中,當地旅遊直接從業人員從2013年的11000多人增長到2019年的14000多人,王帥也成為了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名車輛調度員。白天在綠水青山裡為遊客調度觀光車輛,傍晚則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地在集市擺攤做點小生意。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車輛調度員 王帥:20年前是砍樹掙錢,現在是20年後是看樹掙錢了。我守著了父母的身邊衣食無憂,生態環境還好,國富民強,就是我的小康生活。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常務副市長 王曉歡:總書記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一個指示,就是保護好生態就是最大的發展。幾年來,我們也按照這樣的一個思路,統籌去推進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以綠色為底色,以生態為前提,以旅遊為手段,推動建檔立卡戶致富增收,真正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成我們的實踐,變成小康路上的一個重要助力。

【編輯:田博群】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梅片樹是什麼樹?梅州平遠荒山種植致富
    :梅州平遠梅片樹種植填補國內天然冰片市場空白,引領山區群眾靠山吃山 一片葉子的致富探索如今,梅州、揭陽等地梅片樹種植面積已突破1.6萬畝,成為山區群眾的「發財樹」。   原題:梅州平遠梅片樹種植填補國內天然冰片市場空白,引領山區群眾靠山吃山  一片葉子的致富探索
  • 順應鮮花市場需求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火龍珠是金絲桃屬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觀賞植物,因葉色濃綠、果色豐富嬌豔在花市上頗為搶眼。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農戶根據鬥南花卉市場鮮花需求,引進火龍珠種植,走出了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 檀香樹鋪開致富路
    過去7年間,大嶺村後山上種下的數萬株印度老山檀香樹讓村裡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為什麼選擇檀香產業,當地如何發展、提升這一致富產業?近日,記者來到大嶺村一探究竟。供需矛盾突出,檀香市場前景廣闊「近十餘年來,隨著中國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的不斷提升,對檀香的需求呈現出令人驚訝的增長,同時顯著推高了國際檀香價格。」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生態經」 走出致富路丨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
    耕耘三尺講臺十餘載,就是想讓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茂密的山林,亦包括我的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到2012年,我的三個女兒都已經出嫁到山外,成為人們羨慕「城裡人」。我與老伴及孩子也成江浙一帶的「打工人」,我們一家終於走出大山,我們相信:只要奮鬥,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 創造與魔法如何砍樹 樹木掉率分類大全
    在創造與魔法當中,大家對樹木都不陌生,但是如何輕鬆砍樹,樹木種類有哪些?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樹木掉落資料大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現場評論)
    綠色與發展,生態與致富,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走出一條用綠色生態為發展致富賦能的新路。在三明的實踐中,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就是一座促進農民致富、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大田縣產茶鄉鎮以前只有4個,現在有18個,產值從不到3000萬元達到現在的35億元。
  • 詩歌欣賞——致富路
    彎道裡都暗藏著一支槳櫓像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樓房,熟睡在春日的婚床風和時間從樹下經過,去細數鳥語和花香種下的每一粒玉米、瓜豆、詞語和旅遊一直被傳說的陰河承載,並使勁、發芽、生長一隻巨大而隱形的手拉著駛向海藍色的誓言清晨院門開了,一聲吱呀叩開了傾訴那個從畫裡走出來的人像採花的蜜蜂,又像葉尖上滾動陽光的露珠
  •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2020-07-17 13:54:00  水產養殖網 原標題:魚塘用上高科技&nbsp百平方米養萬尾魚——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韋建幸拿起網兜在水槽裡撈起活蹦亂跳的鮮魚
  • 綏德韓雪俊的致富路:從一頭牛到三十頭牛
    7月14日,在綏德縣崔家灣鎮舉辦的第三屆「崔家灣好人」表彰大會上,來自該鎮王梁川村村民韓雪俊,憑藉從養1頭牛到養30頭牛的勤勞致富事跡,榮獲了「自強勵志典範」榮譽稱號,為鄉親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 阿爾山冬日戀歌
    >為什麼說初冬一定要來阿爾山旅行?這些都是最好的理由。 有人說,喜歡阿爾山,是因為那湖泊波光裡閃爍的暖陽。 有人說,喜歡阿爾山,是因為雪山下看牛群在不凍河覓食河草的慢時光。 有人說,喜歡阿爾山,是因為那原始森林的靜謐和河流的奔放。 有人說,喜歡阿爾山,是因為那山林間雲霧繚繞的飄渺。 有人說,喜歡阿爾山,是因為那漫山的雪和熱氣騰騰的溫泉。
  • 如何靠林增收?
    新華網:城口是城市森林覆蓋率比較高的區縣,高達70.2%,是名副其實的林業大縣,請問城口在推動群眾靠林增收方面取得哪些成效?黃宗林回答記者提問 羅嘉 攝黃宗林:城口是一個林業資源的大縣,全縣林地面積有450多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0%多,這些年,城口縣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這兩項並重並舉,堅定念「山」字經、寫「林」字文、打資源牌、走特色路」
  • 龍登彪:讓全村人都種上「致富樹」
    打工錢全部投入了,家裡飼養的兩匹馬也賣了,只為修通一條路;四處奔走學技術,帶頭種樹謀產業,只為把成功經驗教給群眾……   龍登彪,鎮遠縣舞陽鎮白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投身村級事業24年卻依然熱情不減,帶著全村400餘戶群眾發展水果產業
  • 砂糖橘價格低迷不景氣,今年或將出現大規模砍樹潮?
    今年砂糖橘的行情真的不好,開市價格就比去年要低一塊一斤,那個時候就看出來情況不對了。而現在還沒有進入最大的銷售高峰期,這價格就是急轉直下了,看來今年會比去年更加難賣,有得果農發愁了,老農也還沒有賣掉,確實是挺發愁的。
  • 「燃情冰雪季 相約阿爾山」第十五屆阿爾山冰雪節盛大開幕
    央廣網呼和浩特12月21日消息(記者鄭穎 通訊員代春芳 攝影呂樂炎)看北國風光,品冰雪盛宴!為進一步樹立「巍巍大興安?夢幻阿爾山」旅遊形象,打造「北疆溫泉雪國」冬季旅遊品牌,不斷提升冬遊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第十五屆阿爾山冰雪節於2020年12月21日盛大開幕。
  • 致富路,越走越寬
    改善生態,發展產業,貴州畢節海雀村——  致富路,越走越寬  高原、高山、高寒,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一度被認為不適宜人類生存。  曾經,砍樹開荒,導致海雀村森林覆蓋率不足5%,沙化、山禿、水枯。地是種到了山尖尖,但卻廣種薄收:一個村民組50餘人挖一天土豆,兩個人一次全抬走。  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提出造林: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養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糧。「國家幫我們,我們也要爭氣!」文朝榮的兒子文正友回憶,當一批批救濟糧湧向海雀時,父親坐不住了,開始動員大家上山種樹。
  • 茶香迎客,都勻茶旅融合走出綠色致富路
    「茶博會是一場茶文化的盛會,打造茶旅融合新路是我們當前思考的首件大事。」張子全說,一定要到螺螄殼茶山看看、走走,來這裡旅遊,感受這裡的美景,呼吸這裡的空氣,再品上一杯都勻毛尖。同時,我們做茶人也將更加努力,守好生態茶園,規劃好旅遊路線,加大宣傳,不僅為客戶提供好茶,還要提供良好的茶旅體驗,進一步將茶文化融入到旅遊中去。    據統計,每年都有上萬人從五湖四海而來,前往螺螄殼旅遊,有效增加周邊茶農40%左右的收入。    而在高寨水庫茶場,這裡將「茶旅融合」體現得淋漓盡致。
  • 雲南梁河縣:皂角米成致富「綠寶寶」
    雲南梁河縣:皂角米成致富「綠寶寶」。供圖 春天的梁河,處處鋪滿綠色。順著彎曲的公路,走進曩宋鄉龍營村大勐藏村民小組,上百年的皂莢樹正使勁的發芽、開花。村民們翹首以盼,等待著從樹上採摘「綠寶寶」,生態、綠色、無汙染的皂角米,來增收致富,奔向小康。
  •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2020-12-14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映象| 阿爾山的十二時辰
    而阿爾山的十二時辰,分分鐘驚豔你的眼眸,震撼你的心靈。  子時、夜半(23: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未旦、宵分。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3點的阿爾山才正式步入夜晚。石塘林的黑色玄武巖姿態奇特、似人似物,挺拔的身姿佇立在夜空下,守衛著這個日與夜交替的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