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錢全部投入了,家裡飼養的兩匹馬也賣了,只為修通一條路;四處奔走學技術,帶頭種樹謀產業,只為把成功經驗教給群眾…… 龍登彪,鎮遠縣舞陽鎮白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投身村級事業24年卻依然熱情不減,帶著全村400餘戶群眾發展水果產業,叩開致富之門。如今,依託精品水果,群眾都走上了致富路。
龍登彪(左四)通過院壩會,與群眾交流黃桃種植技術。
返鄉治貧 鑿壁修路解難題 2006年以前,白家村茶子巖組至老棚組沒有公路,周邊130多戶群眾過著肩挑背馱的日子,僅靠一條一人通行的毛草路出行,翻山越嶺個多小時才能來到交通要道。 1996年年底,在外務工年僅21歲的龍登彪回到家鄉。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於是把打工錢全部拿了出來,並邀約村民唐政權和龍連學,共籌集資金1萬餘元,發動群眾修路。
「剛開始,村民們都不抱希望,但我們依然幹得火熱,許多村民看到我們的勁頭,也紛紛參加進來了。」龍登彪說,「實在沒錢的時候,我就把家裡的兩匹馬賣了,得1.2萬元,用來買雷管、炸藥,當時家裡人比較反對,但群眾卻看在眼裡,放在心裡,這也極大提高了群眾修路的信心和決心。」 由於涉及兩座橋和1.3公裡的石壁路,地形複雜,直到2006年,該路段才修建完成。2014年,在鎮政府的幫助下,這條路得到了擴寬硬化,群眾出行只需幾分鐘,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 示範帶動 學藝種樹謀發展 路通了,龍登彪又有了新計劃。 2008年,他當上了村會計,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09年9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群眾能不能致富,關鍵看支部,如果沒有人帶頭謀發展,老百姓是不會冒險的。」龍登彪說,群眾思想比較保守,經不住折騰,所以需要有人出來帶頭謀發展。
龍登彪(右)給群眾傳授黃桃剪枝技術。
2009年,他多次外出考察,結合本村山地多和沿公路的實際,選擇了水果產業。當年,他流轉了120畝山地,種起了李子和桃子。沒有經驗,他就到重慶、鄭州、貴陽等地學習種植、管護技術。 「不懂技術,產業就搞不上去。」龍登彪說,讓他記憶猶新的要數「人工捉蟲」這件事了。 2013年,桃李掛果了。一到晚上,成熟的桃子就會被大群「夜蛾子」侵襲,造成損失。當時,不懂管護技術的他,只好叫上家人、請上鄰居,每晚打著手電筒去抓,最多的時候一晚上能抓到一兩千隻。後來,在縣農業局幫助下,龍登彪使用了「太陽能」殺蟲燈,這才解決了問題。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龍登彪的產業越做越大。2014年,他又引入了櫻桃和李子新品種、蜜蜂養殖等產業,每年創收50萬元以上。 領頭發展 共赴脫貧致富路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龍登彪創業成功後,成了村民們學習的榜樣。 「請你們幫我們組上謀劃點產業,看發展什麼好?」2016年初,白家村鐵鎖溪組的群眾找到村黨支部。 應群眾需求,白家村村黨支部多次考察調研,並召開黨員大會、群眾會,最後達成發展黃桃產業的共識。當年,鎮政府免費供苗和提供肥料,在鐵鎖溪組建成了157畝黃桃基地,龍登彪擔起了技術指導工作。由於管理到位,2019年,絕大部分苗木掛果,畝產值達1.5萬元。 2020年3月,龍登彪被群眾推選為白家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在村委會工作多年的他深知黨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黨建+」的發展思路。 作為「領頭羊」,龍登彪非常清楚肩上的重任:「不僅要帶好班子,更要帶好群眾,把水果種植技術傳到家家戶戶,培育技能型農民,帶領全村人致富。」
龍登彪(右一)走訪群眾。
今年,村「兩委」認真總結了鐵鎖溪組黃桃產業的成功經驗,結合「一減四增」產業調整政策,將黃桃產業作為白家村的主導產業來抓,建立起村級合作社,新增黃桃產業200餘畝,探索實施「1+N」能人帶富計劃。目前,全村已調減低效作物100餘畝,發展水果產業500餘畝。 「現在不用到處奔波打工了,在家管好那58棵黃桃樹,既增收又能照顧家裡。」村民周三妹笑著說,「今年收入1.2萬元,來年跟著村支書,好好學點管理技術,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爭取收入翻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