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登彪:讓全村人都種上「致富樹」

2020-12-22 天眼新聞

打工錢全部投入了,家裡飼養的兩匹馬也賣了,只為修通一條路;四處奔走學技術,帶頭種樹謀產業,只為把成功經驗教給群眾……   龍登彪,鎮遠縣舞陽鎮白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投身村級事業24年卻依然熱情不減,帶著全村400餘戶群眾發展水果產業,叩開致富之門。如今,依託精品水果,群眾都走上了致富路。

龍登彪(左四)通過院壩會,與群眾交流黃桃種植技術。

返鄉治貧 鑿壁修路解難題  2006年以前,白家村茶子巖組至老棚組沒有公路,周邊130多戶群眾過著肩挑背馱的日子,僅靠一條一人通行的毛草路出行,翻山越嶺個多小時才能來到交通要道。   1996年年底,在外務工年僅21歲的龍登彪回到家鄉。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於是把打工錢全部拿了出來,並邀約村民唐政權和龍連學,共籌集資金1萬餘元,發動群眾修路。

「剛開始,村民們都不抱希望,但我們依然幹得火熱,許多村民看到我們的勁頭,也紛紛參加進來了。」龍登彪說,「實在沒錢的時候,我就把家裡的兩匹馬賣了,得1.2萬元,用來買雷管、炸藥,當時家裡人比較反對,但群眾卻看在眼裡,放在心裡,這也極大提高了群眾修路的信心和決心。」  由於涉及兩座橋和1.3公裡的石壁路,地形複雜,直到2006年,該路段才修建完成。2014年,在鎮政府的幫助下,這條路得到了擴寬硬化,群眾出行只需幾分鐘,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  示範帶動 學藝種樹謀發展  路通了,龍登彪又有了新計劃。  2008年,他當上了村會計,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09年9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群眾能不能致富,關鍵看支部,如果沒有人帶頭謀發展,老百姓是不會冒險的。」龍登彪說,群眾思想比較保守,經不住折騰,所以需要有人出來帶頭謀發展。

龍登彪(右)給群眾傳授黃桃剪枝技術。

2009年,他多次外出考察,結合本村山地多和沿公路的實際,選擇了水果產業。當年,他流轉了120畝山地,種起了李子和桃子。沒有經驗,他就到重慶、鄭州、貴陽等地學習種植、管護技術。  「不懂技術,產業就搞不上去。」龍登彪說,讓他記憶猶新的要數「人工捉蟲」這件事了。  2013年,桃李掛果了。一到晚上,成熟的桃子就會被大群「夜蛾子」侵襲,造成損失。當時,不懂管護技術的他,只好叫上家人、請上鄰居,每晚打著手電筒去抓,最多的時候一晚上能抓到一兩千隻。後來,在縣農業局幫助下,龍登彪使用了「太陽能」殺蟲燈,這才解決了問題。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龍登彪的產業越做越大。2014年,他又引入了櫻桃和李子新品種、蜜蜂養殖等產業,每年創收50萬元以上。  領頭發展 共赴脫貧致富路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龍登彪創業成功後,成了村民們學習的榜樣。  「請你們幫我們組上謀劃點產業,看發展什麼好?」2016年初,白家村鐵鎖溪組的群眾找到村黨支部。  應群眾需求,白家村村黨支部多次考察調研,並召開黨員大會、群眾會,最後達成發展黃桃產業的共識。當年,鎮政府免費供苗和提供肥料,在鐵鎖溪組建成了157畝黃桃基地,龍登彪擔起了技術指導工作。由於管理到位,2019年,絕大部分苗木掛果,畝產值達1.5萬元。  2020年3月,龍登彪被群眾推選為白家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在村委會工作多年的他深知黨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黨建+」的發展思路。   作為「領頭羊」,龍登彪非常清楚肩上的重任:「不僅要帶好班子,更要帶好群眾,把水果種植技術傳到家家戶戶,培育技能型農民,帶領全村人致富。」

龍登彪(右一)走訪群眾。

今年,村「兩委」認真總結了鐵鎖溪組黃桃產業的成功經驗,結合「一減四增」產業調整政策,將黃桃產業作為白家村的主導產業來抓,建立起村級合作社,新增黃桃產業200餘畝,探索實施「1+N」能人帶富計劃。目前,全村已調減低效作物100餘畝,發展水果產業500餘畝。  「現在不用到處奔波打工了,在家管好那58棵黃桃樹,既增收又能照顧家裡。」村民周三妹笑著說,「今年收入1.2萬元,來年跟著村支書,好好學點管理技術,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爭取收入翻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從普通農婦到成為頭條紅人、上央視節目,巧婦9妹說她的心願是帶領全村致富
    但現在,9妹不僅在頭條上擁有了 200 萬粉絲(比靈山縣全縣總人口還多),還受邀參與了央視美食節目錄製,在億萬觀眾前展示家鄉特產。在她的帶領下,全村鄉親們的水果銷量(超過 300 萬斤)和收入都有了明顯提升。而這些轉變都發生在過去短短的 1 年時間內。
  • 大衣哥朱之文和兒媳婦的商業帝國,全村人的「致富寶」
    全村人的「致富寶」,大衣哥朱之文和兒媳婦的商業帝國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豬在風口上也能起飛,網際網路時代起飛的捷徑就是走紅,也就是大家說的「網紅」 走紅熱詞「大衣哥被偷拍」「大衣哥家門被踹」「大衣哥借錢」等等一個明星沒飄全村飄了話題引起了許多媒體的注意
  • 致富路上帶頭人——記河北平泉縣桲欏樹社區黨委書記金旭東
    4月11日,在平泉縣桲欏樹鎮桲欏樹社區,社區黨委書記金旭東正在北山上指揮著挖掘機平整山地,籌劃了一冬的項目開始紛紛破土動工了。「北山2000畝富硒蘋果園已經動工,村東千畝食用菌園區開始發菌,村中心新民居二期工程馬上招標……」站在山坡上談起社區今年發展,金旭東眉目間寫滿了憧憬。 今天的桲欏樹社區人均純收入已達到8137元,集體收入280萬元,昔日貧瘠落後的山村已變身美麗富饒的社區。
  • 梅片樹是什麼樹?梅州平遠荒山種植致富
    :梅州平遠梅片樹種植填補國內天然冰片市場空白,引領山區群眾靠山吃山 一片葉子的致富探索如今,梅州、揭陽等地梅片樹種植面積已突破1.6萬畝,成為山區群眾的「發財樹」。山林的主人凌長新望著這片「發財樹」,難掩內心喜悅,「今年進入採摘期,除去成本,一年收入20多萬元。」  2014年,鑑於父母已年邁,外出打工的凌長新決定返鄉,回到梅州市平遠縣石正鎮馬山村,正當他愁著「發展啥」時,當地一個叫「梅片樹」的新興產業吸引了他的注意。經了解,他決定將全家140畝荒山都種上梅片樹。
  • 金陽特普洛村:「青花椒+」套種模式助力致富奔康
    全村轄區面積10平方公裡,下轄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41戶1860人。定產業特普洛村位於金陽縣城對面的山頂上,過去,該村是一個典型的以種養業為主的山區貧困村,這裡曾是一片貧瘠的土地,農民收入主要靠玉米等種植和勞務輸出,村域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現如今,隨處可見的青花椒、核桃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得從十年前說起。
  • 曾經的搖錢樹致富樹,農民爭搶種植,究竟有多少人賺錢了?你賺沒
    導讀:在農村,咱們農民朋友都窮怕了,一心想通過各種途徑致富起來。種水稻、種其它各種水果似乎很難富起來,有時甚至血本無歸,於是,他們另闢蹊徑,想通過繞行小路致富。(訂閱:笑傲三農,了解天下三農事)以下這些曾經在民間瘋狂一時的搖錢樹、致富樹,曾引得人們爭相種植。
  • 檀香樹鋪開致富路
    陽光從湛藍的天空傾瀉而下,灑在大嶺村後山上的檀香林裡。剛剛經過一春的生長,春雨的滋潤及洗禮,一棵棵檀香樹鮮活油綠,生機勃發。大嶺村是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下轄的一個小山村,地處東江岸邊,為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地理環境為檀香林的茁壯生長創造了條件。發展檀香產業是大嶺村的一次嘗試。
  • 雲南梁河縣:皂角米成致富「綠寶寶」
    雲南梁河縣:皂角米成致富「綠寶寶」。供圖 春天的梁河,處處鋪滿綠色。順著彎曲的公路,走進曩宋鄉龍營村大勐藏村民小組,上百年的皂莢樹正使勁的發芽、開花。村民們翹首以盼,等待著從樹上採摘「綠寶寶」,生態、綠色、無汙染的皂角米,來增收致富,奔向小康。
  • 種下希望樹,長成致富林: 芭蕉村300畝青花椒熟了
    種下希望樹,長成致富林: 芭蕉村300畝青花椒熟了 2020-07-10 1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6歲村支書帶全村致富:魚竿遠銷東南亞,村民開上奔馳縣城買房
    全村人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開奔馳車,住縣城裡的大房子,接待無數慕名而來的外國商人。然而,就在6年前,這個村子的村民賴以生存的方式,還是種梨樹和外出打工,全村見不到幾個年輕人。這一切的改變,要從西乾泊村現年56歲的村支書陳雷說起。
  • 重生九十年代,她帶領全村種田致富,娶個軍少回家!
    重生九十年代,她帶領全村種田致富,娶個軍少回家!各位愛看小說的朋友們,我又出現啦~大家的評論我都看到了,你們的支持就是小編的動力。希望愛看小說的朋友們可以歡關注小編的百家號,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好看的小說,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今天給大家推薦4篇重生軍婚文!重生九十年代,她帶領全村種田致富,娶個軍少回家!
  • 彈好「三重奏」 唱響致富「牧羊曲」
    「胡總養羊三重奏,唱響致富牧羊曲。通過觀看豫東牧業有限公司產業扶貧專題片,和胡業勇介紹的扶貧模式,深感受益匪淺,回去後,我們一定把豫東牧業產業扶貧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在魏縣進行推廣,更好地推動養殖戶增產增收。」
  • 開陽縣田衝村:種下「致富黃金果」唱響「產業興旺歌」
    目前,全村已初步形成「果、蔬、茶、中藥材、烤菸」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為田衝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支撐。這就是開陽縣禾豐鄉田衝村如今的面貌。但2020年前,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05人,貧困發生率6.93%,國家級二類貧困村的帽子還沒有摘掉。
  • 湖南沅江: 青梅豐收 綠果果成致富的"幸福果"
    青梅的採摘方式也很特別,只見身手矯健的農戶爬上樹,搖晃枝條,霎時間,果園裡便下起了一場青梅雨。「今年青梅產量比去年稍高,市場批發價七八元,收入比去年可觀。」望著壓滿枝頭的青梅,果園主人王瑞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桐鄉老菜農劃橡皮艇半年撈起百噸垃圾帶動全村致富
    在桐鄉崇福鎮新橋村,大家都知道菜農老範家裡有一條橡皮艇。 「綠色的面,白色的邊,樣子蠻好看的。」村民們說,總是看見老範撐著一根竹竿,在河面上劃啊劃,把河道裡的垃圾挑上艇,一趟趟運到岸上。 老範全名叫範建良,今年48歲。其實年紀也不算大,可大伙兒覺得親切,都喜歡管他叫老範。
  • 「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 題:「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新華社記者趙雪彤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飲一杯茶而明生態美。這個80%人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村莊,曾經過度開墾,大力治理後,種出了「生態茶」、「致富茶」,書寫了守好「綠水青山」的「茶鄉答卷」。「鐵觀音又有了記憶中的好味道。」
  • 6年前,放棄80萬年薪,回村放羊的清華碩士,如今在帶著全村致富
    像士景奇這樣優秀而又自制力強的人,他的未來自然一片光明,士景奇憑藉著自身的學識和能力在通信公司越混越好,一路順利晉升,在短短幾年內就坐上了總監的位置。自從士景奇加入通信公司的團隊後,通信公司的業績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司也十分看中人才,為了留住士景奇,他們開出了年薪80萬的高待遇。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种丹妮打卡羅田「認領樹」「租養羊」揭秘致富新途徑
    上周五晚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湖北羅田站在江蘇衛視播出。節目嘉賓周覓、种丹妮、彭宇三人尋覓羅田鏨字石甜柿、板慄、黑山羊等各種好物,並借特產線索聚焦羅田脫貧致富之路。節目播出後,許多觀眾紛紛表示:「羅田的特產真的太多了,看得好饞。」周覓、种丹妮、彭宇還體驗了竹編、制陶等非遺文化手藝,致敬傳統技藝的工匠精神。
  • 【景縣好網民 脫貧故事】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的「致富經」
    如今村裡從當初的一個大棚,發展到現在的28個大棚,每畝棚地的收入達到1萬元,蔬菜品種包括豆角、西紅柿、黃瓜等,銷往周邊的超市,帶動了全村30多戶人致富。景縣王瞳鎮西場村村民 劉秀清說:我這大棚是劉書記幫我們建起來的,在建棚的過程中,他又是找挖掘機,又是找工人,累了不少心。
  • 黔西縣:發展高效種養殖業 助推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高效種養殖業,並通過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帶動群眾就業,為助推群眾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現在我們家鄉路、水、電通了,交通水電通通都改善了,我想回來在自己的家鄉創業,也方便我自己,同時也為他人提供一些就業崗位。預計前期投資80萬和解決就業十人左右。  近年來,五裡鄉化布村村支兩委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入戶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